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大埔县旅游
大埔县景点介绍
埔北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高乾昭稳堂
埔北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高乾昭稳堂位于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年代为民国,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20年3月13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埔北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高乾昭稳堂为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粤东地委机关旧址胜坑爱庐居
粤东地委机关旧址胜坑爱庐居位于梅州市大埔县银江镇胜坑村,年代为民国,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20年3月13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粤东地委机关旧址胜坑爱庐居为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杰庐
杰庐位于广东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祠堂下,建于1943年,为范汉杰所建。坐西北向东南,二层楼房自由式院落,土木结构,硬山顶盖灰瓦,琉璃瓦当滴水,人字梁架,总进深31.4米,总面宽11.9米,占地面积449平方米。该屋外形酷似船头,按20世纪40年代火船形状建筑而成,故又名为“火船屋”。该屋具西方建筑风格,正面为牌坊式门楼,分别用四根水泥柱支撑,两根水泥柱作拱梁成井字形结构,中间各开一个弧形大门,两侧一小门,柱顶有葫芦状灰塑,典雅秀丽。该建筑对研究当地中西混合楼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范汉杰(1896~1976),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椿森第
椿森第位于梅州市大埔县荼阳镇街道,年代为清,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20年3月13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椿森第为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辅德堂
辅德堂位于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为侨商张韶光,又名张舜卿(为红顶商人张弼士的管家)所建,其结构、大小、布局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基本相同。坐东向西,前低后高,三进院落四横屋一围楼,前面平房,后为二层楼房,门坪前左右厢房,屋前有口半月形池塘,总面宽61.2米,总进深58.3米,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中路三开间,三进之间用天井相隔,九个厅,十八个天井。抬梁式构架,墙体承檩,盖阴阳瓦面。大门用石门框,门额上书-“辅德堂”三字,屋--拱、额枋均有雕花,柱两侧木雕雀替,金柱为六角形柱础,檐柱为圆柱础,该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斗堂
一斗堂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长兴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系谢氏第八世祖所建,清代曾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二进院落二横屋二围楼,7个天井,143个房间。大堂正中悬挂着堂牌“一斗堂”。总面宽71.7米,总进深51.7米,占地面积6050平方米。有独立门楼,穿斗式构架,墙体承檩,骑楼雀替,砖雕照壁,雕花横扦,横檩斗拱有雕刻木构件。门前有半月形池塘,一对桅杆夹石。该建筑顺山而筑,前低后高,错落有序,布局合理。对研究大埔明代建筑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15年12月10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序号4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南方局工作委员会机关旧址
中共南方局工作委员会机关旧址位于梅州市大埔县枫朗镇大埔角村,年代为1941年。2019年4月19日,中共南方局工作委员会机关旧址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秘密交通线缵诒堂中转站旧址
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缵诒堂中转站旧址位于梅州市大埔县青溪镇虎市村缵诒堂,年代为民国。2019年4月19日,秘密交通线缵诒堂中转站旧址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河中山纪念堂
三河中山纪念堂与中山公园位于大埔县三河镇汇城村。该纪念堂建于1929年春,是钢筋混凝土土木混合结构的二层建筑,建筑面积476平方米,占地面积7900多平方米,是全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三河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位于梅江、汀江梅潭河汇合处之西岸古城内,城外有虎形山,山麓之阳为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墓。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国内军阀割据,南北0,内战频繁,列强入侵。孙中山先生为挽救国家危亡,意欲把粤、桂、滇三省军队联合起来,然后挥师北上,铲除军阀,统一中国。1918年初,粤军总司令陈炯明部队驻扎在大埔茶阳、三河等地,司令部设在三河汇城天主教堂。同年5月,孙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峰楼
万峰楼是客家民居中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筑。万峰楼位于古城村,建于1936年。该屋主体二进院落,砖木结构,雕梁画栋,颇有工艺美术价值,四周为二层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占地3003平方米,建筑面积2517平方米。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在传承客家民居建筑的同时,兼融了西方建筑文化元素。
森堂公祠
森堂公祠位于县城青梅路,建于1937年,属中西合璧式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该建筑整体设计采用客家民居传统建筑的殿堂式布局,墙体用砖木砌成,天顶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形成“人”字形,上面加盖瓦面装饰。屋内的梁缘、角瓦均有壁画,中厅、上厅都有木刻屏风。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森堂公祠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议第
通议第位于湖寮镇新寨村,是新寨旅外侨胞蓝镜清在南洋做生意赚钱后,于清光绪33年(即1907)所建。通议第是典型的殿堂式围龙屋,坐东北向西南,硬山式,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阴阳瓦面,共有房间104间,总面宽58.5米,总进深52.3米,占地面积3100㎡。通议第的主人蓝镜清曾在该房屋创办学校,已培养输送近千名大学生在祖国各个岗位上工作。在蓝镜清的影响下,其后裔中有大学生28名、硕士16名、博士3名。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庆堂
杨氏家庙——延庆堂,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有600多年历史。他是百侯杨家的发祥之地,又是净宗二祖的地方。延庆堂坐北向南,占地3672平方米,百侯宗族制内,含新建祠堂、修葺祖坟、制定族规、编修族谱,设立宗族产业等。其中宗族产业专设书亭,用于奖励科举,这是杨氏宗族产业的一大特色!是杨氏科举制度化的经济来源,为杨氏的科举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西世胄
关西世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为杨琼所建,堂号为“植槐堂”。整个建筑外形呈“田螺形”,坐北向南,硬山顶,砖木结构;三进院落两横两副横一后楼,共有房间124间,总面宽70.01米,总进深81.75米,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整座建筑用青砖建造,三进院用天井相隔,天井用鹅卵石铺地。金柱上木下石,廊柱柱础为四角形和鼓形,金柱柱础呈八角形,分别雕有麒麟、狮、鹤、鹿等瑞兽,梅、兰、菊、竹等祥花,暗八仙等图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埔太史第
太史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坐北向南,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系“一腹三翰院”之一杨黼时所建。砖木结构,三进院落二横屋,九厅十八井,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抬梁式架构,大门用石门框,门额上书“太史第”三字,上堂悬挂“礼耕堂”金色大匾。上堂右侧挂一幅拓印“圣旨”,太史第左侧建有书斋“撷英斋”。该建筑规模宏大,是典型的殿堂式围龙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笙曹筱筑
笙曹筱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百侯镇侯北村,建于民国时期,为旅新加坡侨商萧笙曹所建。坐北向南,三进院落二横屋,占地面积1596平方米。由中堂及西厢对称横屋构成,取中轴平衡,左右对称,方正工整,有18个小天井,构成“九厅十八井”格局。门楼正上方浮刻商衍鎏(广东番禺人,是光绪三十年我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探花”。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题“笙曹筱筑”四个大字,另题一门批“西岩拥翠”;上厅镌刻林森(林森,福建闽侯人,曾任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国民政府主席等职)题“谷昌堂”三字,堪称“一屋两名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侯南村中议大夫第
中议大夫第位于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始建于清代,由杨蕴美所建。坐东北向西南,二进院落二横屋,殿堂式布局,总面宽37.9米,总进深38.7米,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面宽三开间,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面。正立面门楼门额上书-“中议大夫第”五个大字,苍劲有力,上厅正堂悬挂“怀德堂”牌匾,堂前檐廊采用四架梁卷棚顶,木雕柁墩,抬梁式架构。瓜柱、斗拱、彩饰、屏风等木雕构件色彩艳丽,富丽堂皇,雕刻艺术精湛,整座建筑精巧别致,布局合理,对研究大埔客家民居府第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2015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莲瑞流馨民居
莲瑞流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该建筑规模宏大,俗称九厅十八井,坐南向北,三进院落二横屋一围楼,砖木结构,有房间68个。总面宽37米,总进深59米,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大门用石门框,龙船屋脊,门额上书-“莲瑞流馨”四字,中路三开间,上中下堂天井相隔,抬梁式构架,以狮座、瓜墩为承载横梁,雀替为骑马式,进与进之间为庑廊。整座建筑通风采光良好,布局合理,抬梁、雀替、斗拱、斜撑、横枋等木构件雕刻有人物、花鸟、瑞草等彩画,工艺精美,色彩鲜明。2015年12月10日,莲瑞流馨民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埔县博物馆
大埔县博物馆位于县城黄腾坑口,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该建筑共三层,第一、二层为展览区,三层为办公区。展区内设有千年古邑、人文秀区、红色土地、民居大观、客风奇葩、粤东瓷都、华侨之乡、绿色希望等8个展厅,以图片、实物、模型、声像等形式展出了大埔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文化艺术、山水风光、风物特产等,充分展示了大埔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
韩江源
“韩江源”为背男牵女的母亲石雕像,位于梅江、汀江、梅潭河交汇处的韩江河畔,意为世界客都的人文秀区梅州大埔与潮汕平原一衣带水,同饮母亲河水成长;希冀梅潮两地在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增进沟通,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巨大的石雕母亲高9.8米,重136吨。该建筑分基底平台和石雕像两部分。基底为九环石砌平台,每环断面内侧栽种四时花木,置母亲石雕像于花园锦簇中。平台面用六角形蜂巢状规格水泥砖铺砌,边沿用石雕栏杆环护,三条呈放射光芒状石级台阶直达亲水平台。石雕母亲头扎发髻、背男牵女(取客家古训:扎紧髻鬃做赢人,相夫教子能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