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常德市旅游
常德市景点介绍
沙坪古镇
位于湘西北的沙坪古镇,已有近200年的历史,那里曾是桃源到安化茶马古道的起点,风景优美,古迹众多。尤其是纯木质的吊脚楼、四合院为一大特色,曾是《铁牛镇》、《竹山青青》、《葫芦晃悠悠》、《西去北丈峡》等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地。周桂成图/文
红二、六军团桃源指挥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桃源指挥部旧址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萧克指挥红军在桃源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战、创建革命根据地留存的红色遗迹。1934年12月16日,红二、红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从大庸出发,远袭桃源,并于12月17日取得浯溪河战斗的胜利,占领了浯溪河、陬市和桃源县城等桃源县境大部分地区。红二、红六军团指挥部随之设立于县城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此期间,贺龙、萧克指挥红军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派部袭击常德守军,迫敌不能动弹。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政策和抗日主张,破除了国民党反动派散布的“红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的谣言。打开桃源监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桃源师范白楼
白楼位于漳江镇建设路桃源师范内,1912年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倡议,在县城边街创建湖南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即现在的桃师),白楼建于此时,现代著名女作家丁玲曾在此就读,贺龙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也曾在此楼设临时指挥部。楼坐北朝南,平面呈曲尺形,长54米,宽40米,砖木结构,为仿欧洲哥特式建筑。白楼不仅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且具有较高的革命传统教育意义。
桃源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桃源县西北山区的龙潭镇同观山村五组,为木质,青瓦四合院建筑,明末清初由王姓家族所建。整座建筑除坐北朝南边部分拆除外,其他整体保存较好,院落长55米,宽52.8米,靠院落东面的大门宽3.3米、高2.8米,建筑群原有房108间,规模宏大,别具匠心,在湘西北农村少见。
桃源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县城沿江风光带石柜东侧,原名川上亭,元延右六年(1579年)始建,元末毁,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万历七年(1579年)、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曾几次重修,至解放时阁已腐朽,1964县政府拨款加以重修,后又几次维护,现保存良好。
浯溪河烈士纪念碑
浯溪河烈士纪念碑位于浯溪河乡浯溪河村六斗坪,该地背山面河,地势险要,1934年12月17日,贺龙、肖克率领红二,红六军团为掩护中央红军长征北上,与国民党第十军独立三十四旅罗启疆部在浯溪河的界山湾、庙山、六斗坪展开激战,我军大捷,为纪念这一革命胜地,县委政府决定,在界山湾修建纪念碑,于2009年完工。
杨祠昌墓
杨祠昌(1588—1641)字文弱,明武陵人(今常德)明万历进士,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武陵民间有“杨阁老”“杨相”之称,崇祯十四年三月(1641)病逝于湖北沙市,葬于沅江(今沅江市)月形山,后改葬于桃源金厂溪月虹山(杨氏族谱载),墓坐北朝南周围茂林修竹,前有西溪流淌,墓前立石碑一方,墓碑高1.4米,宽0.7米,厚0.05米。2012年12月,被常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家桥
殷家桥位于桃源西北山区的牛车河乡殷家桥村桥头组莫炳初屋旁,此桥为民国时修建,一条溪水从桥下流过,当地称风雨桥,平常可做交通通道至河对面,也是遮风挡雨,休息歇凉的好去处,桥长3.9米,宽1.2米,高4.1米离水面5.5米,此桥保存完整,独具特色。
圆通寺禁闭石室
圆通寺禁闭石室位于桃源县架桥镇栖枫山圆通寺旁东北80米处,为圆通寺附属物,用青石条砌成。入口为0.7米正方口。垂直深约3米,下为长方形石室。长3米,宽1.5米。为历代禁闭犯戒僧人而设。圆通寺始建于唐武6年(公元623年),香火鼎盛时期,佛寺绵延数十里,被誉为禅宗丛林。后历经兵灾,屡废屡兴,现仅存石室一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月形山古墓群
月形山古墓群位于桃源县西南91公里的西安镇大水田村同心组月形山海拔432米的山岗。在面积约100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大小古墓几十座。皆为陈氏家族墓地。部分墓葬树桃源石石碑,雕刻精湛,工艺考究。其中“清例赠修职郎”陈今奇夫妻合葬墓规模宏大,墓碑为四封三间式,四周由一块块青石雕刻合围砌成墓园,石板浅浮雕龙、凤凰、麒麟、鹿等图案。虽年长日久,雕刻栩栩如生。墓碑立于清光绪七年。是研究当地陈氏家族史的实物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真龙桥
真龙桥位于牛车河乡真龙桥村,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约500年。真龙桥历史悠久,意义深远。1930年,贺龙、肖克率部队途经此地休整,招募兵力,然后上慈利与朱疤子战于棉花山。据传从前有一条劣龙在此兴风作浪,常常山洪瀑发,泛滥成灾,两位神童与之搏斗被山洪冲走,为纪念这两位神童,老百姓将这条溪命名为文童溪,招集能工巧匠,在文童溪上、下各修建瓦桥一座,分别取为真龙桥和金龙桥,文革期间金龙桥被毁。
周家岗遗址
周家岗遗址位于剪市镇白鳞洲村周家岗台地上。距县城西南15公里,与桃花源水府阁隔河相望。白鳞洲四面环水,浮现江中,俨然-颗翡翠明珠镶嵌沅水之中。潇湘八景之“渔村夕照”即指此处。昔人曾用“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灯照明”描绘渔民捕鱼景象。遗址座落在白鳞洲周家岗台地上。1985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属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遗址表土为耕作层,文化层呈灰褐色砂土,采集标本有磨制石锛、石斧、石球、陶网坠、陶罐等。陶系以泥质红陶为主,兼有彩陶。陶器上饰以水波纹、人字形纹、条带纹、印纹等作装饰,纹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2011年10月省文物考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翦八士墓
翦八士墓位于桃源县枫树维回乡民族团结示范园清真古寺内。翦八士原名哈勒八十,原籍新疆回部哈密人。为朱元璋麾下一名得力干将,屡建奇功。后又征剿云、贵等处叛寇。由于在征战中,开疆扩土,功勋突出,朱元璋赐姓“翦”。翦八士是湖南常德一带维吾尔族始祖,其墓在枫树穆斯林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201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初,对翦八士墓进行修缮,目前修缮工作已完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湖抗战碉堡
白马湖抗战碉堡属常德会战碉堡群,位于武陵区三岔路办事处长家山社区,现湖南文理学院体育馆西侧。白马湖抗战碉堡是1943年中日常德会战国民党陆军74军57师保卫常德,防守西郊白马湖通往桃源,临澧一线的外围重要防御。碉堡系采用当时同盟国援助的高标号水泥掺以碎石浇注而成,受弹面厚度为50—80厘米,该碉堡及周围的防御调入为57师,170团邓鸿钧营部分官兵据守。在日军进犯常德的过程中,守军几乎全部伤亡,但给日寇以重大的杀伤,为保卫常德赢得了时间。现碉堡的入孔被封,射孔在原战争中被破坏,堡体已破成四大块,只有西部保存最完整。白马湖抗战碉堡于2011年1月被湖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湖北抗战碉堡
白马湖北抗战碉堡属常德会战碉堡群,位于武陵区南坪乡白马湖村七组。白马湖北抗战碉堡是1943年中日常德会战期间国军74军修建的城区周边防护部工亊之一,这里位于常德城区白马湖北侧,其南侧还有一座碉堡,是防护部从两侧突破57师于河洑山和黄土山等外国防护部据点主体的重要支撑据点。碉堡的主体为水泥碎石块浇筑而成,射孔向北,射孔的受弹向厚约70厘米,其顶部亦约70厘米左右,是采用二战中盟军所援助的详灰(水泥)和捣碎的碎石浇筑而成。白马湖北抗战碉堡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桃源热市棠梨岗抗日烈士公墓
热市镇平桥村一组原菖蒲乡老政府旁的棠梨岗是一处抗日纪念地,山腰有一座当年抗日烈士公墓,这里长眠着七十多位抗日烈士。一九四三年古历十月十九日、十月二十三日,日军先后两批从石门、慈利方向窜至热水坑,驻扎在热水坑洗澡堂边的一条街上,同时抢占了澡堂两边高山,云盘山和梳背岭修筑工事作为据点,用以堵击我从慈利方向来救援常德的部队。日军进驻热水坑后,烧杀掳掠,无所不为,周围老百姓的牲畜、家禽、粮食搜个精光,把每户老百姓煮饭的锅抢的抢走,砸的砸烂,大多数老百姓都逃到山上、躲在山洞里或奔走他乡,有胆子大的没有跑的,日军发现,不是被拉扶就是被杀死,热市原中心小学后面的煤坑里
常德水星楼
常德水星楼,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是常德古城区标志性建筑之一。清朝以前,在原武陵府衙门头有座谯楼,其作用是“以此承流宣化之地,用以达声教,其寓意甚深远矣”。后移建到一街之隔的南城城墙上。后遭兵燹之祸,楼毁无存,楼内“钟鼓更器同随散亡”。清康熙年间(1668~1672)胡向华任武陵知府后,认为常德“乃首善之地”,没有谯楼是“常郡之缺陷”。他便发起“因地就便,竭尽绵力”,在旧基上复建水星楼。不料想,却遭到当时一些“谗儒嚚棍”物议反对,并暗中“设谋扰之”。但胡向华“持志已坚,未尝因其言而中辍”。他“采铁购炭,鸠工募匠”组织建楼,并铸造了一口古钟,置于楼内,故使
常德会战碉堡群
每当夕阳西下,沐浴在彩霞余辉中的常德城“满城尽带黄金甲”,唯独抗战时期幸存的几座水泥碉堡呈现血染的风采。它镌刻有中国军人与常德民众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血色印记。它是无字的丰碑,因而特别令人瞩目。高山街口碉堡它位于现在的人民路清真第一春宾馆的东侧。解放前这里是同华金号,解放初是汽车货运站。高山街口的碉堡比较隐蔽,高度不足0.8米。它上面是个木质的“交通岗亭”。碉堡乍看像岗亭下面的台基。这座碉堡靠近地面有三个射击孔。一个对着东面的城门口,一个对着西面的下南门十字街,还有一个正好对着高山街。碉堡的进出口藏在汽车货运站的地下,厚重的枕木将它盖得严严实实。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秀峰书院
秀峰书院,又名忠烈祠,天门书院之前身,自创建迄今已有235年。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1984年5月,石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常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史沿革秀峰书院为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知县潘曙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知县鲍启泌兴办。书院草创期间,仅有房屋二间,陈设简陋,但一时文风丕振,大为生色。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石门知县许耀祖(浙江会稽人)用俸禄及捐款重修书院,置以匾额,赐以嘉名,曰秀峰出院,有讲堂三间,二门二进,头门一栋,有正心斋、进德斋、时习斋、明道斋、诚意斋、居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洞国墓
郑洞国墓1991年1月2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骨灰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2006年清明时节,根据郑老将军生前遗愿,郑氏亲属将其骨灰由北京八宝山迁回原籍石门,安葬于夹山南麓。4月5日,在风景秀丽的夹山国家森林公园,举行了隆重的郑洞国骨灰安葬仪式。墓地位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北考古工作站后山,占地近1亩,墓室用汉白玉石砌成,通往墓室的石台阶两旁种有松柏和桃树,墓地入口处立有“抗日名将郑洞国墓”大理石碑。石门人民恭迎将军魂归故里,墓地上高悬两幅挽联:将军名垂抗日史;猛士魂唱大风歌。乘清风明月英雄魂兮归故里;忆铁马金戈将军威哉写春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