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景点介绍
案山水阁
案山水阁在小江镇案山村,由当地谢氏族人集资创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原名文渊阁。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两度遭兵毁。民国19年(1930年),谢族再度集资依原貌修复,并更名案山水阁。案山水阁在案山村西南里许,南向,临水溪。楼阁用四根木柱砥挺成砖木结构正方形,四层塔式。高18.55米,底层长29.8米,宽18.2米,占地5425平方米。青砖砌墙,三合土沟缝,周围平房构成三合院,第二屋至顶层均木屏作墙,每层木粱构架,灰瓦翘檐,每个檐角都挂一只风铃,阁顶脊背设雄师一对,相向戏舞滚球。阁内壁色棕黑,唯顶棚油漆彩绘。今虽剥蚀脱落,但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埠头黄氏宗祠
大埠头黄氏宗祠位于信丰县新田镇铜锣丘村大埠头组,时代为明晚期。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南围屋
定南围屋(含车步虎形围(含方氏私塾)、明远第围、太公八角围(含郑氏私塾))定南围屋,是赣南客家围屋的一部分,分布在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境内,保存各类客家围屋200余座。定南地区,“围”作为民居,最早见于清初。围屋在赣南大量出现,并形成规模和特色是在清代中晚期。民国后,定南围屋便少建造。定南围屋包含车步虎形围、明远第围、太公八角围等,不同于闽西永定客家围屋,定南的围屋突出的是头,即以虎头为门面。因此为虎头围屋,又叫虎形屋。凝聚着客家人的勤劳智慧,是中国富有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之一,是客家文化的象征。2019年3月7日,定南围屋(含车步虎形围、明远第围、太公八角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岭三章纪念馆
梅岭三章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建设村梅山红色文化景区,距离县城7公里。所处位置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所在地,是赣粤边游击区的中心区域。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陈毅在梅山斋坑被围时,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绝笔诗《梅岭三章》,陈毅隐蔽处就在距离纪念馆1公里处。大余人民为保护珍贵的革命旧址和文物,故建馆加以纪念。梅岭三章纪念馆是赣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17年9月26日开馆,向游客免费开放。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2900多平方米,其中陈展面积1300多平方米。馆内设有陈毅元帅诗词专题展厅、中国梦•铁军魂书画展厅、多功能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斋坑陈毅隐蔽处
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陈毅在梅山斋坑被围时,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绝笔诗《梅岭三章》,陈毅隐蔽处就在距离纪念馆1公里处。大余人民为保护珍贵的革命旧址和文物,故建馆加以纪念。
彭坑陈毅旧居
陈毅旧居位于大余县池江镇兰溪村彭坑,为游击队交通员周兰家。整栋建筑为土木结构,青瓦盖顶,分为上下厅,中间有天井,占地面积为200平方米,是典型的赣南客家民居。彭坑地处大余,信丰,广东南雄3县交界处油山北鹿,背靠高山,南通南雄大兰,北出池江,东邻信丰的上,下坪,地势险陖,山峦连绵森林茂密。1936年春,陈毅来到了池江彭坑,先在彭坑的大叶坑,沙子坑等一带搭棚居住,经常走动,东一夜,西一夜,后来,腿伤复发,就在游击队交通员周兰家后山上一颗大松树下搭了一个筒易的草棚住下,为便于治疗陈毅的腿伤,在周兰夫妇的要求下,陈毅搬进周兰家居住。从此,游击队常在这里开会,研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赣南支队司令部驻地旧址
赣南支队司令部驻地旧址位于大余县樟斗镇樟斗村蕉叶陂。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赣南支队于1949年5月在油山正式宣告成立,刘建华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国梁(即戴耀)任副司令员,全阳任副政委,云昌遇任政治部主任。原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在赣南活动的部队统一编入赣南支队。6月,赣南支队司令部从油山转移到大余樟斗地区,先驻牛岭,后驻樟斗村蕉叶陂。在司令员兼政委刘建华的领导下,发动群众开展政治宣传,分化瓦解敌人,在公路沿线阻击南逃敌军,配合南下解放军作战。8月下旬,解放了赣南全境。赣南支队司令部驻地旧址为四合院,建于19世纪70、80年代,座西向东,土木结构,一栋三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余县金莲山革命烈士陵园
大余县金莲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大余县城伯坚大道北端金莲山上。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大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姓名记载的革命烈士有159人。为纪念先烈,教育后人,大余县委、县人委于1964年10月建成金莲山革命烈士陵园。金莲山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5050平方米,内有革命烈士墓、刘伯坚烈士铜像和刘伯坚烈士墓。陵园还存放了159名革命烈士的骨殖或遗物。园内松柏肃立,绿树成荫,是人民瞻仰凭吊的好地方。1984年,刘伯坚烈士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18日,被列为赣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长岭会议旧址
长岭会议旧址位于大余县河洞乡长岭村沙湾罗学文家。1935年4月中旬,项英、陈毅在大余县河洞乡长岭村沙湾农民罗学文家中,主持召开了党政军干部全体会议,近70人参加了会议,史称“长岭会议”。会议制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游击斗争方针。并进行了分兵部署,将红军游击队分散到各区去开展斗争。“长岭会议”,是红军游击队由正规战转为游击战的转折点,对胜利坚持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具有重要意义。长岭会议旧址一栋山区民房,建于清朝中后期,土木结构,分上下厅,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大余县委、县政府分别于1978年、2007年进行了维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屋红五军军部旧址
红五军宿营地旧址位于大余县新城镇周屋村周屋宗祠。1929年1月下旬,红五军500余人在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下,突破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的“会剿”,从大汾突围,向赣南转移,于2月9日到达大余新城。当晚驻营于章江南岸有数百户人家的周屋村。深夜一时许,突遭尾追之敌4个营的袭击,彭德怀命令部队迅速往信丰县方向转移。周屋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座西向东,砖木结构,青瓦盖顶,由前厅、中院、后堂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2004年12月18日,被列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7月7日,被列为赣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2011年7月18日,被列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军大余战斗旧址
红四军大余战斗旧址位于县城东北郊区天柱岭、惜母岭、东山岭。次日晨,正在集合早餐的红28团遭到国民党军第21旅李文彬部的突然袭击。战斗中,红28团党代表何挺颖、独立营营长张威、红31团营长周舫、28团特务连连长郑特等百余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战至傍晚,趁夜色。红四军遂撤出战斗,向赣粤边的南雄县上、下杨梅、乌迳转移。现因城市改造,以上旧址已拆毁,仅剩战场遗迹。
红四军军事会议旧址
红四军军事会议旧址位于大余县老城学前街天主教堂。1929年1月23日,从井冈山突围前来赣南游击的红四军3600余人攻占大余县城,前委机关设在天主教堂内。当天上午,红四军前委在老城余西街北内路吕屋,召开全军排以上干部会议,前委书记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下午,毛泽东、朱德在中山桥下的河坝里召开了军民大会,向贫苦群众散发了红四军布告及打土豪的财物。在红军的宣传鼓动下,西华山矿区有数十名青年矿工参加了红军。当晚,红四军前委在老城天主教堂召开了全军连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
大余整编旧址
南昌起义军余部大余整编旧址位于大余县城余西街建设路13号县供销社院内南康乡祠。1927年10月26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800多人到达大余县城,司令部设在南康乡祠。为保存这支弱小的革命队伍,朱德、陈毅在大余城用一个星期时间对部队进行组织整顿。首先对部队中的党、团员进行了重新登记,成立了党支部,以加强党的基层工作。为便于行军作战,把仅有的800多人合编成一个纵队,采用“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番号,朱德化名王楷任司令员,陈毅任指导员,王尔琢任参谋长。为解决给养,部队向大余县商会借款万余元。大余整编为部队上堡整训及进军湘南,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和组织基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南安东山大码头
东山大码头位于江西大余县城东部,章江之滨,距梅关大桥约150米。码头东、南、北三面临水,河面开阔,地形优越。始建于唐代,至宋代臻于完备,其装卸货物场地面积约20亩,可供几艘货船同时装卸,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交通运输埠口、中转码头,在粤汉铁路、余雄公路通车之前发挥过巨大的枢纽作用。现存遗址包括台阶、拴船柱、登船台、牌坊、石柱等,台阶与河流流向大致平行。台阶宽23米,石级斜坡14米,有24级台阶。码头及沿江河堪长约170米,高出水面3—4米。大码头上竖有一座赭红石质(八面体)四柱三门牌坊,上方楷书阳刻“南安东山大码头”七字,每字约一尺见方。中间二柱高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心围
田心围位于龙南县武当镇大坝村,建于明末清初,整体结构前低后高、前方后圆。杨太围是房间最多的客家围屋,达600多间。围屋中心是一栋三堂式祠堂,外有三条围拢屋环抱,正面设有角堡,除正中大门外,两翼各设一侧门,侧门设计成城楼样式,兼作围屋的炮楼,门前有禾坪和半月形池塘。整座围屋高两层,外墙均用鹅卵石和三合土筑成,内墙多用土坯砖砌垒,围内皆用自然卵石铺地。田心围是当地最古老的一座大村围,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围内最多时住过900多人,是赣南现存年代最早、面积最大、居住人数最多的一座围拢围式围屋。该围对研究赣南围屋的早期建筑形式和围屋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实物参考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坝围
沙坝围坐落在龙关公路旁,距龙南县城12.5公里。是龙南县里仁镇境内的一座小围屋,结构严谨,造型美观。由于围屋四周无村舍屋场,更显得鹤立鸡群,引人注目。此围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均为李姓,围屋始祖从里仁粟园迁入。至2017年,已有14代。围屋的规模较小,只能住十几户,100多人。此围正方形建筑结构。围屋四角有4座三层炮楼,居屋均为二层。纵横约30米。大门左侧,用一间屋位,通往地下室地道及炮楼。右侧居屋3间,炮楼1间。左栋、右栋6间居屋,后栋5间。屋中心,只有一间小厅厦。其余皆为院落。围屋坐北朝南,背靠青山,南朝雷峰山,门前濂江河。正是这样,每年春水、洪水猛涨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渔仔潭围
渔仔潭围,又称客家酒堡,位于赣州市龙南县里仁镇新里村渔仔潭,距县城10公里。渔仔潭现有李、黎两姓农户28户,人口153人,是一个依山傍水、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原生态古村落,渔子潭围是龙南客家围屋中山水格局保存最完整的围屋代表。渔仔潭围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近200年历史,系粟园围十八世孙李遇德从事客家酿酒致富后建此围,因此,渔子潭围自古就有客家酒堡之誉。围屋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占地2475平方米,围内建有三层结构民房,共有住房126间,另建有炮楼四座,围墙四周布满枪眼,围内曾常年储藏可供居民3个月生活所需的粮食和米酒,是典型的防御型客家围屋。
大纶祖祠
大纶祖祠位于龙南县城东面11公里的里仁镇正桂村老屋下围屋内,与左侧大缤祖祠合称“鸳鸯厅”,又名“忠义堂”,由李姓开基祖大纶、大缤兄弟始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大缤祖祠早年已毁,现存大纶祖祠。祠堂坐东南朝西北,分门厅、前厅、中厅和后厅三栋,属四进三井式结构祠堂建筑。整座祠堂面阔12.2米,进深49.9米,建筑面积为608.8平方米。祖祠的梁架为穿梁式和穿斗式结合,中厅气势宏伟,高8.45米。祠堂内悬挂有“大纶祖祠”、“忠义堂”匾。此祠堂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坚固、工艺精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龙南龙头塔
龙头塔位于龙南县与全南县交界处的龙头山峰顶,传说为现龙南镇龙州村黄姓人牵头于清朝末年所建的一座风水塔,建塔的目的一说是因当年桃江龙头滩河段一带较为复杂,多为暗礁险滩,峡高浪急,有水妖作怪,经常发生翻船覆排的事故。龙南古八景之一---龙头雪浪,即指龙头滩喘急的浪花飞溅在岩礁上如莹白的雪花飘洒。为镇邪辟妖,保佑过往船只的安全当地人们筹资建起了龙头塔。一说是龙头山为龙南县城水口,龙南县城是一个形胜之地,风水非常完美,桃江北边的高山阻隔了北来的阴气,南岸连绵的山峰又没阻挡南来的阳气,从群山间蜿蜒而至的渥江、濂江、桃江三江在县城附近的龙州汇聚,象征上游的河水将财富
龙南文塔
龙南文塔文塔位于离县城二公里的西南方,在龙南镇金钩村与渡江乡马头岭交界的五公山顶上,处桃江和龙全公路的东侧。古时候,五公山森林茂密、古树参天,时有虎豹等猛兽出没伤害人畜。桃江从离龙南县城二百余里的全南冬桃岭发源,至五公山下遇一巨大岩石阻挡、旋涡叠起、水深丈余,常有船排被卷入水底,还有巨蟒潜于河中伤害玩水孩童。为防御虎豹毒蛇进入县城伤害百姓,县人便于清同治年间用龙南扩城后剩余的资金在五公山顶建筑一塔镇邪辟妖,因五公山形如雁阵排空,时名“雁塔”,后“雁塔”被废,县人又于清末依雁塔形状再造“文塔”以保一方平安。光绪二年《龙南县志》载:“五公山离县治四里,一山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