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丽水市旅游
丽水市十大古村落
1、河阳古民居
河阳村是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缙云县仙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新建镇。公元933年,原吴越国掌书记朱清源兄弟俩为避五季之乱,而定居缙云,因其原籍河南信阳,故取名“河阳”。河阳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朱氏历代祖先以耕读传家,重农经商,人才辈出,富甲一方。宋元两代曾出八位进士,形成“义阳诗派”。现存的一溪两坑之水系、一街五巷的村庄布局乃元代设计。十多座古祠堂、百栋旧第计1500余间,大多为明清两代所建,是宗族庄园式古民居建筑群。村中三教合一的宋代古刹“福昌寺”,元代的“八士门”及“八士门”前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的石“稀罕”,古代的大桥、农具、家具、壁画、诗句、匾额、雕刻,还有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河阳窗花剪纸,以及历代农民义军的遗迹,古色古香的民俗活动,构成了江南罕见的千年文化古村。河阳古民居位于浙江丽水市缙云县境内,国家AAAA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据景点资料介绍,河阳村是一个以宗族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千年活态古村落,现有村民3400多人,1000多户家庭,94%的家庭都姓朱,已经繁衍了43代,目前村里住的居民就是35至43代之间
2、陈宅七星村
陈宅村是北宋年间开基的千年古村,古名方岙。始祖陈文发于北宋年间从福建闽候搬迁至此,改称陈宅村。陈宅村是浙江省文明村,入选2007浙江“美丽乡村”。村口古木参天,老桥横卧;村内小桥流水人家,炊烟飞鸟鸡鸭;村外北斗映照,七星环拱,可与俞源八卦村媲美斗奇。现存建筑20余幢,均依山而筑,临水而居,属典型的生态村落。据考证,著名道士葛洪、叶法善在此留下仙迹,国师刘伯温曾在此生活过,村落设计出自何人之手,正待破解。陈宅山水有“奇、险、怪、玄”四大特点。“奇”:从刘基故乡文成南田经陈宅至青田郭林,山尖之处有一条像万里长城一样的石龙;“险”:陈宅后山的难关古道;“怪”:树因桥生,桥因根连的毓秀桥;“玄”:宇宙间亘古之谜的七星墩。走进陈宅,陈宅会告诉您一切。派岩桥建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为单跨石梁桥,桥长7m,宽1.1m,桥跨4m,桥面纵向用4(3?)块长条花岗岩石板平立伸臂,并刻有纪年,是古村北口第一桥。上马石板桥建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由三块石板铺面,每条石宽40cm,厚20cm,长约3米,基石构造十分奇特。毓秀桥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为重檐四角攒尖顶桥亭。民国二十二年(1933
3、管山村
管山村现存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风格,其文化内涵、艺术、科学价值较高的有“文昌阁”、“露天戏台”、“南峰耸翠台门”、“会选科第台门”等。据民国甲申年续修的《仙居管山李氏宗谱》载,管山旧时有“石龙淋雨、水帘瀑布、正觉晓钟、夹岭朝烟、三湖望月、三峰插云、塔山夕照、桥头宿雁”八景之称,并有诗作留存。也许是古时管山人富有,当官的多。管山村的古建筑,可谓集仙居村落古建筑历史文化之精华。该村的“南峰耸翠台门”为清晚期建造,占地1714.75平方米,主体建筑共有四进,第一进为单檐简易小门楼;第二进是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牌坊式八字形石构门楼;第三进穿堂,三开间带二弄,明间设中柱带单步前廊,后壁置挑廊;第四进正屋,七柱七檩,设二层厢房,东西厢房外侧各附有三个小院,正屋后侧附堂轩一个。整个台门建筑平台略近井字型,布局奇特,人物、走兽、花鸟雕刻精湛,镌字遒劲,不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会选科第台门,建于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占地1122.04平方米,外墙置六翼马头,门楣上留下较珍贵的史迹。还有文昌阁、古戏台,都具有古建筑的艺术格局和较高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旧时仙居东部风俗
4、大济村
大济村位于松源镇,距县城2.5公里。到此肇基的吴氏先祖,历代尊师重教,崇文尚礼,人才层出不穷,使这个历史上不足300人的小村自宋朝至明代陆续涌现出26名进士,被誉为“进士村”。遗存金街、古道、古地道、卢福神庙、吴氏宗祠、木拱廊屋桥、明清民居建筑等诸多古迹文物。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扁鹊庙(又名卢福神庙):现址建筑建于元惠宗至元辛巳年(1341),迄今已有660年的历史。据史载:北宋仁宗皇帝重视发展医学,首次追功封扁鹊为“神应侯”,并下令立庙祭祀。在大扁鹊庙中现还存着侯爵的全副仪仗。当时任“大理寺评事”的大济进士吴榖告老回乡后,创建了“扁鹊卢医庙”,纪念这位神医。古地道:分布于大济村落约2平方公里的地下,现发现七处古地道口,在江南实属罕见。古地道有通往部分房屋内与通往村落边缘地带两种形式,地道的内部成网络状,相互连通。达德堂:系吴文奎建置于大清同治年间(1870),据载,吴文奎是遗腹子,靠母亲张氏一手带大。虽家庭困窘,但为人宅心仁厚,秉性温良,经常周济邻里,颇有雅望,不负“达德”之名。整座民居精雕各种图案、花纹和文字,既有传统的建筑风格,又独具江南民居的特点。历史:大济吴氏宗族因此逐渐成
5、界首村
界首处于松阳和遂昌交界处,依山傍水,风水上佳,村庄偎依在松阴溪北岸,呈现出一条腰带形状。村中保存着一条完整的古驿道,以驿道为主线,两边坐落着驿站、祠堂、学堂、民居、禹王宫、圆拱门、牌坊等明清古建筑群。200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界首村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界首村虽小,却地杰人灵。刘姓是界首大姓,祖上系刘基同支,明初自青田迁徙而来。刘氏家祠建于清初,祠堂牛腿精雕细镂,体现了精湛的雕刻工艺。祠堂正中的天井中建有一座戏亭,飞檐翘瓦,圆弧拱顶,玲珑剔透。环顾祠堂,木梁上遍布红纸印迹,那是旧时科举考试中村里学子高中的大红报喜官帖,如今成了祠堂的骄傲的象征。据村里的老者介绍,祠堂外原有一座精美的戏台,解放后拆毁了。始建于明代的禹王宫,建筑风格独特。现存的禹王宫门厅为清代重建,禹王宫布局由南至北依次为门厅、头堂、游亭、正堂共四进,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令人惋惜的是,除门厅外,其余三进已于1996年被一场大火焚为灰烬。如今,界首禹王庙会虽然不存在了,但作为一种民俗风情,民间文化现象,它仍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地址:丽水市松阳县界首村类型:古镇古村游玩时间:建议1-3小时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免费
6、尚仁古村
丽水青田县吴坑乡尚仁村地处青田县最东面,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小山村。尚仁村东南有梯田环绕,西北有高山屹立,田园风光优美如画。每到春秋季节,云海环绕,是户外摄影的好去处,而夏日又凉风爽爽,是避暑休闲的好地方。尚仁村现今的村名盖缘于地名的雅化与去重。按《仙居县地名志》记载,尚仁村祖居陈姓,地处韦羌溪上游,故称上陈村。因重名,以仙居方言谐音为尚仁。1977年恢复尚仁村。事实上,尚仁之名的出现也只不过是近半个世纪的事情。在《光绪仙居县志》、《民国仙居县新志稿》中,尚仁皆作上陈,与隔溪的下陈朱(旧或即为下陈村)相互对应。此外,尚仁村自古以来的确也是一个以陈姓为主的村落。据《乐安陈氏宗谱》载,尚仁陈氏派分自皤滩陈氏。五代十国末年,有陈实的第三十四孙陈廷从河南许昌县新溪陈村迁居仙居万竹寺前,后裔孙发展至尚仁、石盟垟、芭蕉坑、皤滩中街、下街、余村、东鲍等地。至于翁氏、齐氏、余氏、吴氏、泮氏等,实皆为村内的小姓。如翁氏主要是聚居在尚仁的自然村下扇。尚仁村村北为十三都港的主要干流韦羌溪。韦羌溪发源自永嘉,北流至淡竹坑,汇合大、小源港诸山坑水后,再北流六十里至白塔汇入永安溪。其上游一带,峡谷对峙,水流湍急
7、小佐古村
小佐村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西南六公里处,与标溪、雁溪乡接壤,素有“江南第一梯田”美誉。“改庄姓严”的严氏后人,小佐始祖千七公,从严州至龙泉柱平乡鸡婆岭后景宁大漈,几经周转,长途迁徙,最后选择了定居于“泽沛渣溪”之地小佐村,子孙繁衍,耕田兴业,遂成村落。小佐村朝落山形似笔架,畈中三峦成品字形,一转一个弯,秀色娇姿,构成文人书案状。当年,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严氏族人曾出一门五贡生,有全省会考第一、雅峰书院主持、清代诗人严用光、清代景宁三大书法家严品端等,均是景宁历代名贤中的杰出代表。此外,严品良、严瑜等均在景宁从事教育和水利兴业,在景宁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清道光十七年(1837)圣旨敕建的节孝木牌坊,八柱三间三楼式,雕饰着精美的垂柱和牛腿,不过也已遭受偷盗,牌坊的额枋正面有浙闽总督落款的“节孝”、“为儒童严起尚之妻梅氏孺人立”等字样,背面是“芳流百世”的题刻。清乾隆庚子道光十五年间(1780年),小佐村严氏族人着手修建宗祠,于丁未年竣工,历时7年,占地面积400平方米。门外还立着四对旗杆石,是明清时期小佐村的“四贡”所留,当中属清道光已酉拔贡严用光最有名望,当年以浙江“拔贡第一
8、下樟古村
下樟村位于丽水龙泉市西北部,史称“云坞古村”,宋时龙泉管师复隐居于村后白云崖,管师复广种樟树以驱毒虫,然后附近有吴氏等山民迁入。明末清初郑承恩从福建荣阳迁徙下樟(郑氏系郑成功后裔),并形成村落。因村水口有一千年古樟,故得名“下樟村”。古村四周绿树成荫,森林茂密,云雾缭绕,幽若仙境。古村起源于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村四周山高涧深,森林茂密、石奇瀑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其展示得淋漓尽致,村内有保存完好的宋代古迹、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鹅卵石铺就的古道,与自然生态浑然一体。村中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雕梁画栋,错落有致,至今保存完整,形成一定规模的古代建筑群。从群体布局看,古民居高高低低坐落在狭长的坡地上,因势而造,随周边山势的走向而变化朝向。村内现有龙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郑玉奎烈士故居,古建筑云坞书院、郑氏祠堂等。村落内建筑大多为几百年历史的古民宅,极具明清建筑特色。民居多为三合院,建筑主体多坐西朝东,两侧为厢房或辅房,因地势起伏较大,建筑前后间距极小,且不设院墙。建筑内部门、窗开启一律面向各自院内,有精致的雕刻和绘画;建筑材料为山里的原木、夯土及少量的砖和白灰,保持着天然的本色。建筑基
9、吴布古村
吴布村,距景宁县城东北16.9公里,取吴村、布袋后两村名第一字得名。”据吴村的老人介绍,400多年前这里只有3户人家,一户由附近的郑山头村迁入,另外两户是兄弟俩,他们沿着广东——福建——包凤,最后迁入吴村。吴村原本是吴姓人的村庄,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吴姓人陆续搬出村庄,村名却一直沿用了下来。现在的吴村全村村民均姓雷,是纯正的畲族村。吴布村较完整地保留了畲民原生态生活模式,传承和保留了畲族的炼火、织彩带、唱山歌、着传统服饰等生活方式,被形象地称为“生活着的畲族博物馆”。站在山腰,放眼望去,田间的房舍、袅袅的炊烟、劳作的人群,恰似一幅浓郁的山水田园画。群山绵延,田布山间,人在其中,顿觉心清气爽,如入世外桃源。自驾:景宁高速出口—庆景青公路—郑坑乡吴布村。
10、西坑古村
西坑村位于松阳和武义两县交界处,松阳县城13公里外的大种山脚,著名“松宣古驿道”就经过该村。该村有300余人口,以叶、丁两大姓为主。现存《叶氏宗谱》、《丁氏宗谱》。末次修订均在解放前夕。叶氏族人源出古市塘岸,均为道教鼻祖法善之后裔。属南阳郡。今祭祀所用灯笼,笼壁均有“石林世家”字样(注:叶梦得,号石林居士)。丁氏族人源出西屏南门丁家祠堂。游人到了西坑,在喷泉直泻的村口,就能见到建于乾隆7年(1742年)的徐氏宗祠。走进徐氏宗祠这个家庙,过戏台、天井,就可看见:一进梁枋上高挂着《有勇治方》的扁额,二进梁枋上挂着的扁额是《以厚其本》,三进梁枋上前额为《聚德参天》,扁额下神坛上绘着祖宗神像。《有勇治方》、《以厚其本》、《聚德参天》,这就是当年徐氏族人传承徐文化,传承徐偃王倡导的重仁义、讲仁爱、让人民安居乐业精神的一种体现。公元前1000年左右,西周时期徐国国君徐偃王,其仁义精神令曾经算计他的楚子力劝楚王曰:“偃王有道,好行仁义,不可伐。”作为“徐文化”的代表人物,徐偃王倡导仁义之道着实比孔子早了400多年。西坑村的徐氏宗祠始建于1742年。由于人力财力所限,当时仅建成一直五框架的简易祠堂,1
全部丽水市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