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韶关市旅游
韶关市十大古村落
1、石塘古村
石塘古村坐落于离世界遗产丹霞山西北20公里的一处美丽的小盆地中,周边山峦青黛,中间一抹平畴,田园辽阔,溪流蜿蜒,稻浪金黄,村庄星布,拥有悠久而又光荣的历史。从明洪武年间始祖李可求从福建移居此地、开荒建房算起,石塘古村已经走过了640年的风雨,到清代咸丰年间已发展为千家村,成为仁化县最大的自然村。石塘古村总占地总面积15公顷,现有人口3400多人,拥有古建筑133座,保存完好的有106座,是韶关市范围内集古屋、古巷、古井、古寨、古风、古韵于一体,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古建筑群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古村落。2010年12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名单,共有99个镇、村入选,广东省仅有4个,仁化县石塘古村名列其中,成为韶关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居高临下看石塘村,墙檐连亘,屋盖连云,42000多平方米的青砖青瓦、古宅民居,占地3.8公顷,一派恢弘气势。村中房宅建筑,多数有青砖马头墙。这种高出房檐屋脊、翘角峥嵘的封火山墙,是徽派建筑的明显特色,而房内梁架藻井的结构形式,却带有浓郁的福建风采,一些夯土泥砖房屋,又具客家地方建
2、必背瑶寨
必背瑶寨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54公里的大山中,必背瑶寨是海外瑶族的发祥地,在必背瑶寨可以欣赏必背瑶山风光,领略必背瑶族民俗风情和贤坑瑶族歌舞。必背瑶山翠岭环抱,风光秀丽,最著名的景区是黄龙寨风景区,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有“黄龙绝壁”、“老虎嘴险峰”、“仙女问金龟”等景点,山峰滴翠,层次分明,美不胜收。必背瑶族民俗风情浓郁,男女服装均绣有彩色的图案,他们还保留着独特的嫁娶习俗,喜庆节日较多,有“送懒日”、“鸟封嘴”等充满趣味的节日活动。必背瑶寨因有小山形如鳖鱼背,故名鳖背,由于鳖字笔画多难写,以谐音必字代之,改为必背。必背是旅居美国、泰国、法国、缅甸、老挝等地的瑶族发祥地。在翠绿的松杉林中,层层梯田的半山腰里,掩映着错落有致、依山而建的瑶族村寨。瑶胞的房屋多以杉皮杉木建造的,也有的是以土砖青瓦建筑。瑶寨高扎在半山上,看去古老而安静。崎岖的山路两旁,梯田遍布,最美的当属集中连片的桂坑尾村的梯田,有“金色梯田”之称。面积约140多亩,分布在海拔300至500米的位置。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往下望,层层叠叠犹如天梯的梯田与田间的房舍、袅袅的炊烟、劳作的人群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田园诗画。小贴士:
3、石下古村
位于始兴县西南5千米沈所镇石下村。据族谱记载,石下李氏始祖火德公,原居福建宁化李家坊,时值宋、元兵燹,携妣避乱于上杭,历经数次徙居始兴碰塘水,后至此,450多年,繁衍20多代,现人口3000多人。始建于清乾隆甲申29年(1764年),后迁至石下,其后裔李必盛(火德公)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村坐北朝南,地处浈江-墨江盆地南部,南朝围溪岭,北遥靠塔岗岭南麓,东北、西北有墨江和沈所河流过,北与沈南村毗邻,东与城南镇接触,南与石内村和围溪村相伴,西与群星村并肩,全村由李氏宗祠-贞胜公家祠-贞胜公围屋-肇迹公-贵公-乔栋公-荣公-仕凤公-本立公-世源公-三德公-新富公-育良公-怀良公-裕良公等18头大门(每大门即为1个宗祠)构成,“荣、华、富、贵”4公后裔分居,北-南纵列17街道,6栋正房。大门-前后天心厅-中堂厅-后院组成,俗称“十八头大门”,占地面积约36000平方米。当地称:“新村的鱼塘,杨公岭的禾场,石下的屋场”。门户巷道藕连,-小门,防匪备盗,连防连保。已繁衍20代,4000多人口。“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广东古村落。“司马第”村为最。内供奉始祖火德公及历代公神位。
4、应山古村
应山古村,位于广东省乐昌市,村中全为白姓人家,全村一百多户人家,古村有600年的历史,因为这里曾经是乐昌的必经之路。村落主要建筑以清朝为主,古建筑排列整齐,建筑风格独特,以青砖瓦房为主,路面全部石板铺垫,屋梁雕刻精美,顶墙彩绘有人物花鸟图案画,栩栩如生,建筑群保存得比较完好,目前还保留部分明国时期的名牌号。应山古村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因昔日南北走向的乐宜古道和东西走向的湖广古道在村口重合,从而成为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有意思的是,它不同于南雄梅关古道上的珠玑巷,有百家姓氏,而这里则只有一个大家族白姓。据说白氏祖先原籍湖南长沙,因先祖宋元丰年间考中进士,官拜通直大夫而授广西玉林州知事。卸任归里后途经黄圃,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传至白氏第十三世后南迁岭南,在这里建起了应山村。应山村建村时间较早,据黄圃《白氏族谱》记载,在明朝永乐五年丁亥岁(1407年)是乐昌白氏璧公第十三世孙如素(思谦之侄子)在该地开基创村的。经两代人之后,分别扩建了上下两排房屋,初具人村规模,因为独得地理条件的优越,加上社会的安定,人财并旺,家兴村大。万历年间(1573——1578年)开始
5、大围古村
灵溪大围村,又名翰享村,位于灵溪河上游,约在清代早期由外省迁徙而来,现村内186户共1000人左右,绝大部分村民属黄姓。据村中族谱记载:因旧时-匪贼横行,村民为能安居乐业,造福子孙,于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5年)11月起环村修建围墙,历时二年多建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围墙大部分用花岗岩石块垒砌,坚固牢实,围墙周长1625米,高7米,厚1米,每隔3米有枪眼和探望口,墙内有人行跑道。大围设有东、南、北四面大门(其中东面二个),均用21块大麻石拱成,形如城门,其中东门口竖有两对栓马石(梅墩石),村内有大小祠堂5间,基本保持清代风格,街道大部分是石板或鹅卵石铺砌。大围村有300多年历史,明清建筑呈现一派客家风情,气势恢宏。石庄古碉楼楼高三层,楼体呈正方柱形,整座碉楼均为青砖、花岗岩条石砌筑而成。原名翰亨村,翰亨黄屋、七川八漏(井)、翰享围和大围,广东省古村落,深匿于仁化县东南约30千米周田镇灵溪上洞大围村,东西为黄沙溪、大溪(灵溪河上游)相拥,四周被峰柔坡顺的皱萝角山(北)、象岭里、高幢背(南)、大旱山(西)、摇钱岭(东)所包括的翠绿盆地腹部,呈“岩畔苍藤挂日月,崖边瑶草记春秋;清风明月
6、古夏古村
古夏古村属仁化县扶溪镇管辖,扶溪镇地处粤北仁化县城东北方向,距县城36公里。而古夏村处于扶溪镇东边,距镇一公里之遥。古夏村后有二座蜿蜒盘踞的山峰,人们分别叫这二座山峰为大丛山、小丛山,双峰并肩而立,似双龙并卧。二山的山麓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地理学上的“双龙结穴”之地,古夏村就坐落于这双龙结穴之中。村前大河、小河两条河流,自东向西转北后合流而去,地理学上称之为腰带水,如明清时官服上的腰带。据此,古夏村依山傍水,房屋依徐缓的山麓而筑,大多坐北朝南。古夏李氏始祖李谟(号大用),江苏秣陵人,于南宋宝佑年间中丙辰科进士,与江西文天祥、仁化城口蒙英昴同科,且交谊深厚。时谟公出仕,初任广西南宁知府,后推升广东左参政。南宋景炎元年,即1276年,元兵攻打南宋,直逼广州城,谟公令子李襄(号四郎)避居岭南,隐居于古夏。谟公带兵守五羊城,景炎二年,元兵陷广州城,谟公捐躯。古夏李氏已经走过了738年沧桑历史,古夏村是我县范围内历史文化深厚、古建筑保持相对完整、民风习俗鲜明独特的一个古村落。一、基本情况古夏村是一个有着165户,近800常住人口的自然村,90%的人都是姓李,且都源于一个家族,是唐朝名将李晟后裔。下
7、曹角湾古村落
曹角湾村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小坑镇上洞村委会。该古村落由邓氏宗祠、上下书房、石围楼和新围楼组成,面积1万平方米,人口约有400人。曹角湾村座落在大山脚较为平整台地,坐北向南,村落建筑布局呈弧形面西南分布,各建筑之间以河卵石铺砌村道、巷道相连、村前为本村耕作水田。据该村《邓氏族谱》记载:“其祖祖居河洛地区,宋代移居江西,元未迁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苏姑乡,明洪武年间由上杭入粤分居南雄、始兴,至明未清初由南雄迁居韶州府河西,再移居曲江大塘苏村、牛角湾、空洞子、曹角湾。历经7世于清康、乾年间在曹角湾开基立业。该古建筑群年代最早的是邓氏宗祠,为乾隆47年(公元1782年);其次是石围楼,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道光3年(公元1823年)建下书房;同治6年建上书房(公元1867年);同治9年(公元1870年)建新围楼。村落以宗祠中轴线左右两边依地势规则分布,宗祠建筑不面呈“国”字形布局,宗祠为三进,每进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为“四堂归水”架构。围屋由外围、祠堂、左右住房组成,外围大门扭向东南10度开在中线,门楣上悬挂清光绪12年的“荷天驰赠”匾,月梁雕有龙凤呈祥图案;门枕石雕凿成鼎状、鼎足间雕饰有
8、长围村围屋
长围村围屋长围村围屋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罗坝镇燎原行政村长围自然村。由围楼和民居组成,坐北向南,建于清代。面阔52米,进深92.2米。围楼呈长方形,四层高15米。门楣“人文蔚起”,大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乙卯岁柱吉旦曾盛堂立。整座民居为河石瓦木构筑。围内中间天井,二层四周出靠栏(走廊)。有木梯可登楼。围墙牢固结实,底层外墙厚1米。民居青砖瓦木构筑。中间祖堂,三厅二井。两侧民居,二厅四房组合,地面铺薄青砖。长围村围屋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罗坝镇燎原行政村长围自然村。由围楼和民居组成,坐北向南,建于清代。面阔52米,进深92.2米。围楼呈长方形,四层高15米。门楣“人文蔚起”,大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乙卯岁柱吉旦曾盛堂立。整座民居为河石瓦木构筑。围内中间天井,二层四周出靠栏(走廊)。有木梯可登楼。围墙牢固结实,底层外墙厚1米。民居青砖瓦木构筑。中间祖堂,三厅二井。两侧民居,二厅四房组合,地面铺薄青砖。长围村围屋是始兴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整组建筑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对研究清代客家民居建筑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风度古村
周田镇的风度村(张屋村),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东坡山脚下、浈江河与灵溪河的交汇处。这里山川秀丽、沃野平阳、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是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张九龄故里(古属始兴郡,唐属曲江县,现属仁化县),也是岭南张氏宗族繁衍发祥之地。张氏岭南始祖张君政,于唐贞观年间由河北范阳来韶州,任别驾,携家迁来韶关曲江。第二代张子胄官越州剡县(浙江绍兴嵊县)县令。第三代张宏愈官索卢县(即曲江县,王莽改制时改为索卢县)县丞,在当时始兴郡的清化乡、平圃驿一带置立田产,并将其父张子胄葬于清化乡的平圃山,其母葬于浈江与锦江交汇处的仁化江口。其后子孙发派,成为韶关、曲江、始兴、仁化及岭南张氏的繁衍地。考清化乡、平圃驿,古属始兴郡、唐属曲江县,而核心区平圃,就在今天仁化县周田镇的风度村(建国以前称风度乡)。现在,该村还保存有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宅建筑96间,约8500平方米,古老祠堂5间,门楼、古巷、牌匾、楹联、文物古迹等,展示“九龄文化”在这古村有着本固根深的历史渊源。张九龄是唐开元一代名相,他一生坦诚耿直、不畏奸邪,勤政为民、造福黎庶,是德才兼备、刚正清廉的一代贤臣;是远见卓识、锐意革新的政治家;是
10、东湖坪民俗文化村
东湖坪民俗文化村,是粤北地区第一个集明清建筑、民俗风情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游览区。民俗村位于国道323线旁,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西距韶关市区55公里,离仁化丹霞山28公里,东距始兴县城3公里,离南雄珠玑巷40公里,踞韶关通往南雄、江西之交通扼冲,交通便利。在东湖坪民俗文化村内,可以了解上至战国下至明清时期的古文化风貌,观赏清代封官赐爵的隆重场面和婚嫁抢亲活动的风趣表演,参与各种生产、生活、婚嫁等用具操作,使游客领略到多姿多彩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风采。地址: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太平镇类型:采摘/农家乐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开放时间:8:30-17:30门票信息:门市价:30.0元
全部韶关市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