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旅游
江苏省景点介绍
联源桥
联源桥位于吴江市松陵镇八坼社区,跨南港,连接中心街与南浩街。始建无考。清同治十三年(1874),集镇士民为利行人,捐资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梁式单孔石桥,南北走向。全长18.9米,宽3.3米,孔高3米,跨径6.6米。有石护栏,桥栏柱头原雕有形态各异的四只石狮,“文革-”中被作为“四旧”砸毁。桥构件有青石、花岗石,桥柱为花岗石,柱上有桥联:“共庆梁成时维四月,群欣国寿号合千秋;势挟山河人文毓秀,□□□□□□□□。”后八字为河边民屋遮盖不可读。近年为便利自行车推行过桥,在桥台阶上用混凝土砌筑一条坡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浦桥
松陵镇八坼合浦桥,俗名祝家桥,南北走向,跨南港,连接中心街与南浩街,梁式单孔,桥长17.8米,阔3.5米,孔高3.33米,桥面长4.25米,南台阶16级,北台阶14级。桥构件以青石为主,桥梁上刻有“合浦桥”三字。桥面有花岗石护栏,栏石上雕有花卉绞籘。桥栏柱头原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四只,“文革-”中被作为“四旧”砸毁。清乾隆五年(1740)建,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建。无桥联。2008年12月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松陵万安桥
万安桥位于吴江市松陵镇八坼社区,跨北港,连接中心街与航东街。始建无考,清同治七年(1868)四月,集镇士民捐资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梁式单孔石桥,南北走向。全长17米,宽3.3米,孔高3.3米,跨径6.5米。桥构件以花岗石和青石为主。桥上花岗石桥栏齐全,栏上刻花卉、绞籘、定胜等图案,原桥栏柱头雕有形态各异的四只石狮,“文革-”中被作为“四旧”砸毁。桥南堍是城隍庙,该庙坐东面西,临水建0-头和淌水河埠,现存有后殿、偏殿等建筑,院中还矗立着一块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四月所镌的“奉宪□禁恶丐”碑,碑的上款镌有“吴江县正堂”字样。
横扇博士桥
横扇博士桥原名八字桥,位于吴江市横扇镇四都村三组。始建无考,原为木桥。相传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桥处有东西向横港及南北向西港两条河流交叉流经,两港交处的西南部是只牛字圩(农耕圩田)。元末,有位风水先生来到此地,说牛字圩像只卧牛,若能在牛头上安上两只角,就能成为“日日万人朝”的好龙脉,可出“真命天子”。地处八字桥域后来没出“真命天子”,憾恨被明洪武年代军师刘伯温破了“风水”,于八字桥中间的“牛脑中央”建个“甏头观音”,它像一颗钉将“卧牛”活活钉死,从此“真命天子”出不来了。“甏头观音”现尚存于八字桥堍,由人进香。于是当地人就于横港及西港上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施相公庙和邑宁桥
又名施相公庙桥,位于横扇镇东北的四都村5组,跨庙前港。南宋始建,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花岗石单孔拱桥,南北走向。全长18.5米,宽2.25米,矢高3米,跨径5.7米。桥北堍有施相公庙,亦名施相公桥。桥东西两侧各有一副楹联。西向楹联:“成梁正遇神仙诞,题柱还期经济才。”上联中的“神仙”指的是八仙中的一仙——吕纯阳。下联中的“经济”指“经世济民”。东向楹联:“放鸭栏开春涨软,卖鱼网晒夕阳明。”上联中的“放鸭”与当地流传的“常遇春放鸭”有关。明初开国功臣常遇春从小跟随母亲来到四都村,靠放鸭度日。一天,母子俩划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朴泽桥
松陵镇朴泽桥俗称王家桥,在松陵镇直港村。拱形单孔,东西走向,跨朴泽港,遂称为朴泽桥,桥长13.5米,堍宽2.2米,顶宽1.85米。现桥面无栏石,除桥面石级和部分龙筋、间壁外,全桥大部分用青石构筑。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五月始建,券石刻有“明嘉靖乙卯五月”七字。清康熙三年(1664)重修。1994年10月曾进行大修。1997年9月列为吴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里卧云庵
卧云庵在同里镇西柳圩,原吴江制药厂西。庵初址在南板桥东堍,俗称土地堂。初建无考,明万历年间,重建堂庑。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建观音殿。嘉庆元年(1796年)、十四年、十五年,均曾修葺。旧时,土地堂香火兴旺。相传,唐太子被敕封为里域明王,祀为社主。镇乡历代遗俗,凡有人亡故,家属必告到该庵央求住持僧人书写死者姓名、住址、生卒年月,并加盖朱印,然后在家门口焚化,以期死者亡灵能进入地府而轮回转世。上世纪80年代,曾辟为同里镇福利院,后为一私营加工厂租用。现正准备修缮,上房揭瓦。现存建筑共有二进十四间,占地591平方米,建筑面积207平方米,其中大殿通面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丝业公学旧址
震泽丝业公学旧址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藕河街,现尚存前面一幢教学楼。作为当年震泽丝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丝业公学旧址的修缮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旧址还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召开的国民党吴江县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会址。校门旁侧尚有石质界碑一方,上书-“丝业公学”四字。公学内西式教学楼原两幢,现存前幢,为西洋式二层楼房,坐北面南,面阔四间。楼占地183平方米,面阔四间。前有拱形走廊,左右侧连接厢楼,通宽15米,通进深12.5米,墙体由青砖砌成。走廊方形立柱上的半圆实体则全用红砖而砌,楼上走廊前置有柱节状栏杆,楼层顶上辟有围栏露台,台前侧中央砌有一座“人”字形的悬山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放楼及红楼
天放楼及红楼位于吴江区同里镇,年代为民国。天放楼和红楼因同里籍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教育家金松岑而闻名。金松岑,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天羽,号壮游、鹤望,笔名金一、天放楼主人,生于1874年,卒于1947年。他早年与蔡元培、章太炎、邹容相从游,抵掌论革命,资助邹容出版《革命军》,翻译出版《三十三年落花梦》等书籍,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活动。金松岑一生著述宏富,有《天放楼诗集》、《天放楼文言》、《鹤舫中年政论》、《孤根集》、《皖志列传》等。清末著名长篇小说《孽海花》的前六回也出自他之手。天放楼是金松岑于上世纪初创设的“同川自治学社”(后改为同川公学)的旧址。“天放”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社通讯处旧址
寿恩堂在黎里镇浒泾南路28号,为清直隶总督周元理宅。民国年间,成为柳亚子组织的南社通讯处旧址。周元理(1705-1782),字秉中。原籍浙江仁和,7岁父亲弃世,随母回归黎里娘家。清乾隆三年(1738),中举。清乾隆十一年(1746),出任直隶蠡县知县,后调任清苑县、易州、宣化知府、按察使,再迁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周元理随尚书裘曰修、总督杨廷璋治理河患,因功授山东巡抚,后提升直隶总督。乾隆四十五年(1780),调任兵部左侍郎,再擢升工部尚书,掌管直隶境内并河南、山东的军民政务。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告老回乡。当年冬,病逝。乾隆帝闻讯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盛泽白龙桥
白龙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坛丘白龙桥村,其东为蚬子墩,西为小牛荡,所跨河面开阔。清康熙初年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至宣统三年(1911)告竣。南北走向,三孔拱型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全用花岗石构筑,为抗波、防坍,两头筑有泊岸。宽3.80米,长40.60米,中孔矢高5.60米,跨径9.90米。两次孔小于中孔,使桥形变化多姿,犹如长空雁序。桥顶面石和拱券龙门石分别刻有“笔锭如意”、“瓶升三戟”和“云龙”、“太极”等吉祥图案。桥上共镌有四副对联,其中一副为:“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以饮水更思源。”形象地描绘了盛泽纺织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里桥
三里桥在吴江市区北门外,跨京杭大运河。元泰定元年(1324)始建,明天顺六年(1462)、清嘉庆二年(1797)和光绪元年(1875)重建。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由江苏省水利总局督同吴江、震泽两县官民重修。清代曾在三里桥设营汛(军事哨所),有汛房8间;桥下建有栅栏定时启闭,如有损坏,由吴江、震泽两县(民国元年重新合并为吴江县)知县捐款修复。旧时是吴江县城通往运河以东乡镇的通道。1978年,部分纤道石被过往钢壳船撞毁一角,1984年以混凝土修补。1986年7月1日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江南运河切角工程后,此桥在新老运河间三角地带。2003年,三里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德桥
安德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司前街,跨古京杭运河与荻塘河交汇处。唐大历年间(766—779)始建。南宋庆元三年(1197)重建。明清两代多次修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南北走向,单孔石拱结构。桥面宽4.53米,全桥长54米,矢高9.30米,跨径11.50米。形制壮观,为吴江境内桥梁之最。1986年7月1日,安德桥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9月,由于吴江行政区划变更,调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大运河”附属文物点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退一步处
退一步处,是清末爱国将领张曜的故居。为什么会起这么独特的名字呢?迷途知返的“阿牛”,寓居黎里张曜,乳名阿牛。少时的他,常常与伙伴们扳跟头,不喜读书。父母便将他送到了文化名镇黎里,让姑父蒯贺荪--。后来,幡然悔悟、发奋进取的张曜来到了河南固始县,在蒯贺荪的帮助下,投身团练,脱颖而出,青云直上。蒯贺荪十分欣赏张曜的军事才能,便将女儿凤仙许配给张曜。二人在黎里完婚。在凤仙夫人的教导下,张曜逐渐文理斐然,成为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黎里续志》记载:“(张)曜工诗、善画、兼通六法,著有《河声岳色楼集》。”同治五年,张曜在黎里镇新蒯家弄底建造了一座船厅,自书一匾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圣堂
东圣堂位于黎里平楼街东三联居委会。原名普济禅院,建于南宋。位于黎里平楼街东三联居委会。原名普济禅院,建于南宋。明嘉靖三年(1524年),吴江知县王纪改为社坛,立有社坛碑一块(今移存于柳亚子纪念馆),当时作里中社长讲乡约之用。清末重修,现仅存墙门及一平厅、两厢楼。堂上供有乡贤南宋秘阁修撰赵磻老木雕像一座,毁于“文化革命”。门口西侧墙上,原有光绪三十年(1904)苏州府严禁农民抗租碑一块,在布告中可以看到当时农民不畏--,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抗租斗争的情形(移存于柳亚子纪念馆保管)。东圣堂于1986年7月列为县级文保单位,1989年由镇人民政府进行维修。社坛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达源故居
黎里镇西的西徐家弄与西蔡家弄(老医院弄)之间有一幢八进深的大宅,此宅即是徐达源故居。徐达源故居的第三进名为写韵楼,即是当年吴琼仙的书斋,现从西蔡家弄(老医院弄)出进。该楼为一楼厅,面积108平方米,高爽明亮,厅前为一庭院,院中原有砖雕门楼、花台等,现存有半残的漏窗一个,其两边云彩、上下四只蝙蝠尚在。望着楼前褐黑色的长窗和楼侧青灰色的高墙,望着院中那一盆盆花草,眼前依稀浮现出当年“写韵帘垂碧柳阴”的情景。就是在这座写韵楼里,吴琼仙写下了许多诗篇。“湖光十里碧粼粼,画出江南二月春。逢着桃花侬要问,此中可有避秦人”、“近水人家先得月,垂杨时节未闻莺。徐忱旧馆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迹桥
禹迹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宝塔街东,跨古頔塘。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南北走向,单孔石拱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桥面宽4.30米,桥全长43.50米,南堍宽6.20米,北堍分设东西两向石级踏跺。跨径10.45米,矢高5.56米。禹迹桥顶面石和拱券内龙门石分别雕刻“轮回”、“云龙”图案,东西两向各刻对联一副,东面桥联:“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西面桥联:“市近湖漘,骄肩无俟临流唤;地当浙委,绣壤应多题柱才”。桥面石级刻有各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升明桥
升明桥,位于盛泽镇东白漾口(此漾一作东白洋,又名菱叶渡)。据清乾隆年间所刻的《盛湖志》(清代仲沈洙纂、仲枢增纂、仲周霈再增纂)记载,此桥由里人于明崇祯二年(1629)始建,清雍正十一年(l733)重修。另据民国十四年(1925)乌程周庆云所刻的《盛湖志》(清代仲廷机纂、仲虎腾续纂)记载,该桥由里人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清雍正九年(1731)重建。1986年,升明桥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当地政府对桥进行了整修。升明桥全长46.94米,桥顶宽4.25米,堍宽5.45米,拱形三孔,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中孔较大,矢高5.39米,跨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民桥
安民桥,俗称北渡桥,又名北大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北,拱形单孔,东西走向,跨京杭大运河上。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全长36.7米,宽4.6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僧圆真初建。崇祯二年(1629年)里人钮明达、孙谏臣重建。桥东堍有弥陀殿寺观,清顺治初,该寺曾于桥上建关帝阁,后圮。南面存有清代古桥安德桥。1986年7月1日,安民桥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9月,由于吴江行政区划变更,调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大运河”附属文物点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涤根烈士纪念碑
苏州市吴江区的松陵公园,七阳土山青翠逶迤,亭台楼阁参差错落。钱涤根烈士纪念碑便矗立在该园中,该碑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坐北朝南,四周为一圆形的草圃,圃中冬青滴翠,松柏挺拔。中央有一甬道,通向纪念碑。碑通高5.4米,踏上两级台阶为一平台,平台中央置着素面碑座,碑座中央置着一块长方体花岗石,南向嵌着黑底白字的碑文,北向初建时曾镶着由周麟书撰写的“钱涤根烈士纪念碑铭”铜质铭文牌,后被遗佚。再上面又置有一石,制成正方形、五边形和圆形三层,逐层收缩,上面叠置高2米的三角形锥体碑身,碑身南向镌刻着“钱涤根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初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书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