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旅游
广州市景点介绍
十友堂
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的十友堂于1929年落成,由林护、蔡昌等十位岭南大学校友捐建,是四层(含地下室)的岭南风格建筑。当时为岭大农学院大楼。后经过多次维修,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十友堂位于西北区537号,西式拱形门窗搭配中式屋瓦,饰以宝蓝色花窗,典雅质朴。楼北墙上一方云石竖匾,其上阴刻容庚先生题写的“十友堂”楷书,笔画含而不露,雍容安详。十友堂之所以名为“十友”,乃因其由林护、蔡昌、李煜堂、李星衢、马应彪、梅彩迺、黄世煦、黎拾义、邹敏初、邹殿邦等来自香港、美国、秘鲁和广州的10位先生各出1万元兴建,1929年竣工。其他捐款人凡达1千元者“别铸铜牌以表
爪哇堂
爪哇堂厚重朴实的砖楼,历经近百年沧桑,沉淀着自己的历史。西北区555号的爪哇堂,现为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大楼。面北的墙面上嵌有云石匾额,上方阴刻金色内文为著名古文字学家、我校容庚教授题写的“爪哇堂”三个楷字,字体俊逸清秀,干净利落。落款亦十分简洁,只有“容庚”二字且填以黑色,无钤章及题写年份。“爪哇”一词指的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康乐园内为何以爪哇命名楼堂?这得从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说起。1919年,钟荣光校长赴印尼爪哇各地,向华侨募捐建造大学宿舍经费。在爪哇,他进行为期5周的游说活动,得到广大华侨的热心襄助,共募集7万港元。该栋四层建筑于1920
哲生堂
哲生堂,名字取自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的字,哲生堂在孙科任铁道部长时,由铁道部拨款兴建的工学院大楼。1931年竣工。虽然该楼并非私人捐款,但仍以个人名字命名。现为中山大学信科院大楼。康乐园西北区有两栋极为相似的“仿宫殿式建筑”,哲生堂为其中之一。这座编为西北区571号的建筑,下层为普通红砖砌成的“底座”,上层则由明黄墙身、朱红圆柱、宝蓝琉璃瓦屋顶及仙人瑞兽这些中国人司空见惯的建筑元素组成。这与康乐园中其他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哲生堂之名取自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的字。当时,孙科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长,为推动岭南大学工科发展,由铁道部出资兴建工科大楼。严格来讲,哲生堂是
荣光堂
由莫干生、林植豪等一批岭南大学校友捐建的一座学生宿舍。1924年落成。后为纪念岭南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钟荣光博士,被命名为“荣光堂”。荣光堂原为四层(含地下室)建筑,20世纪70年代加了一层。从马应彪招待所往南不远,不期然间会偶遇一典雅的西餐厅——荣光堂。荣光堂位于东北区350号,北面正门上嵌有云石横匾一块,容庚教授楷书“荣光堂”阴刻于上,字体爽练而端庄,左下方仅有“容庚”二字落款。阴刻文字涂以金漆,与白色云石板和红砖相衬,愈显典雅。岭南大学初期房舍多为西方人士捐建。1927年8月岭南大学收归国人办理后,首任校长钟荣光认为“中国人教育,我华人亦应分力承担”
马丁堂
马丁堂,编号中山大学东北区334号,原61号建筑,位于校园中心草坪上的惺亭和孙中山铜像的东侧。1905年,岭南学堂成立伊始,董事会出售自己的证券,按照一位年轻外国设计师司徒敦的设计,盖了一幢三层的楼房。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始建,1906年竣工,初时被称作东院,与西院相对,后为了纪念为建校捐款最多的美国辛辛那提工业家亨利·马丁(HenryMartin)先生,改名为马丁堂。与康乐园中的其他建筑相比,马丁堂并不算华丽,可就是这座建筑,中西合璧,完整地见证了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时代变迁。马丁堂长50.68、宽16.14、高15.8米,总建筑面积2516.4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位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正佳广场6层,是一个参照国际标准与理念打造的新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内收藏了近千件珍稀古生物化石与矿物标本。“镇馆之宝”是来自美国蒙大拿州的梅杜莎角龙化石标本,它是第一只收藏在中国境内博物馆的梅杜莎角龙化石原件(截止2018年)。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以“寓教于乐的科普”为办馆理念,运用先进、创新和科学的表现手法讲述地球的诞生和生命的进化,将静态的展陈对象和动态的互动体验相融合,打造沉浸式参观动线,让观众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探索自然科学。当你迈进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那一刻,你会惊喜地发现这里跟你去过的其他博物馆有很
天环广场
天环广场(ParcCentral)位于天河路正佳广场与天河城之间,项目总用地面积4.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包括地上两层、地下三层,地上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天环广场以轻奢定位,外观为“双鲤鱼型”建筑,建筑顶部由银色的网状钢结构材料罩住,酷似鱼鳞。鱼型建筑的外立面一律采用可-的玻璃幕墙,是一个巨大的“开放式购物公园”,欲打造成华南高端购物中心新地标。Parc中心(天环广场)位于广州新中央商务区的核心位置,为这座高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引入了新的类型;一个“零售店的体育场”,别出心裁地将地上的底层和地下的零售区整合
中央银行旧址
中央银行旧址位于在沿江中路193号。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8月15日孙中山亲手创办的中央银行。大楼高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正中大厅的外墙由花岗岩石构筑,门口两侧置两只西式风格的石狮,步上石台阶进入是营业大厅,大厅上空是椭圆形的透光棚顶藻井,沿藻井四周的楼道建有仿欧式的斯林科式柱子和罗马式柱子,其余外墙刷水洗石米,墙面饰以椭圆形图案,楼顶是低矮的女儿墙,大楼-建有围墙。后在大门的上端新建了一个遮雨的凉棚。现建筑保存完整。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政府设在广州。当时,金融混乱,财政困难,孙中山一面筹建黄埔军校,一面筹设中央银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民达墓
张民达墓位于先烈路广州动物园西侧,由许崇智择地,建于1926年。墓门为两柱花岗石牌坊,坊额上横书“张民达先生墓道”;坊内水泥墓道的右面是风雨亭和邓泽如撰文、邹鲁书的碑记,左面是宣讲台,台内石碑刻“捐躯为国”4字,左右各有嵌书“通文”、“达理”的碑石。沿墓道拾级而上是半月形墓堂。谭延闿题写的“张民达先生之墓”石碑镶嵌在堂正中的花岗岩石墙上。石碑前有花岗石祭桌。墓园占地面积2438平方米,园内树木郁郁葱葱,庄严肃穆。198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洲村简氏宗祠
简氏宗祠,位于广州市小洲村内,简区宗祠是一处建于明末清初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简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就在玉带环绕、翡翠酝酿纯朴的村庄小洲村内,简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末清初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占地13亩(8671平方米),深三进,共有99个门口,取其于长长久久的意念,当时的建筑精巧、雄伟、壮观。宗祠座北向南,广场四周古树参天,几百年的老龙眼树、老榕树(又称麒麟树)、红棉树等,实为罕见。还有旗杆夹,第一进的大门两侧由花岗石雕成高大威猛的狮子护卫和两个石鼓,里外的鲍鱼台用青石板砌成,两边的仪门直通青云巷和白虎巷。入第二进要经过一大个空间,上级到平台,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潭村古建筑群
龙潭村古建筑群,在海珠区华洲街龙潭村,含兴仁书院、东湖祖祠、旌表节孝牌坊、迎龙桥、利溥桥、汇源桥、康济桥。龙潭村位于海珠区东南部,远古时是古海海底,在一千多年前,这里才渐渐浮现为陆地。在清代,龙潭村属广州府番禺县茭塘司河南堡管辖,慢慢发展壮大,成为珠江南岸一条有名的水乡村落。但令龙潭村声名远扬的,是一位叫白纶生的慈善家,他使龙潭村拥有了广州唯一一个慈善牌坊,村里的白氏宗祠,也是广州市内清代建筑中保存最完善的。此外,龙潭村沿河还有黄氏大宗祠等多座祠堂,百年细叶榕也遍布村中,堪称一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善好施”牌坊(圣旨牌坊)
牌坊近似牌楼,本是用来装点或庆贺用的建筑物。但在封建社会里,牌坊却是崇高荣誉和权威的象征,它是历代统治者表彰显宦节妇、功臣世家而建立的,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巨大的石牌坊不仅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而且也反映了大家族盛衰变迁的历史。今天只要有钱,谁都可以建造牌坊,广州市几乎每个村都有牌坊,人们见多不怪,习以为常。不过,在海珠区龙潭村有一座“乐善好施”牌坊,因这座牌坊是秉承皇帝旨意修建、上刻“圣旨”二字,又称“圣旨牌坊”,这广州市并不多见,故而曾经令人称奇和仰慕。今天,它成为广州市的历史文物之一。一座牌坊是一段历史,一座牌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桂桥
云桂桥又名小港桥,筑于明代,是何维柏(1510—1587)所建。何在明代曾任监察御史和礼部尚书。他为人秉性刚直,敢于直言上谏。嘉靖二十四年(1545)因上疏弹劾严嵩而下狱,被削去官籍还家,寄寓于云桂村何庄,开设天山书院收徒讲学,又为便于过往行人而筑建此桥。桥为石砌,两旁设护栏,现存前进路晓港公园内。古诗“淡荡春风送晚潮,呼来画舫趁兰桡。二分明月三分水,十里清溪五里桥”。所咏的就是这座云桂桥。该桥是广州市现存最古、保存最完好的石桥,用花岗岩石板砌成,造型精巧,实用美观。桥长34.86米,宽3.4米,两端共38级石阶。桥面两边有石砌护栏。桥分三孔,两个桥墩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沥滘卫氏大宗祠
卫氏大宗祠:位于海珠区沥滘村,占地1911平方米。建于明朝年间,1993年8月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卫氏大宋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有仪门、门楼、前廊、主殿、厢廊等。从祠堂进入前座,可仰望“百世周宗”横匾,而门楼的“燕子斗”拱相传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建造,两旁还有一对柚木对联写着“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主体建筑东西两翼有青龙、白虎巷,天街有花岗岩砌成的宽阔平台,四周围有花岗岩栏杆等。主脊上有动物和人物塑像造型,瓦檐有木雕檐板封瓦口及各种柚木木雕屏风、对联、横匾,工艺颇为精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氏宗祠
纶生白公祠(亦称白氏公祠):此祠座落于新滘(现华洲街)龙潭村内,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祠为本村白姓后人为纪念其先祖白纶生而建。白出身贫苦,后经商致富。他宅心仁厚,为社会作过许多善举。曾设寿材店河南,凡贫苦而无法成殓者都施赠棺木。有一年湖南水灾,他当即汇去大笔款项救济。一次邻村西滘遭灾,农民因交不出地租而被地主强行收去土地,他便斥出巨资买下这些土地,免租转给农民耕种,还资助农民恢复生产。他的善举为清廷所悉,赐给了他一座“乐善好施”的牌坊,以表褒奖。后人为纪念他乃建有此祠。祠宇规模宏大,建筑精致,祠内有以各种动植物图像与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石、木、砖、灰雕,俱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督教河南堂(基督教洪德堂旧址)
基督教河南堂位于洪德路洪德五巷23号,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其中主堂两层面积450平方米,庭园面积350平方米。主堂二楼是礼拜堂,有座位400多个。基督教河南堂创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原是位于岐兴中约的中华基督教同寅会礼拜堂,最初由美国教士巴色古牧师在河南洲头咀一带传教,光绪三十年(1904)由华人刘星南牧师主持,先后在洲头咀建同寅留产医院和学校。又在同福西路现区联合医院处办培英小学、在岐兴南办导正女子小学、在敬和里办同寅小学、在龙导尾同和里办女子识字学塾、在洪德路办福音堂。民国23年(1934)因开辟马路,同寅后礼拜堂迁移到洪德五巷建堂,民国2
海珠利济桥
利济桥位于海珠涌的东段,旧称瑶溪。清代及民国初年,瑶溪以二十四景而闻名,成为旅游胜地。在其起迄两端,建有两座石桥,东端的名利济桥,西端的名汇津桥,是瑶溪二十四景的首尾二景。今二桥仍在。利济桥距今江南大道中马路桥约120米。清初时为木桥,名待月桥。后改石板,名为利济,桥由花岗石砌成,宽约2.5米,长约23.5米,两端为石阶。桥面两侧的石栏于抗日战争时期损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复原状。水中两桥墩,底部船形。
汇津桥
汇津桥俗称马涌桥。这座始建于清代中叶的三孔花岗石梁桥,如今依旧以古朴的风姿稳跨马涌(今海珠涌中段)。因珠江潮涨时,江水自海珠涌东西两端同时灌入,至此汇合,故名“汇津”。桥北接马涌直街,南接西华北街。桥南东侧仍保留着清代重修“禁占官涌”的碑记,当年此桥的地位可见一斑。时至今日,该桥仍是附近居民的主要通衢,桥上行人络绎不断,是当今广州古桥中尚未退役的佼佼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牯嶂
牛牯嶂位于增城北部派潭镇境与龙门县交界处,北眺南昆山,由四座超过1000米的山峰组成(1座峰顶伏幼鼠两只,1座峰顶似直立有眼牛头,1座峰顶为斗笠,1座峰顶如水牛卧伏——牛牯嶂以此而得名,最佳观察点须绕过峰顶似有眼牛头之牛眼的另一侧,向前略俯视即可),山坡较陡,河谷切割较深,有不少跌水瀑布和峡谷,山与山之间有大小不一的盆地和河谷阶地整个山体盘亘数十里,附近少有村庄,人烟稀少,植被茂密、原始,是探险猎奇的好地方。南为灵山洞,是一片小盆地,古时建有一座寺庙,祀神话中的“无头佛”,后改祀南宋文天祥、陈秀夫、张世杰三位抗元忠臣,更名“三忠侯王庙”。(本段未考证)牛
增城地质公园博物馆
广州增城省级地质公园位于增城白水寨景区,内有距今1.5亿年古老火山;有四代同堂地层;最为齐全燕山幕次;完备的岩石类型;地壳演化阶段非常完美。而这些知识统统可以在博物馆一网打尽,是街坊了解广州这块风水宝地的地质与生物进化史的好去处。2013年,广州首个地质公园——广州增城省级地质公园成立,填补了广州作为世界城市没有地质公园的空白。按照规划,坐落于增城区派潭镇的广州增城地质公园面积116平方公里,由三个景区构成,包括白水寨景区、大丰门景区、牛牯嶂景区。但是由于面积大,野外地质科普设施匮乏,地质公园的众多“宝贝”深藏山中无人知。广州增城地质公园博物馆建成对外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