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赣州市 > 宁都县旅游
宁都县十大旅游景点
1、翠微峰自然保护区
翠微峰景区,古称金精山区,似一颗明珠嵌于中华东南大地,位于江西省赣州地区东北部,宁都县城西北郊5公里处,总面积78平方公里。南距行署所在地赣州市168公里,北抵省会南昌320公里。景内地质属丹霞地貌,石山林立峭拔、峰险岩奇、洞幽水秀,自然景色绮丽奇特。道家福地金精洞,宋代受徽宗赐封“灵泉普应真人”龙匾,列为天下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至清,先后有朱熹的得意门生生理学家曾兴宗,著名诗人、“江湖吟社”的组织者曾原一,以及清初的“宁都三魏”、“易堂九子”等隐居于此,授徒造士、著书立言,历五百多年之久,留有亭、堂、庐、阁遗迹20余处,诗文30余种、上千卷之众。翠微峰成为集风景、宗教、文化名山于一身的千古名山,已载入当代《中国名胜大辞典》,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江西省风景名胜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景区门票:60元/人,凭护照6折优惠,限一人开放时间:8:00—17:00联系方式:0797—6807667、www.jxndcuiweifeng.com景点地址:宁都县梅江镇公共交通:宁都客运站至翠微峰(枫树排)
2、小布镇景区
宁都县小布镇景区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山脉纵横交错,群山起伏连绵,水源丰沛,山青水碧,风光旖旎,拥有山地面积18.3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71%,有海拔1191.7米的钩刀咀、海拔1224米的牛牯嵊、海拔1233米的竹篙嵊等高山,有闻名遐迩的岩背脑瀑布,有生态茶园5000多亩,是休闲、观光、登山、品茶,回归大自然的天然休闲游览胜地。有独具地方特色的“蓝衫剧社”,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都会在万寿宫开锣唱戏,承载着古老的地方文化风俗。宁都小布镇景区位于小布镇中心,有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地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诞生地等18处红色旧址,形成了赤坎红色旧址景点群。此外,该镇还拥有始建于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万寿宫,是除南昌万寿宫外保存最为完好的万寿宫。万寿宫周边参照云南丽江建筑风格复建的鱼行古街,构成了集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出售、地方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古色景点群。小布古街小布古街建村开埠于南宋庆元年间(1195年—1201年),明清时期成为圩场。原包括鱼行街、横街、米市街、草鞋巷、线香巷、肉行里、姜行里、纸行里、鸡行里、柴坝上、万寿宫、老官庙、酒楼下
3、宁都海莲寺
宁都县海莲寺海莲寺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城繁华路段长庚门,始建于元朝元贞二年丙申(公元1296年),矩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原名“海莲庵”,民国二十六年改为今名“海莲寺”。原址地域宽广,莲花祖师、殿堂林立、肃穆庄严、街环水抱,景色宜人,素有“九曲桥下碧波涌,七宝池中夏莲香”之美称。几经岁月沧桑,饱尝时代忧患,历来为外宾现访,信众拜谒,僧侣往来必经之地。系宁都县重点佛教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百大名寺之一。解放前后,“海莲寺”曾为宁都专区管辖的宁都,广昌、石城、于都、瑞金、会昌、寻乌、兴国等八县佛教驻地。由本寺月净法师任会长。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由时任国家-长戴传贤(季陶)先生欣然命笔,亲赐墨宝,题写寺名“海莲寺”至今寺匾犹存。近八十年来继月净法师之后,先后由普莲、宁学、海云、彰钦、会荣、证寿、证藏、法诵、印慈、会明、耀辉、证柱,常妙、任住持。德高望重的印慈老和尚,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省佛协副会长,省政协委员等职。历史悠久,兴衰有时。景色宜人的“海莲寺”,每当风云变幻,时过境迁,地域逐代蚕蚀,只剩亩余道场.殊为不易的文革劫难,该寺备遭罹毁,寺院被占作民房。幸有当时常住老尼印珠尽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宁都青莲古刹
江西省重点佛寺——青莲古刹座落在宁都城西20公里的莲花山。蜿蜒5公里的莲花山,翠峦叠嶂,气势磅礴,逶迤回环,状如莲花。山上古木参天,茂竹蔽日,山泉淙淙,鸟鸣空谷。随季节的变化,时而去雾缭绕,山色朦胧;时而烟消雾散,碧空如洗;常年呈现出幽深雅静、扑朔迷离的景色。古刹历史悠久,高僧辈出。据县志及寺碑记载,青莲古刹是由开山始祖青莲和尚(派名智遁)在西晋泰始二年创建的,历时1700余年。明朝无际大师(派名觉悟)曾受明英宗器重,于正统六年二月二十二日下旨召见,封“万寿禅师”,并赐半副銮驾。清朝无伪法师(派名真惠)德高望重,于干隆十三年奉知县暨全县缙绅公举为本寺方丈,其善行悉载《传灯支录》。解放后,全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印慈担任过住持。青莲古刹开始建在现寺宇左边二百余米远的大窝底,历时一千多年,至宋被毁。数百年后移至现处,复建寺宇,经400多年,保留至今。其间,天灾-,屡经沧桑,多有修葺。从现存寺碑记载中得知,明嘉靖、万历年间和清道光、同治年间都重修或扩建过寺宇。“文革”后,陆续修建,先后新建了伽蓝殿、客房、厨房、招待所、方丈室等。尤其昌在1990至1993年间,新建起藏经楼
5、东龙古村
在客家人最早聚居发展的宁都、石城两县交界处,有一块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盆地四周青山环抱,清溪环绕着一座千年古村——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唐代,这里叫东屯。客家先民从宁都东面去福建,东屯隘口是捷径。北宋乾德初年,在石城半迳定居的李翊俊来东龙打猎,看中了这块青山福地,举家迁至此地定居。因其“东南有一脉群山,蜿蜒起伏,形如卧龙”,改名东龙。倚山傍水巧布局历史上的东龙富甲一方,以“千年古村、百座祠堂、百口池塘、百间大屋”而名动江西,有江南第一宗祠村的美誉。日前,记者登上东龙岭城墙上的古寨堡,东龙全景尽收眼底。村中,星罗棋布的祠堂、民宅、庙宇、古塔、石桥、寨堡等古建筑,依东龙岭和南桥岭两条山势而建,南北各有一条清溪蜿蜓曲折流过村庄,串着一口口波光粼粼的水塘西去,整个东龙村融入在青山绿水之中。据“东龙通”李良景老师介绍,北宋开基建村时,李氏祖先选择了众多山岭中来路最长、山势最雄伟的东龙岭和南桥岭为村庄的两大龙脉,依其走势,一处建民宅,另一处建宗祠,与宗祠对应处则建神庙,由此形成人居、祭祖、敬天三个相互独立的空间。而各空间之间又用阡陌道路串连起来,组成一个看似零散实际统一的整体。同时,为了提高
6、江背古村
宁都县石上镇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山川秀美,风光无限。客家人世世代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然留下许多古文化的历史印记,石上江背村就是其中之一。江背村坐落在石上镇的西北方向,距石上镇约有9.5公里。早在公元949年,从山西、河南一带为避战乱迁来的了七八户刘姓人,在这里居住了六七十年后,他们认为这里山高路不便,生产发展不起来,又迁往别处了。但到了公元1107年左右,辽、金两国争战,因此,又有从山东逃往宁都琳池定居的曾姓人,因始居琳池的曾姓人繁衍较快,后就分了30多户曾姓人迁到东山坝的小源村,其中有一名叫曾霸公的又从小源来到江背。在他眼中,江背这里山好、水好、土地好,活像一个小盆地,风水也不错,所以就从小源村带着他的家人、兄弟等,先后有十八九户人家迁徙在此定居开发,直至现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经过世代的繁衍生息,曾姓族氏已在江背开基有四十多世祖,现拥有270余户,1400多人口。江背从明清时期就建造了20多栋大屋和十一个祠堂;村口还建有一座石拱桥,桥面上加建了一个凉亭,名为“进士亭”;在这石拱桥旁还建了一个“白石仙庵”和一个有六层屋高的水口阁,并且村口建有一座“汉帝庙”等建筑。这些大屋
7、宁都会议旧址
宁都会议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东山坝镇小源村委会小源第四村小组,原为曾氏房祠“榜山翁祠”,总占地面积283.5平方米。榜山翁祠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平面长方形,座西北朝东南,通长22.67m,通宽13.55m,通高9.9m,占地面积307.2㎡,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檐口设勾头滴水,垒瓦脊,脊角上翘装饰兽吻,硬山顶,山面为叠落式封火山墙。建筑由门廊、门厅、天井和正厅组成。地面主要为青砖工字缝墁地,局部卵石墁地。墙面为青砖眠砌下碱,墙身为单丁一斗一眠空斗墙,封火山墙,顶部设三级砖檐,饰以白灰抹灰带,小青瓦压顶,如意卷草形翘角。1932年7月,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军事“围剿”,中央红军奉命从漳州千里回师北上。8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在兴国开会,讨论红军行动计划。会议采纳周恩来的意见,决定毛泽东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前方组成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4人“军事最高会议”,后方中央局与前方领导人对打不打南城问题发生严重分歧。1932年10月上旬,为解决中共苏区中央局前、后方领导人对当时红军的行动方向问题发生的分歧,确立如何应敌的战略指导方针,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小源“榜山翁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8、宁都永宁寺
永宁寺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城南面的水口塔旁。宁都自三国吴嘉禾五年建县以来,因交通便利,经济繁荣,而成为江西省东南部的重镇,元、清时期曾设过直隶州,1949年前后也设过专区,据说,宁都的这些发展都是得益水口塔和永宁寺。宁都城东面,梅江河蜿蜒而过,流至城南一公里处,形成一深潭,传说是孽龙巢穴。孽龙作怪,引起洪水泛滥,淹没城池。邑人受高道指点,拟在潭中建塔,以镇孽龙,遂投以大量石块,但因孽龙用妖术将石块化得无影无踪,无法立椿奠基。这时,农夫叶柏捐出自家的聚宝盆装以石块投入潭中,始得堆石成山,在山上建起了水口塔,镇住孽龙。故水口塔又叫“镇妖塔”。被水口塔镇住的孽龙,虽不敢轻举妄动,但一直耿耿于怀,总想伺机报复。为彻底制服孽龙,人们便又在水口塔南边建起“永凝寺”。自此,孽龙常受法会之甘露,圣水焰口普济之超度,不再作恶。宁都城免于水患,安然无恙,整个宁都也日益繁荣昌盛。永宁寺与水口塔同时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因塔建寺。清康熙五年(1666年),蔡诚宇重修。永宁寺开始叫“永凝寺”,清改名“塔下寺”。“文革”期间寺院被毁,80年代重修后改为今名。寺院在“文革”前,规模不大,三间土房占地仅一百平方米左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黄陂中共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
中共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黄陂镇山堂村瑶上村小组,原为“胡氏家庙”,占地面积1404.5平方米,建筑面积2033.6平方米。胡氏家庙建于清末民初,座南朝北,平面呈凹字形,两进院落和“四水归堂”式布局。通面阔五间27.35米,通进深四间51.84米,通高12米,局部两层,砖木结构,硬山顶,青砖砌筑的叠落式封火山墙,小青瓦屋面,檐口设勾头滴水。门首用四椭圆柱立起,用砖斗拱承托门顶,脊角上翘,均塑有兽吻,门面上有石格,格子周围阳雕云卷草纹。规模宏大,装饰精美,做工考究,雕梁画栋。建筑由前堂、前廊庑、前天井、中堂、后廊道、后廊庑、后天井和后堂组成构成。蒋介石在第一次“围剿”失败后,于1931年2月,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行陆海空总司令兼南昌行营主任,调集十八个师另三个旅20万兵力,“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积极部署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为粉碎国民党的第二次“围剿”计划,做好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应敌准备工作,1931年2月22日,项英、毛泽东将中共苏区中央局由小布迁驻黄陂山堂胡氏家庙。1931年3月18日至21日,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0、宁都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宁都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宁都县梅江镇七里村西南,名“赖翠廷翁祠”,南临小塘,东、西、北均邻村民住宅,座北朝南。1933年1月至1934年10月,江西省苏维埃机关驻此,曾山任省苏维埃主席。1933年12月21日至29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为完成省党代表大会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使江西苏区人民和各级苏维埃政府在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反“围剿”面前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在博生县七里村召开了江西省苏维埃工农兵第二次代表大会。到会正式代表357人,邀请白区代表20人。大会由曾山作省苏工作报告,大会选出了刘启耀等65人的新的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蔡畅等人组成的工农检察委员,新的执委会推选刘启耀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徐达志为副主席,蔡畅为工农检察委员会主席,钟息昌为副主席。2006年12月18日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全部宁都县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