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旅游
桂林红色旅游景点
1、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湘桂边境,蒋介石集中了30万部队,在桂北湘江以东地域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线。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天七夜,终于以折损过半的巨大代价突破了湘江-线,继续北上抗日。经聂荣臻元帅建议,国务院批准,于1993年在广西桂林兴安县修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1996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碑园坐落于兴安县城狮子山,占地10万平方米,主要纪念建筑有大型群雕、纪念碑、陈列馆、闽西革命烈士雕塑、廉政清石园,在建的项目有湘江战役新陈列馆和湘江战役烈士碑亭。群雕为灰白色花岗岩雕凿,长46米,高11米,由四个巨型头像和五组浮雕组成,它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红军突破国民党第四道-线的壮烈场景;纪念碑高34米,耸立于狮子山顶,上部为三支直插蓝天的步枪造型,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下部为圆拱型碑亭;纪念碑和群雕由一线四折共184级台阶连接,陡峭的台阶寓意中央红军突破湘江
2、湘江战役纪念馆
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座落于兴安县城西南1公里的狮子山,占地8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群雕为灰白花岗岩雕凿,长46米,高11米,由四个巨型头像和五组浮雕组成,为全国革命理纪念碑园之最,它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红军突破-第四道-线的壮烈情景;主碑高34米,耸立于狮子山顶,上部为三支直插篮天的步枪造型,象征着、“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下部为圆拱型碑亭。主碑和群雕由一线四折共201级的大型台阶连接,陡峭的台阶寓意着中央红军突破湘江-线的曲折过程。纪念馆位于狮子山北山脚,馆内陈列着湘江战役军事模型图,红军长征过广西路线示意图及中央领导人的题词。背景知识:据史料记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红一方面于1934年11月下旬经过广西时,突破敌人第四道-线的湘江战役,是长征以来最壮烈的大战役,是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而付出三万余红指战员生命的惨烈战斗。主要由新圩、脚山铺、光华铺三大阻击战所组成。红军在光华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3、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园
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园座落于广西灵川县城关第二小学校园内。纪念碑高16米,山式造型,碑体用花岗岩巨型石料叠砌而成,碑身刻有“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11个金色大字,碑顶矗立着游击队员振臂呐喊、神态各异的五尊铜像。1944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犯广西期间,桂北各族人民在中共桂北地下党的领导下,组建了九支抗日游击队,抗击日寇侵略。1947年7月至9月,灵川、全州、灌阳、龙胜等县人民相继发动武装起义,遭到严重的挫折。7月23日,灵川县起义队伍在灵田乡起义成功后与全州、灌阳转移到灵川的同志会合,组成桂北游击队,在桂林市周围广大乡村坚持斗争,粉碎了敌人的反复围剿,队伍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1949年7月成立桂北人民解放总队,下属两个支队,十二个大队,至1949年11月止,部队发展到4700多人-,摧毁了国民党桂林地区半数县和大部分区、乡、村政权,创建桂北十个县近百万人口的游击区,形成包围桂林市及夹击湘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4、红七军前敌委员会会议旧址
红七军前委会会议旧址位于全州县城中心路关岳庙(马皇庙)内,座北朝南,占地面积306平方米。系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州民为崇尚三国名将关云长及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而建,故名。今存正殿,砖木瓦结构。穿斗式重檐歇山顶建筑,长l8米,宽17米,高11米,面阔三间,抬梁式结构,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31年1月2日,红七军4000余人在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政委邓斌(邓小平)率领下进驻全州县城,并整休三日。前敌委员会在关岳庙内召开会议,决定放弃进攻桂林的冒险计划,纠正了李立三“左”倾路线的影响,整编部队为三个团,部队向粤北进发,相机与江西红军会师,同意中央南方局代表邓拔奇和红七军政治部主任陈豪人赴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部队由前委书记兼军政委邓小平全权指挥。这次会议是红七军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此后,红七军艰苦转战湘、粤、赣,历时大半年,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编入红三军团系列,成为中央红军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5、湘江战役全州觉山铺阻击旧址
1934年11月25日,红军总部发布分四部突破湘江防线的命令。红军便设防于鲁板桥、觉(脚)山铺之间,阻击湘军西进,掩护红军主力渡江,湘江战役打响。觉(脚)山铺是敌人-湘江的咽喉要地。觉(脚)山阻击战以五团政委易荡平等2000余名红军烈士的热血和生命为代价,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该战是湘江战役中最大、最悲壮的阻击战。凤凰嘴渡口为红军突破湘江最为惨烈的渡口。红八军团为掩护红九军团顺利渡过湘江,八军团一部在杨梅山伏击追敌桂军,在激战的同时,大部红军开始在凤凰嘴渡口下游董家堰水坝抢渡湘江。此时红军头上有敌机疯狂轰炸,后遭追兵用枪疯狂地扫射,正在抢渡的红军将士在江中伤亡惨重。据李德回忆,红八军团渡江前11000人,渡江后仅仅剩下1200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政委、红军诗人陈靖在《黔山湘江》一诗中写道:“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尸体遍江底。”反映了当时红军抢渡湘江的悲壮场面。觉山阻击战的惨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6、龙胜红军桥
红军桥,原名顺风桥,位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伟江乡潘内村伟江河上。原建于清光绪年间,重建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整座桥只有一跨度为30米的弧形拱跨,拱桥根据力学原理用粗圆杉木叠架而成,拱架梁木上横辅木板,瓦盖长廊接通两岸,长廊走道两旁设有长凳,供行人歇息,桥身正中一侧加配两个吊柱,壮作神台,供奉神象、神器。整座桥118.4平方米,桥长37米、宽3.2米、高8米,建筑形式独特,凝聚了苗族人民精湛的建筑艺术。是龙胜县境内唯一一座苗族单拱长廊式瓦盖桥。一九三四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湘江,翻越老山界进入龙胜,红九军团后卫部队在此桥(原老桥)阻击-追兵,红军在来可以断桥阻适度,但考虑到党的民族政策,并没有把桥炸毁。在阻击战中,有十多名红军战士伤亡。解放后,称此桥为“红军桥”。一九九四年七月八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7、龙胜红军岩
红军岩位于距龙胜温泉核心区4公里的白面红瑶寨下面,形状像巨龙伸出的舌头。如今,白面红瑶寨已成为龙胜瑶族民俗风情旅游村,龙舌岩和屹立在它一侧的红军纪念亭成为白面瑶寨的门户。红军岩(光明岩),原名龙舌岩,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周家村北白面瑶寨下,浔江东岸,为一从坡土中斜伸出如龙舌的巨石,下是龙胜至温泉公路,东南北梯田环抱,面积363平方米。光明岩(红军岩),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冲破沿岸第四道-线,翻越山界于10月4日分三路向龙胜进发。第三路红三军团途径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龙舌岩处,师-于鞍马倥偬中,深入瑶寨与瑶民余凤生等足膝谈心,了解少数民族疾苦和当年瑶胞-史实,且赠予《湖南农-动考察报告》一书,同时通过他们请曾参加桂北瑶民起义幸存的小头领至此岩座谈,向到会瑶民致以亲切慰问,为求全民解放指明出路,鼓励继续斗争,并于岩壁-“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的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8、湘江战役灌阳新圩阻击战旧址
新圩阻击战主战场1934年11月26日,红三军团命令红五师星夜赶到新圩,阻击灌阳方向桂军第十五军的两个师,第七军的一个团,以保证红军全军左翼安全,掩护红军大部队过湘江。红五师师长李天佑、政委钟赤兵率领全师指战员把阻击阵地选择在杨柳井附近的水口山、枫树脚、板桥铺一带。红十五团在公路左侧(往灌阳县城方向),占住钟山、打锣山、坦复、定复一带,红十四团在右侧的霞上坪、判官山、打矿山、马鞍山一线,师指挥所设在杨柳井左侧山头上;红星炮兵营配置指挥所设在附近山头,战地医院设在下立安村,后勤部设在上立安村。新圩阻击战是湘江战役打得最艰苦、最悲壮的一次战斗,这次战斗历时三天三夜。由此可见,新圩阻击战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对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9、红军楼
红军楼,原名龙坪杨氏鼓楼,位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龙坪村,建于清代嘉庆四年(1799年)。整座鼓楼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进深10米、楼高10米,十六柱五重檐四角攒尖顶式鼓楼。一楼为过街巷,二楼为集聚、娱乐场所,是典型的桂北侗族过街鼓楼。一九三四年冬,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径平等侗族地区,红军-就驻扎于龙坪寨。-为了破坏侗民与红军的关系,派便衣特务半夜暗中纵火,红军中央--等同志指挥军民奋力灭火,抢救出了杨氏鼓楼和鼓楼以南大片民房,并抓获了纵火特务,于第二日当众处决;并向受灾侗民发放了光洋救济。解放后,侗族群众称此楼为“红军楼”。一九七三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0、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区中山北路96号(原桂北路138号),是一幢面积800多平方米的中式两层木楼房建筑。过去是黄旷达住宅及“万祥坊”。1938年11月中旬中共中央派李克农到桂林建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租下这幢房子作为办公用房。楼下为警卫室、值班室、办公室、救亡室;楼上为秘书室、会议室、机要室、电台以及周恩来等同志来桂指导工作时的住房。办事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遵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政策,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团结抗日爱国人士支援抗日,作出重要贡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中山北路96号(原桂北路138号)。坐东朝西,3开间2进,长方形2层中式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原为黄旷达的万祥醋店房。1938年11月下旬李克农率工作人员到桂林,建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租下这幢房子作办公用地。办事处楼下为警卫室、值班室、办公室、救亡室,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1、灌阳县烈士陵园
灌阳县烈士陵园灌阳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中心,占地面积15亩,修建于解放初期,是我县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属县级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灌阳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在第二次革命战争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时期等历次革命运动中,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壮烈牺牲,留下了光辉业绩。特别是红军三次经过灌阳,数千红军英烈长眠在灌阳这块土地上。据调查统计,烈士纪念碑共收录革命烈士1553名,其中红军烈士1406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2名,抗日战争时期6名,解放战争时期92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47名,这些革命先烈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和怀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2、红三军团指挥部
红三军团指挥部该址位于灌阳县水车乡滨家桥村,为该村远岗公字九如的私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分上下两座,内设天井和厢房,砖木结构,饰小青瓦并配有勾头瓦当,外墙饰马头墙,前门外八字形装饰,两边墙体均书写“九如堂”三字,座北朝南,总面积289.9平方米,现保存完整。1934年11月红三军团由湖南经雷口关到水车,经先头部队侦察,把当时村最大的“九如堂”,选为指挥部,红三军团长彭德怀在此坐阵指挥。2006年5月25日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3、灌阳红军亭
红军亭红军亭位于文市镇政府旁的灌江两岸,始建于清代,是红军长征过灌阳时在文市镇抢渡灌江的渡江点和战斗地点,该亭基脚为大四方石料,护有岸坡、阶梯、水埠,亭内地面铺以长形、方形石料,盖小青瓦,为木石结构,亭高5.2米,宽3.4米,造形、装饰古雅,富有地方特点,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2006年5月25日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4、红军堂
红军堂原名“三官堂”,位于县城以北约23公里古镇界首境内的湘江畔,当年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渡河和湘江战役的指挥所,-、-、彭德怀等红军高级领导人曾在此指挥渡江和战斗。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