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香港 > 元朗区旅游
元朗区旅游景点
灵渡寺
灵渡寺为香港最早的寺庙,港地佛教的发源地。位于香港元朗厦村西侧。创建于东晋末年,相传梁代禅师怀渡留居此地而得名。灵渡寺是香港有史据可查的三大古刹之一,位于新界元朗厦村之灵渡山山谷。此山又名大头别出,状似老虎之头,山势奇雄。而灵渡地所处的位置,流泉林木,山野花香,清幽雅致,身在其中,自有人间净土的感觉。相传灵渡寺建于唐代,但亦有说是建于南北朝期间。据《广东考古辑要-释老篇》及《宝安县志——人物略》所载,南北朝元喜初年(424-430年),杯渡禅师以杯渡海,驻锡屯门之杯渡山(即今日的青山),后又到数里以外的娄渡山开创灵渡寺,原址比现今寺院的位置稍高,宋明两代
屏山聚星楼
聚星楼,又名魁星塔、文昌阁,当地人称之为文塔,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屏山上璋围北面,原为新界原居民五大家之一的邓氏家族聚区地的风水塔。聚星楼是香港现存唯一的古塔,已有超过600年的历史,后面的轻铁车站距离古塔只有几十米。聚星楼矗立的位置原是河口,面对后海湾,兴建聚星楼是用以“挡北煞,镇水灾”,而聚星楼与青山风水遥相配合,亦可护佑族中子弟在科举中考取功名。聚星楼原高七层,但後来因风雨侵蚀,上面四层经已在风灾中塌毁,只剩下现时的三层。聚星楼呈六角形,建基於一矮台之上,主要以青砖及麻石砌成。三层的聚星楼约十三公尺高,最上层供奉著主宰文运、掌管功名的魁星。聚星楼每层均
香港锦田树屋
锦田树屋,位于香港元朗锦田水尾村游乐场侧,其独特之处在于由一株结构复杂的巨大老榕树包围着一间石屋,保有香港多个纪录,并且见证了清初下达迁界令(又名迁海令)的一段历史。该株老榕树属细叶榕,《古树名木册》编号LCSDYL/6,树干直径为6000毫米(树干离地1.3米之直径),是香港之最;树木高度为16.5米;树冠达42米,这是与大埔社山村之著名樟树一样并列香港首位的纪录;树龄方面则至少超过100年。至于实际年龄则众说纷纭,一说300年,一说400年,但有指榕树所围绕的石屋之砖块技术仅有200年历史,故推算若要吞噬石屋,榕树树龄不可能比砖块的制成日期相差太远
香港元朗公园
元朗公园(YuenLongPark)是香港一个大型公园,位于新界元朗区元朗市中心西南的水牛岭一个天然林地,邻近元朗大球场和元朗游泳池。占地7.5公顷,建筑工程历时两载,1991年春季开放启用。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曾获香港园景师学会颁发优异奖。元朗公园原称元朗市镇公园(英文:YuenLongTownPark),为元朗新市镇的主公园,由现已解散的区域市政局建造。元朗市镇公园未兴建之前,为一村落“水牛岭平房区”;再之前于香港日治时期(1941-45)曾为乱葬岗、日军刑场。亦因如此,现时元朗公园一带,仍流传不少鬼古。而坊间传闻,百鸟塔的设计,正
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KadoorieFarmandBotanicGarden)前称嘉道理农场,是香港一个农场及植物园,位于新界大埔区大帽山北坡和山麓,林锦公路近林村白牛石一带,占地148公顷,范围横跨了大埔区和元朗区。对农务感兴趣,喜欢田园生活的话,建议您和家人一起到这里来,好好享受农耕乐、天伦乐。嘉道理农场位于大帽山的北坡和山麓,被山林所环抱,农场内有山谷清溪,还有不少菜园和梯田农圃,是个集观光游览、自然教育于一体的大型农庄。嘉道理农场由嘉道理兄弟于1956年成立,最初旨在协助香港贫困的农户,目前则致力于自然保育的工作。嘉道理农场主要分为上山及
香港天水围公园
天水围公园(英语:TinShuiWaiPark)位于香港新界天水围新市镇中央,占地14.8公顷,是元朗区内的一个大型公园,公园的四周均被建筑物所包围,包括有嘉湖山庄、嘉湖银座、天瑞邨及天耀邨等,天水围体育馆、天水围运动场和天水围游泳池座落天水围公园旁。天水围公园前称天水围市镇公园,为天水围新市镇的主公园。整个公园原本属于嘉湖山庄的发展项目之一,并且由长江实业斥资1亿1000多万元兴建。公园分为两期落成,第一期在1993年3月26日开放,第二期在1997年1月16日全面开放予居民使用。公园落成初期曾预留大量草坪供居民在该处休憩。不过到了1998年,原
屏山文物径
介绍屏山文物径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屏山乡,环绕坑头村、坑尾村、塘坊新村、洪屋村、桥头围、灰沙围及上璋围,长约1公里,途经多座典型中国传统建筑物。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邓氏家族早在12世纪时已定居于此。在古物咨询委员会建议下,经古物古迹办事处和建筑署数年筹备安排,屏山文物径于1993年12月12日由当年港督彭定康主持开幕,并为香港首条文物径。主要的文物景点有:聚星楼(香港现存的唯一古塔,为香港法定古迹)、上璋围(古老围村,有200年历史)、杨侯古庙(数百年历史)、古井(200年前已经存在)、社坛(数百年历史)、邓氏宗祠(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700年历
屏山邓族文物馆
屏山邓族文物馆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屏山坑头村,介绍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邓氏家族历史及屏山文物径沿途古迹,于2007年4月15日正式开放。屏山邓族文物馆由1899年4月22日落成的旧屏山警署改建而成,是新界现存的战前警署之一。香港政府与邓族于1997年达成协议,把此建筑物改建为屏山邓族文物馆,并兼用作屏山文物径访客中心。2002年底,现址正式移交给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并被列为三级文物建筑。建筑署耗资1200万港元改建,保留及修缮大部分旧有设施。屏山邓族文物馆由三座建筑物组成,主楼是一座拱形长廊的双层建筑物,外墙为白色,屋顶其后加建瞭望台。北面两层高的附翼大楼与
香港湿地公园
介绍香港湿地公园于2006年5月启动,位于新界天水围的北部,包括占地10,000平方米的室内“湿地互动世界”即访客中心,以及超过60公顷的湿地保护区,是亚洲首个拥有同类型设施的公园。访客中心设有三个主要展览廊,分别展出有关生物多样化、文明发展和自然护理的展品,各展览廊面积由800至1,200平方米不等。另还设有放映室、礼品店、湿地茶座、沼泽历奇及嬉水乐园供访客使用。湿地保护区包括人造湿地和为水禽而重建的生态环境。公园里有近190种雀鸟、40种蜻蜓和超过200种蝴蝶及飞蛾。湿地常见的动植物室内展览,如马来鳄、马来闭壳龟、本地独有的香港斗鱼、香港
屏山邓氏宗祠
邓氏宗祠座落于香港屏山,是邓族的祖祠,由屏山的三围六村所环抱。据邓氏族谱所载,宗祠由五世祖冯逊公兴建,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邓氏宗祠是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为屏山文物径的重点古迹之一,于2001年12月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列表。邓氏宗祠为三进两院式建筑,正门前两旁是鼓台,各鼓台有两柱支撑瓦顶,内柱为麻石,外柱则为红砂岩,最具特色是宗祠正门没有门槛,前院却有砂岩通道,显示邓氏族人中曾有身居当时朝廷要职者。建筑物三进大厅上的梁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种动植物和吉祥图案,屋脊皆饰有石湾鳌鱼和麒麟。后进祖龛供奉著邓族先祖神位。1990至1991年间,邓氏宗祠曾大事重修。
下白泥碉堡
位于香港元朗下白泥55号的碉堡约建于1910年,是香港唯一尚存、与辛亥革命历史有关的历史建筑。由于其历史意义重大,与辛亥革命及中国同盟会在港活动有密切关系,2000年碉堡已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2011年2月23日为配合辛亥革命100周年,碉堡获古物咨询委员会通过列为香港法定古迹。元朗下白泥55号俯瞰后海湾和深圳,处在有利地理位置,因此成为革命活动基地。1910年左右,广州新军之役结束后,革命人士于该址建立藏身之处,并以稻米磨坊和炼糖厂作掩护。碉堡亦用以监视后海湾对岸属清廷管辖的地方。碉堡由兴中会的骨干分子邓荫南先生所建,碉堡所在土地曾经主要由李纪堂先生所
米埔湿地
位于香港新界西北面的米埔,濒临后海湾,是大量野生生物的天堂,在世界上地位昭著。鉴于其重要性,香港政府于1976年把米埔列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根据《拉姆萨尔公约》,香港政府于1995年9月正式把米埔和内后海湾约1500公顷的湿地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其中的米埔自然保护区,是这片湿地的重要区域,面积为380公顷。米埔湿地的野生生物种类繁多,有超过300种雀鸟、400种昆虫、90种海洋无脊椎动物及50种蝴蝶,此外,米埔还有全香港面积最大的红树林。米埔最广为人知的是鸟类生态,每年约有200至300万头鸥、鸭、鹭和涉禽等水鸟,从中国北方、蒙古和西伯利亚的繁殖地,
香港屏山杨侯古庙
屏山杨侯古庙,座落于香港元朗屏山坑头村西北角,为屏山文物径的古迹之一,亦是元朗区六间供奉侯王庙之一。杨侯古庙的修建日期已无从稽考,但村中父老相传此庙已有数百年历史。据庙内匾额显示,1963年及1991年时庙宇曾大事重修。有关侯王来历的说法颇多,村民认为侯王即宋末忠臣杨亮节,他因保护宋帝而捐躯,深受后人景仰而加以供奉。杨侯古庙座东北向西南,结构简单,只有一进三开间,正厅供奉侯王、左厅供奉土地公和右厅金花娘娘。由于香火鼎盛,杨侯古庙在过去先后多次发生火灾。门联:德列三尊世共称,福居五位民皆仰。香火氤氲共答神恩新宇庙,威灵显赫还将正气护江山。庙联:凤阙承恩辅翼
觐廷书室
觐廷书室是一所位于香港屏山坑尾村的私塾,于1870年落成。它是屏山邓族廿二世祖香泉公为纪念先父觐廷公而兴建,设立书室以培养族中子弟考取科举,进身仕途,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因此,觐廷书室兼具教育及祭祖的意义。邓氏家族在兴建觐廷书室的时代十分富裕,在屏山一带建了很多书室。科举制度虽在1904年废除,但觐廷书室仍旧是作育族中子弟的地方。因为愈来愈多人读书,所以觐廷书室旁边加建清暑轩。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觐廷书室仍是坑尾及邻近村落青年读书的场所。1898年,英国强迫清廷签定《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后于1899年4月接管新界,英国驻兵于觐廷书室、清暑轩等作为镇
上璋围
上璋围位于香港元朗屏山,为屏山文物径沿线唯一的围村。该围村在18世纪末由坑头村的邓氏族人所建立。原本有以青砖筑起的围墙,围内布局整齐,房屋分排而建,门楼及神厅则位于中轴线上。现今部分围墙已经拆卸,而门楼、神厅和围内的一些古屋则得以保留,仍然依稀可见传统围村的布局、结构和风貌。走进上璋围,迎面可见到红色的大副对联,门额为“南阳世泽”,大门联曰:“上林挺秀,璋壁生辉。”神厅门联曰:“干峰烈黛丁财旺,辛水横坦富贵春。”参观上璋围最好在大热天或大冷天去,一进村你就会切身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冬暧夏凉、采光充足、空间分配得宜。在上璋围,您可以认识到典型围村格局:方正
愈乔二公祠
愈乔二公祠座落于香港新界元朗屏山邓氏宗祠的南面,位于坑头村和坑尾村之间。它由邓族第十一世祖邓世贤(号愈圣)和邓世昭(号乔林)昆仲于16世纪初兴建,距今已有逾500年历史,为屏山文物径的重点文物之一,并于2001年12月14日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愈乔二公祠除了是祠堂外,在1931年至1961年间,达德学校在此开办,是屏山各村子弟读书之场所。愈乔二公祠为三进两院式建筑,结构和规模与邓氏宗祠相若。据祠堂正门石额所载,清光绪年间(1875年至1908年)曾进行大规模修葺,但基本上仍保持原来的结构和特色。愈乔二公祠曾作多次维修,全面的修缮则于1995年完成。现在的
洪圣宫
洪圣宫座落于香港元朗屏山坑尾村,邻近屏厦路。由屏山邓族所建,至今已有逾200年历史,该建筑被列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根据庙内匾额记载,庙宇可能是建于清乾隆丁亥(1767年),但有指是建于明代中叶。现存的结构于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而成,至1963年时再次大事修葺。传说洪圣本名洪熙,是唐代(618至907年)的广利刺史,死后获追谥为“广利洪圣大王”,广受民众敬仰供奉,渔民及以海为生人士的供奉者特别众多。洪圣宫为两进一院式建筑,左右为福德祠及太岁殿,中有天井,结构简朴。香港其他庙宇的天井多加建上盖,改作香亭,但洪圣宫仍依原来设计,有较佳的采光及通风作用,此
吉庆围
介绍位于锦田,是一座中外著名的古老城堡。1899年,英军接管借租新界土地时,曾在此与村民发生血战,最后园內铁门被英军攻破,并作战利品运返英国,1924年经乡彥耆老要求才得以归还。现在这里保持原有古风不变,围村筑有6米高地青砖围墙作防御,四角筑有炮楼,城墙外有护城河。现是外国游客常到之处,村前还有穿上乡村服饰的老人供人拍照。交通1、港铁荃湾线荃湾站D出口乘51线巴士前往锦田巴士总站下车。2、港铁东涌线或机场快线青衣站A1出口乘251M线巴士於吉庆围下车。3、港铁东铁线大埔墟站乘64K线巴士於锦田公路下车。4、港铁西铁线锦上路站
清暑轩
清暑轩坐落于香港元朗屏山,与觐廷书室相邻,是屏山文物径的文物之一。清暑轩由邓氏第22代族人邓香泉兴建,于1874年落成,为当时的访宾客及鸿儒的下榻居所。不少名人曾到访清暑轩,包括港督金文泰、富商何东、邓志昂等。清暑轩原指楼房底层的一间小厢房,原建筑物其实并无真正的名字。清暑轩楼高两层,呈曲尺形,作为旅馆,其装饰及排场相当华丽,木刻、壁画、灰塑、漏窗及斗拱等装饰显示出传统邓族地方豪门的气派。清暑轩虽是独立建筑,但有通道在第二层与觐廷书室相连。由于工程复杂,当时邓族专程从广州及佛山聘请建筑师傅完成工程。清暑轩最近一次的修缮工程于1993年底完成,费用由香港-
米埔自然保护区
介绍是香港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区,1995年被列为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未经许可,禁止进入。在此保护区內,飞禽走兽可自由活动,其中大部分品种都是极为罕见的。曾记录的鸟类品种超过300种。还有大量不同品种的昆虫及蝴蝶。这里设有瞭望台。若要前往观赏,可事先向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提出申请(25264473)。交通1、港铁东铁线上水站乘76K线巴士至米埔村下车,从米埔村沿小路步行约20分钟便到达位于自然基金会停车场内的入口。2、港铁东铁线上水站乘的士往自然基金会停车场。3、元朗西巴士总站乘的士往自然基金会停车场。香港香港
全部元朗区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