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大同市旅游
大同市景点介绍
三龙壁
导游:三龙壁高6米,厚1.2米,长12米。下部以青石砌筑为基,分别雕有狮子、花卉、行龙等图案;中部两面各雕有三条黄色金龙,当中行龙昂首挺身,有一飞冲天之势,两侧行龙互相对称,龙头均面向中心。巨龙头上镶有火珠,为仿木结构。三龙壁色泽绚丽,形象逼真,在大同的龙壁中可谓独具一格。介绍:位于城西同云公路中段,原是辽建观音堂山门前的照壁,是大同唯一的双面琉璃龙壁。山西大同市
鹿野苑石窟
介绍:鹿野苑石窟位于大同城北5公里外的小石子村大沙沟的北崖面上。它依山而建,座北向南。原有石佛三尊,后因文革破坏,现只剩两尊古佛。据专家考证,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乐盛(和林格尔)迁都平城(大同)。道武帝从天兴二年起,大兴土木,其中“鹿苑”南固台阴,北距长城,东包白登(马铺山),属之西山(雪公山),宽广数十里,为皇家游乐狩猎之地。苑内殿宇林立,亭榭参差,松柏参天,幽境曲桥,灵山秀水,美不胜收。后因为道武帝炼仙丹的张耀请求出家,道武帝批准在鹿苑建一静堂。这样,便于公元466元开始修建该石窟,至471年落成,比云冈石窟早建成23年,故有很
烽喉延绵
看点:每遇敌情,白天燃烟(也称熔),夜间点火(也称烽)互相传递信号。因为狼粪燃烧起来烟很大,可直上云霄,远处容易看见,故烽喉多用狼粪烧烟,因此烽火台也称狼烟台。明代大同地区的长城经过多次修筑,从宣化到大同西路一千多里的长城沿线上,共修筑了363所烽堆。有了这些烽喉来传递军情,再与长城之上用于巡逻放哨的墙台、用于瞳望射击的敌台、用于攻战和储存武器的战台互相配合起来,遥相呼应,互相声援,形成一条坚固的国防线,它对防御蒙古各部的入侵,维护大同的安全起了很大作用。介绍:烽火台是建筑在城墙以外的单独土台子。它是古代专门用来传递军情的信号站。上
方山陵墓
看点:在南部山顶上,有北魏冯太后墓——永固陵,俗称“祁皇坟”。北魏时期,这里曾经建有灵泉宫和灵泉池,是规模较大的皇家行宫。整个墓室坐北向南,里面设有墓道、前室。雨道、主室等砖砌部分,建筑规模宏大,造型装饰美观,显示了当时高超的建筑艺术。永固陵在历史上先后三次被盗掘。金正隆年间,盗墓者从西北方打洞进入墓室,随葬品大部分被盗走。金大定年间,盗墓者再次进入墓室,前室的铺底砖全部被盗,随葬的大小石俑、石兽有的被盗走,有的被破坏。清光绪年间,永固陵第三次被盗,墓中残余物又大都被盗走,所剩无几。介绍:位于大同城北25公里处,与长城相邻。四周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得胜马市
得胜口位于大同城北80里,是外长城的重要隘口。京包铁路与长城在此交汇,晋蒙两省在此分界。明朝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于得胜口南三里建置得胜堡,“堡方二里,高三切(丈),厚二仞(丈)余,门楼二”。明王朝与蒙古靴靶部订立互市盟约,发展贸易往来,开辟了民族团结的新局面。与此同时,大同地区的长城、烽堆也变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当作保卫和平的象征。这种和平局面维护了六十多年。当时,得胜堡是贸易的主要市场。通过此市场,中原地区的丝绸、茶叶、豆、米、粮食等货物可以运往蒙古及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牛、羊、马、皮毛等又可以输入中原内地。如今,得胜堡虽经历代风云
天镇慈云寺
慈云寺(第六批国保)时代:明地址:天镇县城内西街原名法花寺,始建于唐代,明宣德三年(1428至1430年)重修。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6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毗卢殿、钟鼓二楼、观音殿、地藏殿、东西厢房和朵殿。整个建筑群左右对称,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宏伟壮观。慈云寺是一座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其建筑结构严谨,斗栱华丽精致,琉璃饰件绚丽多彩,代表了明代建筑艺术的较高水平,特别是前院圆形钟、鼓二楼上下两层皆置五铺作双抄斗栱,用材较大,手法简炼,有明显的元代建筑特征,其圆攒尖顶的建筑特征和风格,在国内现存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采凉山
位于大同市城东20公里处,古称纥真山、纥干山、采药山等。系阴山余脉,海拔2144.6米,为大同市近郊海拔最高的山峰。采凉山素以山峰峭拔,高寒异常,冬夏积雪而著称。“采凉积雪”为大同八景之一,有“马嘶踏遍银山顶,鸟倦惊飞玉树枝”的咏叹。山上栖息着灰雀、石鸡、隼等鸟类,并时常可以看到松鼠、野兔等小动物。山中还生长着黄芪、山茱萸等中药材。山上物产资源丰富,有铅、锌等矿产资源。著名景点有红石崖。看点:采凉山素以山峰峭拔,高寒异常,冬夏积雪而著称。“采凉积雪”为大同八景之一,有“马嘶踏遍银山顶,鸟倦惊飞玉树枝”的咏叹。山上栖息着灰雀、石鸡、隼等鸟类,并时常可以看到
边墙五堡
导游:镇边堡东接阳高县,堡城周长1公里;镇川堡东接镇边堡十六墩,堡城周长也为1公里;宏赐堡东接镇川堡十九墩,堡城周长1.5公里;镇鲁堡东接宏赐堡十五墩;镇河堡东接镇鲁堡二十墩。在这里,可以尽览塞外风光,了解古代行军作战的知识。:始建于明代,是为防御蒙古族南侵而修建的。五堡为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镇鲁堡和镇河堡,它们分布在大同府城西北50多里的长城沿线上,每堡相距25里。导览镇边堡:镇边堡位于大市镇大一村。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12米,东西宽215米,周长1054米。城墙高5米,基宽5.6米,顶宽3.3米,内外用石头包砌,中夯黄土。城墙四隅各设有一方形
善化寺
善化寺(第一批国保)时代:辽、金地址:大同市城区南隅我国现存辽、金时期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据寺内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载: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易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大部分毁于兵火,金天会六年(1128年)重建。明正统十年(1445年)始更今名。善化寺俗称南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依中轴线为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层层叠高。东有文殊阁(已毁),西为普贤阁。院内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普贤阁均为辽金时期原构。天王殿,现为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
平城遗址
北魏平城是在汉朝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它包括宫城、外城和城廓三个组成部分。根据近年来考古调查发现,今城北上皇庄、白马城和安家小村一带有断断续续板筑夯打的土墙遗址,高处五米多,低处一二米,底部约十几米,这正是外城之北墙,东城墙则在御河之西,南城墙在大同城北操场城一带,西城墙在上皇庄以南,此区面积约有60多平方里。火车站东北处曾经出土有排列整齐的覆盆础石,这些遗迹可以说明北魏宫城和官府衙署之范围。拓跋硅戏于天兴元年(398)七月迁都平城,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在平城建都97年,历经六帝七世,一直成为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拥有百万人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同火山群
导游:大同地区这类火山共有30多座,分布在山西省大同市、县和阳高县境内,具体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一、东区指瓜园、神泉寺一带,有肖家窑头、鹅毛疙瘩等6座。二、南区在桑干河与六棱山之间,包括大峪口、西窑等5座,是因玄武岩流沿断裂喷出而成。三、西区是大同火山群中最为集中和较复杂的一区,黑山、金山、马蹄山、阁老山等15座属之。黑山规模最大,呈扁平穹窿状;狼窝山范围最广,火山口直径500米,西北有缺口;四、北区以大同市北的孤山为代表,包括其西南的6座小火山。孤山形似面包,海拔1182米,兀立于御河谷地中。大同火山群形成以北区最早,东区、南区次之,西区最迟。看
平型关战役遗址
平型关战役遗址(第一批国保)时代:1937年地址:繁峙、灵丘县交界处平型关古名瓶形寨,为明代内长城关隘。北连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东通西冀北,西抵雁门关,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平型关战役遗址在平型关东北5公里的山西省灵丘县小寨,老爷庙梁、关沟一带,为一条狭长的古道。沟谷全长约7公里,两边崖高数丈。抗日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占据平、津后,继而向山西平型关、雁门关一线进攻,企图进取太原。1937年9月24日夜,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率领3个团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狭谷古道两侧崖顶。25日清晨,日本侵略军板垣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主力数千人及辎重车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大同关帝庙
大同关帝庙为明代以前神祠建筑,俗称大庙。坐落在大同市内鼓楼东街。清《大同府志》记有明景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修缮碑记。清康熙、乾隆时均有增建和修葺。从建筑手法和特色看,当为元代遗物,是大同唯一的一处元代建筑。关帝庙的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有致,渐次有山门、过殿、东西廊房、主殿(现已部分改建)。原先在正门之上挂有万字边大牌匾一块,-:“大义参天”。门前树有雄伟壮观的木构牌坊。牌坊前又分别竖立着高耸入云的旗杆一对及两尊威武凶猛的铁狮子。山门对面曾筑有镌刻精美的拱形戏台一座,画栋雕梁,宽阔高大,颇为壮观。今存关帝庙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494)
大同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据佛教的七大宗之一——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修建的,故名华严寺。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筑、塑像、壁画、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国辽代艺术的典范。上华严寺俗称上寺,是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一组建筑。进入山门,可见方门两侧门楣分别砖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间”三字,均出自于佛家典故。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毁于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旧址重建,以后历代予以修补。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面积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佛
悬空寺
悬空寺(第二批国保)时代:明地址:浑源县城南5公里北岳恒山下金龙口西崖峭壁据《恒山志》记载,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六世纪),后经历代重修,现存建筑皆明清遗构。全寺建筑悬挂在恒山之麓的峭壁上,崖壁呈90度垂直,崖顶呈倒悬之势。寺坐西朝东,寺门南向,全寺建筑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开,渐次增高。寺院呈长方形,长数十米,宽约5米,有大小殿阁四十余间。共分三组。第一组建筑以三官殿为主体,是奉祀道教之所,几座殿内供奉道教塑像。中间一组建筑是以三圣殿为主体,殿内供奉佛教造像。最后一组建筑是以三教殿为主,奉儒、释、道三教之祖。三教殿为全寺最高的建筑,为三层檐歇山顶
北岳恒山
恒山位于山西浑源县境内,相传4000年前舜帝北巡至此,见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恒山崛起于桑乾盆地南端,连绵数百里。横亘寨上,主峰海拔2017米,山上怪石争奇,古树参天,苍松翠柏之间散布着殿亭楼台,给雄伟的北岳增添了不少秀色。古有恒山十八胜景,今尚存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十余处,最为著名的就是悬空寺。悬空寺坐落在金龙口的绝壁上,一组红绿相映的建筑群,玲珑剔透,像是一幅彩画贴大石壁上,又像无形的线把几座小房子系在半空。正如当地民谣说的“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该寺始建于北魏王朝后期,经金、明、清三代重修,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山门依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