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临汾市旅游
临汾市景点介绍
翠云山景区
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逶迤,梁峁层叠,垣坡连绵。南北高山对峙,中部昕水横贯,东高西凸,形如盆地,有“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之说。海拔最低为481米,最高为1719米。境内有昕水河、义亭河和岔口河三条河流。从川到山形成中部河川区、南北部土石山区,东部残塬沟壑区和西部破碎残塬沟壑区等四种地貌单元。土壤为地带性褐土,耕作土壤氮缺、磷少、钾有余,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大宁县属大陆性暖温带亚干旱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阴雨连绵,冬季寒冷干燥,年日照数平均为2466.7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0.7℃,气温年较差为31.8℃,年
黄河仙子祠
黄河仙子,名曹仙媪,俗称曹娘娘。相传原是陕西宜川曹家庄人。从小父母双亡,跟哥嫂生活,经年劳累,不得温饱。仙媪貌丑,常遭恶人欺辱讥讽,哥嫂也待他不好,动辄恶言相叱,拳脚相加。只有小侄女心地善良,见姑母遭欺,常好言劝慰。哥嫂把曹仙媪当长工使唤,从不管她的终身大事,提亲者都被拒之门外。曹仙媪自忖貌丑,也不思出嫁。眼看看过三十,在众邻讽劝之下,哥嫂才把她许给一家财主的傻儿子,捞得丰厚彩礼。仙媪生性刚烈,宁死不允这门亲事。嫂子恶恨恨地骂道:“你丑八怪一样,还想嫁个王孙公子。真不识好歹!”仙媪说:“哥嫂不必费心,妹子生的丑,可也是个人,宁死不嫁傻子,你们嫌我碍眼,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浮山清微观
清微观位于山西省浮山县城北2.5公里处,始建于唐,经宋、元、明三代重建重修。该观为宫廷式建筑,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三院同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全观主要建筑有舞亭、山门、月台、献殿、老君殿及伶房、东西道房、财神殿、三宫殿、圣母殿、浮山神殿等,气魄雄伟、布局合理。殿前阶上竖碑9幢,其中《重建清微观记》碑高1.75米,宽1.10米,座高0.65米,为宋元祐七年(1092年)重建时记事碑。雕刻精细,虽历900余年,碑文仍清晰可辨,详述了重建经过,与其他8幢牌同成为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电话:0357-8120271地址: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浮山龙角山
龙角山位于浮山县城南17公里处。该山以两座天然高峰而。故又俗称“二峰山”。浮山古景中的“二峰夕照”即指此。龙角山的两座高峰海拔在1200米以上,比其两翼山脉明显高出许多,形似“羊角”或是“龙角”,因此人们称它为羊角山。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唐玄宗下诏书改老子祠为庆唐观,又改羊角山为龙角山。传说中国战国时期,北方有名为羊角衰和左伯桃的两位贤人,二人结义奔楚。谁知他们长途跋涉走到二峰山前时,正是风雪隆冬,不仅衣衫单薄,且随身干粮也只够一人食用了。在此时刻,左伯桃为了不使两人都死于冻饿,所以寻机自尽殉义,而将衣着干粮全部留给了羊角衰一人,并留言鼓励羊角
浮山老君洞
老君洞位于浮山县城南5公里处,占地面积1224平方米,始建于唐武德二年(619年),历唐、宋、元、明、清五朝的风尘岁月,有毁有建,始成现存规模、1957年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个部分,由南至北建于一条中轴线上。老君洞洞深8.3米,宽10.1米,洞内左右各卷石洞一个,有石碑各一立于洞中。石梁殿为洞上二层建筑,其结构奇特,殿、梁、檀、栋、椽、宇、檐、瓦等纯为石制,无寸木片瓦。殿门两壁嵌《太上显化图》线刻石雕组画81块,殿内神台上雕有李老群石像,四壁有元代壁画《黄录朝圣》绘有115组612个神话人物,线条流畅,主题突出,造型生动,手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浮山博物馆
浮山县博物馆是一所当地临汾地区博物馆,位于山西省浮山县天坛镇神山路。馆内有很多国家珍贵文物,比如外资符号坐佛像、风竹碑、雨竹碑等。2003年6月,浮山县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万字符号座佛像”被盗。经公安机关侦查,系该馆库管员贾生杰将“万字符号座佛像”等25件文物分批盗卖,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犯罪分子贾生杰被判处无期徒刑。馆藏珍品“风竹”、“雨竹”碑此二碑原在梁村沟关帝庙内壁上镶嵌,现收藏于县博物馆。为县级保护文物,两碑体同大,高65厘米,宽33厘米,厚13厘米。其风竹图寓意关羽身在曹营心向汉,竹叶组成“莫嫌枝叶淡,终久不凋零”的诗句;雨竹图寓意时时向根,不
浮山天圣宫古遗址
天圣宫古遗址位于县城南20公里的贯里村,为唐皇所建的宗庙。唐皇视老子为先祖,武德三年建词,开元十四年(726)诏改庆唐观,御书额及碑文赐之,命高力士重修。前老君殿,次三清殿,再次三皇殿。内有六圣御容、后唐长兴中增修、宋景德二年二月甘露降殿柏,百鹤来翔。敕建前后三门道院及行廊大小三百余间。天圣五年(1027)诏改为天圣宫。大中祥符七年(1014)遣宰相王旦奉玉册、玉宝上徽号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八年古柏别生槐,高人一丈有奇。观有古柏千株,郡东第一胜景。乾隆二年(1737)县举人张大统倡捐重修。民国15年(1926),祀神失慎,致兆焚如。三清殿遂付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沃羊舌墓地
羊舌村在曲沃县城东北方向约12公里处,位于滏河河谷南侧,墓地就在村南的岭地上,著名的曲村—天马遗址位于滏河河谷北侧腹地,羊舌墓地与曲村—天马遗址内的北赵晋侯墓地隔河谷相望,其间是宽阔的滏河河谷及台地,直线距离4500米。羊舌村南边的土岭是由翼城方向延伸过来的。翼城,同样是晋国的腹心,这块土地承载了更多的文化沉淀。羊舌,仅从字面就能让人浮想联翩。羊舌村村名的来历已无从可考,或因地理位置得名,但更多的恐怕是与春秋时期晋国的羊舌氏有关,因为在曲沃有许多地名都与历史上的晋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羊舌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今天的《百家姓》中已不见羊舌,但羊舌氏是春秋时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沃四牌楼
四牌楼又名望母楼,位于曲活县城贡院街中段,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由邑人李济沆兴建,清代以来曾多交修缮,该建筑为楼阁与牌缕混合式建筑,座北朝南,三重檐十字歇山式绿琉璃物保护单位,2002年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待批)。经近四百年风雨侵蚀、战火纷扰、方革浩劫,依然耸立于曲沃古城一隅。她即有江南楼阁玲珑剔透、精细纤绣之美,双有北方古建筑雄浑巍峨之壮观,是曲沃古老文明的象征性建筑。传说晋国时期晋献公的宠纪骊姬谗言太子申生,而使太子-于新城,骊姬死后被葬在曲活四牌楼下,让世人践踏。四牌楼建筑结构为三重檐三层楼身,一、二层四面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牌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沃大悲院
大悲院位于山西省曲沃县曲村镇中心,唐大和元年(827年)创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重修,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进行过修葺。大悲院坐北朝南,布局为长方形,东西长50米、南北宽80米,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由西院和东院两部分组成,西院又叫旧庙,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组成,东院又叫新庙,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配殿、耳房和回廊组成,是寺院的主体。现存建筑献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清代所建。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彻上露明造,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柱头斗拱五铺作双下昂,昂为琴面昂,补间各施一朵,形制同柱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感应寺砖塔
曲沃早先流传有一首童谣:“曲沃人,爱想家,一天不能离开妈,三天不见裂破塔,眼窝通红泪哗哗。”童谣中的“裂破塔”就是曲沃感应寺砖塔。感应寺砖塔位于曲沃旧城中西门外原感应寺内,故又名西寺塔。该塔兴建于金大定五年(1165),塔共12级,其形制为辽金时期北方地区盛行的密檐塔式。塔平面呈八角形,中空,塔身造型端正。塔身一层以上的密檐部分随高度将每一层出檐深度都往里作不等量的递减,使塔的外形显得更加高挺、硕壮,显示了北方民族勇健豪放的气质。元大德七年(1303)年大地震,塔体坠落四层,剩余的二层以上裂为两部分,故又有“裂破塔”之称。至上世纪中叶,感应寺塔一直是曲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村—天马遗址
曲村——天马遗址位于临汾市曲沃县城东北,北依崇山,东、南1东西长3800米,南北宽2800米,共计约11平方公里。曲村——天马遗址共分为四大文化层,涵盖有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和龙山文化层、夏文化层、西周到战国文化层及秦汉元明文化层。其核心部分是占地面积有15000余平方米的晋侯墓地,92年、9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在1996年又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村——天马遗址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延续的时间较长,发展到鼎盛时期是在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曲村——天马遗址的核心部分是九代十九座晋侯及夫人墓葬,及十座陪葬车马坑,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和关
永和关地处晋陕大峡谷的永和县境内,距永和县城70余华里,村前是波涛滚滚的黄河,村后是陡峭直立的绝壁。古时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崖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个只有150口人的小村庄,受黄河文化的熏陶,依照“五行”相生原理而建:村前是黄河,河边植有一株古槐,古槐上边建村,村子上是地。其寓意为:水生木(古槐)、木生火(人烟)、火生土(土地)、土生金(致富)、金生水(循环往复),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跳动着“和”的音符,共同演奏着“和”文化的协奏曲。永和关村民全部姓白,先辈来自襄汾县,明崇祯年间,迁居于此,已经有400多年了。永和关旖旎的自然风光与深
永和蛇曲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黄河东岸永和县南庄乡、打石腰乡、阁底乡,面积210k㎡,是以黄河干流晋陕大峡谷中五个巨大的河流蛇曲为主体,其蛇曲类型规模等具有典型意义,目前保持自然状态,形成过程和景观现象系统完整,属具有重要观赏和科学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它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刻的象征意义及独特罕见的地貌特征吸引着各方游人。自然环境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永和县西,黄河沿线,陕西与山西省交界处,北起英雄湾,南至仙人湾,全长约50㎞,东西宽约2-13㎞。黄河蛇曲(山西永和)国家地质公园地处南庄乡、打石腰乡、阁底乡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1
国家地质公园
永和朝阳寺
朝阳寺,位于永和县县城西北梁家坡村,创建年代不详。坐南向北,占地504平方米。寺内原存铁佛1尊,石窑3孔,原植白牡丹数株,据推测花龄在300年以上,已呈野生状态。1995年,县佛教协会重新维修,新加琉璃瓦顶,新塑佛像数尊,并从河南洛阳购买回牡丹200余株,月季200余株,芍药100余株及爬山虎等,在寺前建起牡丹园。电话:0357-7522456地址: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和楼山
楼山是我县境内最秀丽的一座山,山势由低而高,呈层峦叠峰之状,恰似层层楼台,故尔名曰楼山。楼山四周翠柏茂密,灌木繁多,杂草齐腰,从山头到山腰,一座座道家观院排列齐整,错落有序,形成一个庞大的庙群。据考证观院完整时,有五六十间建筑物,其中有古式楼阁的石窑洞,石木结构的古典式殿堂建筑,远远望去,蔚为壮观。楼山的四季都是美丽的。春天看楼山,柏林碧绿,野花开放,蜂蝶飞舞,清秀扑鼻;到了夏季,草木葱葱,凉风习习,酷暑炎热,一扫而光;秋季去楼山,野果飘香,红叶满山,草深牛肥,别有情趣;严冬时节,或柏翠草黄,或雪白树绿,野兔山鸡,穿行期间,狐狸山中,时隐时现,所以,去过
永和红军东征纪念馆
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位于永和县阁底乡东征村,距县城80余华里。2005年重新修建的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占地2500平方米,以“英明决策筑辉煌”、“红军东征在永和”和“老区人民爱红军”为主题分三个展厅,用大量的实物图片、塑刻作品等真实地再现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东征历史画卷,全面展示了当年东征红军的丰功伟绩。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毛泽东主席、彭德怀总司令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进行了著名的渡河东征,壮大了红军力量,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在红军东征期间,毛主席率总部人员两次进驻永和县,前后共居住了十三个日日夜夜。在永和,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蔺相如公园
相如公园,以古县历史名人——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命名,是一处集游乐、晨练、少儿活动、垂钓、停车为一体的休闲广场,总造价960万元,占地面积104719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29414平方米,绿化面积12000平方米。园内设计有蔺相如塑像、纪念馆各一座,塑像气宇非凡,纪念馆疏朗大器;整个公园曲桥幽径别赋风韵,山石亭阁错落有致,百花灼芳,波光粼粼,呈现出一幅“风鸣两岸杨柳舞,月照一舟翩翩浮”的怡人画卷。相如公园的建成,不但提高了城市品位,改善了居民生活品质,而且解决了我县多年来“有城无园”的尴尬局面,在我县城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相如大桥,是该县新建的跨涧河大
古县蔺相如墓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名相。据岳阳(今古县)县志记载“赵上卿蔺相如为岳阳宝丰里(今古县北平镇李子坪村)人。其河曰蔺河,其村多蔺姓,其坟墓至今巍然独存”。蔺相如为人机智勇武,有远见,善谋断,为赵国抵御强秦、壮大国势立下了汗马功劳。“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两个成语,就源自于他的事迹(见《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据当地传说,蔺相如自幼习武,臂力过人。少年时期,有一个五大三粗的外地人见他长相不俗,欲骗他到手,相如不上当,他又欲强抢,相如拾起家门前的石狮子朝那人砸去。那人见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功夫,遂仓慌逃走。蔺相如好读书,求上进,乐于助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县张家大院
山西古县石壁张家大院是太岳腹地保存较完整的深宅大院。张氏家族自明末清初迁居石壁,挖窑洞,扎篱笆,务农为本,惨淡经营。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张氏家族成为一个集习武从文、务农经商、出仕为官于一体的官宦富庶家族,百余年间,从大院走出大学士、举人、秀才、廪贡十余人,有“父子登科”、“兄弟同榜”的美誉。民国初年,以张庆澜为代表的张氏家族盛极一时,富甲一方,成为当时岳阳县最大的“万石侯”。传统的家族制度和文化理念,主要根植于广布乡村的院落之中。以宗族聚居的院落,均呈现出井然的秩序感与等级特征,并使围绕血脉的人以居住方式一脉相承。落叶归根的传统,也使得乡村成为古代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