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旅游
黔东南州景点介绍
龙图侗寨
龙图侗寨位于贵州省从江县东北部,因其北面有座高耸的山峰,其山势形壮象传说中龙的头部,龙头因此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龙图。龙图因此而得名。这里是典型的侗族山村,村中大小道路全是水泥路,新式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和古老的叠檐鼓楼凌空呼应。人们既保守着古老文化的习俗,但又不拒绝现代文明的融入。错落有致的龙图侗寨,200多栋气势雄壮的“碰柑洋楼”(种碰柑致富后修建的)散落在各处,象一局美丽的棋局尽收眼底。远远望去,那曲折的画卷,挺拔的院墙,水墨的砖瓦,宛如神雕仙塑,把美丽的龙图侗寨装点得秀丽多彩。
皮林溶洞群
皮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复,峰回谷转,溶洞发育良好,星罗棋布,形成了罕见的溶洞群。“过化”摩岩对面的半山腰间,有一溶洞,当地村民称之为“三珠洞”。洞口虽小,仅容一人通过,进去却别有洞天。置身洞内,依稀的水珠跌落声响,让人顿生凉意。钟乳石柱,高低不一,形态各异。从“三珠河”右侧翻过山垭口约500米处,有一个气势恢宏的山洞,称为“干顶洞”。山凹里,一巨石遮掩着洞口。进得洞来,顺着阴河故道,前行约50米,可见一汪深潭。顺着主洞前行,可见一大厅,可容纳上万人。洞中奇石,有如巨伞、莲花,有如飞禽走兽,有的却酷似美女、武士。摩岩右侧一
马尾滩瀑布
马尾滩瀑布位于上地坪村,距肇兴8公里。这里森林密被,古树参天,层峦叠翠,山势奇特,怪石嶙峋,壁削千仞。该瀑水量丰,落差高,系二级瀑布,第一级落差约120米,第二级约为60米,幅面宽5米。水顺势跌落时形似马尾,故称“马尾滩”。河水从顶端跌落时,细小颗粒随风飘散,形成雾霭缓缓而落,有如彩练当空滑落。在阳光的照射下,大小彩虹随风微动,美不胜收。河水第二次跌落时,大小水珠若接若离,淅淅沥沥而下,随着岩壁凸凹扭曲,有如马尾随意摆动。两级飞瀑之下,天长日久成为深潭。晴天丽日里,均清澈见底,各色鱼族肆意潜游,趣味盎然。逢汛期来临,山洪暴发,两级
堂安梯田
站在高高的弄抱山上,展望远远近近的梯田,你会感到一阵排山倒海的气势。一层又一层梯田从肇兴层层叠叠而上,一直到白云缭绕的堂安侗寨。春天里,当所有的梯田都漾满了水,闪闪发光的山充满了动感,有如山舞银蛇,如巨龙般穿云破雾,气呑山河。无论是哪一个季节,就是在山寒水瘦的严冬里,堂安的梯田都是一道醒目的稻作文化景观,是雄踞在侗乡一部空前绝后的立体田园诗。其鬼斧神工般的造型,如诗如画般的意境,规模和气魄之大,线条和色彩之美,每一位初到者都会感受到发自灵魂的震荡。在堂安的后山上,有一条长城般的石砌梯田,长约一百五十米,堪称中国梯田的杰作。据传是清朝光绪年间,六十一岁高龄
盎寨古庙
盎寨古庙位于黎平县高屯镇盎寨村村东口,海拔405.4米。地处山地,古庙门前是美丽的田园风光,有浓郁馨香的泥土气息。古庙后面一条小河穿寨而过,河水清澈见底,两边群山连绵起伏。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当地主产水稻、油菜。庙前200米有一条县级公路穿过,往北至锦屏县,往南至黎平县。盎寨古庙始建于清末民初,坐西朝东,古庙为三开间两进深木质结构,面积70.62平方米。古庙除正面外的三面都有土墙围着,庙门前正中央有7级标准石阶,最里面正中央还有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香炉。古庙至今有百余年的历史,距此方圆50里的人们都来此烧香拜佛,由此而远近闻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潮文庙
中潮文庙位于黎平县中潮镇中潮村小学校园内,海拔463.2米。地处山地,四周有参天古树(为较名贵的白桥,香樟等树木),东面与东华山及东华山寺遥相呼应,西面是用青石板铺墁而成的活动场地,面积134.34平方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中潮文庙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冬,坐西南朝东北,至今已有133年的历史。文庙也称孔子庙,由当时当地众方绅出资兴建,主要是作为教育场所用。文庙建在中潮村文阁脑山巅(即现在的中潮小学校园内),占地面积228.23平方米,该地势是中潮村的制高点,视野开阔,史传为中潮的风水宝地,与附近的东华山寺文笔塔遥相呼应,曾供奉有孔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起凤山寺
起凤山寺位于黎平县孟彦镇芒岭村,地处山谷区,海拔550.2米,起风山上古树葱茏,遮天蔽日。有合抱的古松、杉、柏和梓木,尤其以桂花树居多。每年八月,山上一片飘香。林中奇花异草,数不胜数。孟彦河从山前流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应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当地主产水稻、油菜、红薯。一座风雨桥横跨孟彦河,与芒岭村寨仅相距0.5公里。山上每年都会举办山歌会,人们在这里载歌载舞,参与者多达万人,孟彦至地理公路从山前经过,交通十分便利。起凤山寺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90)。有关羽殿、观音殿、厨房、厢房,均为木质结构,另立青石质石碑三尊,总占地面积28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华山寺
东华山寺位于黎平县中潮镇中潮村东华山上,东经109°13′37″;北纬26°08′30″海拔501.5米,地处丘陵地带,西南是开阔平坦的中潮大田坝和洪州河。周边古树参天,翠竹葱茏,土地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黎平至洪州公路从坡脚穿过,在东侧和南侧分别有两条水泥路直通寺庙;东边200米处为中潮红军烈士墓,距中潮镇0.5公里。中潮村主要产业为农业,是全县粮食主产区和重点林区,主产水稻。东华山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坐东南朝西北,寺内有正殿,正殿前为天井,天井两侧是厢房,总占地面积1024平方米,是中潮及周边居民焚香拜佛之地,1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巴拉河乡村旅游区
巴拉河乡村旅游区巴拉河乡村旅游区流域面积100多平方公里,以三棵树为起点,沿巴拉河向南逆流而上20公里,直至雷山境内.流域内分布着龙井、怀恩堡、南花、季刀、南猛、脚猛、猫猫河七个苗族村寨和遗留的古代军事堡垒。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田园风光、苗族歌舞、苗族服饰、苗族传统习俗以及苗族独特的“吊脚楼”建筑。
侗寨鼓楼
侗寨鼓楼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鼓楼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学歌、民间老艺人传歌编侗戏的集中场所。
苗家吊脚楼
苗家吊脚楼苗家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一般为三层,上层储谷可存放物件,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立圈,做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之用.住人的中间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在中堂屋间的前檐下,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美人靠“敞亮、舒适,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是各家人口盘桓最多之处。是男人们吸烟饮茶、谈古道今;妇女们洗染晾晒、挑花锈裙;儿童们读书学习,嬉戏玩耍的好地方。
石龙寨西家
石龙寨西家石龙寨西家位于凯里市西北部,距市中心20公里,因寨内有惟妙惟肖的水牛石、姊妹石、将军石等十大石景得名,具有“十龙归位”之称,故名“石龙寨”。寨上居住着神秘而古老的西家人,共有56户,258人。石龙寨以水牛坡为主峰,东可视凯里全景,南与香炉山对峙相望,西见平初螺丝岩,北见湾水大坡,四面环山,古树成林,有著名的“会唱歌”的牛角石等“十大奇石”风景点;有十余棵国家重点保护珍惜树种、活着的古生物化石――百年银杏自然风光秀丽,树木葱茏,环境优美。石龙寨西家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西家风情古朴浓郁,西家原生态的歌舞、习俗、节庆等深厚的传统文化保留完整,传
青曼苗寨
青曼苗寨青曼苗寨距凯里市中心25公里,位于凯里西南部,依山而建,吊角楼层层叠叠,屋檐交错,有条不紊,造型别致,寨前梯田层层,寨后古树参天。青曼苗寨共有300多户,1600多人,全是苗族。是舟溪式苗族服饰的代表。青曼苗族同胞,保持着古朴的民族节日,主要有:春节芦笙会,二月踩鼓节,七月吃新节,游方节,十月祭祖节等。这些盛大节日中,不仅能看到多姿多彩的舞蹈,听到优雅悦耳的芦笙、莽筒、夜萧、木叶、木鼓、铜鼓等民族乐曲,还可直接看到男女青年的游方(谈恋爱)、对歌的精彩场面。如今,青曼苗寨仍保留着古老的纺织、精致的刺绣、古代的染布等精湛的民族手工艺.苗族妇女,个个心
季刀苗寨
季刀苗寨季刀距市中心20公里,位于凯里东南部。村寨沿山而居,依山傍水,古树参天,风景美丽,民族风情纯朴、动人、浓郁。主要景点有百年粮仓、神仙洞、埋坛山、牛马脚印、鼓藏场、风水树等。主要节日有农历三月爬坡节、七月吃新节、十月苗年节等。2004年,季刀村被贵州省列为巴拉河乡村旅游区的村寨之一。到这里,有几个方面值得大家观赏游览,一是踏百年古道,体验老百姓的勤劳;二是看百年粮仓,遥想百姓的智慧;三是听百年古歌,观民族民间文化;四是望百年古树,思世事沧桑;五是游巴拉河河水,享清泉飞流之欢畅。来到季刀苗寨,可以品尝苗家烹饪的苗王鱼(青椒拌素鱼)、酸汤鱼、鸡八块、腌
大阁山
大阁山大阁山,又称“魁星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曾为学宫、考殿,是凯里地区清代培育选拔人才的地方。大阁外观呈宝塔形,通高23米,为五层六顶,最高层为观景台。由于大阁建在龙山之顶,此处海拔764米,故为眺望凯里风光的上佳之地。南俯凯里新城尽收眼底;西眺香炉山巨峰顶天而立。1985年重建时,新建了吊脚茶楼、西岭凉亭、岩鹰亭以及碑坊等仿古建筑,遍植松、柏、枫、杨、榕、梧桐、女贞等树木花草,环境清幽。大阁山位于凯里城北,距城中心1公里,可乘的士或徙步由环山大道前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桃源岛避暑山庄
桃源岛避暑山庄桃源岛和月亮岛系清水江上的两个岛屿,隔江相望,位于下司镇政府所在地南1.2公里处,岛的隔江西岸是麻江至丹寨的公路,即司辰公路。桃源岛的面积约为21.4亩,呈椭圆状,平均高出江面约5米。桃源岛于2000年开始开发建设,现已初步建成集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山庄。规划合理、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可进行打麻将,溜冰、荡舟、游泳、唱歌、品偿地方特色小吃等游乐项目,连年来客源呈增长趋势,在周边县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是个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月亮岛的面积约为19.5亩,是个半岛、平均高出江面约3米,地势平坦,绿草如茵。该岛于2001年开始投资开发,现在岛上修
河坝瑶族
河坝瑶族河坝瑶族原称绕家,现有1157户,近5000人口,村寨依山傍水,枫树、银杏、松柏古木参天,风景秀丽,古木屋独具特色,瑶族妇女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服饰仍保留着清代遗风。每年从正月算起,满11个月后,逢第一个“寅(虎)”日是河坝瑶族大年。每逢节日瑶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迎接客人到家过年。正月十八至二十日,方圆数十里的各族青年云集河沙坝,举行芦笙节-,盛况空前。
摆仰村
摆仰村苗语称这幽雅的地方为“变仰”,摆仰系“变仰”的译音,现有254户人家,1110人。这里的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妇女擅长挑花、刺绣,他们能织出精美的花带和绚丽多彩的锦缎。这里飘逸的芦笙舞、余音袅袅的苗箫、圆润婉转的木叶歌,还有动人心扉的情歌、酒歌以及惊心动魄的斗牛场面。农历正月十五日、十六日是摆仰芦笙节。每逢节日,身着盛装的苗家少女,银铃叮当,翩翩起舞;精神焕发的小伙子欢快地吹起了芦笙,呈现一片欢乐的景象。亲朋好友进寨时,要唱迎客歌,喝迎客酒,送别时要喝送客酒。每逢这一时刻,场上欢歌不断,让人流连忘返。1992年该村列为贵州省东线旅游的民族村寨之一。
铜鼓村
铜鼓村铜鼓村,苗语称“哩哥”(DCTBGHOB)是当地苗族“哩家”和“哥家”两大族的合称。现有532户人家,2364人。这里的苗族人民能歌善舞,擅挑花、刺绣、绘画,铜鼓农民画被誉为“民间奇花”、“本源艺术”,作者被称之为“民间艺术大师”。全村现有省、州美术协会会员28人,省、州现代民间绘画研究会会员46人。到目前为止,铜鼓苗族农民画参加出国交流展览216幅,国家级展览210幅,外国友人及港、台同胞购买323幅,国家、省级博物馆收藏35幅;获奖300个,其中国际奖28个,国家级奖76个,省级奖103个。该村苗族农民女画家多次应邀赴日本、北京等地现场表演。铜
下司古镇
下司古镇下司古镇,曾被人誉为“小上海”、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世界名犬下司犬之乡,世界优秀、亚洲最好的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就在这里。嘉庆13年(公元l808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中重要物资集散地。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头巷尾,彻夜营业,时人誉为“小上海”。西岸大街还保留着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修建的条石铺砌成的石级大码头和小码头,以及禹王宫,观音阁等古寺,古殿宇遗址,古民居,古巷道。位于清江村观音山半山腰上依山而建的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