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南海区旅游
南海区景点介绍
烟桥古村
烟桥古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烟南村委会。从“孝廉公”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南海九江石龙村,传六代至慕庄公,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迁往烟桥,并于明代正统十四年(1450年)建村。烟桥村总面积80万平方米。村内现有206户,村民646人,基本姓“何”。古村规划严整,肌理尚存,保存了大量清代古建筑群,其中何氏六世祖祠以及旌表节孝牌坊都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人就有号“七十二峰山人”、“烟桥老人”的何翀和清嘉庆进士、兵部主事、员外郎何文绮等。民俗活动有扒龙舟、重阳敬老、清明祭祖、拜北帝、拜祠堂和编修家谱。美食有大盘鱼、醉翁鸡等。1.六世祖
仙岗古村
仙岗古村位于南海区西部的丹灶镇,由八百多年建村历史,与环境优美、景色秀丽的仙湖为邻。古村建筑依岗而建,呈座北向南的半环形状,面积约为三平方公里。村内的古门牌、古建筑和古街巷,皆充满一股“仙风道骨”之气。传说,东晋道教大师葛洪仙翁在此结灶炼丹而得道升仙后,在此遗下炼丹用的仙钵。村内曾建有“葛仙祠”,里面供奉葛洪及其妻子鲍姑塑像,“仙岗”地名由此而来。仙岗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现代新农村的优美环境。村内的蒦耳屋、古井、古树、古巷保存良好,独具岭南特色的祠堂群建筑遍布村内,“仙岗八景”之一、潺流不息的“蟹眼仙井”更是吸引慕名而来四方客人一尝其甘甜,葛洪
石燕岩采石遗址
位于西樵山的东南面,是一处古采石场遗址,从明代早期,就有很多能工巧匠在此开采岩石,石燕岩景区包括有景良亭、天窗格、石屏风、石燕岩、石祠堂、云岩古寺、云岩飞瀑、冬菇石等景点。石屏风在天窗格下、石燕岩口,长约数十米,高约20米,宽仅1米,正看如青峰出鞘,侧看如云底屏风,状颇雄伟,它是古代采石工人采石留下的分界标志,现成为了一个颇为壮观的景点。石燕岩因栖息石燕而得名,它的洞口扁如唇,内进宽广,窑内可容千人,岩分内外两层,外洞高数丈,洞壁凝珠含露,虽六月盛夏,仍凉气袭人,内洞蓄水成湖,为一水洞,湖水深蓝,清澈见底,水上设有游艇,可供游人幽。水洞中有两块巨石,一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樵山摩崖石刻
西樵山摩崖石刻位于南海市西樵山。共140多题,主要分布在翠岩、九龙岩、金鼠埌、白云洞等处。字体有隶、篆、楷、草、行等;年代由明清至当代,作者有官宦、隐逸、大学问家和乡贤;内容有记迹抒怀,有警世之作,而更多的是歌咏西樵山的风光旖旎、秀色可人。如草书“云门”,湛甘泉书,字径0.35米;行书“天然图画”,黎简书,字径1米;行书“翠岩”,字径0.65米;隶书“大观”,字径0.34米;七十二山人行书“不骛纷华不尚仙,优游林下养余年,闲是闲非休闲理,半日看花半日眠。”字径0.17米,3行直刻;白云洞石刻达80题,如“洗心”,楷书,字径0.66米,灵山仇效忠书;“奇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桑园围
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地跨佛山市南海、顺德两区,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发挥着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效益。围堤全长64.8公里,围内土地面积265.4平方公里,农田灌溉面积6.2万亩。桑园围又名樵桑联围,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和顺德区境内珠江干流西江下游,分东、西围抵御北、西江洪水。围内是蚕桑业发达地区,故名。堤围相传始筑于宋徽宗年间,明、清、民国陆续筑建。明代“桑园围修筑的工程技术筑堤材料改泥为泥石并用”,鸡公分围改为石堤。民国十四年,筑西基狮颔口闸、东基龙江新闸和歌滘水闸,桑园围从开口围发展为闭口围。桑园围是珠三角著名大型堤围,
象林塔
象林塔位于南海市西樵山白云洞。原在南海市里水镇麻奢宝象林寺,清康熙五年(1666年)建造,1974年迁至现址。塔通身为白玉石制作,高5.5米,七层,仿楼阁式,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为方形,分二层。基座上置须弥座,须弥座下段为束腰六角形,刻仰、覆莲瓣,上段为六角形柱体,六面为平浮雕,分别雕龙、凤、牛、羊、狮子、麒麟等吉祥动物。塔身平面呈六角形、空腔。各层六面均开门,门两侧阳刻梅、兰、菊、竹等各样花草;各层塔檐及瓦垄勾头、滴水均精雕细刻,檐下刻饰二层莲瓣。塔顶置九层相轮塔刹。该塔各段榫卯套接,工艺精细。1994年南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棋盘村古村落
丹灶南沙棋盘村:南沙陈氏自南宋迁移至南海开村。明代万历年间始,宗族渐旺。南沙棋盘村古村落始于明末清初,清嘉庆年间因族中有人做生意发达(至今有“扫地北”传说),大兴土木,三十间大屋同时动工,每间大屋规格统一,座东向西。棋艺巷,分三巷,每巷十间,前五间之后留横巷,六至八间再留横巷,最后再建两间,三条巷中可以横直行走,形成棋盘之势,故称棋盘巷。现村中15条棋盘巷和2条棋艺巷分列,布局井然。村中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龙船脊形房顶、三面环绕的高墙、寓意“肥水不流别人田”的天井以及雕刻着花鸟虫鱼的灰雕、瓦雕、砖雕、石雕、木雕等规模宏伟,雕工精美,彰显清代岭南建筑的清幽雅致
西樵山云泉仙馆
云泉仙馆位于南海市西樵山白云洞。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原名攻玉楼,因附近有小云泉,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扩建时改称云泉仙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云泉仙馆依山势而筑,坐东南向西北,四周林木交荫,夏秋蝉鸣清脆,“攻玉听蝉”传为美景。为一座二进院落式、歇山顶建筑,有前殿、祖堂、帝亲殿和后殿厢房等。门前有石华表、石狮子各一对。护壁有壁画和浮雕。殿门左右是钟鼓台。前殿面宽三间15米、深3米,两侧是厢房,以券顶回廊联结,中为“放生池”。后殿为“赞化宫”,奉祀吕洞宾。面宽15米、深14米,抬梁式木构架,地面铺大方砖。正脊饰陶塑二龙争珠和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云亭
小云亭位于南海市西樵山白云洞倚红楼后。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因旁有小云泉,故名“小云亭”。依山而筑,面积14平方米,圆形花岗石柱,六角绿色琉璃瓦。攒尖顶亭内装饰天花板,檐口饰木雕花草图案。亭中横挂古篆体“小云亭”三字匾,是当代书法家商承祚所书。1994年南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里水西华寺遗址
西华寺原址位于南海区里水镇西华村的石门山麓。2006年10月,在武广客运专线建设过程中,西华村村民在西华寺遗址挖出一块成化十年(1474年)立石、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石门山重建西华寺碑》,引起省内有关专家高度关注。2007年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以刘成基研究员为领队的考古和测绘工作小组进驻西华村,进行了一个半月的全面发掘。从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和现存建筑看,初步断定西华寺建于南汉大宝元年(958年),历经宋、明重建,清代乾隆、光绪两次维修,20世纪中叶香火渐衰而湮灭。石门山历来为清胜之境。宋元之际,“石门返照”列当时“羊城八景”之一。现顺德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五凤楼
南海五凤楼又名崔氏宗祠、山南祠,位于南海市沙头镇城区。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清光绪年间重修。现仅存门楼、牌坊和厢房。门楼建筑特色鲜明,为抬梁木构架莲花托斗栱,歇山顶,梁架通雕人物、花鸟立体图案,工艺精巧。牌坊是四柱三间楼式,高6.5米、宽6.2米,正面刻“山南世家”,背面刻“缵服扬休”,顶饰灰塑莲花,左右建几何图形花窗,坊柱用花岗石。抱鼓石用西樵山粗面岩建造,雕花鸟、竹木图案。厢房为卷棚顶平房。
云溪书院
云溪书院位于南海市西樵山白云洞。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简村堡27户文会捐资而建。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并改为“字祖庙”,奉祀仓颉(仓颉传为皇帝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世称“字祖”)。二进院落式布局,总面积约496平方米,砖木结构。前殿为抬梁式构架,硬山顶,琉璃瓦面,瓦檐饰砖雕人物花草图案,地面铺砌大方砖。后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构架,硬山顶。天井中置一方形四角缵尖亭。门前廊柱的隶书联“籀篆子孙隶草曾元孳乳日生宏教泽;羲画开天鸟文察地丕溱风会泄英华。”很有特色。
李子长墓
李子长墓在南海市西樵山云路村。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原貌保存。墓壁为石砌,墓堂以石灰砂铺面,半月形。墓地面积40平方米,依山势坐南向北。墓后有“李山后土之龙神”和“崇祀乡贤”碑刻,有番禺甘学篆书“名儒风高”横额。碑楷书“大明高士抱真子李子长先生之墓”,墓碑是南海霍韬撰文、陈本城书丹、甘学题篆。李子长(1436年~1526年)名孔修,号抱真子,工诗善画,与唐寅、仇十洲同时,自成一家。民间传说多,如:画猫,鼠见惊走。1994年南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顒墓
叶顒墓位于南海市大沥镇颜峰村高坡山。墓向东南,面积160平方米,是花岗石建造的太师椅形墓,始建于南宋,清及近代重修。叶顒(1107~1195年),字子昂,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进士,祖籍福建仙游,入仕南海,任南海县主簿、代理县尉,累官至宰相。为官清廉,入《宋史》列传。乾道三年(1167年)引退回南海颜峰村。卒后葬高坡山。1994年南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灶岗遗址
灶岗遗址位于南海市九江镇大同。年代为商时期。1978年发掘134平方米。堆积厚达两米,含大量贝壳。发现房址3座,有硬土居住面、火塘、柱洞等遗迹,一号房址面积约10平方米。其它遗迹有灰坑10个,墓葬6座。墓穴在贝壳层中,埋葬时似经夯打,人骨架保存尚好,均为单人仰身直肢,有的生前拔牙。多数无随葬品,有的置一件石锛。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多,夹砂陶较少,器类有釜、罐、豆、盘、钵、鼎、支座、纺轮等,纹饰有方格纹、曲折纹、叶脉纹、云雷纹、绳纹、乳丁纹、水波纹、席纹、篮纹、网格纹等,少量器物有镂空、彩绘、戳刺等装饰。石器有尖状器、敲砸器、双肩锛、斧、梯形锛、铲、矛、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西村头古村
村头村位于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西部约5公里处的百西社区。从南宋末年(公元1338年),始祖悦榕公从高明歌乐村迁徙至此,至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2012年5月,百西村头村成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头村镬耳屋群古民居最具岭南古建筑魅力,村中现存历史建筑面积68000平方米,村内花岗岩石板街巷形成棋盘状分布,护村河似玉带环抱,拦河石坝建造工艺堪称一绝,小桥流水、古树、古井与古村相映交辉。村中最具代表性的“潘氏大宗祠”、“祥斋祖祠”、“仲宣祖祠”、“器斋祖家塾”、“经学祖家塾”、“文武古庙”、“六祖古庙”等,不仅彰显岭南古村建筑风韵,而且还具有更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樵山九龙岩
在西樵山的中南部,最能代表西樵山自然山水之美。沿着九龙岩步道拾级而上,两旁古藤树木随处可见,奇形百态,引人注目。景区内主要景点有紫姑井、九龙岩、湛子讲学岩、拄笏台等。九龙岩在龙爪峰旁的峡谷中。两旁石壁曲突蟠屈,东壁上有巨石自成九孔,婉转相连,外明内暗,高低偃仰。人从外孔钻入,如在螺壳中扭动,左右旋行,奥妙无穷,十分刺激,最后可从崖顶通天崖钻出。当地流传有“九龙岩孔能钻透,好运活到九十九”的说法。谷内野花映照,杂树垂阴,流泉涓涓,景尤鲜媚。湛子洞在九龙岩下,两崖交合,陡峙如门。下有流杯池,清泉缓泻,凉风习习,野花飘拂。再下有七星岩,可达蜘蛛峰西麓的西坑。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鱿鱼岗遗址
鱿鱼岗遗址位于南海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区西岸村东南。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遗址面积1800平方米。1982年发现,1985年发掘,面积255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5米,含大量贝壳。文化内涵分两期。第一期文化有灰坑、柱洞等遗迹,清理墓葬5座。陶器有釜、豆。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二期文化有灰坑、柱洞、红烧土面、木骨泥墙等,清理墓葬31座。墓葬均为长方形浅穴土坑,东西向,单人仰身直肢,生前有拔牙习俗。陶器有釜、罐、盘、豆、器座、纺轮、制陶垫等,纹饰有叶脉纹、云雷纹、复线方格纹、绳纹,以曲折纹为主。石器有锛、斧、凿、镞、矛。骨器有锥、镞、梭、环以及獐牙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涌亭
明南海北涌亭原位于南海市里水镇新联村。始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清咸丰六年(1856年)和光绪九年(1883年)均重修,1998年迁建于里水镇城区沿江公园内。亭平面近似正方形,面积64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金柱为木柱,檐柱为八角石柱,外檐柱采用减柱的做法,故立面为单间。下檐出檐斗栱为七铺作三抄计心造,柱头与转角铺作合而为一,补间铺作五朵。上檐补间铺作为一朵。两山施悬鱼博风,上、下檐各垂脊、饯脊均灰塑花草尾脊饰。屋顶为布瓦灰沙碌筒。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绮亭陈公祠
简村绮亭陈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为清代二进四合院式硬山顶建筑,木雕、砖雕、灰塑工艺精美。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1887年陈启沅创办机器缫丝厂致富后,为奉祀先人所建。陈启沅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有浓郁爱国思想和科学创新精神之华侨民族企业家。祠堂取名“绮亭陈公祠”,是为了祭祀其承继祖父陈绮亭而建造的。经过100多年来的风雨洗礼,祠堂的基本框架虽保存完整,但一些精美的木刻、砖雕等都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1996年由南海博物馆主持将祠堂按原貌修缮一新,改建成陈启沅纪念馆,馆内设有桑叶种植园、蚕房,陈启沅生平事迹介绍和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