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增城区旅游
增城区景点介绍
派潭解放纪念园
1949年10月12日,南下大军四野一三一师抵达龙门永汉,分两路向增城进军,一路经正果向增城进发,另一路由浪拔折向都田直插派潭,再进军增城.当夜,直插派潭的四野一三一师三九一团已进驻围园,马村,鹅兜等派潭圩周边村庄,对驻守派潭圩的国民党保安总队张毅大队作了钳形包围.晚上9时,南下大军向敌据点发动进攻.起初,敌人还以为是“土八路”骚扰,负隅抵抗,后见信号弹在夜空闪亮,又有大炮轰击,知道我南下大军已经抵达,便无心恋战,缴械投降.但敌大队长张毅仍带一队人马在博爱堂的炮楼负隅顽抗,后遭我军炮火猛烈轰击,敌人防御工事大部分被摧毁,部队发起冲锋,敌人走投无路,被迫投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竹园涌抗日游击队旧址
在新塘竹园村里,有一幢两进的大房子,一棵被当地人称为“富贵子树”的大树长在房子的中央,这就是增城竹园涌抗日游击队旧址.游击队旧址所在的房子,原是村子里的书院,大概150平方米,至今有200多年时间.当年,房子一带是田地,这里曾经是抗日游击队来来往往的落脚之地,阮海天也曾在这里住过.大房子的旁边是当年游击队旧址的厨房,厨房门上是个小“平台”,因为位置比较高,当年的抗日游击队,就把它当做哨台,哨兵站在上面为游击队放哨,观察日军的动向.增城话中有这样一句顺口溜:“有女要嫁竹园涌,鲜鱼鲜肉鲜虾公,三月红荔枝大大倾”,说的是增城竹园村的荔枝特别有名,特别好.然而,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增城革命烈士纪念碑
增城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在东湖公园对面荔枝山顶驼.碑高1.1米,巍峨耸立在1.2米高的石米弥座之上.全碑由下而上逐渐收分,上小下大,状a士纪念碑”十个黑色大字,显得庄严肃穆.碑的底部镶嵌一块黑色大理石,镌刻有介绍增城县自1937年“七·七”事变后建立起中共增城县委和革命武装队伍,先后与日寇,国民党-派进行殊死斗争,终于在1949年配合南下大军131师,解放增城全境的丰功伟绩的碑文.1981年当地人民政府为了缅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竖碑永志.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粤湘赣边纵队增城大队部纪念馆
粤湘赣边纵队增城大队部纪念馆纪念馆位于荔城街庆丰村马屋社,是一座独具规模的仿古建筑,布局为深16米,广九间44.5米,面积为712平方米.陈列着中国人民游击队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三支队六团增城人民常备队第二大队各个时期的战绩和重要人物(如谢光团长和王国祥副团长)功绩历史.纪念馆内设有中共增城市党史研究室,增队史陈列室.城党史图片展览,增城人民常备第二大队队部(旧址)办公室,增城人民常备大二大队.堂门正门挂一铜牌,镌刻阴文红子:“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三支队六团增城人民常备队第二大队旧址.增城人民政府二零零零年十二月十八日”.纪念馆背靠山林,门前是广阔的余坪,长95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增城县地下交通联络总站
增城县地下交通联络总站设在小迳村.它建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相距200米有两处联络站,都是比较典型的客家围屋,门口仍挂有解放后颁发给宋刚,宋博的“军属光荣”和“工属光荣”的纪念牌.宋刚的故居现仍有人居住,宋博的故居经过翻新,现保存完好,成为广东红色旅游的景点之一.宋刚,宋博,宋岳,陈李中,丘松学,李一鸣,钟育民,钟达明,徐文,朱翼,罗声以及千千万万前赴后继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就是血与火淬成的石头,这石头就是佩在派潭大地母亲怀抱中的一颗闪亮的红宝石!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增城县委旧址
增城县委旧址是一栋当地普通的建筑,青砖墙体,屋顶为木质结构,屋面为黑色燕子瓦.尽管它的周围是残垣断梁,荒草萋萋,却仿佛可以听到当年那--之声.旧址的门楣正中为三个苍劲的大字:山海镇,两侧雕刻着宋刚,宋岳,宋博等英雄的名字,他们曾率部队驻扎在这里,浴血奋战,为解放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从大门正中进去,看到的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这种院子具有清代南方典型的客家院落特征:石阶,廊柱,天井,重门,藏书阁,堂屋,显得朴实而雅致.而堂屋的两侧及后面是一间连一间的房子,大约有10多间,每一间面积都不是太大.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白面石抗日烈士纪念亭
增城白面石抗日烈士纪念亭位于正果镇白面石村,白面石与乌头石交界处,该亭是爱国人士王雁门为纪念1938年10月国民革命军独立20旅二营官兵在抵抗日军侵略军第一阻击战中鏖战阵亡的官兵而倡建.1938年10月在白面石村的老虎石项,中国守军与日军鏖战一昼夜.是役为广州失陷前中国守军进行的最顽强的一场抵御战.战役结束后,当地爱国民主人士王雁门发动群众捐资,殓葬国军阵亡将士,并建“抗日烈士纪念亭”,亭内有王雁门的题词:“黄种图存,群英抗日;沙场战死,烈士留芳.”该亭建筑结构简朴,砖石木混合结构.建国后,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亭后方山上有抗日烈士墓,为一个百人大墓,安葬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
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位于增城正果镇白面石村,一个建于半山腰的小院建筑,院内有东西两排,每排4间瓦房,院子四周有围墙.曾于1940年4月~1942年5月,作为增城,龙门,博罗三县中共县委所在地,主要领导增城,龙门,博罗等地党组织开展工作,为广东东江地区抗日斗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2005年,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被定为增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宏扬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正果镇政府于2006年开始对该址进行修复,投入资金近50万元.修复工程以“建新如旧”原则进行,重建的“中心县委”完全尊重旧址的原貌,建筑风格仍按照以前的客家土楼四合院的样式,室内布局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华南抗日第一枪战场遗址
华南抗日第一-战场遗址据考证,华南抗日第一-是在正果白面石村打响的.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分三路进攻增城.19日,中国守军在增城,博罗交界的白面石村布防阻击,翌日即在该村的老虎石顶(山名)与日军鏖战一昼夜,国军阵亡130多人.目前,在往昔的华南抗日第一-战场遗址上,当地政府修建了一座宏伟的抗日烈士纪念碑,四周修建浮雕,刻图并说明,重现当年的战争纪实,纪念碑四周建有小广场,用木棉树包围四周,刻一牌匾,简介英雄事迹.对百人墓重新修葺,绿化美化,四周种上杜鹃花,凤凰树,营造一片染红的主色彩和烈士洒血的全景.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白面石红色旅游区
白面石红色旅游区位于正果镇东部的白面石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现村内乱石坑,老虎石山一带存有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东纵北江机关遗址,华南抗日第一-战场遗址,抗日将士纪念亭和烈士墓等,是难得的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旅游景区.白面石村,虽然只是一个只有200多居民的小村落,但据考证所知,华南抗日的第一-就是在这里打响的,众多中华儿女在这里承担起民族存亡的重任,充当保家卫国的先锋.而这里的抗日指挥中心,就是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后当地政府把县委旧址进行重建,作为抗日事迹的纪念馆.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以告诫后人,勿忘国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牛牯嶂
牛牯嶂位于增城北部派潭镇境与龙门县交界处,北眺南昆山,由四座超过1000米的山峰组成(1座峰顶伏幼鼠两只,1座峰顶似直立有眼牛头,1座峰顶为斗笠,1座峰顶如水牛卧伏——牛牯嶂以此而得名,最佳观察点须绕过峰顶似有眼牛头之牛眼的另一侧,向前略俯视即可),山坡较陡,河谷切割较深,有不少跌水瀑布和峡谷,山与山之间有大小不一的盆地和河谷阶地整个山体盘亘数十里,附近少有村庄,人烟稀少,植被茂密、原始,是探险猎奇的好地方。南为灵山洞,是一片小盆地,古时建有一座寺庙,祀神话中的“无头佛”,后改祀南宋文天祥、陈秀夫、张世杰三位抗元忠臣,更名“三忠侯王庙”。(本段未考证)牛
增城地质公园博物馆
广州增城省级地质公园位于增城白水寨景区,内有距今1.5亿年古老火山;有四代同堂地层;最为齐全燕山幕次;完备的岩石类型;地壳演化阶段非常完美。而这些知识统统可以在博物馆一网打尽,是街坊了解广州这块风水宝地的地质与生物进化史的好去处。2013年,广州首个地质公园——广州增城省级地质公园成立,填补了广州作为世界城市没有地质公园的空白。按照规划,坐落于增城区派潭镇的广州增城地质公园面积116平方公里,由三个景区构成,包括白水寨景区、大丰门景区、牛牯嶂景区。但是由于面积大,野外地质科普设施匮乏,地质公园的众多“宝贝”深藏山中无人知。广州增城地质公园博物馆建成对外开
增城报德祠
报德祠位于增城区小楼镇腊布村,在招贤山、卧虎山及澄溪水的名山胜水之间。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腊布村村民奉朱元璋圣旨建造的奉祀该村武将赖麒卿为国立功的祠堂。该祠堂和先前已在此修建的仓沮圣庙(元代修建)以及景星楼(洪武甲子年增建)整体呈横向排列且互为一体,形成了一座独特的以庙、塔、祠,佛、儒、道三教合一,和谐相处的小型古建筑群。建筑整座古祠没用上一根铁钉“报德祠的门槛比别的地方高,祠堂大门之后开了一道中门。一般的祠堂在大门之后只有一道屏风或者白墙,但报德祠因为是皇帝所赐,所以可以开一道中门。报德祠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规格很高。”作为腊布本地人,杨先彬道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韬墓
霍韬墓位于增城市永和镇九如乡后龙山(又称南香山),土名“猪胆挂肝”。墓南向。坟面用山石外包灰沙三合土板筑。依山而建,由上而下共分五级,逐级降低,分级扩展。最上为坟头,由3米的板筑墙绕成圆筒形,深7.4米、宽6.4米。正中靠后有一座3米高的碑塔,用红色砂岩石砌成,八角五层,底层1.2米、边长1.1米,以上逐层收分,到第五层为一整石凿成的宝珠,直径0.24米。碑塔正面嵌“奉天诰命”大碑(1.5米×0.7米),是嘉靖皇帝御撰嘉奖霍韬及其夫人的祭文。第二级平台低0.7米、宽11.7米,左右两墓手(挂榜)及墙上各嵌一石碑,左边的已毁,右边的为嘉靖二十一年(154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与之墓
崔与之墓位于增城市朱村镇凤岗乡官庄村华山。原墓为圈椅形三合土板筑的大墓,面积500平方米。文革期间被毁,墓碑、石狮、石兽、华表等被砸或移走。现在的坟面是1991年重建的。坟面为长方形,分三级,逐级递升0.4米,每级宽16.2米,深度不同,总长22.3米。最上一级为后座,当中立八棱形水泥碑柱,高约3米,中嵌白云石大碑,是墓园重建时新刻。碑文正中为“宋丞相崔与之谥赠清献号菊坡公之墓”;上款署生卒年月日,末为“公裔重修”4字。1984年文物普查时在附近河涌捞出一块同治三年(1804年)崔墓茔地的界碑,重竖于墓前侧。崔与之(1157~1239年),字正之,增城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滩围岭墓群
石滩围岭墓群位于增城市石滩镇围岭。2000年清理砖室墓10座,年代为东汉早期。出土随葬品有铜器镜、铃、五铢钱;陶器罐、壶、鼎、釜、簋、碗、盂、魁、案、屋、仓、灶、井、牛、羊以及水晶、玛瑙等。其中十号墓出土一块“永平十年正月......”纪年砖,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是广州地区东汉墓中最早的一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瓜岭遗址
西瓜岭遗址位于广州增城市太平农场西瓜岭村鬼仔坪。年代为战国时期。1958年发现。1962年发掘110平方米。文化层最厚1.66米。发现两座残破的窑穴,均为龙窑,其中一号窑残长7.6米,宽2米,残高1.54米,前有火膛,窑壁夯打经火烧结;因一号窑打破了二号窑,故二号窑仅残存火膛,长1.72米,宽1.52米,深0.26米。但两座窑出土物相同,建造时间不会相距很远。出土陶器有瓮、罐、缶、釜、瓿、盆、盂、盒、盅、鼎、碗、杯、壶、纺轮、动物塑像及制陶工具压槌、印模、垫环等。纹饰有拍印的米字纹、复线方格交叉纹、方格纹、云雷纹、席纹等,其中有米字与方格组合纹、复线方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增城万寿寺
增城万寿寺位于广州市增城市荔城镇凤凰山南麓。佛殿始建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重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和道光二年(1822年)均有重修。随着岁月变迁,万寿寺原有的布局、建筑被毁,仅存大殿。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11.8米,歇山顶,十三架梁前后双步四柱,角柱有升起,柱头施普柏枋,枋上施三跳斗栱承托檩子;步梁、三架梁、五架梁和七架梁均为月梁,斗栱、雀替做法简练。檐柱、金柱为梭形柱,方形花岗岩石柱础。原明间、次间所设隔扇已毁,次间现开漏窗。歇山顶,正脊为灰塑龙船脊。1991年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湛若水墓
明增城湛若水墓位于增城市永和镇陂头的天蚕山麓。全墓用灰沙三合土板筑,气势恢弘。随山势而下分成四级,每级平台低下0.55米~0.85米,逐级扩展。从第一级的坟头而下至第四级的池座总长21.3米。坟头由高2.2米、墙体厚0.6米的版筑墙绕成半圆筒形,口宽5.5米,正中处为一座四柱三间的碑楼,分上下两层。下层宽广,正间辟碑龛,高1.46、宽0.76米。上层亦四柱三间,四面缩减,两层的立面如“凸”字形。上层正间有篆文“谕葬”二字。第二级为拜台,左右两边的版筑墙上分列双钩篆文“山斗八座贞儒千载”,“九十五年全归不朽”16字。拜台在正中间,版筑,横长5.15米、宽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增城雁塔
雁塔是增城市现存的唯一古塔,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位于荔城镇南面(现在的增滩公路左侧)2公里处的豸山上,紧靠碧波荡漾的增江。雁塔构造雄伟壮观,设计周密精巧,全用红石砌成,外观七层,内分十三层。高达32米,人们可以从底层直上塔顶。塔身为八角棱形,每层均有窗口,分为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方向,并装斗拱、巡廊,可以游览八方景物。塔顶置巨型磁罂作装饰,金碧辉煌,光耀云霄,磁罂上又系着八条金龙样的连环铁索,每条龙的颈部又垂下铁串系着一只彩凤和一个风铃。古时,人们乘船下从江边驶过,从远而近,仰观塔顶,只觉龙飞凤舞,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