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抚州市 > 宜黄县旅游
宜黄县景点介绍
太极岩风景区
太极岩风景区座落在宜黄县二都镇西北2公里处。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为中国罕见丹霞地貌。太极岩石巩一山耸峙,南北对穿,夸径为40多米,东壁高15米,西壁高40多米,如同一座宏大石桥,东西横架,形成一半月形两层石巩,犹如太极图,故得名太极岩,千年不变。岩石上刻有两枚印章,一章为“马祖法窟”,另一章为“百丈清规”。明代旅游家徐霞客谓之:“东西横跨,若飞梁半天,较贵溪石桥,高与大俱倍之。”巩下结寺,四周十八山峰各具形态,有“十八罗汉拱如来”之说。该景区共分三部分:一是以鲤鱼湖为中心的水上游乐区;二是以石巩寺为中心的佛教景区;三是以太极岩为中心的自然风景区。此外
仙洞王安石读书堂
仙洞王安石读书堂位于宜黄县城西北2公里处的仙岩山。苍松叠翠、陵波连绵,丛林深处,有一通体紫色大岩石山耸然而峙,横跨东西。远望如条长虹卧波,近观又如苍龙飞天,昂首舒尾。传说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顽石。仙岩山蜿蜒600多米,海拔380米。山体断面成倒梯形,状如蘑菇。山体西端有南北对穿的巨大岩洞,称为仙洞。山岩东头有一天然石窟,成一天然居室。这里便是少年王安石拜宜黄杜子野先生为师的地方,称为“读书堂”。《地方志》载:北宋名相王安石少年拜宜黄杜子野先生为师,“负箧拜师、闭门勤学”。在石窟内常与先生“赏奇析疑”。有“秉烛达旦而过村借火”的故事。少年王安石在此留下“苦读
曹山寺
曹山宝积寺简称曹山寺,为已有1200年的江南古寺,是中国三大古书—《辞海》、《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宗教辞典》都有全面记载的名刹古寺。它坐落在宜黄城西12.5公里的形如莲花瓣的曹山之中,占地52亩,山林400多亩。曹山寺始建于唐咸通(公元870—873)年间,由佛教禅宗、南岳清源法系弟子本寂禅师所创,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曹洞宗的祖庭。曹山原名荷玉山,四周的山就像一朵朵的莲花瓣,曹山寺便坐落在莲花瓣当中,犹如一颗莲心。正对着寺庙的山叫供养山,它的形状就像一碗盛满的斋饭,供奉着菩萨,与供养山相对的是虎山,虎山的右边是龙山,它与虎山形成了龙虎之势,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棠阴古镇
江西历史文化名镇——棠阴古镇,棠阴古镇是我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镇内尚有完好的明清时代建筑160余座。“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这句古语,在宜黄人民心中已唱了几百年。因为这里盛产夏布,棠阴古镇在历史上被称作了“3万烟囱,10万人口”。客商云集,人文景观丰富。棠阴是宜黄县明清建筑数量最多、最为独特的古镇。至今保留完整的主要古建筑有:夏布古会馆:为明清建筑,位于老政府阶下。会馆深60多米,宽30米。馆中有三厅、两厢,原设有收购夏布的客房、办公房和仓库共数十间。当年,下厅为结帐处。史载:洪熙六年(公元1425年),宜黄就有51127匹夏布,以折抵上交税收35
式好居
“式好居”:是棠阴吴氏家族中保留最好最完整的一座住宅建筑。始建于清初,原为书院,现为吴姓所居,因门楣题有“式好居”得名。“式好居”正门为“八”字形,门墙呈半圆形,沿门墙两侧各有一排矩形厢房,厢房之间为“U”形天井,中有三开间,明间为穿堂,左右两间为不规则形居室。各有六边形嵌花窗户,顶部构架为抬梁穿斗式,斗拱承托。整屋结构精美,显现出清初典型的建筑风格。
迎恩塔
迎恩塔:位于棠阴镇建设村西北1500米宜水畔的龟山上,为6面7层砖石结构。塔高36米,直径8米,雄踞龟山,俯瞰棠阴,颇为壮观。塔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清初建成。塔南底层有门,高2.3米,宽0.84米。从第2层起,每面有窗口1个,计36个,层与层之间用砖砌成飞檐,厚约1米,塔内壁有两条通往塔顶的阶梯共588个,分两个门进入,互不相遇,至第一层可望但不可及,现塔顶部分损坏,顶部长有树丛,塔身有裂纹数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恒福安
“恒福安”(吴家大院、原乡政府办公地):是一栋典型的富豪宅院。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为清晚期建筑,保存较完整。突出特色是右厢房的一座绣花楼,在绣花楼上可远望宜水潺潺流去,迎恩塔也清晰可见,视野开阔。房檐、立柱、护栏布满精美的雕刻,整个建筑体现深闺幽美和神秘的氛围。
“冠佳厅”(罗家大院)
“冠佳厅”(罗家大院):罗家大院是一座清代建筑,规模大,工艺精巧,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斗拱、月梁做法特殊,多采用宗教花纹为装饰,建筑设置有明确的中轴线,沿中轴线两侧有规则地布置房间,建筑用材巨大,其中有一块长麻石达9米,被誉为江南民居第一长石,在当时全靠人工搬运情况下其难度极大,相传从远处将巨石运到棠阴,仅运费就花费了一根金条。
承恩坊
承恩坊:又称功名牌坊,坐落在棠阴镇的下街口上,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是知事谭政为皇帝恩赐荣归祭祖的吴余庆而建,故坊名承恩。明隆庆辛未(1570)重建,1985年重修。承恩坊为全木质结构,坊高8.35米,宽5.1米,四柱三门三楼式。坊分3层,底层为两根1.12米长的楮木圆柱,立于基石上,每柱有两块刻花护柱石。中门高3.13米,宽3.1米。门上横额镂刻有“中宪大夫通政司右通政吴余庆”13个正楷字,字下嵌有4个木质葵花园柱。字额上端为第二层,斗拱直托檩椽,八字檐向左右延伸而出,中央下嵌长方形额匾,黑边红底,横书“承恩”二字,遒劲俊逸,据传是吴余庆的手迹
“日字塘”老居
“日字塘”老居:是座五开间住宅,坐落在棠阴镇下街西巷,因天井前半部为一长方型池塘,中隔长条麻石,形如“日”字而得名,现为罗姓居屋。“日”字塘以高大的外墙封闭,内屋分前后两厅,前厅设有门厅,前厅和门厅的地面以石板铺就,础柱木质,有简单纹饰。后厅础柱石。前厅和后厅以天井分开,沿天井两侧为廊,勾通“日”字塘前后两部分。天井中央设有水池,池边未设栏杆。“日”池的地形,前厅高于后厅,堂外又高于堂内,这种反常的做法,据当地老百姓说是举步出书堂,寓“出门步步高升”之意。“日”字塘的结构整齐,平面布置紧凑,功能分区明确,其构架的用材较大,柱与檩梁的连接均依靠斗拱。月梁弯
“八府君”祠
“八府君”祠:是棠阴吴姓(吴姓为棠阴大姓,人数最多)的大宗祠,现为棠阴小学所在地。从建筑总体上看,前半部保存较好,后半部包括天井、寝宫已毁,前院门楼已拆除,改建成了小学校舍。据《吴氏族谱·八府君传》记载:八府君为棠阴吴氏开基始祖,即种甘棠者也。其姓吴,名竦,字敬文,排行第八,故有八府君之称。此祠兴建于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庚辰岁七月,原有中厅三门、东西二廊、二十八柱、房外左右楼店、祠西厨房。八府君祠宅基面积达4000平方米,中堂为三开间,步入中堂有三道台阶,中堂前是一院落,两旁设有厢房,相传每次乡试,皆在此举行。整座建筑宏观博大,其最具特色的中厅为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水巷
仙水巷:棠阴东13公里田西村干流1里许,有一悬崖峡沟,左右崖壁高70余米,相对垂直而立,构成一条长60米,宽1米许的水巷,全石为底,水深0.4米,清澈如镜。立巷内,抬头举目,一溪清水,从天而倾,溅起水星,迷漫巷空,纷纷扬扬,降而不停,晴天如雨,炎夏如秋。绕其崖,登其顶,坐于平石溪口,杂木环抱,凉风随来,寒气袭人。
隐士筛酒
隐士筛酒(牛仫洒尿):王家堡西南7公里芒种嵊石其上一线清泉,岭中段左侧大山,陡坡贯顶,茅草覆盖,丛中微显一悬崖,其上一线清泉,弧状而下达数10米至山腹,旱雨不易,四时不息,似隐士筛酒,亦似牛仫洒尿。众皆称奇,叹不绝口。
跳泉坑
镇之南4公里宜河西岸,崇山峻岭,杂木丛生,其间有一小溪,水源于山岑崖岭,蜿蜒流至下源山村口与下庄小溪相结合后,再沿两山间峡长山谷直下,途径10余处悬崖陡壁,溪水逐级下跳,流2里许进入一小潭,再平流10余米,汇入鸡冠堰水库。其坑两侧藤缠树合,密不见日,寒气逼人。
玉泉古井
位棠阴西南8公里崖岭村内,据清道光十一年(1831)井旁所立碑文载:此井于宋末元初(1246~1279)由肇其祖廖春阳所凿,始名玉芸井。后由张伯琮改名玉泉井。井底沙砾琉亮,泉清而味甘美,一人用而不外溢,众人用而不竭,饮其水而寿人。用碗盛其泉,观其水略凸其碗,与他泉比则大异。
芭蕉寺
位于硖石村王板桥东1公里。据县志载:元代欧阳才立创建,始名普光寺,内设书院。明嘉靖三十二年(1554),罗汝芳中进士任太湖知县,为其题匾时改称芭蕉寺。大殿正梁-有“清乾隆年间重造”。宝殿前檐梁上又书“清光绪甲午欧阳必德重建”。现寺内保存有一大石碓口,上凿“皇清康熙甲子”(1984)年号,另有大石脚盆、石面盆等原寺内用具。其佛殿长约13米,宽10米余、高8米余,宏大壮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口寺
亦称牛首寺,牛首裨林。位于棠阴镇南部3.5公里宜水畔。寺前宜水穿流而过,一巨石屹然如牛口横截临江,风来触发如牛吼声,又波流其侧,往来如涎,故名牛口寺。明代中期,野僧败坏,变卖寺内产业,遂至址废。明末,苦行僧性融、顿悟偕十众住持整顿产业,洪氏仂公又施田乐助,殿宇得以扩建,后又衰落。清顺治十七年(1660)正觉寺鹤度上人与亲弟道馀来此复建,得以中兴。此后几经兴废,新中国成立初,苏火生重新修建,“0”间又废。1993年,释发梅又各方募捐筹资新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寺
又名石门庵。位于棠阴镇鹿源村西南附近,与桃华山寺南北相峙。始建于宋而后废。明末清初,寂庵禅师重修。清道光年间(1821~1850)遭火焚。民国5年(1916)竹惠禅师历数年致力兴建。16年,欧阳竟无为该寺撰写《复兴石门寺碑记》。被列为省重点寺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桃华山寺
位于棠阴镇白竹村南5公里桃华山上。始建于宋,后废。明末寂庵禅师重修,旧时对寂庵禅师有“日驻桃峰,夜宿石门”之说,清初列为宜黄四大禅林(桃华寺、今古堂、芭蕉寺、石巩寺)之首。清雍正年间(1723~1735),大殿被焚。清末,明海禅师致力重修扩建。寺前下为条石铺砌的两级天井,中立海山、寂庵、雷霆、未也、娄源五座大型碑塔,塔内-代和尚骨灰。1984年被列为抚州地区开放寺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抚州仙洞
抚州仙洞在宜黄县城西郊,有一座傲视群山、兀地而起的仙岩山,紫色山体横耸东西,远看宛如长虹卧坡,近观好似蛟龙腾飞。在美丽的仙岩山西端,有一个由丹霞地貌所形成的神奇山洞,洞口宽约6米,外高3米,内高20多米,洞深40多米。洞内有一个冬暖夏凉的百米大厅,能容纳上千人。相传,八仙之首的铁拐李曾在此与吕洞宾对弈打赌。正在棋局难分胜负之际,铁拐李一不小心弹指打出了一个大窟洞,顿时凉风徐徐灌入,消解酷暑闷热之苦。而岩山碎石将桌上的棋子打得杂乱无章,解决了铁拐李败局之围,达到一箭双雕之效,故千百年来当地百姓习惯把此处称为“仙洞”。仙洞寺历来佛香缭绕,曾有海盐腔、弋阳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