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江门市 > 新会区旅游
新会区景点介绍
小坪黄家祠
小坪村位于司前镇东南方,距离镇政府约1.78公里。黄家祠现保存较好,规模较大,建筑上保存明末清初的特点,具有较重要的文物价值。黄家祠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维修。坐西北向东南,三路三进,通面阔19.2米,通进深41.7米,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后堂高6.8米。祠堂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卷尾龙船脊,筒板瓦屋面,青砖砌墙身,头门木匾额刻“黄家祠”,高台基,两侧有红砂岩石包台,门廊梁架雕刻精美。门厅有屏门挡中,两侧为耳室。耳室墙上还嵌有两碑,记载着乾隆及光绪两朝时重修祠堂的历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村石楼
河村石楼位于司前镇天等村河村里。石楼建于民国时期,由太平村二十多户富人凑钱修建。坐西向东,平面呈长方形,通宽8.8米,进深3米,通高18.8米,占地面积73平方米。楼身6层,由石块砌筑,每面墙身设有窄小枪眼。楼顶为硬山顶,筒板瓦屋面。据村里老人说,石楼周围的房屋和工厂一带在解放前还是集市、商铺,四面八方的人都赶过来做买卖。河村由于水陆路的便利,曾经繁极一时。据《新会县志》记载,早在三国吴黄武元年,在司前河村一带置平夷县,是新会县的前身。曾经的河村在新会占有重要的位置,经济、文化发展昌盛一时。直到解放后由于经济重心转移,石楼周围的交易中心慢慢没落,代之而起
陈垣故居
陈垣故居位于新会县棠下镇石头村坑塘。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前有晒地,后有山岗。是一座砖木结构平房,一厅四房,有天井和伙房、杂物房。建筑面积124平方米。陈垣(1880━1971年),字授庵,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十四岁中秀才。后入博济医学院学习,曾与友人创办光华医学校、《时事画报》、《震旦日报》。1912年当选为众议院议员。次年定居北京。致力教育和著述。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有《史讳举例》、《元西域人华化教》、《通鉴胡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亩水库濠冲渡槽
亩水库濠冲渡槽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沙路村稻田上,1975年兴建,1977年6月建成使用,将附近万亩水库的水源引送到沙路村用于农田灌溉。渡槽南北走向架于稻田上,始点位于沙路崔嘉亨村,终点位于沙路濠北村。渡槽以钢筋混凝土构筑,长949米,宽2.1米,距地面4-5米,拱式结构,131个桥墩,跨宽6.3米,槽深0.86米,两侧以隔距1.35米的水泥支柱支撑,西侧有矮栏杆。始点处栏杆上以水泥塑有“万亩水库濠冲渡槽”等8个红字大字,终点处建有水闸与濠冲河相连通。濠冲渡槽设计合理,保存较好,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作用,是体现20世纪70年代农业智慧的代表性建筑。
叱石山摩崖石刻
叱石山摩崖石刻位于新会市叱石山叱石寺内。有“一洗红尘”、“崖山并峙”、“山高水长”、“六根涤净”等等刻字,著名的“一洗红尘”是清咸丰年间新会双水人郑绩避兵乱时刻的,字大0.7米×0.7米,疏朗苍劲。“崖山并峙”是明末遗臣黄公辅匿于寺内扶持北燕太子反清时书写的,字大0.5米×0.5米。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会白玉塔
新会白玉塔位于新会市会城镇圭峰山,通身为白云石造,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石塔东南向,为六角七级仿楼阁式,高6.1米,基围周长4.6米,基座用须弥座式,上施仰莲,下置覆莲,六面分雕双龙戏珠、双凤朝阳、熊罴弄火、狮子滚球、麒麟和白象等图案,刻工精细。塔身逐层递减,空心。每面均设海棠瓣形券门,层层出檐,每层檐下皆有双层仰莲衬托,瓦当刻海棠纹,滴水刻莲花纹,檐角翘起外伸,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塔刹由七级相轮和宝瓶组成。塔石清亮,工艺精湛。1979年新会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会石戏台
新会石戏台位于新会市会城城东路关帝庙前。始建于明万历丁酉年(1597年),清中叶重修。戏台分前后台,前台演出,后台化装室,用花岗岩柱,一斗三升斗栱,七架梁,歇山顶,通高7.5米、面宽15米、进深11米。台基仿须弥座,高1米,边角饰竹节纹。两旁设台阶上落。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阖邑书院
阖邑书院位于新会市会城惠民西路。建于民国9年(1920年),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头门面宽五间,有木雕、砖雕和灰雕,装饰华丽。中殿前有月台,华板望柱雕饰简洁。第三进与第二进中殿相同,皆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高14米,梁架、驼峰、斗栱等木构件皆雕刻。顶部全用绿色琉璃瓦,石湾陶塑琉璃脊饰,灰雕精美。两旁为耳室厢房,一座座连接后排,也是画栋雕梁,扇门尽雕饰。厢房用作课堂,后楼前有亭台花园,原竖有明代成化年间陈白沙书的《游心楼》碑,现存新会博物馆。该楼毁于清初,故址建成书院后楼。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献章墓
陈献章墓原在圭峰山天子地,明正德辛巳年(1521年)十一月十二日改葬于新会市杜阮镇席帽峰下鸭嘴丘。墓地纵深16.8米、宽13米,裙墙作太师椅状,墓面全用三合土夯成,墓上修成馒头状坟堆,高1.3米、直径1.8米。正面出一券门,嵌楷书阴刻墓碑一方,碑文直书三行,左起“明正德辛已仲冬庚申”、“翰林检讨白沙陈先生墓”、“孝子景云泣血立石”。墓手修望柱宝珠顶,墓面逐级降低,分三级,两侧有台阶,设拜台。1994年重修。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世称白沙先生。明代著名学者,理学家。万历十三年(1585年)诏从祀于孔庙,成为岭南入祀孔庙的第一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瓦窑口古窑址
瓦窑口古窑址(440705-0009),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部崖门镇洞北村瓦窑口山脚,西倚古斗山脉,东为稻田。窑址于2008年6月文物普查时发现,暂时发现有窑炉4座,围绕山脚分布,形制一致,均为馒头窑,由窑门、窑床、烟道、窑壁、窑顶等部分组成,窑床平面为半椭圆形,火膛均残损,仅存窑床部分,后壁可见三条烟道,窑口大致向东。其中Y1窑残长4.35米,窑床内高2.6米,窑床最宽处为2.7米,分上下两层,相间灰色粘土,可能为两次使用。窑址出土有残缺的匣钵、黑釉炉和青釉碗。窑炉的形制与新会官冲唐窑、北门窑址相近,附近一带采集较多唐宋瓷片,但出土文物均为宋代,窑
洞岩里古窑址
洞岩里古窑址(440705-0002),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部崖门镇洞北村老廖山脚,西南为古斗山脉的老廖山,东北为洞岩里古村落。窑址为2008年6月文物普查时发现,暂发现有窑炉3座,倚山而建,窑口向北或向东,分布范围约150平方米。窑炉均为馒头窑,体形较小,三条烟道明显可见,部分倒塌,仅存部分窑床,窑床底部有较厚淤泥。其中1号窑的窑床部分残宽1.7米,残高1.5米,深2.4米。2号窑的窑床残宽1.5米,高1.6米,深3.2米。3号窑的窑床残宽0.8米,高1.5米,深1.83米。该窑址形制与新会已知唐宋窑址相近,周边亦出土过较多唐宋瓷器,与相邻数百米的
官冲窑址
官冲窑位于新会市古井镇官冲村瓦片岩(碗碟埔)与碗山两地。年代为唐代中晚期。1957年发现。1961年及1997年发掘。在碗山清理馒头窑多座,窑室有大有小,底部或平或斜,其结构由窑门、火膛、窑床、烟道四部分组成。窑顶已塌毁。有的窑壁是耐火土构筑,有的窑壁用砖砌,两种窑有打破关系,证明前者早于后者。瓦片岩多见废弃品堆积,厚达1.5米。产品均为青釉瓷器,属南方青瓷系统,多是日用器皿。但在窑址堆积出土者多为被废弃的残次品,火候多在1100°C以内,用泥块垫烧。器身多施半釉,釉层厚,易脱落。器类有釜、碗、碟、盏、豆、罐、盂、盆、钵、杯、壶、勺、砚以及人物塑像等。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婆山沙丘遗址
洪婆山沙丘遗址(440705-0037),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部的崖门镇梁黄屋村洪婆山脚的一片沙地上,西北靠古斗山脉的洪婆山,东南临崖门海口和黄茅海。该遗址于2008年8月文物普查时发现,分布面积约20000平方米,遗址上采集有少量的陶片和磨制石器,陶片质地为夹砂陶和泥质陶,器形有陶釡、陶罐等,石器有石斧、砍砸器等。在遗址上发现散落较多水晶的碎片和柱状晶体。部分地层中可见有一层细小的白色砚壳。按采集的文物和周边地理分析,该遗址应是新石器晚期的沙丘遗址,与附近的礼乐围沙丘遗址同在一条沙堤,与崖门对岸的炮台山沙丘遗址、下沙沙丘遗址以及珠海、台山的沙丘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礼乐围沙丘遗址
礼乐围沙丘遗址(440705-0038),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部的崖门镇崖南农林场六祖庙沙的沙堤,东南临崖门海口和黄茅海。该遗址于2008年8月文物普查时发现,分布面积约100000平方米,遗址上采集有较多夹砂陶片,有黑陶和灰陶两种,器形有陶釡、陶罐等,器表饰以刻划纹、编织纹、细绳纹等,火候不高。亦有少量褐红色的米字纹硬陶碎片,火候较高,估计年代较晚。地层隔层可见多处细小白色砚壳层。按采集文物分析,该遗址应为新石器晚期沙丘遗址,与新会附近的炮台山沙丘遗址、下沙沙丘遗址与附近的洪婆山沙丘遗址同在一条沙堤上,年代距今约4000年以前,并延续较长时间,具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炮台山遗址
炮台山遗址位于新会市沙堆镇梅阁炮台山西侧沙丘上。东邻虎跳门海域。年代为商时期。1983年发现。经试掘,文化层厚1米,出土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少,器种有釜、罐、盘、钵、器座、纺轮等,纹饰有绳纹、曲折纹、叶脉纹、复线方格纹、菱格纹、方格凸点纹、云雷纹、重圈纹等。石器有斧、锛、凿、刀、戈、穿孔器、砺石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山咀遗址
罗山咀遗址位于新会市会城都会村罗山咀南坡。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1957年发现,1959~1963年发掘132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堆积中含大量的牡蛎、蚶、蚌、螺壳及鱼骨、鳖遗骸等。出土陶器有釜、罐、纺轮、网坠,饰篮纹、绳纹,部分器表着红色陶衣。石器有砍砸器、斧、锛、网坠、砺石等。清理一座瓮棺墓,是一件大陶器内置人的骨骸,随葬骨簪、穿孔鳖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山宝塔
镇山宝塔,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圭峰山玉台寺前。建于元代。原在玉台寺灵溪石桥侧,清乾隆年间迁至牌坊旁,1996年再迁现址,加设台基。塔东南向,用灰、红两色沉积岩打制建造,通高3.07米。石砌阶基平面八角形,边长0.32米,高0.42米。阶基上施仰莲须弥座。座上为为圆形柱状塔肚,其四面各设有尖拱形佛龛,龛内刻有宝装莲花式佛座,座内供有一尊坐佛。塔肚上置平面八角形塔身,塔身上施平面“亚”字形宝盖,宝盖侧面隐刻出壶门,门内刻有“佛”字。宝盖之上又置圆柱状塔脖,塔脖刻有“镇山宝塔”四字。塔脖上再施一“亚”字形宝盖。塔盖之上又施一层圆柱形塔脖,脖身刻“阿弥陀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寺石塔
隋唐新会龙兴寺石塔位于新会市会城镇马山。该塔原在大云山麓龙兴寺内,寺始建于隋,初名洪化寺,宋因山名“大云”,取“云从龙”之意,易名“龙兴寺”。寺塔历有修葺。清道光年间,寺毁塔存。民国18年(1929)年建中山公园,迁往西山,1998年再迁至马山麓。石塔八角5级,实心,高4米。红砂岩砌筑台基,高1.32米。石基的西南面嵌一块长0.75米,宽0.23米的碑石,上刻“望云”两字,下刻“先君午斋,光绪间司铎古冈,终于官舍。维玉来宰是邦,追怀往事,苍茫云物,窃自潸然,适建斯园,爰志哀感。”落款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塔有底座,八角两层,每面宽0.7米,底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谏牌坊
明新会司谏牌坊位于新会市荷塘镇南村。坐北向南,建于明正德辛巳年(1521年),为纪念正德辛巳科进士余经第而建。四柱三间三楼悬山顶石牌坊。面宽10米、高8米。柱八角形,明间柱径0.65米,次间柱径0.5米。柱的前后皆设支撑石,已废。楼檐下重叠斗栱出昂,瓦当滴水皆刻莲纹,脊饰较粗扩,檐角起翘。牌坊全用青石雕筑,庄重美观。枋额刻“司谏”二大字,额板下方横书“正德辛巳科进士余径第”,左壁撰建坊记文,右壁刻:“广东布政司史梁柱等立”。背面额板刻:“大行”二字,四面用龙凤纹装饰,刻工精细。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会凌云塔
新会凌云塔,又名熊子塔、龙子塔,民间俗称熊(音“泥”)子塔,位于广东省新会会城镇历史名人梁启超的故居茶坑村的凤山(又名子山)之顶。是新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著名的新会小鸟天堂游览,偶尔回首,可见“远远地一座塔人耸在山坡上,许多绿树拥抱着它。在这附近很少有那样的塔”(巴金:《鸟的天堂》)。塔的所在地乃历史名人梁启超的故乡——茶坑村。那山叫凤山,塔叫熊子塔。“熊”(读泥)是“熊”字下面四点少了一点,系新会特有的一个字。据《新会县志》记载:“熊子山在城南二十里,又有鼠熊、马熊、东熊、长熊诸山。山凡五,各有三足,故云熊。”熊子山下,河流纵横,潭江和西江支流在此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