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博兴县旅游
博兴县旅游景点
博兴县打渔张引黄灌区水利风景区
打渔张引黄灌区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右岸。引黄闸本来设计在打渔张村附近,但由于后期论证后,建于现在位置,但命名还是以之前的打渔张引黄闸命名。1956年建成。因黄河河底抬高,1981年在原引水闸后新建引水闸1座。规模设计流量120立方米/秒。灌渠1680多条,。排水沟3280多条,总长3850余公里。大小建筑物5万余座。灌溉范围西起张北公路,东至老防潮堤,南到小清河,北至新广利河,控制灌溉面积16.07万公顷。是山东主要灌区之一。工程发展近年来,博兴打渔张灌区积极打造省级水利风景区,日前已进入申报程序。打渔张引黄灌区依托浓厚的灌区文化、黄河文化、自然景观以及
博兴兴国寺
兴国寺俗称丈八佛寺,位于博兴县寨郝乡寨高村西北角。始建于天平元年(公元534年),自隋唐至清代,屡屡重修。据考证,唐天宝,金天眷,元贞,明成化,万历,崇祯,清道光菌重修过。丈八佛石造像亦称兴国寺石造像,坐落在博兴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寨郝乡寨高村西北角,因其身高丈八,俗名丈八佛。佛像坐北面南,全高6.75米,底座高1.5米,底面积7.29平方米,为单身立式圆雕青石造像。佛像高肉髻,面方圆,微笑,丰颐大耳,法相庄严,身披“褒衣博带式”通肩袈裟,内着僧支祗,胸前打结,“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莲花座上。佛像雕刻精致,造型生动,人体比例准确,衣纹舒展流畅,堪称艺
龙华寺遗址
龙华寺遗址位于山东省博兴县城东北陈户镇南,冯吴、崇德、赵楼三村之间。龙华寺始建于北魏中、晚期。北魏——北齐时期,该寺香火极盛。该寺大致经历了三次大型重修:一是隋朝时期。隋统一全国后,佛教被尊为国教,隋文帝在位期间,曾重修龙华寺,建龙华塔,并设立龙华塔落成碑。二是唐朝时期。隋朝末年王薄起义时期,龙华寺成为民众反对佛教、起义军进攻的重点而遭到劫难。唐朝初年,善男信女再次重修龙华寺,但寺院比原来已逊色不少。三是清朝时期。宋朝时期,金兵大举入侵中原,使龙华寺毁于战火。直到清光绪年间,经过重修,龙华寺又重现生机。据说寺院建筑雄伟壮丽、古朴大方,大门朝南,分前后两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国寺遗址
559年)有丈八佛大殿,隋、唐、宋皇统及天眷、明成化及万历都重修过。清道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兴县博物馆
博兴县博物馆位于博城五路,前有文化广场,后有董永公园,地处城区文化娱乐中心。博物馆于200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近300万元,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正门内有200多平方米的大厅,里边为展区,共设七个展室,分别为两个佛教艺术展室、两个石刻艺术展室、一个历史陈列展室、一个革命文物展室和一个吕剧艺术展室。展出文物400余件。博物馆馆藏文物3000余件,种类有陶器、瓷器、佛教遗物、石刻、石器、金属器、玉器、文房四宝、印章、古籍字画、钱币、骨角器、化石、民俗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北朝至隋代佛教艺术品,博兴出土的北朝佛教艺术品数量多,质地有石、铜、
洪福园
洪福园,位于博兴县兴福镇,古称姑棼行宫,又称洪福寺,起于殷商,兴于春秋,传承于汉明。古因其地理位置后靠贝丘前有渑水,以“背倚宝山、襟怀圣水”而被位于博兴的蒲姑古国封土为坛,作为祭拜天地和祖先以及祈年的福地。到了春秋时期则成了齐国接待国宾使臣田猎游览之所。洪福园曾与历史上许多名人、历史故事产生过关连,相传孔子早年居住齐三月曾游姑棼观人射雁,由此而发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的论语。公元前331年,楚怀王派屈原使齐,也曾游姑棼行宫而与齐修抗秦盟约。鲁庄公八年,大将连称、管之父兴兵姑棼行宫,无道昏君齐襄公在此灰飞烟灭。还有功垂战国、化干戈为玉帛的“稷怪才、一代
博兴古槐
古槐传说中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远远望去,像苍龙腾空,又如绿色巨伞,映衬在蓝天白云下,显得苍劲、挺拔,充满盎然生机。老槐树胸围4.85米,三个人合抱尚且勉强。树干已枯空,树冠一半枯死,另一半的树皮上顽强而执着地长出繁密的树枝,郁郁葱葱,葱翠欲滴,堪称是一个生命的奇迹,树洞内斑斓的树皮,扭曲的树身,蜿蜒交错,宛如怪石嶙峋的岩洞。它苍翠的容貌,令人悠然回想它生命萌芽的久远年代、漫长岁月的生长历程和传奇经历,不仅心驰神往,肃然起敬。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更为媒仙古槐的传说增添了迷人色彩。洪福园暨华东碑林洪福园建于汉代洪福寺故地,占地50余亩,园内民族文化特色
麻大湖风景名胜区
麻大湖亦名麻大泊、鱼龙湾,俗称官湖。位于博兴县城西南约5公里,地处博兴、桓台两县交界处。系孝妇河、朱龙河、郑潢沟、乌河等众水下流汇集而成。湖面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4公里,面积近30平方公里。为内陆淡水湖泊。麻大湖有着迷人的风光,自古就是妙趣天成的游览胜地。博兴县沿湖有25个自然村,村村相连,杨柳葱茂,小桥流水人家,掩映其间,连同桓台县沿湖20多个村庄,正好构成一个椭圆形的风景带,象慈母的双臂,紧紧地把明珠般的麻大湖揽于自己的怀抱。而那湖中,水道如网,港汊纵横,岛屿星罗棋布,阡陌犬牙交错,阡陌上翠苇丛生,水中红荷婷婷玉立。散在湖面上的一处处小渔舍,荷环蒲绕
寨卞遗址
寨卞遗址面积约3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1983、1987年钻探获得面积约16万平方米商—东周时期的城址遗存。城墙基宽12米,夯窝径6—8厘米,夯层厚8—10厘米。采集的龙山文化陶片多夹砂褐陶、黑陶、红陶,纹饰多弦纹、竹节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鼎、盆、蛋壳陶杯等。另采集有商周时期夹砂红陶、灰陶绳纹鬲口、灰陶簋、泥质灰陶大腹豆、罐残片。战国时期泥质灰陶太阳纹半瓦当残片,汉代灰陶罐口、壶、盆口等。《博兴县志》载:“蒲姑城在县南十里柳桥庄”,《青州府志》云:“蒲姑氏,殷所封也。成王时,四国作乱,成王灭之,以其人于齐。晏婴所谓蒲姑氏因之立也。蒲又作薄,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渔张引黄闸
打渔张引黄闸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乔庄镇北部打渔张森林公园内,打渔张引黄灌区始建于1956年,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项目,是山东省建设最早的大型引黄灌渠水流是不是120立方米/秒,建成时原灌区范围涉及博兴、广饶、垦利、利津、寿光5县,控制面积5126万亩,迄今运行50余年。现打渔张灌区范围涉及我县境内11个镇(办事处)灌溉面积66万亩。运行半个多世纪以来,为灌区涉及范围内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旧闸运行多年,各项设施面临报废边缘,严重影响工程的运行和效益的发挥,为此,1981年在旧闸后兴建了新闸,同年11月竣工,水流量仍为120立方米/秒
王博昌墓
王博昌墓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博昌街道办事处王楼村内村委大院西侧。王博昌墓坐北朝南,四周由水泥栏杆护围着,墓呈金字塔形,高约3米左右,墓碑的背面记录着王博昌的生平事迹。他原名王汉儒,字杰三。博兴县王楼村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博兴县师范讲习所所长。1932年博兴“八四”暴-动-时任后备县委书记。1934年11月在潍县被捕,在狱中组织领导了--斗争。1937年获释。1938年6月任博兴县委书记。8月,率博兴抗日志愿军南下临淄,编入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任十三大队政委。9月18日在临淄掩护部队转移的战斗中牺牲,年仅33岁。1991年,为纪念他的
滨州麻大湖
桓台两县交界处。系孝妇河、朱龙河、郑潢沟、乌河等众水下流汇集而成。湖面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4公里,面积近30平方公里。为内陆淡水湖泊。麻大湖有着迷人的风光,自古就是妙趣天成的游览胜地。博兴县沿湖有25个自然村,村村相连,杨柳葱茂,小桥流水人家,掩映其间,连同桓台县沿湖20多个村庄,正好构成一个椭圆形的风景带,象慈母的双臂,紧紧地把明珠般的麻大湖揽于自己的怀抱。而那湖中,水道如网,港汊纵横,岛屿星罗棋布,阡陌犬牙交错,阡陌上翠苇丛生,水中红荷婷婷玉立。散在湖面上的一处处小渔舍,荷环蒲绕,杨柳依依,门前小桥,桥头舟泊,俨然一派江南景色。山东滨州市
高庙李天主堂
高庙李天主堂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庞家镇高庙李村。清末,外国传教士在高庙李村建造了高庙李堂区。该堂区建立之后,先是隶属济南教区,后隶属周村教区,先后由德国籍神甫及美国籍神甫主持教务,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前后,在高庙李村建教堂5间。到1944年底,先后全部撤走。此后,该处曾被做过八路军被服厂、报社、兵工厂、油棉厂、医院、学校、粮所等。1986年,教堂又归天主教会所有。1997年时,对教堂屋顶进行重修,它是我县境内及周边地区发现的年代最久且规模最大的教学建筑。
辘轳把胡同
辘轳把胡同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纯化镇东王文村,南北长220米,东西长150米。南部它的特点是胡同在东、西、南、北方向共有五个进出口,形如三个相连的辘轳把组成,从外边看是不相通的死胡同,而沿任何一胡同进入,里面是港道曲折,胡同内全为老房,大部分村民已经搬迁,只有30余户还在此居住,1940年,我军依托这里的有利地形同敌人周旋,最后以少胜多,这就是有名的“王文战役”。山东电台为纪念抗战60周年,在王文村的辘轳把胡同作了一期节目,通过宣传“红色辘轳把”声名远扬。
贤城遗址
贤城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5—2米。1988年探得长宽各1000米的城墙基址。墙基宽约20米夯筑,夯层厚10—12厘米,夯窝径6—8厘米。时代不晚于东周。遗址中部发现隋唐时期寺址。采集遗物有:商周时期夹砂褐陶素面鬲、夹砂红陶绳纹鬲,战国兽纹半瓦当、灰陶豆、灰陶兽足鼎等残片。另有汉代铜俑灯、铜铺首,灰陶壶、罐、盘残片等。《山东通志•古迹四》“奄城,在博兴县东北10里。昔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薄姑,此其故城,今俗称名嫌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兴丈八佛石造像
丈八佛为一青石圆雕石造像,位于博兴县湖滨镇丈八佛村内。该造像雕造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造像由立佛及底座两部分组成,通高7.1米、像高5.6米。佛像高肉髻,面长圆,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祇支,胸前结带。双手作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覆莲座上。莲座上刻力士、博山炉、迦娄罗、供养人等,还刻有文字,惜漫漶不清。附属文物现存石碑三通:“明成化元年重修兴国寺碑”、“明万历十二年重修兴国寺碑”、“清道光六年重修兴国寺碑”。东魏天平元年(534年)时,该处有寺,名曰“兴国寺”。北齐天保年间(550年—559年)建有丈八佛殿,隋、唐、金天眷及皇统、元元贞、明景泰、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户纪念烈士亭
1945年博兴县政府和群众为纪念1942年12月桥董、冯高和1945年陈户的抗日战斗中牺牲的抗日军民而建。纪念塔建于夯土台基上,台呈方形,边长20米,高4米。台周砌有1.5米高的砌墙围护,南辟券门。塔为八边形,五层,攒潦顶。通高15米,底层边长1.65米。南面辟一门,西面嵌王建新撰文、贾怡斋书丹的记述桥董、冯高战斗情况的石碑;东南嵌阎雨革撰文、高云汉书丹的记述陈户战斗情况的石碑;北面嵌有镌刻烈士芳名的石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裴袁纪念烈士亭
1945年博兴县政府和群众为纪念1941年12月30日八路军某部三旅在裴家村和袁家村抗击日伪军而牺牲的20余名指战员而建。亭呈方形,高5米,边长3米。砖木结构,四角攒尖顶。镶嵌石碑,碑高1.53米,宽0.7米。南面碑镌刻“浩气长存”四字;北面碑镌刻王建新撰文、贾怡斋书丹的记述裴袁战斗经过的碑文;西面碑镌刻烈士芳名。东面碑镌刻立亭的年月;亭四周以砖砌花墙围护,墙高1.8米,边长12米。南面辟拱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桥纪念烈士亭
1945年博兴县政府和群众为纪念1941年5月12日八路军某营在王桥村抗击日伪军而牺牲的指战员而建。亭呈方形,高5米,边长3米。砖木结构,四角攒尖顶。四面镶嵌石碑,碑高1.6米,宽0.8米。南面碑镌刻马千里题“为国捐躯”;北面碑镌刻陈竹坉撰文、朱惠民书丹的记述王桥战斗情况的碑文;东面碑镌刻烈士芳名。西面碑镌刻立亭的年月;亭四周以砖砌花墙围护,墙高1.5米,边长6米。南面辟拱门。
董永祠
董永祠位于博兴县陈户镇董家村东,建于清,现代补修,祠堂坐北朝南,为六架前簷廊建筑,硬山顶。面阔三间,9米,正中开门。进深5米。墙下部砌青砖,上砌土坯,顶覆灰色小瓦。屋顶正脊、垂脊原有龙、凤、人物、花草等装饰,现多已残。祠堂内墙壁、屋架上有彩绘,现多为泥皮覆盖,露出部分颜色鲜艳,有剥落。2007年,县政府拨款对屋顶进行了重修,现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部博兴县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