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抚州市 > 乐安县旅游
乐安县旅游景点
金竹飞瀑景区
金竹瀑布群,位于乐安县金竹乡畲族聚居地的吓通村境内,距离县城72公里。该山山势雄峻,古木参天,山泉甘冽,绿意盎然,自然形成形态各式各样的大小瀑布的总落差,高达400多米。其瀑布之多,总落差之大,在全国都属罕见。其中,气势磅礴、飞珠溅玉、形态奇异、特色鲜明的瀑布计有狗脑瀑、点光潭、双龙潭等。总面积67平方公里,包括由13个景点组成的虎啸瀑、雷打石和幽谷飞濂等三个景区和景区外的独立景点董尚书墓。1、虎啸群瀑。是金竹片区的代表性景点,位于金竹畲族乡流舍村民委员会的吓通村,总落差96米,分为三级,瀑底为深潭,雨季瀑面宽在15米以上,形态优美壮观。更令人叫绝的是旋
流坑古村(千古第一村)
流坑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位于牛田镇东南部乌江之畔,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建村于五代南唐昇元年间(937-943),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流坑为董氏单姓聚族而居血缘村落,全村以董姓为多,家族尊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为始祖,但宗谱可考的开基祖则为南唐时的董合。宋时,流坑以董氏科第而兴旺,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之地,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明清时,村中有识之士接续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初到清末
善和村朱德故居
沿乐安县省级风景区“流坑——金竹”的万银公路而行,你会看到湖坪乡的一大片蚕桑产业旅游观光园。这里桑树绿意葱葱,泉水潺潺成溪,水中走蟹游鱼,一条曲曲弯弯的小河,河上有着一座500余年历史的古石桥,石桥连接的另一端便是当年“朱德捡田螺”的村庄——善和村。正是田野青青时节,记者慕名来到善和村,只见炊烟袅袅,旧屋新舍相挨,宁谧祥和,小桥流水人家美景映入眼帘。村里有一栋雕龙画栋老屋,村里人称它为“善和村庵下大屋”,它便是朱德故居。走进庵下大屋,深情缅怀老一辈革命家,听村中一位80多岁的老人给我们讲“朱德捡田螺”的故事。70余年前的1933年5月至7月上旬,红一方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大龙山
五一节期间,我约三户邻居,踏上乐安县金竹乡大龙山之旅。从乐安县城向南驱车一个半小时过招携镇便抵金竹畲族乡。从坪溪村往东驱车一小时才看到连绵起伏、巍峨耸立的大龙山。一幅大自然挥墨泼就的山水图画,赫然呈现在我们面前。大龙山位于乐安、宜黄和赣州的宁都三县交界处,属武夷山脉。听说山上有一座很灵验的唐龙寺。我们带着亢奋的心情沿着一条曲折陡峭的小路开始徒步。只过十几分钟,大家就汗如泉涌,气喘吁吁。映山红本在清明节过后凋谢,可大龙山上的映山红还是那么鲜艳诱人。一路前行,树丛中不时点缀着一些紫色的小花,与一簇簇映山红映照在一起,更是姹紫嫣红。红彤彤的野草莓,虽小却酸甜可
乐安老街
据史料记载,乐安建县于南宋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由崇仁、永丰两县柝地而置,以乐安乡名县,驻地鳌溪镇。相传早在北宋乾道三年(公元997年),有詹姓人氏迁居于鳌溪镇,此地原仅有数户钟姓人氏居住。詹姓人氏在四面环绕的群山中发现一块长满芦苇、较为平坦的盆地,视为风水宝地,遂大举迁徙于此繁衍生息,逐渐取代了钟氏。称此地为詹墟,因河中有一块巨石,酷似鳌鱼,故称鳌溪。据《乐安民国风云》一书介绍:到民国,县城鳌溪镇形成了游、何、元、詹为主四大姓氏,辅之乐、陈、胡、李、邹、黄六姓氏的格局,这10姓人口占县城总人数的90%以上。这些姓氏以宗祠为中心,形成固定的居住区
流坑村古建筑群
流坑村有着古老骄人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建村(937-943),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村子大都姓董,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据族谱记载,董晋的孙子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应岩
中峰位于清溪河上游灵应岩的“男根圣地”,因5000余根刻在石壁或林立于道旁的“桅子”(当地对男性生殖器的别称)而得名。由于綦江地处渝州南大门,历来战事频繁,男人多被抓了壮丁,导致这一带在战乱时期常成为“寡妇村”。对男丁的渴求,使得妇女们在山冈上立下3、4米高的石“桅子”,求神灵保佑生儿。这一习俗始于秦汉时期,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直到上世纪中期,前来立“桅子”的善男信女仍络绎不绝。在5000余根古朴粗壮的石刻中,部分呈“十”字形的“根雕”由于与其它“一柱擎天”的造型大相径庭,在国内也绝无仅有,其用途因而成为专家长期争论的焦点。有认为它们是“圣地”的守护神,专
石桥寺
石桥寺位于乐安县鳌溪镇西南潭港至长山、白竹道旁。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此处一座天然大石从丘陵地耸起,象条苍龙腾空飞跃。构成这座石桥。传说千百年前,这座古寺炉烟飘香冲上穹苍,惊动了仙人下凡观光,一夜之间造起这座石桥,故又名“仙人桥”。石桥通高20米,桥面宽15米。桥上一条山径小道,可供游人登高眺望。距仙人桥前50步许,是石桥寺。当年寺宇宏大,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念经堂、钟鼓房及僧舍客寮等;还有楼阁三层,梵塔一座,寺宇雄伟壮观。相传南宋淳年间,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此读书。尔后旧地重游,见寺庙年久失修,遂献资修缮。其砖块上铭刻有“文天祥”三字。后经历代维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罗邓氏祠堂
“上罗邓氏祠”位于万崇镇上罗村小学旁。为上罗邓氏后裔纪念其开基始祖邓君民而建。上罗村邓氏原本姓李,属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元宗李璟(916-961年8月12日)的后裔。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征伐杨州,赐封李璟第八子李从镒(yi)为邓王,镇守宣杨。978年,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李氏官员受到通辑诛杀,李从镒遂携家提眷,操舟夜发宛陵(安徽),隐居洪州、宜黄、乐安等地。宋微宗崇宁二年(1103),其孙邓君民从济口桥头(乐安招携)肇居上罗,为躲避朝庭追杀,上罗村李氏更姓为邓,延续至今。祠堂始建于明朝宣德戊申年(1428),为使邓氏后裔缅怀先祖丰功业绩,抒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安县革命烈士纪念塔
乐安县革命烈士纪念塔:距县城西边约400米处有一座小山,山间种有杉、柏、松、樟、桐、栗、竹,参差成林,景色幽静宜人。在小山山巅,矗立着一座高高的塔,把小山装点得格外庄严肃穆,这就是乐安县革命烈士纪念塔。乐安革命烈士纪念塔兴建于1964年年初,同年8月30日竣工。整个纪念塔占地30亩,建筑面积为390平方米。纪念塔高16米,塔碑为四方柱型,四周镶嵌着汉白玉。碑体正面刻着“无上光荣”四个镏金大字,碑体的背面是朱德委员长的题字“死难烈士万岁”,碑体的东西两侧分别题有“永垂不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顶铸有一颗红星,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光辉日月。乐安是革命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龙图学士和刺史传芳牌楼门
龙图学士和刺史传芳牌楼门,位于乐安县罗陂乡水口村,坐北朝南,毗邻并排而立,中间隔一小巷。龙图学士牌楼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成化九年(1473年)重修,是水口村彭氏后裔为纪念先祖彭彦昭而建的;刺史传芳牌楼门始建于元代,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是水口村彭氏后裔为纪念先祖彭玕封为安定王而建。龙图学士牌楼门平面呈八字形,四柱三间三楼单檐式全木结构,庑殿顶,四角飞檐起翘,四柱成一字形排列,两侧为呈八字形的砖砌翼墙。牌楼门为单檐砖脊小青瓦庑殿式屋面,正脊高7.75米。平板枋上有典型的明初风格的五层如意斗栱,明间上部为十攒斗栱,次间额枋上为六攒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仙桥战役旧址
登仙桥战役旧址:位于谷岗乡登仙桥村。登仙桥始建于北宋天宝年间,宽6米,长19米,高6米,拱跨17米,全用麻石砌成。1933年2月27日至3月1日,周恩来、朱德指挥中央主力红军在黄陂、蛟湖和登仙桥一带,采取声东击西与大兵团伏击的战略战术,歼灭了敌军52、59两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即举世闻名的“黄陂、登仙桥大捷”。1985年,乐安县在桥东岸建了一座小型纪念碑。登仙桥已成为人们参观旅游、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景点,每年接待众多游客。2006年5月,登仙桥被中共抚州市委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10月27日,乐安县文物管理部门在修葺县
红一方面军大湖坪整编旧址(国宝公祠)
红一方面军大湖坪整编旧址:位于湖坪乡湖坪村“国宝公祠”。该祠为五进式,宽23米,纵90余米,总面积为2097.6平方米,与总孝节祠、子祥公祠并排相连,始建于乾隆辛酉(1741年),后经过重修,祠前建立文献石牌坊与围栏石板,十分壮观(牌坊后毁于文革,只留下四个须弥座)。这也是当年红军教导团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场地,如今是湖坪小学的一部分。此古老祠堂天井里有棵桂花树,仍像当年一样枝繁叶茂。旧址保存完好。1933年5月至7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在大湖坪、善和等村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军事整编,即“大湖坪整编”,国宝公祠和旁边操场即为红三军团主力的驻地和练兵场,彭德怀、肖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登仙桥
黄陂大捷旧址—登仙桥位于乐安县谷岗乡登仙桥村。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原名叫红门桥,是大华山的门户。相传南宋嘉定年间,白玉蟾夜宿桥头,有“仰卧红桥似登仙”的佳话,遂改名为“登仙桥”。此桥历经九百余年沧桑,屡坏屡修,民国元年(1912)被山洪冲毁,1922年当地群众捐款重建,即现在的亭式单孔拱桥。宽6米,长19米,高6米,拱跨17米,全用麻石砌成。桥基建在天然石上,坚固结实;桥中央建“将军庙”,两边通道设有13个石台阶。登仙桥地势险要,高山耸立,起伏绵延,形成一条蜿蜓峡谷。1933年2月27日至3月1日,-、-亲自指挥中央主力红军在黄陂、蛟湖和登仙桥一带,采取
西隐寺
西隐寺位于万崇镇西侧,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始建于唐贞观初期,至今1400余年历史,是乐安三大古寺之一,是千年的佛教圣地。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池头邱氏潮海重建该寺,曾几何时众僧云集远近闻名。2008年池头村民、邱氏宗亲及广大香客和十方信士的大力支持对原寺进行了全面整修,新建了天王殿,购置了大钟和大香炉等,重塑和新塑了70多尊佛神像,寺内外面貌焕然一新。2010年经省正式批准为开放佛教寺院。西隐寺环境优美,自然条件优越,冬暖夏凉、一尘不染,夏季气温不越过摄氏29度享有小庐山之称的天然氧吧,是夏季避暑之圣地。西隐寺山泉来自深山,涓涓流水直入寺内,四季
港下屋邓小平旧居
港下屋邓小平旧居:位于南村乡南村街。港下屋为清中期硬山二坡顶砖木结构建筑,面阔12米,进深15米,高6.5米,占地约180余平方米。1933年5月中旬,“左”倾错误路线执行者王明在江西开展所谓反“江西罗明路线”斗争,指责邓小平等人是江西罗明路线的主要代表,错误地撤销邓小平省委宣传部长职务,并下放到乐安南村任区委巡视员。邓小平任巡视员期间在此居住不到半个月,即被召回宁都七里坪省委机关。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老虎脑自然保护区
乐安县老虎脑自然保护区为保护中国华南虎设立,位于金竹乡、谷岗乡,东邻宜黄华南虎省级保护区、南边宁都、永丰县,海拔800~1300米,低山山顶灌草从相连,是华南虎的最佳栖息地(据清同治年间乐安县志记载“野兽之属,曰虎、曰豹、曰獐、曰狐、曰狸、曰毫猪、曰野猪、曰土链”)。老虎脑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2万公顷,跨金竹、谷岗、招携、南村四个乡镇。该保护区内现保存了较为完整的自然森林生态类型和多样的自然景观,有红豆杉、榧树、红花油茶等珍贵植物及云豹、苏门羚、果子狸、水鹿、河麂、毛冠鹿等珍稀野生动物。2001年12月,中外专家在该区域内还发现了华南虎的卧迹和虎毛
大华山
大华山位于乐安县的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据《天下名山志》载,西汉元帝初元,浮邱真君在此传授王、郭二仙“三五飞步术,九一上清法”,焚修练丹,得道飞升。唐大历四年(769),抚州刺史颜真卿,寻得隋开皇五年(585)华盖山旧碑文,精心考证,撰写了《桥仙观记》。宋熙宁八年(1075),神宗封王、郭二仙为真君,改“桥仙观”。元符二年(1099),哲宗诏封浮邱公为超应真人;元符三年改为真君。南宋嘉熙元年(1237),理宗加封浮邱、王、郭三仙为三佑真人。明洪武甘二年(1389),太祖朱元璋赍降御香。成化为二十三年(1487)六月生日,宪宗朱见深赍降御香。嘉靖二十四年
周恩来鳌溪旧居
周恩来鳌溪旧居,位于乐安县城鳌溪镇下大街。1932年8月17日,红一方面军攻克乐安城,当天晚上,苏区中央局书记-在他住地“游氏大祠”,召开县城商人会议,宣传党的工商业政策,为中央苏区做出了样板。次日,红一军团指战员开赴宜黄,乘胜攻克了宜黄城。旧址游氏大祠始建于明代,清代经过维修。座西向东,西面宽14米,进深26米,通高6米,梁架式砖木结构,分前后两厅一廊,硬山二坡顶。外面仍保持原貌,屋内装饰已面目全非,现为鳌溪干部宿舍。1980年经乐安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龙寺
大龙名山唐龙寺院始建于宋朝(仁宗)嘉佑8年(即公元1063年)。寺内的大雄宝殿、天王殿庄严肃穆,钟鼓楼、斋房、膳厅错落有致。有泥塑木雕铜铸各种佛像50余尊,名诗佳联若干幅。相传初建寺庙时曾挖出一块残碑,上刻“唐龙寺”三字为颜真卿手书,故复称唐龙寺。近千年来,该寺历尽磨难,几经毁修,最后一次于文革期间被毁,1979年由严杭邓氏出资修复。2001年7月乐安县政府正式批准了大龙山唐龙寺对外开放,一时大龙山游人如织,香火缭绕。
金竹毛泽东旧居
金竹毛泽东旧居位于乐安县金竹乡。金竹是革命老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于此地进行革命活动,除朱德同志的军官教导堂之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旧居均完好无损。
全部乐安县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