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清远市旅游
清远市景点介绍
学发公祠
学发公祠位于广东省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距四驱车场3公里,背山面水、座南朝北,由爱国华侨朱海均先生为纪念其先父朱学发而建造。因其外形酷似拉萨布达拉宫以及“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故而称之“广东布达拉宫”。公祠建成于1935年,公祠属中西结合宫殿式的巨型建筑,中西合璧,同时也具有鲜明客家建筑风格。公祠前后座的石门框,共刻有十一匾十三联。十一匾中,国民党党政军要员余汉谋、李汉魂、陈济棠、邓泽如的手笔各占其一,余下七匾及十三联均为清末科举榜眼朱汝珍所作。题写人身份与匾联水准之高,在粤北实属罕见。清朝末年榜眼朱汝珍在《阳山县志》序中有这样的描述:“见其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政江塔
政江塔位于清新县山塘镇政江村北江大堤上,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清远知县何福海倡建。塔高35.1米,首层边长3.5米,墙厚2.6米,砖造,为九层八面楼阁式,下塑花纹,每面宽3.5米,建筑面积为59平方米,每层以菱角牙砖和挑檐砖相间叠涩出檐。各层辟拱形真门2个,余为拱形假门,角柱、门框、窗框、檐砖均涂成朱红色。铁铸塔刹由覆盆和九层相轮、葫芦等组成,第二层门额石匾上刻有“中流砥柱”四字。相传,地方乡绅集资在飞水西岸建造了鳌头塔(俗称“飞水塔”)后,镇住了鳌头,从此滨江河口变得风平浪静。后来,人们又说在鳌头塔下游八、九里的地方,即秦皇河与北江交汇处附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鹰扬关红七军战斗遗址
鹰扬关是座历史雄关,地势险要。据连山志记载,北宋名将岳飞曾驻守过此关,太平天国洪秀全、石达开曾率兵在此关激战三天三夜并留下了“太平天国古战场与三十六坟”遗址,当年的战壕、堡垒遗迹至今尚有。更为重要的,是这里人们可以追寻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的革命足迹:1931年1月17日夜,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作为战略转移的五十五团、五十八团的部队经广西进入连山境内,在鹰扬关埋藏了一批不便携带的山炮和步枪。他们在举行著名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后,奉中央指示向粤北小北江转移。鹰扬关横跨三省(区),位于连山县城西北23公里。一路上群山连绵,林木茂密,河水相随。鹰扬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寨山彭家祠
寨山彭家祠建于清代中叶。据称300多年前,一位彭姓盐商迁居到此并扎根繁衍。其子孙后代为防御土匪滋扰,历经20多年艰辛夯土垒筑,建起该古堡;300年后的今天,彭家祠虽然已成为当地知名景区英西峰林走廊的核心景点之一,但所幸仍保留着初始时期的建筑风貌,以及谜一样的传说典故,风采依旧,气势逼人。1995年被列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坐南向北。彭家祠建于螺山上,山高约33米,房舍从山脚起建至山顶,共分三层,通往顶层只有北面一条平均宽1.50米,用石灰石打制成条铺至的石阶路,其余三面均是悬崖峭壁。首层建有房屋5栋,二层为书堂。硬山顶配火锅耳风火墙,青砖砌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英书院
文英书院位于英德大湾镇金湾社区——始建于1898年,坐南朝北,背倚金山,环境优美,结构别具一格,规模宏伟壮观。文英书院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坐南向北,为砖木结构。建筑包括三进式一厅两厢房,面阔24.6米,进深22.6米,占地面积555.96平方米。当时,英德境内建于清朝期间的书院除了文英书院以外,还有龙山书院、南山书院、会英书院、文澜书院。历经时间淘洗,大湾镇文英书院成为唯一幸存下来的古书院。科举制度仍存在期间,文英书院是大湾莘莘学子查经阅典、切磋学问的雅集之堂,是当时蕉冈乡、石莲乡、古道乡、三山乡、杉树乡等各乡学子会考之所;科举制度废除后,该书院又被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咀头围场门楼
石咀头围场门楼,始建于明,位于清远市佛冈县迳头镇迳头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德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广东省英德市区北江东岸大站镇江南村,1985年被列为“英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距今已390余年,曾两次遭受雷击,北面一行狗牙式砖被击落,但塔身保存尚好。该塔为出檐平座空心砖塔,座南向北,八角九层,高48.5米,每层均有8个船蓬式券门,东南西北四门均通塔心,其余四个门为外壁龛,有塔刹。首层高5.48米,外围周长34.4米,塔身厚3.4米,建筑面积约220平方米,以上逐层楼列递减。平座上窄下宽,用6层狗牙式砖叠涩出檐,后用同样方法还原,加砌7层平砖,再用了层狗牙式砖叠涩上平座,每角隐砌出一个半六角形柱,砖柱之间呈栏额式。二层以上建筑方法与首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骑田岭古道
骑田岭古道位于清远市连州市大路边镇顺泉村。虽然没有大庚岭那么热闹,但年龄却比大庚岭更老。这里拥有五岭里最早的古道。对封建时期的兵家来说,它的战略意义也十分重要,甚至岭上的阳山关还用天险地势挡住了汉军的进攻,成就了南越王赵佗的皇帝梦。骑田岭秦汉古道,是内地通往岭南的最早官道,中原先进文化的先声由此“咽喉”传递而来。赵佗率领的秦军是开山之祖,东汉章帝时,大司农郑弘奉命拓宽此道。“此路一开,中原之声近矣,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遐陬之民俗变矣。”(《资治通鉴·郑弘传》)如今连州市大路边镇顺头岭上还完好存有八千八百多级古道石阶以及南天门、广荫亭、怀清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丰阳古村
丰阳古村建村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丰阳全村姓吴,始祖吴敬元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末年的征南元帅。南唐后主李煜派遣吴敬元大元帅统领一支大军向南进发,开辟抵抗宋军的根据地。可是不到一年时光,南唐即被宋军灭了。失去了国家的征南统帅吴敬元只好弃甲隐居于此,繁衍了今日的丰阳村吴氏。到北宋年间,其孙子吴世范却高中了朝廷的进士,官至太子中丞,河南御史,朝散大夫。丰阳古村现在还遗存着丰富的宋代人文景观和完好的明、清建筑。当地人用“一间古庙、两条古街、三间祠堂、四座门楼”来总结丰阳古村的建筑,包含了丰阳古村的全部内涵,体现了丰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间古庙”指的是丰溪
丰阳古道
丰阳古道位于清远连州市丰阳镇丰阳村西北部,这里毗邻广西和湖南两省,自古便是三省边界最重要的商贸通道,更是南粤古驿道六条线路中肇雷古驿道文化线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阳古道是明、淸时期人们从连州走陆路前往湖南省蓝山县、宁远县、永州的一条交通要道,古道往北延伸至广西北部。现在残存的古道长约6公里,位于广东省淸远市连州市三水瑶族乡左里村委三江口自然村东面,古道路面多数路段用鹅卵石铺成,宽1.2至1.5米。沿途还留存有凉亭、石桥等设施。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岭南的发展,广东与其他省份的贸易也逐渐繁盛。丰阳古道也因此成为了南粤通往湘南和桂北一带的通道。大量的农副产品和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桥古村
石桥村位于清新县太平镇石桥村清西平原西部田野间,始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具有典型的民国时期的粤民居风格,村落整齐,民风淳朴,是当时清远县的文明村之一。创始人是张氏大字辈(即第九辈)张润老人的爷爷张善卿(约生于1862年,卒于1951年)。现有80多户,约600人;村民以农耕和外出经商为主,农作物主要有水稻、花生等。省道S354线在村前500米经过,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建筑坐东向西,广十三路三进,每路各由三组三间两廊房屋组成,青云巷相隔;硬山顶,青砖墙,前为地坪水塘。十四路青云巷门楼石额均记载一个张氏历史名人的事迹,并有不同寓意。依次为:“鑑古”、“
白米埔村
白米埔村位于清新县三坑镇白米埔村委会,村域面积3.24平方公里。现存建筑有朱氏大宗祠、迎祥门门楼及民居。清乾隆年间,朱姓族人为祀奉先人而建朱氏大宗祠。宗祠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五进,总面阔13.33米,总进深56.3米,占地面积748.8平方米。宗祠前为地坪水塘,地坪现存有“乾隆甲寅恩科亚元升授广西抚标右营游府朱献彰立”旗杆夹石一通和立有“光绪甲辰恩科联捷进士殿试一甲第二名钦点榜眼及第授职编修臣朱汝珍立”的旗杆夹石一对。建筑为硬山顶,灰塑博古脊,前四进为锅耳山墙。头门冬官第面阔三间,进深九架6.3米,前设双步廊,以柁墩、斗拱承托前廊梁架,梁架柁墩上雕瑞兽花卉
文心迳村
文心迳村位于清新县浸潭镇大树墩村委会文心迳村,相传为南宋状元邹应龙后裔聚居地,村域面积0.21平方公里。村边山势连绵起伏,蜿蜒而上,在苍松翠柏中节节朝拥,好像一条民间传说中的蟠龙。半山腰上有一尊奇石,外形酷似一条蛟龙,罗山河似巨龙绕村而过。发源于大罗山的罗山河,气势磅礴,昂首向东,“龙尾”位置上并排矗立着将军庙和观音庙,后“龙爪”位置上并排矗立着罗山祖庙和冯陈公殿,前“龙爪”位置上并排矗立着社军庙和五佛祖庙,最令人称奇的是,在罗山河与龙须带河交汇处附近的“龙头”位置上,赫然矗立着一座龙头庙!庙门面向大罗山下的文心迳村,活像一条正欲腾云驾雾,飞向天际的巨龙
下迳古村
下迳村位于清新县浸潭镇六甲洞村委会下迳村,村域面积0.19平方公里。从村道走进下迳村,仿佛进入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村庄三面环山,聚气藏风。村后,一座突屹高矗的山峰,好似一部正在阅读的巨型天书,打开的书页恰到好处,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抵挡了冬天的寒潮。东面奇峰擎天,直插云霄,早晨托起一轮明月。西面山岭坡度平缓,长满郁郁葱葱的树木,遮挡着斜阳的酷热。惟有南面山坳,是一马平川,南风徐来,一派绿野仙踪。现存建筑有福清邹祖祠及民居。福清邹祖祠为凹门斗式门面,素面门枕石,木门框,门额悬挂“福清邹祖祠”木匾,墙上彩绘花鸟图案;内置屏门,屏门上书“椿萱并茂”四字。民居为
马头石大屋村
马头石大屋村(又称“九厅十八井”)位于清城区石角镇马头石大屋村,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相传钟姓太公子奇的儿子钟声亮暴富后,先后用了十八年的时间将宅院兴建起来。建筑坐北向南,广五路三进带后楼,青云巷相隔。前院左有门楼,前有池塘和地堂,存有旗杆夹二对,上阴刻“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科乡试第九名钟得鳌”、“同治三年(1864)甲子科乡试第三十九名钟俊彪”。总面阔78.26米,总进深80.60米,建筑占地面积6181平方米。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大院从东面门楼进入,中路面阔五间三进,东西路各由三组三间两廊民居和两横屋(各10间)组成。后楼两层,每层
石泉古村落
石泉村位于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政府联红村委会。清朝时期,村民为避匪祸,在石泉山上筑有山寨,因该村位于石泉山山寨的脚下,故称“寨脚”。全村面积约1.5平方千米,有340户,1427人。以汉族陈、梁、褟、李等姓氏为主。寨脚村背靠石泉山,村前是三江河。现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明清时期的门楼、民居、古井和三棵数百年的古榕、民国二十七年(1938)广东省国民政府机关迁来三江,驻扎在寨脚的办公旧址和时任省主席吴铁城“义愤难容”题刻。据资料记载,1983年至1985年,在石泉山上采集到的石器有石斧、有肩石锛、石镞、石凿、石磨轮、石环、砺石,陶器有豆、瓮、罐、碗、陶纺轮
南山圣寿寺
南山圣寿寺位于英德市城南二公里外的北江西岸,坐落景色秀丽的南山风景名胜区内。据史料记载,圣寿寺始建于梁大中通五年(公元533年),距今1400多年,是岭南地区较早、较著名的佛教丛林。相传禅宗六祖惠能在广州光孝寺剃度后北上韶关曹溪修建南华寺,途经英德圣寿寺并在此开坛讲经,弘扬佛法。圣寿寺法化南山之灵秀,佛光照尘寰,自古以来,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来寻幽览胜和礼佛。如唐代元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著名易学家石汝砺等名人都曾游历此寺并题诗赋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慧光寺
慧光寺原名光孝寺,又称万寿寺、报恩寺。二00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经省民宗委粤民宗行政审批[2007]26号文《关于同意设立连州市慧光寺的批复》正式命名为慧光寺。慧光寺位于连州市区慧光路慧光塔侧。始建于南北朝宋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北宋嘉佑六年僧法辩重建,明朝嘉靖二十二年僧普化又重建,清朝道光十年再重建。慧光寺主殿左侧为慧光法堂,堂后为数十楹方丈禅房。上有罗汉堂、华严阁,旁有香积厨,中造浮图十余丈,置银缨舍利。根据史料记载慧光寺位于州城南门外东侧;连州城规制:平面呈圆形,辟东南西三门,北置北楼无门,东西南门辟瓮城,西门由于河道的关系瓮城内置,东南门均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达飞故居
冯达飞故居位于连州市东陂镇豆地坪(现名达飞巷)。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砖木结构平房,三开间,硬山顶。面宽10.24米,进深14米,高7.5米。大门与大厅之间辟天井,左右是厢房,大厅中悬挂1950年连县人民政府授予的“光荣之家”横匾。冯达飞(1899~1941年),连县东陂(今属连州市)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官学校学生,曾留学苏联。1929年回国后到广西工作,同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二纵队司令,湘赣军区红军四分校校长,红八军代理军长等职。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牺牲。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远机械厂旧址
清远机械厂旧址位于清远市环城二路47号,1956年建厂,由40年代末以来的一批私营企业合并而成的地方国营企业,先后为大批的清远电站、工厂、农机站生产设备,成为带动清远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产品销售到全省、全国各地。1996年转为股份制企业,名为清远大南方铸造机械有限公司。现厂内尚存重工、配件、锻工车间、综合仓库等旧厂房、设备和技术资料,是清远地区现代工业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