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旅游
桂林景点介绍
五排河峡谷漂流风景区
五排河位于桂林市西北部的资源县,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西南麓,距桂林市107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桂林游客当天既可往返。该河发源于海拔1883米的金紫山,是资源县境内第二大河,流经车田、两水、河口三个民族乡后,滔滔西去,汇入柳江,最后流入珠江,属珠江水系。“水险、石奇、林幽、瀑美”是五排河独特的景观。整个探险漂流河段约30公里。河面宽5--30米。上、下游落差高达近300米,河滩多水急。两岸森林密布,怪石嶙峋。并与古朴原始的苗、瑶民族山寨融合在一起,古野峻秀的风景令人叹为观止。经有关部门和专家多次考察后认定,五排河最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河段,是自车田乡政府所在地
青狮潭
青狮潭位于漓江上游,距桂林市区28公里,与灵川县城相距19公里,景区由东湖、西湖和公平湖组成,总面积170平方公里,湖水面积约30平方公里,陆地面积141.7平方公里,湖水容量6亿立方米,号称“华南第一湖”。是离桂林市最近,最大的原始生态自然保护区。青狮潭因湖畔一座酷似狮子的青山而得名。湖水清澈如碧,二十余种鱼类嬉戏其中,湖内小岛星罗棋布,乘船游览湖面,碧波万倾,一望无际;峡谷幽深,曲折迂回。湖区内的原始森林,藤蔓缠绕,万倾竹海,苍翠欲滴,三十余种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原始生态保护良好。湖畔散落着苗族、瑶族、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村寨,民风淳朴,习俗迥异,风情
周渭祠
周渭祠即周王庙,位于恭城县城东,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是祭祀宋御史周渭的祀庙。由戏台(已毁)、门楼、大殿堂、后殿(已毁)、左右厢房组成。大殿为两榀五拄穿斗架及三面砖墙混合结构。厢房面宽和殿进深一致。门楼重檐歇山式,面阔五间,分明间、次间和梢间。门楼构造具有广西特色:一是檐柱承下檐,金柱支到上檐,体形在中间骤然收小;二是斗拱主要起装饰作用。周渭祀门楼的斗拱除有装饰作用外还有奇特的功能——这种斗拱由座斗、交互斗、鸳鸯交手斗三种形式组合成严谨而有规律的蜂窝状,使气流通过时产生回流而发出轰鸣声,令蝙蝠不敢稍歇,鸟雀恐为筑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灌阳神宫
灌阳神宫位于灌阳县城西北7公里处的苏东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水洞”,该洞深长莫测,现探得25公里尚未找到尽头。岩洞景态神奇而得名,又称“黑岩”、“龙宫“。钟乳石千姿百态,各种自然景象应有尽有,其神奇瑰丽,鬼斧神工,美不胜收,世所罕见。洞中一条清澈见底的泉水河,空气新鲜,四季恒温18摄氏度,冬暖夏凉,可乘船、艇游览洞中美景。游人有如登临天极峰顶,座座群山,千里原野,古城连垣,松柏参天,雪山飞瀑,广阔的沙滩,宛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令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在神宫左侧200米处,有一个岩洞,名叫潮水岩,每天定时潮涨潮落,专家为之惊叹。灌阳神宫洞内钟乳石保存完好,
板峡湖
位于永福县堡里乡,距永福县城26公里,东靠旅游名县--阳朔县,桂海高速公路、湘桂铁路贯穿县境而过,是广西桂海高速公路黄金旅游通道上重要的规划区之一,有“庐山之秀、西湖之幽”的美称。独特的双曲拱坝,气势雄伟,库区湖面宽阔曲幽,四面青山环抱,周围群峰叠起,山深林密,云雾萦绕,并有浓郁的壮乡瑶寨等少数民族风情及诸多寺庙等人文景观,整个旅游规划面积为2570公顷,板峡湖库区设计总容量为8740万m3,水面面积达5400亩。由板峡湖、东定湖、寨志湖、腾龙湖四大湖区组成,四湖相连,各具特色。她集旅游、会议、水上娱乐、避暑、疗养、野山烧烤、休闲度假为一体,独具特色的旅
平乐昭山
昭山位于平乐镇漓江与茶江汇流处,山于水中,方正如印,故又名印山。山上修竹苍翠,相对高度约30米,山巅约百米见方。山上有点翠亭(又名印山亭),有石阶可达山顶。山腰有两块青石,-“中立不倚”。“昭山点翠”为平乐古八景之一。
阳朔十里画廊
从阳朔县城沿桂荔公路南下,一直到田家河边,所谓“十里画廊”。这一路风景优美,蓝天白云笼罩下宛若名师的一幅画卷。租辆自行车,尽享美丽的田园风光吧。阳朔十里画廊位于阳朔月亮山,因沿路风景秀丽,如诗如画,被称为阳朔十里画廊。沿途群峰竞秀,百岩争奇,茂林修竹,绿野烟村,更有抱朴园等景点点缀其间,返朴归真,再现了远古文明之典型。主要景观有佩桃献寿、海豚出水、尼姑下山、火焰山、八戒晒肚、金猫出洞、马象奇石、龙角山、猴子民愁、骆驼过江、青厄风光、古榕美景、美女梳妆等。十里画廊月亮山景区有诸多山峰是罕见的攀岩圣地,许多国内外攀岩高手都曾来攀岩,并以此为荣。众多攀岩场中,
桂海碑林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七星公园月牙山瑶光峰南麓,由龙隐洞、龙隐岩两处石刻组成。此处“壁无完石”,碑刻如林。共有石刻220余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形式有诗词、曲赋、铭文、对联、图像等。书体楷、草、隶、篆俱全。年代最早的,是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宋碑有130多方,著名的《元佑党藉》碑,反映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是国内现存唯一完整的一块,史料价值很高。《平蛮三将题名》碑,记录了宋朝狄青、余靖平定侬智高-朝廷的史实。梅挚的《龙图梅公瘴说》,尖锐指出当世“民怨神怒”之源,在仕宦群
栖霞古寺
始建于唐。天宝九年(公元七五零年)高僧鉴真率弟子来桂期间曾到寺参访传法。元至元十七年,道士唐大淳重建,改为全真观。明万历易为寿佛庵。清顺治八年,临济法派浑融和尚驻锡,殚精竭力、募化四方,耗时三十三年,在寿佛庵基础上恢复栖霞寺,并使之成为西南佛教一大名刹。抗战期间,兵火蹂蹴,主殿废为丘墟。新寺重建承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鼎立襄助,遵从仪轨,遍访名寺,悉心筹划,于二零零二年九月二十八日落成。重新修复的栖霞寺基址在七星景区普陀山西麓,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15平方米,主体建筑采用造型典雅,斗拱宏大,出檐深远的盛唐风格。设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桂林骆驼山
骆驼山位于桂林七星公园内。骆驼山即驼峰,在普陀山南麓,是地壳运动融蚀后的一块残石,原名酒壶山。因其形状像老式酒壶,山南刻有“壶山”二字。骆驼山末有一江南名士隐居于此,以栽花种桃,著书立说为生,死后,葬于壶山南麓。旧时,朝阳映于壶山桃林,桃花红遍,故有“壶山赤霞”之誉。壶山酷似伏地骆驼,今游人见之,直呼为骆驼,足见形象逼真故可称“骆驼赤霞”。山南侧是盆景苑,近2000盆的各类盆景俱属珍品,各具神韵,意趣天成。景区内建有鱼池、叠石、平桥、曲廊、水榭、亭台,曲折清幽,如入仙境。因其状态酷似骆驼,遂名之。但它又酷似一把古式酒壶,因此又名壶山。有壶身、壶嘴,壶嘴下
桂林七星岩
又叫栖霞洞、碧虚岩,在普陀山西侧山腰。这里原来是一段地下河道,后来地壳运动,河道上升,露出地面,成为岩洞,今已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雨水沿洞顶不断渗入,溶解石灰石,并在洞内结晶,于是形成了千姿百态,玉雪晶莹的石钟乳、石柱、石笋、石幔。该景区由散落在广阔湖区的七岩、八洞、五湖、六岗组成,以山奇水秀、湖山相映、洞穴幽奇见胜。景区内七座挺拔秀丽的石灰岩山峰布列如北斗七星,故名七星岩。它分南北两列,南列由东而西为阎风岩、玉屏岩、石室宕、天柱岩、仙掌岩等,唯阿坡岩独峙北部。两列之间有一土山,山上西有波海楼,东有星湖旅行社。石室岩早在几百年前就以风景幽
华夏之光广场
广场壁画承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及袁佐、袁加先生之精心设计和有关部门、各界人士之大力支持,前后历经两年有余方告成。《华夏之光》壁画以艺术和科学的广角,观照伟大的中华民族七千年文明之精华,释古历今,结构长卷,施以天然彩色花岗岩浮雕,拼镶成全长106米,高5米。壁画遵照总体环境艺术的思考,力图以自然景观与人文创意互为融合。七星景区素有园林、文博双杰胜地之美誉,如此公共艺术安得如此佳境可称之谓中国当代之冠。国人当求史识,识之深,爱之切,巍巍中华,亘古苍穹,孕育了灿若日月的古代文明。然壁短情长,入图者仅为华夏之祖贤走出洪荒,逐一取得的先古辉煌之一粟。是图综
花桥
在七星公园西面,横跨小东江与灵剑溪会流处。原名嘉熙桥、天柱桥,为石砌5孔,始建于宋。明代作过两次大修,因时值春夏,该处属郊外,山花烂漫,故更名花桥。1949年前,石桥部分桥墩下沉,桥栏崩塌。1965年整修后,桥全长134.66米,由水、旱两段组成。水桥宽6.9米,4大拱,拱圈倒映水面,状如满月,有“花桥虹影”美誉。旱桥宽5.3米,7小拱,水桥上建有风雨长廊。于花桥观景,山光水色,幽雅绮丽,让人心旷神怡。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观月,有月看水中映月,无月看桥孔影月。四孔临水,圆月可数,正是:花桥常有月,慧眼数团圆。
桂林象鼻山
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位于广西省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是桂林名山之一,主要景点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宏峰寺及寺内的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等。附近还有隋唐开元寺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紧靠江边,漓水流贯其间,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饮水漓江,景致极佳,唐宋以来即为游览胜地。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景致。国家首批4A级景区,位于桂林市滨江路,桃花江与漓江的交汇处,2、23、16、57、58、88路公交车可到达。占地11.88万平方米,属于喀斯特地貌自然
明月峰
明月峰位于叠彩山东北,海拔223米,相对高度约73米,山体面积1.41公顷,是叠彩山的主峰。清袁枚《游风洞登仙鹤明月诸峰》诗有“仙鹤不可招,明月犹堪弄”句,明兵部右侍郎杨芳《风洞山诗》,“引手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碍日边云”,均言峰高可揽月,故有明月峰之谓,峰顶有形如葫芦的-台,五代马殷曾在此建台,人称马王台。宋静江知府张筑“尧山”、“漓水”二坛,以祭祀山川,并写《尧山漓水二坛记》,把山川作为土地资源,江河资源加以赞美,呼吁加以重视、保护,以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台、坛均早废。1955年在旧址建拿云亭。明月峰以高、险、峻、秀蓍称。高可摩天,雄踞江边,壁立木
叠彩岩
风洞之南,即前洞,是叠彩洞,因山得名,古称叠彩岩。高3.65米,宽5.6米,长12.5米。面积70平方米。洞口有陈毅名句“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题刻,及著名书法家沈尹默题“叠彩山”3个大字。洞壁有佛像90余尊,为唐宋物,又名福庭洞。
叠彩北牖洞
风洞之北,即后洞,椭圆形,是葫芦的后半部。洞口北向,如窗,又称“北牖”。洞高4.8米,宽9.2米,长7.5米,面积约69平方米。洞口有清人陈维湘题刻“北牖洞”三字,洞内摩崖石刻数十件,以朱颜《访叠彩岩登越亭》、杨芳《游风洞山》、袁枚《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康有为《风洞题名》和李秉绶的兰竹画刻为珍。洞中原有卧佛一尊,供抚摩祈祥,现已无存。
风洞
明月峰山腰一奇洞,南北对穿,中间狭小,仅通一人,形成前后两个洞,南北开敞,呈葫芦状,全长20米,最宽9.2米,最高5米。总面积约140平方米。风洞原是一条地下古河道,两头大中间小,所处地势高,北接“湘桂走廊”,南迎驾桥岭与海洋山之间的“峡道”,形成对流,两端过风的断面大,中间小,风速增大,压强减少,风不断补充。随着季节变换,来风有清、和、暖、冷之别,因终年“风迎更风送”,人们往往把这里称作“清凉世界”。这里的风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旅游者感受也不同。宋人刘克庄《风洞诗》,“风干天地间,惟桂尤其雄”,“不知何处起,但觉来无穷”,说出风的奇;明王鸣鹤《叠彩山
叠彩山门
在叠彩山仰止堂前,是坡顶、青苡的仿古建筑,高踞在登上风洞的咽喉之地,可拾级而上。门上有魏继昌书“叠彩山”隶字横额;两侧悬挂清广西布政使张祥河撰、桂林书法家伍纯道写的“到清凉境,生欢喜心”的楹联。一过山门,即进入历史文物、宗教、自然风光相互交融的胜地。
江山会景处
在市区叠彩山叠彩亭旁。摩崖,高233厘米,宽77厘米,楷书,字43厘米,年、月名款字13厘米。据明嘉靖18年田汝成《游广西诸山征》所载,这里的叠彩亭明代为“聚景亭”,“江山会景处”当是为该处风景点题而作。“江山会景处”是羽卿留在叠彩山的第三件作品,字形端庄严、健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