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宁夏自治区旅游
宁夏自治区景点介绍
隆德博物馆
隆德博物馆位于隆德县文化街西侧,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930平方米,展厅面积5230平方米,公共用房1700平方米,是集展陈、收藏、研究、交流和教育于一体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馆藏文物28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65件(套),三级文物575件(套)。展览主题为“丝路六盘千年隆德”,展陈分“序厅”“远古时期”“文明序曲”“华戎交响”“丝路初开”“--之歌”、“蕃汉争雄”“边城要寨”“流风遗韵”“幸福家园”“临时展厅”“公众体验厅”等。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隆德历史发展轨迹,突出隆德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性。20
银川世界岩画馆
银川世界岩画馆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山岩画风景区内,总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4106平方米,展区面积2000平方米,连续战线长556米。2016年11月13日闭馆升级改造,2017年7月16日再次开馆。岩画馆展示区分为序厅、中厅、世界岩画展示区、中国岩画展示区、贺兰山岩画展示区、岩画研究交流区、专题展区、岩画信息档案资料区,更新和补充了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岩画及最新研究成果,丰富了展示内容,提升了互动交流、科普教育等功能。馆内集中展示了贺兰山(含全宁夏)、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岩画图片资料、拓片、单体岩画石、岩画脱模复制品、石器、原始艺术品(复制)、
宁夏引黄古灌区
宁夏引黄古灌区涉及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五个地市的十八个县市区,其中历史过百年的古渠14条,总长1200多公里,灌溉面积540多万亩。宁夏引黄古灌区持续灌溉2200多年,推动了这个地区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对区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历史上形成了完善的无坝引水、激河浚渠、埽工护岸等独特的工程技术,灌排渠系布局合理,管理制度完善,实现了最大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保障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宁夏古灌渠系在长期的持续运行中衍生了独特的祭祀文化和灌溉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水利遗产及文化内涵。宁
宁夏图书馆
宁夏图书馆是一所大型的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1959年10月成立地址为银川老城区。2008年又在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8号建成新馆,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礼工程之一。宁夏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至2004年初统计,现有馆藏各类文献达160万册(件)。图书的流通量每年达25万余册。宁夏图书馆全年365天每天开放。宁夏图书馆每天进馆人数达500人次,双休日达上千人次。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新馆内部设计呈“回”字形结构,整个建筑外型方正简洁,内部设计通透典雅。入口上方镶有宁夏图书馆馆徽和郭沫若于1963年题写的“宁夏图书馆”五个铜制金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水洞沟村
水洞沟村是一个古老的地穴式的聚落遗址区。在古老的水洞沟村里,保留着北方先民们创造的窑洞式、地穴式、半地穴式、浅地穴式的居室。这种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居室,往往建在黄土层较厚的山坡或沟岸上,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水洞沟村继承了这种古老的居住方式,在黄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后在地穴四周边缘上,用土坯垒起矮墙,使之高出地面,再以桁条,木椽搭顶,复以柴草,在柴草上糊以泥巴,防止漏水。这种居室建筑极其廉价,是远古人类居住方式的最佳选择。我国北方地区群众习称其为“地窝子”、“地窨子”。它产生于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伴随着人类存在了数千年,直到上世纪六十年
西夏博物馆
西夏博物馆位于宁夏银川市贺兰山东麓西夏王陵境内,是中国第一座以西夏王陵为背景,比较全面系统反映西夏历史的专题博物馆,它于1998年9月23日正式落成开馆,占地53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各类展厅9间,基本陈列由西夏历史,西夏王陵和西夏学术研究成果组成。博物馆为西夏佛塔密檐式建筑造型,风格别致,既有现代建筑之气势,又与陵区遗址相呼应,形成了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馆内现有《西夏历史文化展》和《西夏研究成果展》两个基本陈列,展出了西夏历史文物700余件,西夏学术研究成果500余册(份)。《西夏历史文化展》分党项迁徙与西夏兴起;西夏政治、法律、军事;西夏社会经济
贺兰山自然博物馆
贺兰山自然博物馆位于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迎宾区,2004年建成开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馆内以实体标本为特色,图片与模型相结合的特点,以467件展品生动展示了贺兰山的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及贺兰山特色景观,内部设有岩羊馆、昆虫馆、植物馆、真菌馆、地质环境馆及动物防生态园等,是贺兰山文化底蕴的缩影。贺兰山博物馆始建于2004年,总投资近千万元人民币,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博物馆有珍稀动物馆、植物馆、昆虫馆、奇石馆、历史文化馆、矿产资源馆等十三个馆组成。展示的有大熊猫、东北虎、羚羊、金钱豹、马麝、马鹿、岩羊、四合木、沙冬青
宁夏移民博物馆
宁夏自古以来就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自公元前二世纪的秦代起到民国时期,经过开疆戍边、地方政权更迭、移民屯垦等形式的移民,匈奴、戎、羌、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吐谷浑、党项、汉、回、满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今日宁夏以汉、回两个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后,宁夏移民史翻开崭新的一页,“支边”、“三线”建设等形式的移民,有力地推动了宁夏的开发建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红寺堡区,书写了宁夏移民史的辉煌篇章,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建于吴忠市红寺堡
页河子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沙塘镇和平村。1986年北京大学与固原博物馆联合进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和相当于齐家文化的遗存,以后者为主。
双龙山石窟
双龙山石窟位于中宁县余丁乡,开凿于唐代,据史书《陇右金石录》、《甘肃新通志》记载:“石空寺以寺得名,寺创于唐时,就山形凿石窟、窟内造像皆为唐制”,是唐代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文化宗教圣地。该寺共有13个石窟,9间无梁洞规模最为宏大,为该石窟寺的中心,洞高25米、深15米、宽13米,内塑88佛,佛龛两侧有彩色壁画,与敦煌石窟的唐代壁画相同,被誉为丝绸路上的小敦煌。洞外建有三层靠山楼,楼阁高耸巍峨,气势恢弘,与洞窟浑然一体,夜间置身闻名遐迩的“石空灯火”中,仿佛穿越至盛唐,令人神驰。该石窟顶部有明代长城逶迤而过,烽火台星罗棋布于山头,山北是腾格里沙漠,山南不远
杞菊红生态农庄
杞菊红生态农庄,是一家集菊花种植,观光旅游、苗木培育、花卉盆景栽植、枸杞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田园综合体,形成绿色生态有机种植、田园观光旅游、花卉主题养生、乡村文化体验、特色产品销售与深加工、休闲美食度假、自驾露营运动开发为核心的观光基地,是游客前来生态观光、休闲体验、主题度假、餐饮娱乐、有机养生、示范推广、户外拓展、科普教育、旅游购物等休闲观光旅游的不二选择。
玺赞生态枸杞庄园
玺赞生态枸杞庄园,规划面积12000亩。从2013年10月破土动工以来,庄园按照自治区和中宁县关于枸杞产业发展及扶贫工作的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品质发展、品牌发展和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玺赞庄园枸杞品牌,实施高端立体营销策略,走出了一条枸杞产业优质高效和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经过五年的建设发展,玺赞生态枸杞庄园已开发种植新品种枸杞10000多亩,庄园基础设施、生产设施、生活设施都已建设完善。庄园已发展成为宁夏乃至全国名列前茅、独具优势的标准化庄园枸杞生产基地。玺赞生态枸杞庄园在完善枸杞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做强做优枸杞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庄园产业基础
中宁县枸杞博物馆
把历史浓缩,把乡情展现,五千年的民族温情就是一部厚重的枸杞文化发展史。中国枸杞博物馆,典藏的是枸杞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融经典。黄河魂,枸杞情,交相辉映,温暖的风土人情,优雅的塞上风光,奇妙的黄河自然景观,把历史的传说和一个伟大的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走近黄河,体验民俗,品枸杞茶韵,尝枸杞果酒,看黄河落日,听枸杞歌曲,亲手摘枸杞果,就是抚摸鲜红的枸杞发展史,枸杞碑林,雕刻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中国枸杞学院,传播的是枸杞文化风情,美丽的枸杞博物馆就是一个山寨版的中华杞乡风情园。
石马湾岩画
石马湾岩画位于中卫市中宁县石空镇岌岌沟内,年代为新石器—西夏。2005年9月15日,石马湾岩画被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羊湾岩画
黄羊湾岩画位于中卫市中宁县余丁乡黄羊湾村,年代为新石器—西夏。2005年9月15日,黄羊湾岩画被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卫华严塔
中卫华严塔位于中卫市中宁县恩和乡华寺塔,年代为清。2005年9月15日,中卫华严塔被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岗子道堂
洪岗子道堂位于中卫市中宁县喊叫水乡,年代为清。2005年9月15日,洪岗子道堂被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河沿窑址
下河沿窑址位于中卫市城区常乐镇,年代为西夏—元。2005年9月15日,下河沿窑址被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河沿瓦窑遗址
下河沿瓦窑遗址位于中卫市城区常乐镇大湾,年代为西夏—元。2005年9月15日,下河沿瓦窑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窑寺石窟
石窑寺石窟位于固原市隆德县何家山,年代为宋。2005年9月15日,石窑寺石窟被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