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连云区旅游
连云区景点介绍
纯阳庵摩崖石刻
纯阳庵摩崖石刻(宋)该石刻地处云山街道白果树村大庵,背依苏文顶麓,南望五羊湖平原,西去2000米与李庄仙人洞相连。刻面高0.67米,宽1米,字径25厘米。文曰:“纯阳庵,咸淳庚午(1270)严溪门人孙慧谨志。”该题刻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系严溪道长门人孙慧彰为纯阳庵题勒,是我市现存最早的道教提名石刻。该庵与仙人洞、老君堂均为后云台山道教圣地,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研究我市道教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山始祖石
平山始祖石(明)平山始祖石位于连云区云山街道平山社区黄墓庄南端,东港中学西北侧,面向五羊湖平原,北侧为云台山西南麓。该石雕高1.66米,上部为“0-”部分,长0.43米,外径长97厘米,上粗下细,下部分略呈方形的柱体,八面楞角浑圆,高1.22米。在“0-”与石柱相连处,0-突起,头尖部平圆,有一凹槽,槽深2.2厘米。视其全貌,酷似成年男子的外生殖器。此石柱学名称作“石祖”,或称“始祖石”。是原始社会在崇拜特别是生殖崇拜、性崇拜的生命文化遗存,其习俗距今已有6000年。始祖崇拜始于原始社会后期,当时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在与自然界斗争中迫切需要壮大发展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山黄儿墓
平山黄儿墓(宋)平山黄儿墓坐落在云山街道平山社区黄墓庄居民区。黄儿墓全石结构,墓高7米,墓道口宽13米,墓室方形、石砌、条石压顶,封土2米。占地面积600㎡,原系黄氏墓葬,后为藏军洞。宋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四?辩证二》中记到:“海州东海县西北有二古墓,《图志》谓之‘黄儿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吕端山“龙潭”摩崖石刻
吕端山“龙潭”摩崖石刻(民国)吕端山“龙潭”摩崖石刻位于黄窝龙潭涧上游,黄窝水库西侧高公岛街道黄窝村吕端山上。题刻刻于吕端山龙潭涧东侧石壁上,题曰“龙潭”二字,结体肥硕,字径约40厘米,楷书。龙潭涧发源于大龙顶,自西向东,经龙潭下渲,该涧又名乌龙涧。原有上龙潭和二龙潭,1942年黄窝水库扩建时将二龙潭淹没,现存为上龙潭。今属黄窝游览区一人文景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吕端山摩崖题刻(五言诗)
吕端山摩崖题刻(五言诗)(民国)吕端山摩崖题刻位于高公岛街道黄窝村吕端山上。在临涧一石壁上的高1.3米,宽0.8米的浅龛内。题刻内容为五言诗,字径10厘米,楷书。诗意为退隐山中淡泊名之意。--题并书,钤印两方,印文模糊不清。吕端山摩崖题刻与龙潭涧题刻、龙潭题刻遥相呼应,是黄窝风景区重要的人文景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仙泉”石刻
“留仙泉”石刻(民国)“留仙泉”石刻位于宿城街道留云岭村虎口岭南坡路西侧,刻于泉旁巨石上,题“留仙泉”三字,隶书。附跋文,“汉僧会尊者留仙饮泉处,很久以前就有题额,数千年后字迹模糊。民国十三年甲子,振亚补刻,许立芬书”。款楷书。该石刻系民国十三年法起寺住持振亚所为。法起寺建于汉代,号称淮海间第一丛林,汉时即有西域高僧前来开坛说戒、传经受法。康居国高僧康僧会于吴赤乌年间来此传经受法,先到建邺,东吴国君孙权为之建塔,号建初,因始有佛寺。后之宿城法起寺传经受法并圆寂于此。法起寺原有鹫峰塔,为西域梵修人墓葬。振亚这一题刻为研究佛教东传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提供了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刚石”摩崖石刻
“金刚石”摩崖石刻(清)“金刚石”摩崖石刻位于宿城街道万寿山南麓西侧,清道光十五年(1835)两江总督陶澍题勒于一突兀石壁上,文曰“金刚石”,楷书,刻面长3.6米,高1.2米,字径约40厘米。该石刻与万寿山抗日石刻群、仙人屋景点、仙人屋石刻群、宿城水库游览区浑然一体,人文与自然景观积淀厚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桅尖摩崖题刻
大桅尖摩崖题刻(民国)大桅尖摩崖题刻位于连云街道北云台山主峰大桅尖,北看连云港港口,南看大龙顶、狼窝顶、乌龙沟一线,西接二桅尖、围屏山,东连海滨,居高临下,地势险要。长期为驻军驻守。大桅尖摩崖题刻刻面高3.3~3.6米,宽9.25米,题“--”三字,横书。刻槽深8厘米,宽47厘米。字径近3米,楷书。传为--亲题。--(1876-1942),字峻青,河北省宁河县人。民国初任“海州镇守使”。1928年被聘为国民政府少将参议。该石刻西侧为海军观通站,东下方为空军雷达站,系--自题。此刻完成后,--十分高兴,题七绝一首:海上惊涛去复还,奇峰有路好跻攀。淋漓大笔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烟墩
分布在连云港市连云区、海州区云台山脉,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海防遗存。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为防备倭寇与海贼,在沿海设烟墩14墩,后又增设4墩。至清嘉庆年间,仍有烟墩10座,守兵30人。2015年明清海防调查中共发现烟墩13座,成线状分布于连云区、海州区云台山脉南北两侧,形成两条由沿海至海州城的传递线路。其中南固山烟墩、北固山烟墩、宿城炮台顶烟墩、大村烟墩保存较为完整,其余烟墩破损较为严重。其中南固山烟墩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街道南固山烟墩山北侧断崖,东北临海,由三层人工台地构成,直径约10米、残高2米,外有护墙一围,直径约40米、高1.5米、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大旅社
上海大旅社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办事处胜利社区胜利路49号。始建于1933年,由上海马姓商人建造。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高15米。建筑依山势而建,由前后两进二层楼房围合成四合院式院落,木质走廊和十余处大小不一的木楼梯连通各个楼层。该建筑建筑风格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临街立面为欧式建筑风格,阳台、穿堂、门厅的两侧砌圆形门柱台,一层临街有四处门窗运用爱奥尼亚式柱作装饰。正门上方女儿墙上设计了科林斯式柱并有花草图案的浮雕,并装饰中国传统的“福禄寿”三星等图案。庭院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样式为主,屋面为中式起脊屋顶,楼层交接处有仿斗拱的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连云港明清烟墩
烟墩又称烽堠,俗称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修建的高台,如遇敌情发生,则白天放烟,晚上点火,台台相连以传递军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预警和防御设施。成语中“狼烟四起”一词便是形容烽火连天的场景。西周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说的也是它。玉枕山,又名佛座崖、小棺材山。因岩石裸露,在阳光下洁白似玉,形如枕头,故名。玉枕山北临大海,与竹岛隔海相望,海拔168.5米。据文保志愿者张义成介绍,玉枕山东侧的山沟当地人称之为“烟墩沟”,山顶处的烟墩与西石岛(今西墅)、北固山、连岛、烟墩山以及海州营等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海防预警体系。南固山烟墩遗址位于墟沟南侧海
连云港封土石室墓群
俗称“古洞”、“唐王洞”、“藏军洞”,主要分布在连云港市区的锦屏山、南云台山,中云台山、北云台山和灌云县伊芦山。目前共调查发现封土石室墓474处,其中锦屏山93处,南云台山321处,中云台山25处,北云台山10处,伊芦山25处。封土石室墓多数主体结构可分为石室、甬道、封土三部分。石室多采用未经修整的石块砌筑,少数大型石室用料规整。石室左右两侧的石壁多自下向上逐渐内收,有些为直壁。石室后壁为直壁,多数呈梯形,少数呈方形。石室顶部多采用体量较大的长条石平铺盖顶,极少数采用叠涩式顶部。石室多数有甬道。石室之外封以泥土,呈缓坡馒头状。根据石室墓底部平面分布情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子午亭
子午亭位于连云区宿城乡虎口岭。僧振亚,法号炎灿,宿城法起寺住持。清末民初人,早年投身行伍。后出家为僧,田产、庄客与地方官绅多有结交,为实力人物。1926年建子午亭,四角形,全石结构。亭高3.8、檐边宽3.3、柱高1.6米。柱由方、圆形块石相间砌成,取“天方地圆”意。顶部由方块石叠涩砌成,九层,穹窿藻井。亭顶垒一扁球形石,高38、径52厘米,中有一圆形柱洞,径6厘米,南向亭额题“子午亭”三字,北向亭额题“瞻云就日”。两额款具“民国第一丙寅振亚建”、“丙寅年振亚题”。该亭结构严谨,作风古朴、自然。此对研究民国时期宿城一带佛教活动有一定参考价值,其建筑风格的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悟道庵石刻群
悟道庵石刻群位于连云区宿城乡悟道庵旧址。有民初题刻4处,明清碑刻2通,悟道庵天然石门处有“念佛成佛”、“别有洞天”、“德云常在”振亚、许鸿宾的题刻3处,字径40-50厘米,楷书;另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立《了空碑》一通,碑高2.4、宽0.97米、额及边饰卷云纹,字径4厘米。山门内东壁嵌清顺治重刊《东海悟道庵碑》一通,碑文为《东海悟道庵碑记》字径2厘米,楷书,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海州知州杨凤等立,黄宣泰撰文。庵后井泉上西岩壁题“礼泉”二字,字径40厘米,东岩壁款署“民国八年许鸿宾”,楷书。此对研究云台山地区佛教活动、社会状况以及开发旅游资源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固山烟墩
南固山烟墩位于连云区墟沟镇南固山烟墩山山顶,为防倭而筑。明洪武年间,东海营在此共设烟墩十座,此为“南固山烟墩”,有兵3名负责了望,倭寇来犯,升烟火报警。清代沿用。是台直径10、残高2米,外有护墙一围,直径约40、高1.5、厚1米,皆由石块垒成。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冯子材因张之洞奏请奉派来墟沟一带布防,曾巡视于此。此对研究中日关系史,明清防倭裁海等历史事件,有重要参考价值。1993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白涧摩崖石刻
太白涧位于连云区朝阳镇新县村。相传诗人李白曾游此,故名。涧内有一巨石,上镌“太白石”三字,无款。摩崖诗刻为七律四首,刻于:“太白石”上,为民国初年新县张百川题并书。石刻高300、宽450厘米,24行,宇径10厘米。诗的内容主要记太白涧的四时风景,诗刻的右上角被毁,余皆完好。乌龙潭石刻位于太白石西北二十余米处,五律四首,内容咏雾崖四时风景,光绪三十二年十月新县张百川题并书。诗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宿城仙人屋石刻
仙人屋一名“半半居”,又名“瓢崖洞”,位于连云区宿城乡万寿山南坡,洞内有门,有窗,有案,佳境天成,自古就是东海胜景之一。仙人屋石刻共有四处,镌于洞内外的石壁上。其中“仙人屋”、“玉女窗”题刻和“仙人屋”诗,刻于“道光乙未(1835年),为两江总督长沙陶澍题;“半半居”题勒为宿城法起寺住持裕通书。陶澍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于道光乙未年间巡视云台,督办海运,整理盐政,仙人屋诗刻便是他此行中留下的石刻之一。因此,此石刻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潭涧摩崖石刻
龙潭涧摩崖石刻位于连云区高公岛乡黄窝村龙潭涧的石壁上,共二处,一为民国辛酉(1921年)新县张恩沛的隶书,一为民国十年(1921年)新县张百川的楷书。二刻皆为诗刻。张恩沛之隶浑厚凝重,张百川之楷工整丰腴,有一定的艺术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村摩崖题刻
龙门村摩崖题刻位于连云区墟沟镇龙门村小棺材山(后大门)临海石壁上。石刻高1.5米,宽2.5米。为光绪己亥年(1899)黄道传书。文曰“云水荡胸”四字,隶体,字径约50厘米。下为跋文,楷书。石刻之书体规整,结体丰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清士大夫循规蹈距的风格,为研究晚清书法艺术提供了资料。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连云港火车站旧址
连云港火车站旧址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中山北路下侧。始建于1933年,建成于1935年。西洋式平顶建筑,钟楼设于东端,远视如船形。办公楼四层,钟楼十层(含地下室),钢架混凝土结构。建筑占地1170平方米,实用面积3000多平方米。该楼原为连云港港口和车站的共用办公楼,由原国民政府陇海铁路管理局承包给南京复兴公司下设的方纪公司负责施工建造。1937年9月20日该楼遭受侵华日军炮击,中弹两处,1970年和1983年两次装修。该楼一直是连云港标志性建筑,为连云港建港初期建筑之一,对研究连云港港史、连云港市经济开发史和中国海港史有参考价值。2001年被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