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南充市旅游
南充市景点介绍
中天楼
中天楼:又名四排楼,阆苑十二楼之一,是古城的风水坐标,位于阆中古城的双栅子街、北街、西街和武庙街的交汇处。始建于?,毀于民国,2006年重建,楼高20.5米、共三层,楼门四通,其宏伟壮丽,气势夺人,与古城风貌协调统一,从古城四个方向均可饱览她的丽姿;登上楼顶,视野开阔,古城的风水格局尽收眼底。唐代诗人金兆麟曾描绘:“泠然蹑级御长风,境判仙凡到半空,十丈栏杆三折上,万家灯火四围中,登临雅与良朋共,呼吸应知帝座通”,以应“天心之道”之喻。也被人们喻为“阆中风水第一楼”。
阆中圆觉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彭城镇圆觉村赐绯山麓,距阆中约15公里。始建于唐初,是李淳风为唐太宗镇压西南王气而修建,后毁于火,明洪武七年重建,成化时赐名法显寺,由京僧主持,清乾隆年间又有培建。圆觉寺原有山门、藏经楼、厢房、禅房等,大殿为双重檐歇山式屋顶,檐下用六铺作斗拱,现存大殿和禅房,为明代建筑,占地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8平方米。圆觉寺大殿二梁上装有星神车一架,人立其上用力推动,车轮旋转若飞,久而后停,以其所定之方向占岁星吉凶,故称星神车。保护范围:东、南、北三面各以原寺庙建筑所在的台地边缘为界,西至大殿后赐緋山山坡下脚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净圣庵
位于阆中西郊(今净圣庵街2号),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修有观音殿,黄墙绿瓦,掩映于竹林深处。清康乾盛世,又进行了多次扩建。庵内有六方形千佛铁塔一座,高十一层,重十一吨。塔顶有铜铸药师佛一尊;塔上铸刻普门品、心经、大悲咒等-;塔内有大小佛像1280尊。2003年,又在观音殿前新建两楼一底的一座。一楼为念佛堂,二楼为禅房,三楼为大雄宝殿、天王殿、千手观音殿。殿内其铜像之多,造型之美,堪称一绝。现该庵常住比丘尼4人,居士已逾千人。
阆中醋博物馆
位于阆中西郊(今净圣庵街2号),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修有观音殿,黄墙绿瓦,掩映于竹林深处。清康乾盛世,又进行了多次扩建。庵内有六方形千佛铁塔一座,高十一层,重十一吨。塔顶有铜铸药师佛一尊;塔上铸刻普门品、心经、大悲咒等-;塔内有大小佛像1280尊。2003年,又在观音殿前新建两楼一底的一座。一楼为念佛堂,二楼为禅房,三楼为大雄宝殿、天王殿、千手观音殿。殿内其铜像之多,造型之美,堪称一绝。现该庵常住比丘尼4人,居士已逾千人。
阆中圣约翰大教堂
俗称福音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阆中市杨天井街,占地1500余平方米,可容纳2000余名教徒礼拜,其顶端为“十字架”型。被国内专家称为不可多得的哥特式建筑。该教堂历经百年风雨,其主体结构,包括各个部位的加固件都保存完好。此建筑由有英国“剑桥七雄”之称的盖士利先生在阆中传教时主持修建。1925年,盖士利夫妇病逝于阆中,安葬于大教堂花园里。这里已成为阆中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俗会馆
位于古城武庙街50号,修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为二进四合院落,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原为酿醋大户田福顺的住宅,现为具有“川北第一民俗风情园”之称的阆中民俗会馆。馆内表演和展示传统的阆中民间艺术——傩戏、巴渝舞、夯歌、打钱棍、川北婚嫁、川北皮影、川北农耕文化、祭井取水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晚上,民俗会馆将上演压轴戏——大型歌舞《古风遗韵》,她分为“祈福”、“风情”、“婚俗”三个篇章,集中展现最精粹的川北民间风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阆中陕西会馆
位于公园路49号,又名西秦会馆,原本为古三元宫。修建于清代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现为阆中蚕种场。会馆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成纵轴布局,穿斗木结构,单檐歇山式,额坊象鼻斗拱,琉璃筒瓦屋面,雕梁画栋,青灰土墙;会馆为前殿、正殿、后殿,共1000多平方米。前殿为门殿,单檐歇山式建筑,共三间,88平方米。中间为宫门与通道,左右为钟鼓楼与戏楼。门前一对雄狮高踞石台。出前殿100米便是中殿(正殿),面积357平方米。殿顶拱形曲面与斜面梯次交叠,曲斜交接处双檐下另起一平直水槽衔接整体,简繁有致,富丽恢宏,技艺精工。屋脊有大铜鼎一尊,象征神权至高。大梁-有修筑时间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阆中观音寺
阆中观音寺原为唐代名刹开元寺修建于唐朝初期,取开国纪元之义。据史料记载,直到元明朝,它仍为阆中最大的寺庙。后来随着时光流逝,开元寺遭到残毁。公元1496年,寿王祜封藩保宁,在西城修建王府,将明初的观音寺拆迁到开元寺旧址,重新进行修建。从而使观音寺取代开元寺成为巴西最大的寺院。昔日的观音寺规模宏阔,背负觇星台、面对嘉陵江、门临潺潺溪流,周围翠竹千竿环绕成荫,环境极为清静幽雅,漫步其间,处处都能使人感受到“香飞常入佛座上,叶落不到经窗前”的禅趣。明朝宰相严嵩曾书“佛都”一匾悬于殿前,观音寺香火旺盛,常有骚人墨客流连于此那寺以来,它都是人们佛事的重要场所。可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阆中犀牛望月
现位于嘉艺广场犀牛码头处,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阆中知府宋思仁护江堤铸铁犀牛。嗣后,川北道台黎学锦修鱼翅造石犀牛,置古城西面嘉陵江畔石匮阁。其铁犀牛不知去向,石犀牛移至今址。清阆人王承谟有石犀诗句云:“苔纹自然妙,月色几回新。此水无幽怪,漫劳温太真”。巧用晋代江州刺史温峤镇守武昌、燃亮犀角镇水怪之典故,道出犀牛之功。“犀牛望月”自古为阆苑一景。
川北道署
俗称道台衙门,明洪武四年(1371)始设川北道台,辖保宁府、顺庆府、龙庆府、潼川州等31州县。清初,四川巡抚、布政使、按插使驻保宁,阆中作四川省会十余年;乾隆18年,定制为“川北分巡兵备道”,辖保宁、顺庆、潼川等25州县。民国初年,先后设川北宣慰使署、川北观察使署、川北道署,辖今南充、广安、遂宁、巴中、广元五市大部分及中江、安岳、乐至等26县。川北道设置阆中历经542年。
阆中杜少陵祠
杜少陵祠是为纪念杜甫而建。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是我过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史”、“诗圣”。杜甫曾两莅阆,在阆中创作了60多首诗章,为他一生旅居写诗最多的一个地方。脍炙人口的《阆山歌》、《阆水歌》,成为千古绝唱。杜少陵祠堂通过汉白玉雕像和大量书画作品,展示了诗人在阆苑的情怀和游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宪祠
张宪祠,为纪念南宋骁将张宪而建。张宪系阆中锦屏山麓阆南桥人,年少喜武,后投岳家军。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履历战功,授副都统统制。宋绍兴11年12月29日,以“莫须有”罪名与岳飞父子被害于风波亭,年仅27岁。宋孝宗年间追封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后又谥“烈文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阆中李家大院
位于阆中古城的中心地带武庙街47号,迄今五百年历史。该院坐北朝南,前店后寝,占地千余平方米,院内厅堂高大,陈设古朴雅致,门窗纹饰精美,匾楹蕴理含趣,天井中梅桂飘香,兀现出浓厚的川北古民居风韵,三进三重的庭院格局浑然一体。电视剧《桐籽花开》、《强渡嘉陵江》曾在此进行拍摄。被阆中市人民政府定为“重点保护民居”。2006年1月荣膺古城首家“三星级古民居客栈”,集古民居观光、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民居型度假酒店。李家大院位于阆中古城的中心地带,武庙街47号。大院坐北朝南,前店后寝,占地千余平方米,院内厅堂高大,陈设古朴雅致,门窗纹饰精美,匾楹蕴理含趣,天
华夏水博馆
位于古城下新街61号,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始建于清朝,历代有修缮,光复于今。初期曾是阆中水上航道最大的集运中心。庭院穿四合,楼阁层叠,五井相连呈串珠式,浑然一体,雕门花窗美不胜收,曲径通幽,灵秀婉转,花木藤蔓,掩映清宁,淡静顿生,仿佛隔世,由北南行自然高低起落,临轩远眺,丹青城廓锦屏山水尽收眼底。水博馆从水系、水石、水船、水道四个方面对中国水文化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整个水博馆实物展示占视觉平面的80%,内设华夏水码头客栈,商务型套房、豪华单间、标间等。
构溪河湿地
阆中市境内的构溪河,是四川省6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构溪河发源于苍溪两溪乡和龙山镇之间的侨盘山,流经阆中龙泉、千佛、石滩、妙高、扶农,在河溪镇处汇入嘉陵江,在阆中境内长79公里,流域面积达65839公顷,其中林地23356.1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0.1%。构溪河流速上急下缓,特别是在妙高、扶农、河溪境内,河床成“U”字形,河水清澈,在河道转弯处,形成宽阔的自然湖泊。在湿地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共有129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和省重点保护动物多种。鸟类95种,主要有猫头鹰、水老鸹、棕胸竹鸡、雉鸡、董鸡、鸳鸯、白鹭等;两栖类7种,有龟、鳖、大鲵、水獭等;爬行类有
川北道贡院
贡院,又称作“考棚”,是科举时代仕子应试的考场,阆中同成都一样,是全国兴办学校最早的地方,人才辈出,文风炽盛,这里的贡院被称为川北道贡院。清-棚在城内学道街、清嘉靖年间重建、原由山门、廊道、考房、大殿、二殿、后殿和考生宿房组成。现存有卷棚式廊道,纵横共长50多米,廊道两旁的木栏上带有飞仙椅。左右有两排考室,各室相隔,饰以雕花。至今保护较好,是全国仅存的两处考棚之一。清-棚,是川北道贡院的俗称。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分科考试选拔文武-后备人才的一钟制度。明清时,阆中代行四川临时省会10年,在这里共举行乡试四科。省会迁徙后,阆中贡院考棚又作县试、府试场所至废除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陡坑石刻
营山地处四川东北部,位于嘉陵江与渠江之间的分水脊之上。由于受地形地貌、大气环流,太阳辐射等诸多影响,经常发生干旱。明清以来,曾遭受大旱三百余次,故有“十年九旱”之说。大旱之后,常又发生洪涝,形成旱涝交错,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灾难。《史志》有“田土龟裂”、“禾苗枯焦”、“赤地千里”、“粮食绝收”、“米珠薪桂”、“吃树皮、草根、白泥”、“人相食”、“饿殍载道”、“尸横遍野”等悲惨景象的记载。县内陡坑电站附近一石壁上,镌刻清末出现的两次大旱灾的史实就是一证。此石刻虽经近百年风雨侵蚀,但字迹清晰可辩。其文曰:光绪甲辰五月中旬旱既太甚禾枯可焚百般祈祷效无一分群说有验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营山孔雀洞
营山县城北约百里许,有历史名胜太蓬山,再北,至大黑山下,寮叶屋基左侧,有一洞,名曰:“孔雀洞”。是处群山怀抱,山势奇特,悬崖峭壁,岩石嶙峋,松柏苍翠,杂草丛集,曲径通幽,风景尤佳。洞前岩上有“万裹回苏。三韩豫鼎题”石刻,至今犹依稀可辨。洞口高不过寻,洞内暗若长夜,凹凸不平,宏敞无边,幽深莫测。而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燃炬,循石级下经十余丈干沙坝,临石滩,怪石横路,立者、卧者,大如菌,小如础,放如箱,尖如矛,形态万端,疏密星列。直前行,一碧汪汪,长滩河也。水清见底,宽二三丈,投石其中,砰然作声。沿右壁涉水行,清冷冽骨,越数十丈,水尽登陆,为广坪。再进,壁多岩
锁水村
营山县东升镇锁水村距县城5公里,营渠公路穿村而过,辖13个合作社,有农户535户、人口1899人、耕地1206亩,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但两年前,该村还处于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生活质量差,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的窘况。然而,自从该村采取“政府投入为引导,业主农户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办法建设文明新村以来,小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漂亮别致的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条条平坦洁净的水泥路环绕着村庄田野,一片片醉人的果树点缀在房前屋后,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翠屏公园
翠屏山,地处县城中心,面积一万三千平方米。明时,山间松柏秀茂,翠竹森森,桃花灼灼,满目青葱,被誉为营山八景之一的翠屏耸秀。清代,山上建翠屏书院,文人雅士多居于此,攻诗画,乐琴书,教授生徒,先后培养出陈綋、陈怀玉、陈跻敬等多位举人进士。自明至清,四川巡抚方昇,知县王廷稷、张玉璘、李榕等曾留下赞美该山人文景观的诗词十七首。而今,文化馆、文物管理所、老年活动中心、广播电视中心等文化事业单位亦集于此。可以说从古至今翠屏山乃传承文明之胜地。二OO一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将翠屏山建成文化公园,并在山顶建一塔楼,作为县城的标志性建筑。该楼坐东向西,九级八角,通高56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