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梅州市旅游
梅州市景点介绍
“风围水口碑”摩崖石刻
“风围水口碑”摩崖石刻位于五华县双华镇军营村碑石门。全名为《廉明太爷丁奉道审详给风围水口碑》,刻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孟春,高2.58、宽1.05米,全文共566字,字体古劲,笔划清晰,除题名横排阴刻外,余皆直排阴刻。上下两端还刻有别致的花草飘带装饰图案。石刻主要内容记述清代乾隆年间,“武生冯武元藉前朝废契,影占官山,盗卖荷树凹风围树木”,与丰顺县奸商勾结,“越境取木烧炭,得银分肥”,经长乐县(今五华)县令丁履仁“当堂查讯”明白后,下令严禁丰顺、长乐两县交界处的“军营、荷树凹、崩塘、禾田水、上下磜及该乡等处风围水口树木”,任何人都不得“擅卖擅买,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歇石摩崖石刻
小歇石摩崖石刻位于梅县雁洋镇阴那山灵光寺山门外的粲花馆门前。石高约1.5米、宽约2.5米,石上凿刻李士淳题写的诗。阴刻,楷书,每字约0.12平方米。文曰:“铁桥过去便桃源,石上桃花不记年,寄语中原车马客,风尘暂此一停鞭”。李士淳,号二何,嘉应州(今梅县)人,明崇祯年间曾任翰林院编修,为明代遗老,对清有不臣之心,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潜归隐居阴那山灵光寺。石刻后侧有李士淳募建的“铁桥”。
迎薰门
迎薰门位于兴宁市兴城镇内。俗称南门,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为保障城内安全,建城时,在城之周围,用青砖垒砌坚固的城墙。高6米、长200米,开一条10米宽的环城沟。在城之东建朝阳门,设保障关;西建观澜门,设永泰关;北建拱辰门,设天枢关;南建迎薰门,设御暴关。现存南门迎薰门、北门拱辰门和西门的永泰关。门楼为歇山顶,保存尚好。1985年兴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丰顺荥阳堂
丰顺荥阳堂位于丰顺丰良镇西厢郑屋角。为郑大进故里。建于明,面积约7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三进二横式布局,均为硬山顶。坐北向南,颇具特色。经多次修整,初具原貌。大门左右侧,挂着二个灯笼,上书“郑府”、“荥禄大夫”。大门有联曰:“九卿世德”,“十相家风”;中堂联为“家传孝友千秋政华国文章百进书”,“家传诗礼心存德堂茂椿萱砌茂阑”。堂之中厅摆有神案曰“始祖榕斋郑公妣闺嘱周氏大宜人神位”。中厅正中挂着2块大匾额,一为“乾隆丙辰科(1736年)会试中试第三十四名进士郑大进立”的“进士”木匾额(1.75米×0.66米),另一块系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郑大
丰顺永庆楼
丰顺永庆楼位于丰顺县潭山区官溪村。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当地张氏十一世祖客公所建。为圆形客家土围楼,周长120米。仅一大门出入。门高2.43米、宽1.49米、厚1.8米。石刻“永庆楼”3字嵌在大门顶上。围内有12个门楼,均是二层楼,上盖大屋顶砌灰瓦,屋内的梁架、楼板和拦杆均用木料,楼内各层房间前后宽度不一,呈梯形,共有26个房间,供大家族聚居。楼内设有厅堂、庭院、天井、水井、厕所、碓等。现仍有部份为民居外,另一小部份已残破。类似这样的圆形客家土围楼,在官溪乡有三座。
丰顺笃庆堂
丰顺笃庆堂位于丰顺县东留乡口舖村。又名朱厝。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为朱三爷公创建,属客家围龙屋。坐东向西,三进四横屋两包围,内有11厅、16个天井、65间房间,建筑面积5472平方米。内外檐用斗栱承托。外檐封檐板彩绘人物、花鸟图案。硬山顶,绿琉璃剪边,正脊、垂脊、围脊、角脊都镶上琉璃的彩龙艳凤。梁枋构架饰以通花木雕龙、凤、狮、蟹、花、草、人物等精美图案。檐缀垂莲,风格独特。柱子也有多种款式:上厅圆石柱,中厅扁体石柱,下厅方形石柱,门外八角形石柱,横屋、厨房方型石柱。大门两旁竖黑色石鼓。正面墙壁两边嵌彩陶壁画和“麻雀戏梅”通花石雕,艺术价值较高。
大埔维新楼
大埔维新楼位于大埔县枫朗镇。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楼的外形似一个大园柱,直径48米。中间是一直径24米的圆形天井。楼高三层12米。每层楼24间房舍,共计72间,组成一座高大壮观的环形楼,酷似一座堡垒。墙身厚而坚实,有收分。楼底层墙厚1.5米,是糯米糊混石灰沙土打夯而成的,第二层稍薄,第三层墙厚0.75米。楼顶用木构架,上盖灰瓦。整座楼仅有一大门出入,门框为花岗岩石,高2.55米、宽1.75米。门石厚0.32米。门板厚0.09米,外钉铁皮。门楼顶端设一蓄水池,有孔通至门顶。二、三层楼墙体遍设枪眼。天井内有饮水井一口,大门的正面设一大厅,这是供族人议
大埔土围楼
大埔土围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管理区大丘田村。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约有400多年的历史。迄今坚固完整,内住20多户。整座围楼占地面积2300多平方米。环形建筑,内外三重连成一体,中间空地283.4平方米,为围内公用大院。该围属土木结构,墙身用土石夯实墙体。底层外墙厚3米,顶层墙厚1.3米,楼顶木梁灰瓦,中间天井用鹅蛋石拼砌成古钱币形状图案,天井内置一口10多米深的饮水井。楼高略呈梯形,内矮外高:内围一层计30间;中层二层楼计60间;外层高11米,三层楼计120间;全楼共210间。围楼带有防卫性的设施:只设一大门供众人出入,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
丰顺建桥围
丰顺建桥围位于丰顺县建桥乡西北面。原属嘉应州的建桥堡。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都乡佥军事张乾福以御盗建围。占地面积15780平方米。正屋以砌砖瓦盖,各厅堂斗栱、梁架雕刻精致,古朴大方。整座房屋均以白麻石作墙基,沙、石、灰夯筑。四面围门墙厚0.3米。上镶嵌石凿的枪眼,门内架设木楼棚,以便御敌。楼门均嵌有石刻门匾:东门“东兴巩固”,嘉庆癸亥年(1803年)刻;西门“西铭是式”林森题,民国29年(1940年)铨叙简任櫨官张鉴初捐资重建;南门“薰风自南”;北门“众星拱北”。整座围的建筑,保留了客家传统建筑的古朴风格,外圆内方。围外有回环的池塘、沟壑,远
五华水寨
五华水寨位于五华县河东镇(原水寨)大新街。明隆庆年间周勋创建。为封闭式围寨,筑在紧靠琴江岸边的一座小山上,西面临水,余皆洼地农田,“据高冈夹深水,险固足恃”。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寨设东、西、北三门,内筑数十座民宅,皆为四合院式布局,灰砂夯筑墙体,硬山或悬山瓦顶。寨中南北向辟一条长约200米的石砌路面通巷。西沿江岸砌石围墙长约200米、残高2.5至3米,局部10米,设门通江边取水。南门用石和青砖砌成拱形门楼,楼面宽7米、墙厚5.5米、高3.5米。券顶寨门,高2.7米、宽1.9米,门楼筑一座砖瓦构造的悬山顶小庙,面宽7米、进深5.5米、高4米,内供奉天
丰顺少帅第
顺少帅第坐落在丰顺县丰良镇南厢。清初吴六奇府第。四合院式布局,,坐东南向西北有上、中、下三厅,面积2726平方米。青砖墙,硬山顶,大红砖漫地。正堂悬挂“忠孝堂”金漆匾额,上款题丁酉夏吉,下款为葛翁吴大将军书闾山李栖凤。正房4间,厢房16间,三厅均用圆形的白色油石作柱础,上立棱形石柱、斗栱。堂厅梁柱多有精致的龙凤雕刻。门前置两尊石狮。民国27年(1938年)秋,中厅全被日本飞机炸毁,大门内外弹痕累累,破坏严重。吴六奇(1607~1665年),顺治七年(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攻韶州,吴在潮州率本部迎降,得到皇帝破格赏赐“三晋官衔”、“一品荣封”
将军第
将军第位于丰顺县汤西镇双鹿下村曾屋揭坷山下。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丁日昌所建。坐东南向西北,建筑面积4455平方米。地势平坦,三面是竹林地和较潮湿的沙质地,屋前50米处是双鹿溪,右面是居民点。将军第为府第式建筑,人称九厅十八井、魁龙围。由三幢大屋连成一座,整体采用三进二横屋格式。中路较大,左右两幢略小。花岗石墙基,青砖墙体,厅房回廊道。大门高3.2米、宽2米,两侧置高1.34米、直径9.7米的石鼓一对。门坪长70.1米、宽14.6米,两侧立石狮各一尊。府第左右两侧有炮楼,护墙开有内宽外狭的枪孔。民国初年加建了后幢三套平房。总面积113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栗坝围屋
栗坝围屋位于蕉岭县广福栗坝。是一座罗姓大型围龙屋。初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坐西向东。正中是一座二进的宗祠。门口为禾坪。禾坪前有一口鱼塘。左右有两幢横屋。后面环绕着三排圆形的房屋。房屋之间有廊道相通,外面门楼围封,既方便进出又严密安全。远看宛如三条盘缠的巨龙。围屋墙体用粘土夯成。整座围屋有200多个房间,居住着同族50多户。围屋之间一条条天井晴天晒物雨天排水,既可采光通风,又是失火时的隔火巷。
大埔文武阁
大埔文武阁位于大埔县城五虎山麓穿龙窠口。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内祀文武帝及魁星。民国十四年(1925年)重修。阁身呈方形,砖石土木结构,高三层15米,底层通面宽12.8米、通进深12.75米。重檐歇山顶。屋脊置宝珠双龙戏珠。龙身长3米。宝珠与龙身均用彩色瓷片镶嵌而成。脊左右两边灰塑卷草,颇具民族特色。阁身尚完整,沿阁梯而上至顶层,凭窗俯瞰,可纵观大埔县城全景。1985年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省四大银行金库旧址
广东省四大银行金库旧址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要冲的平远县仁居镇,从南齐开始,已逐渐有人迁徙到此地定居,古称此地为“豪居”。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设置平远县时,仁居为县治(县城)所在地。四百多年来,这座古镇的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金库是一座民国时期极为罕见的框架结构、带地下室的三层大楼。大楼虽历经多年风雨侵蚀,却未显得破败,仍默默地屹立于悠悠东门河畔,用其坚固而精致的身躯在向后人述说着当年曾经的繁华荣耀。和周围矮小的民房相比,金库的地基明显高了数倍,仅地下一层的高度就已经盖过民房两层。大楼的整体结构基本没有变化,房间空间尺度保留着当年的格局,大楼内的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奕世流芳牌坊(节烈坊)
奕世流芳牌坊又称节烈坊,位于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清乾隆二年(1737年)为表彰吴伯灵之妻蓝氏而建。坊分两层,高7米、宽5米,土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牌坊以四柱作基座,左右两柱以砖块砌成,正中两柱以木顶立,形成中间一大门,左右对称两小门。以灰瓦盖成飞檐高翘楼阁式的屋顶,顶底以木凿制梁柱支架并列而成,明间上下有两块木匾,上匾刻“恩荣”,背刻“贞孝”字样。下匾正反两面均刻“奕世流芳”四个大字。两旁有云、龙木刻及人物木刻。工艺精致,古朴大方。蓝氏幼时许配吴伯灵为妻,但还未成亲吴伯灵先死,蓝氏以“嫁夫从夫”的传统观念,守孝3年,矢志不嫁。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第牌坊
龙门第牌坊位于五华县大坝镇七都围东门内李氏翱公祠。建于清代。是祠堂门楼。二柱单间二楼,花岗岩石构筑。通高6.5米、面宽3.5米,一楼门高4.05米、宽1.9米,用方柱举起横枋,枋正面浮雕双龙戏珠图案,上置阴刻楷书石横额“李氏翱公祠”,门楣篆刻“福”“寿”两字,门柱阴刻楷书对联:“三世芳名存凤阁,七都古迹换龙门”。二楼高2.45米、宽3.5米。用雕有瓶花图案的短石柱托枋,正中嵌阴刻楷书大字“龙门第”,横梁浮雕双凤朝阳图案,左右各置石鲤鱼一尾,顶置石葫芦一只。横梁左右还对称各置小石屋一座,屋内置有玉兔、天鹅、花篮等。高4.5米,宽3.5米。牌坊背面,一、二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蓝田书院
蓝田书院坐落丰顺县汤坑镇米街尾。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邑绅丁日昌倡建。蓝田书院平面为院落式布局,均为硬山顶,穿斗式梁架,占地面积645平方米。书院正厅为文庙,左为德政祠,右为崇善堂,厢房厅左右各4间。琉璃瓦盖顶,厅房内外檐采用斗栱、方身石柱,檐缀垂莲。大门壁面光滑照人,各类装饰精雕细琢。门额嵌有“蓝田书院”门匾,门旁立有黑色扁体石鼓,并开有两扇侧门,门坪宽阔。据《丰顺县志》载:“同治十年潮州镇方耀拨银5000两置产生息为蓝田书院经常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建为蓝田二等小学堂。民国17年(1928年)将德政祠改为崇善堂,崇善堂改为德政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翁万达墓
翁万达墓位于大埔县三河镇的凤翔山麓。坐西向东,墓地面积2400平方米呈梯形,长16.25米、宽11.1米,水泥灰沙构筑。花岗岩石墓碑,高1.6米、宽0.78米,碑文:“明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襄敏崇祀名宦乡贤东涯翁公墓”。墓基下置一方圹志。墓前立有高大石人、石马、石羊、石豹四兽。墓曾被破坏,1985年修复。墓的左侧建有陈列室。翁万达(1496~1551年),字仁夫,号东涯,揭阳举登村人(今属汕头市郊),明嘉靖五年进士,先后曾任四川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兵部尚书等职。1985年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威光墓
李威光墓原在五华县华城镇陶角里,筑于清嘉庆年间。民国二年(1913年)再迁葬于三清塘长坑里山脑西北坡上。墓用灰沙砌筑,呈交椅形,坐东南向西北,长6米、宽6米,面积约40平方米。内设拜坛,墓头立有麻石墓碑,高55厘米,宽42厘米,阴刻楷体碑文,中刻“前清会状及第晋阶武功大夫任南澳总镇府李氏十九世祖谥忠孝端和讳威光韬亭墓”,右刻“民国二年癸丑岁季冬吉旦立”,左刻“四大房永祀”。现保存完好。李威光(1735~1795年),字作辑,号韬亭,长乐(今五华)黄埔乡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赴京会试名列榜首(会元),殿试武科状元及第。历官御前侍卫至南澳总兵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