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宝鸡市 > 岐山旅游
岐山景点介绍
岐山东坡遗址
东坡遗址(岐山)·新石器时代、西周·岐山县大营乡东坡村。保护范围:东至大路,西至二级台地边沿以东50米,南至下崖小路,北至村三组抽水站水渠。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台塬边沿,西至二级台地边沿,南至上塬大路,北至村北塬边。2003年,岐山东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星源祠
梁星源祠时代:清地点:岐山县范家营村(原范家营高中内)保护范围:以梁星源祠整体建筑及附属物为中心,四周外延100米。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各外延200米。2008年,梁星源祠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岐山落星湾国家湿地公园
岐山落星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岐山县蔡家坡镇,总规划面积1420.6公顷,其中湿地面积960公顷,包括石头河、渭河部分河段和麦李河全部河段,流长38公里。落星湾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保护保育区(616.4公顷)、恢复重建区(481.4公顷)、科普宣传区(76.3公顷)、合理利用区(246.1公顷)和管理服务区(0.4公顷)等五个功能区。
岐渭水利风景区
岐渭水利风景区位于渭河岐山段北岸,是一项集护岸固堤、生态景观、生物净水、亲水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特色景观惠民工程。其中投资3500万元的渭河岐山段十里芦苇生态景观长廊工程被树立为陕西省渭河治理样板工程,2014年9月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芦苇景观长廊景色宜人,滩地和广场软硬景观交相辉映,其独特的原生态风光和诗画般的水利风景成了沿岸群众的最佳休闲娱乐场所、宝鸡大城市副中心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自去年以来,岐山县按照宝鸡市打造宝鸡渭河“百里画廊”总体布局,确定了“渭河最美是岐山”的建设目标,打造宝鸡大城市副中心中央生态公园,投资2.2亿元,实施了尚健
五丈原风景名胜区
五丈原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城南20公里处,高约150米,宽约1公里,长约5公里,三面凌空,两边环水,南有秦岭屏障,北有渭水自成沟堑,是一处攻退自如的兵家必争之地。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取路褒斜道,夺取五丈原,屡次向魏军挑战,司马懿抓住蜀车劳师远袭的弱点,敛兵不出,以逸待劳。诸葛亮明白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便分兵屯田,供给军粮,为久驻之计。两军对峙一百天后,诸葛亮不幸因积劳成疾,在秋风瑟瑟的八月,病逝于五原丈原军中。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后,“黎庶追思”,人民群众十分怀念他。凡是他足迹所到之处,都修起祠庙进行祭祀。这块高100多米,面积约12平方
岐山县周原博物馆
岐山县周原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岐山县京当乡贺家村。1992年9月正式建馆。其前身为1979年4月23日成立的陕西周原岐山文物管理所和1988年3月3日成立的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现隶属于岐山县文化旅游局。馆址所在地周原,古称“岐周”或“岐邑”。自新石器时代起,人类就活动于此。商末,古公亶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领部族渡漆水、杜水,越梁山,止于岐山(今俗名箭括岭)脚下,建邦立国。西周末年,犬戎入侵,岐邑毁于战火。秦统一六国后,周原属内史郡,汉时隶属美阳县。从汉代起,“岐邑”的隶属随扶岐两县建制的变化而变化。早在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周原就出土了青铜器。20世纪考
赵家台遗址
时代:商、西周赵家台遗址属仰韶文化。赵家台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东北9公里的孔头沟(河)东岸的台塬上,遗址位于村东,岐蒲公路从遗址北面穿过。现为土场,因长年取土之故,土场上留有大量的陶片、砖块,断崖上有陶窑、灰坑。面积2万平方米,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文化层厚度0.5—1米,距地表l—1.5米,目前已清理面积3000余平方米,共发现西周时期大型陶窑两座,其中1座陶窑占地面积60余平方米,另清理灰坑6座,出土了一些陶罐和大量陶片。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岐山武侯祠
岐山武侯祠,道教庙宇。在陕西省岐山县城南约二十公里处的五丈原上。此原高120余米,东西宽1000米,南北长3500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南倚秦岭,东西北三面临河,地势十分险要,为古代行军布阵之地;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曾驻兵于此,后又率兵伐魏,积劳成疾,病卒于此。后人为纪念他,于此创建祠庙,以奉其像。现存祠庙建于元初,明、清续有修葺,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配殿、钟楼、鼓楼、东西厢房等。正殿内供奉诸葛亮坐像,殿壁嵌有青石四十块,上刻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出师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岐山周公庙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6.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面积约62万平方米。此处依山傍水、古木参天、风景秀丽,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状如簸箕。《诗经》中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因此,后世人称这里为“古卷阿”。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7。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为纪念西周著名政治家、曾帮助武王灭商立国和辅佐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姬旦,在此修建了周公祠。后经历代的修葺、扩建,形成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塬、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岐山是周室发
岐山三王庙
三王庙在祝家庄乡岐阳村西。原名太王庙,明嘉靖三十九年,附王季、文王而合祠之。此后始称三王庙。创建无考,明清屡经修葺。同治初,-时毁之。十一年重建。庙内有正殿五间,硬山五脊顶,今尚保存。献殿五间,悬山顶,有斗拱,规模宏大。“批林批孔”时被毁。(已毁古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岐山召公祠
召公祠,原在县西南八里刘家原村,今为孝子陵乡刘家原中学校址。祠门南向,祠内中院有召公正殿、献殿各五间,均为五脊硬山顶。规模宏伟,富丽堂皇,十分壮观。西院有召公亭一座,重檐攒尖顶,高约8米。此祠是清光绪二十六至二十八年所创建。时因西太后逃躲八国联军侵略驻跸西安,岐山官绅武敬亭等遂乘机奏请在刘家原村(此地据《水经注》、《括地志》等记载,乃召公采邑之所在)为召公建祠。西太后大概因在陕西逃难,不得不准其所请,并颁赐帑银五千两,支持费用。故旧时祠门上悬有“敕建召公祠”匾额。上述古建均早被拆除。惟正殿内所悬“光绪癸卯御书”之“甘棠遗爱”金字牌匾尚在,今存县博图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岐山大成殿
大成殿,原在县城南街岐山中学(文庙旧址)内。五间,面阔17.5、进深10.2米,歇山顶。唐时创建,金末尽毁,元至元二十八年重建,明清屡经修葺,尚保持元代建筑特点。1976年秋,因大梁断裂而崩塌,遂拆除。(已毁古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岐山木牌楼
木牌楼,原在县城东大街,横跨街道。石基,木构,三楼。高峻宏伟。清同治三年,清廷为旌表在太平军攻克武昌时殉职的湖北布政使邑人梁星源而敕建。以其颇有艺术价值,1956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被拆毁。(已毁古建筑)
梁星源墓
在祝家庄乡范家营村北。高10米,围大100米。墓前排列石人、石马、石羊、石狮等,并有石刻华表,上题“盛有高名齐华岳,长流遗恨满湖湘”联语。“文革”中被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王八侯墓
在故郡乡郑家庄南100米许。共有墓冢13座,围大16~43米,相距数步至30步不等。五王墓居中,墓丘较大。其下部相连接,共长70米,宽16米。八侯墓分列两排,东西各四。此墓群之名称,出自当地群众所传说。五王八侯何指,无考。疑为汉代墓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岐山伯夷叔齐墓
在京当乡西坞村北。墓北有山,当地人指为首阳山。按商周时墓葬无封土堆,故此墓疑为后人附会。夷齐隐饿处之首阳山,古今史志有山西永济、河北卢龙、河南郾师、甘肃陇西等不同之记载。《史记·伯夷列传》《正义》:“《庄子》云:‘伯夷、叔齐西至岐阳,见武王伐殷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饥饿而死。’又下诗‘登彼西山’是今济源县首阳山,在岐阳西北,明即夷齐饿死处也。”《索隐》:“按西山即首阳山也。”故西坞人指其村北山为首阳山,与上引文献记载相印证,故录存待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岐山苍颉墓
在孝子陵乡河家道西沟村南。高3米,围大11米。旁有乾隆十一年(1746)知县石廷栋所立表墓碑一座,石狮一对。岐山旧志载,唐时在此地始建苍颉庙,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因水患迁其庙于横水河北岸今苍颉庙村东。西沟村老人谈,闻之0,当年迁庙时,将其塑像葬于原址,犹若衣冠冢。此说近理,故录之以备参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贤暨妻霍氏合葬墓
在孝子陵乡皂角林村南,位当雍、横二水行将交汇处。高10米,围大400米,目标颇大。1979年先锋机械厂基建时,墓丘稍有损伤。此墓被当地人误传为曹交陵,因又误改其村名为曹交陵村。清光绪《岐山县志》为之辨正:“史传无曹交来秦之文,或皂角与曹交音相类,故讹。近年土人于墓前犁出志石,乃左通政杨恭祖(按即杨贤)暨妻霍氏墓,可以证曹交之讹。”其志石昔存该村张氏祠,不知何时亡佚。光绪志所辨明者,当地人多不知晓,至今仍讹呼如故。考杨贤其人,乃今北郭乡余家庄杨姓居民之远祖。原籍凤翔,明初迁居岐山,子孙繁衍,成为岐山望族。此家族之祖茔,尚有三处:一在西方乡祝家河,内有10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完颜鄂和墓
在蒲村乡洗马庄王家村东。高4米,围大80米。197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家村人指此墓为其祖坟。据说今村人约相当墓中人的三十世后代。关于墓中人,清雍正《陕西通志》称之为金完颜元帅,民国《陕西省通志稿》称之为完颜鄂和。并注:“鄂和,官金签枢,元兵攻陕遇害。子永禄收父骨葬此。”王家村完颜氏祖祠内同治十二年碑石载:“始祖完颜氏讳准,系箕子之后也。大元至正年间封镇西侯”。据上所述,完颜鄂和与完颜准显系两人。前者生当元初,为金殉职;后者生当元末,曾受封于元王朝。王家村人认为墓中人应属后者,我们则认为前者近是,故以定墓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岐山双庵遗址
这是半坡博物馆考古队于本世纪70年代发掘的一处龙山文化村落遗址,其上层大抵都有先周文化的叠压或混存,并有墓葬、陶窑等,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其特点是:房屋建造呈圆形、长方形和居穴三种,均为半地穴式。从结构看,较普遍的是由内屋和外屋组成的套间,内外室均呈长方形,中间有过道.屋内均有灶坑、壁炉和窖穴。室内墙壁和地面都涂抹一层相当平整光滑的石灰面。墓葬均为单人俯身葬,有的缺头,有的与兽骨混杂,有的在灰坑中掩埋,说明死者属于较贫穷的氏族成员。陶窑为竖穴式,由火口、火坑、火道和窑室4部分组成。窑穴最深处达4米。器形有盆、瓮、碗、豆、鬲、盉、斝、罐等,其中罐最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