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旅游
南京市景点介绍
吴贻芳旧居
吴贻芳旧居位于傅厚岗15号。该建筑原为艾伟1935年兴建,坐北朝南,两层,为西洋别墅风格建筑,砖混结构,米黄色外墙,红色瓦面,建筑面积118平方米。另有平房1幢5间约60平方米。解放后吴贻芳曾居住在此。吴贻芳故居,古朴雅致,庭院中有吴贻芳汉白身雕像,目光睿智,娴淑慈祥,吴贻芳纪念馆陈列着吴贻芳的历史照片和遗物,以及-题写封面的《吴贻芳纪念集》
唐生智旧居
唐生智旧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牯岭路21号。该建筑建于1935年,西方现代建筑风格,楼房1幢2层12间,平房3进5间,墙体灰色,屋顶青色。该建筑原系张居敬以其妻张王舜英之名登记产权,建成后唐生智租用三年。
南京张治中旧居
张治中旧居位于沈举人巷西端,东至慈悲社,南至沈举人巷、西接沈举人巷22号、北接慈悲社16号。该建筑始建于1934年,由著名建筑学家童寯设计,坐北向南,砖木结构,西洋别墅风格,假三层为老虎窗,其外墙为青灰色,瓦为青色,共有9幢59间,占地面积16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62平方米。
张仲鲁旧居
张仲鲁旧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颐和路7号。该建筑建于1935年,建筑总面积341.2平方米,现代建筑风格,有楼房1幢2层13间,新式平房3进5间,现代建筑风格,砖混结构,墙体青色,屋顶红色。
霍守义旧居
霍守义旧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64号。1935年由东北军第17旅旅长黄师岳建造,1946年东北军军长霍守义到南京开军事会议时购买。现由霍守义后代居住。抗日战争时期曾做为日本人卫生所,解放后,归还给霍家。
南京冯玉祥旧居
冯玉祥旧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21号。该建筑原为民国时期铁道部财务司司长朱起蛰的私宅,为两层西式建筑风格,主体为西式洋楼1幢10间,后冯玉祥曾在此居住。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
侵华日军--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位于南秀村5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入南京城后,在城内进行了大屠杀,先后杀害中国同胞30万人,现址即为当年侵华日军杀害中国同胞的重要地方之一。金陵大学为安全区中的难民收容所之一,曾收容难民3万余人,但仍被日军搜出300多名青壮年被杀害,并在金银街、南秀村等地搜出被害尸体千余具。1996年5月,南京大学在该校天文学系西侧建造“侵华日军--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一座,该建筑由祭台、碑座和扇形碑身三部分组成,面朝东南,高约3米,砖石结构,其底座为三级半圆形台阶组成,碑身由方形毛石砌成,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
侵华日军--遇难同胞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于1985年8月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建立。位于下关绣球公园内城墙边,为纪念埋葬在这里的遇难同胞而立。纪念碑碑文:挹江门附近,是侵华日军--中我遇难同胞尸骨丛葬地之一。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至一九三八年五月,南京崇善堂、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先后六批,共收死难者遗骸五千一百多具,埋葬于挹江门东城墙根及其附近之姜家园、石榴园等地。特立此碑,以志其事,藉慰死者,兼励后人,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下关电厂遇难工人纪念碑
下关电厂遇难工人纪念碑位于中山码头附近的大唐南京下关发电厂大院中,是纪念45位在--中遇难工人的纪念碑,也是南京最早设立的一座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碑。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国民政府首都电厂副工程师徐士英等54名员工,奉命维持供电,继续留在电厂。12月13日,日军进城后,发电所内挤进大批逃难人群,兵荒马乱,气氛恐怖。徐士英考虑到无法正常生产的实际情况和留守员工的安全,便下令熄火停机,并带领工人避入英商和记洋行蛋厂内。12月14日,日军冲进蛋厂,将包括电厂工人在内的数千难民押至煤炭港江边拘禁。12月18日子夜,日军将难民分批用机枪轮番扫射,下关发电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位于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南京大学校园内。1934年夏天,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约翰·拉贝(JohnRabe,1882-1950)同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谢金声签订了一份协议,由学校建一座集办公和居住于一体的房屋出租给拉贝。整个建筑占地面积约380平方米,有高为2层的西式楼房(主楼)1幢,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另有西式平房(附楼)6间240平方米。院内原有一座小型花园,西北侧有一地下防空洞,院内芳草成茵,绿树成行。在日军侵占南京期间,拉贝带领一批国际友人建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被推选为主席。在3.86平方公里的安全
中山码头
位于中山北路口,为过江轮渡码头。民国18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由北平运到南京安葬,国民政府在今下关中山北路口建成中山码头。是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经浦口码头由威胜号军舰渡江至中山码头,经中山大道葬于中山陵。此后,中山码头仅供停靠官差船只。为了保留这座有纪念意义的码头,南京市政府将下关至浦口的轮渡从澄--头迁至中山码头。民国22年12月,中山码头扩建,民国24年春竣工,民国25年3月正式开业经营轮渡,命名为首都轮渡码头,不久因与铁路轮渡(首都铁路轮渡)名称易混淆而仍称为中山码头。南京沦陷期间,中山码头被侵华日军侵占用作海军码头,称安宅栈桥,轮渡码头迁至下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汉中门外遇难同胞纪念碑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五日下午,避难于国际安全区的平民和已解除武装的军警共二千余人遭日军搜捕后,被押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杀害,其伤而未死者,或乱刀补戳、或纵火活焚,尸骸抛野,惨绝人寰。至次年二月十一日十八日两日,始由慈善团体南京红十字会收殓。将遗骸共一千三百九十五具,掩埋于汉中门外之广东公墓及二道埂子一带。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
侵华日军--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此碑于1985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悼念侵华日军--的遇难同胞而建立。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位于中山码头附近,紧靠江边。纪念碑碑身高465厘米,由3个通体雪白的“人”字紧连组成,象征南京30万遇难同胞的白骨。碑座高51.4厘米,由3层深红色的圆形阶梯组成,象征南京30万遇难同胞的鲜血。碑身正面塑有直径170厘米的花圈一枚,上书-碑名及立碑单位和年月,以寄托全市人民的哀思。全碑通高516.4厘米。主碑后约数米处,另立了一个长方形的石碑,宽89厘米,高57厘米,厚20厘米,安置在高114厘
刘伯承旧居
刘伯承旧居位于鼓楼区中山北路178号院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荷兰在此建大使馆,建成后因故没有启用,后被民国首都饭店当作办公用房。该建筑为“隐形双拼别墅”,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院落约3亩,院内树木众多。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后,南下部队接管了这座建筑。刘伯承作为南京首任市长,曾一度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并在这里种下了许多树木。刘伯承在南京工作和生活的近7年间,为军队培养了大量人才,同时也为改善地方民生、促进南京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官邸旧址
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官邸旧址位于傅厚岗32号。院广宅大,气派非凡,院内松竹蓊郁,雪松、日本桂花树、广玉兰等花草繁茂。主楼在院之北部,为三层另加半层地下的西式洋楼,有房16间,另有西式平房1栋3间,以及卫生间3间和花房1幢,计有房4幢22间,占地312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537平方米。主楼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米黄色拉毛外墙,人字顶,红瓦屋顶,老虎窗采光,内有壁炉,大门呈拱形,楼门前不远处建有一座圆形约60平方米的双边水泥砌成的大鱼池一座。主楼二楼部分为日本式装饰,据说,日本天皇弟弟曾在此居住。该官邸原为民国首都-厅厅长陈焯所有,1934年兴建。后为国民政府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济安旧居
成济安旧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水佐岗39号。水佐岗39号建筑,是成济安以其妻任瘦清之名购置,始建于1937年上半年,砖混结构,西洋花园式风格。1楼有内置走廊,2楼有宽绰阳台,有西式2层楼房1幢9间、西式平房1幢2间,另有地下室、卫生间、厨房、简易用房等,计有房19间,占地面积2541平方米,建筑面积537平方米。
艾伟旧居
艾伟旧居位于高云岭24号。该建筑位于高云岭的路东侧,是一幢另具风韵的西式大平房。建筑面积为180平方米,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该建筑为砖混结构,青砖红瓦,四坡顶,有点日本建筑风格。院内还有两处后建二层楼,面积不大,非同一时期。据查,高云岭24号民国建筑原系艾伟在南京时的私产。艾伟曾任国民政府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等职。
袁守谦旧居
袁守谦旧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江苏路13号。该房产权原为唐少侯所有,以其妻唐杨懿之名登记。1946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党部书记长的袁守谦从唐手中购得自住。因该建筑属于颐和路十二片区,2008年,政府出资对此建筑进行了维修出新。建筑西式风格,1幢3层8间。
薛岳旧居
薛岳旧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江苏路23号。该建筑为薛岳于1936年(民国25年)购地自建。占地795.6平方米。建有西式楼房1幢2层13间,新式平房1进5间,共计18间,坐南朝北,红砖青瓦,砖木结构。
楼桐荪旧居
楼桐荪旧居位于上海路88号,五台山北侧坡上的上海路东侧,在司徒雷登旧居的西北,陶谷新村西南,南面距美国抗战前的驻华使馆不远,是一个庞大的独立的院落。该建筑建于1937年,坐北朝南,法国式别墅风格,楼高两层,假三层,为采光老虎窗,外观为黄色毛皮拉面,房顶为黑灰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