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佛山市 > 顺德区旅游
顺德区十大古村落
1、顺德逢简古村
顺德逢简村,被誉为广东最美农村,顺德周庄,适合坐着小船,吹着江风,听摇撸划水,看几百年古桥的倒影。来顺德,吃也是重中之重。耘苑的墨鱼丸弹牙,牛肉鲜美,是很有代表性的顺德菜。小时候的芝麻糊都是手磨的,芝麻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在逢简遇到手擂芝麻糊,一如小吋候的香滑。佛山的逢简水乡堪称岭南水乡一绝,即便与闻名遐迩的江南水乡相比也不遑多让,有“广东周庄之称”。水乡地处杏坛镇北端,水文资源极佳,绕村居水道逾10公里,辖区水道达28公里之多。游人泛舟荡漾碧波之中,大有曲折迂回无穷无尽之感。水乡至今远离都市喧嚣,空气清新宜人,与岭南古村格局相辅相成。而两岸古屋古树交错分布,石板街道纵横,通常只有村民三三两两经过,大有陶渊明诗句中“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的意境。逢简自西汉起就有人在此生息,后来发展成一方集市,到唐朝已成为村落。这里人文气息异常浓厚,村中随处可见用来铺路或者搭建埠头石阶的石碑,碑铭上刻有诸如举人、进士第几名的字样。据说宋元以来,隐居到逢简的很多是士大夫家族,他们诗书传家,尊儒重育,古村崇尚读书的风气浓厚。元朝至明朝期间,出过很多读书入仕的人。小小村落出了不少进士、
2、碧江古村
顺德碧江村位于顺德区北滘镇碧江社区,在大良北面11公里,始建于南宋初年,因有一小山岗称碧岗而得名,后用同音字改称碧江。最鼎盛时期曾有3万多人口。该村人才辈出,据《顺德县志》载,自明景泰三年建县至清代中叶,碧江村出了17名进士,而中举仕子更达106名以上。这些仕人遍布京城和全国各地,他们告老还乡后,致力建造祠堂和宅第园林,因而在碧江村留下了大片特色十足的祠堂等古建筑。碧江村现存的祠堂、宅第、民居、书塾、园林等明清古建筑共有1万多平方米。由于经济与科名、文化的发达,碧江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古建筑资源。祠堂、书塾、古桥等处处可见。清咸丰《顺德县志》留下“俗以祠堂为重大,族祠至二三十区,其宏丽者,费数百金,而莫盛于碧江”的记载。碧江的古建,仍保存得较完好。其中金楼及古建筑群包括金楼、泥楼、见龙门、慕堂苏公祠、砖雕大照壁、苏三兴大宅等建筑,已于2002年7月17日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泰兴大街祠堂群、村心祠堂群、德云桥等古迹成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沙滘古村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沙滘村是广府地区的农村聚落,村落肌理清晰、自然环境优良、建造技术精良、建筑功能完整,集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是难得的乡土建筑标本。目前古村落完整地保持了历史建筑的传统印记和原始格局,在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村落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陈氏大宗祠当地人称“陈家祠”,位于顺德区乐从镇沙滘村,坐西向东,占地4000多平方米,有大小正横侧门98道。陈氏大宗祠是广东两间最大的祠堂之一。陈氏大宗祠始建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是在南洋经商的族人陈泰发起,由旅居各国的同族集资建成。据说,当时每日近千人开工,用了五年时间完工。陈氏大宗祠规模庞大,用料精良,工艺精美,像广州陈家祠一样,其衬祠也是当年陈氏子弟读书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前夕是沙隆中心小学的校址,之后它的前座和中座为沙滘小学而后座则是沙滘中学一部分,正因为如此,该祠堂才在文革中免遭破坏,保存基本完好,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牧伯里古民居群位于沙滘南村,17条由大小相同的石条铺成的石街均匀地“分割”了200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每条街道至少有10间古民宅,170间古建筑聚群座落,前后则是一条七八米宽的大道,早在一百年多
4、林头古村
林头古村,位于顺德区北滘镇东部,东临谭州水道,距北滘镇中心1.5公里。明朝年间,顺德建县后,林头曾隶属于桂林堡,地处桂林堡八乡之首,故有“桂林首步”的说法,得名“林头”。林头村从唐朝开始就有人聚居,在宋朝形成村庄。在宋朝时期,林头村人已开始兴修水利,叠土成基,并开展多门类、多层次的农业。明朝,有了果树种植、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清末民初,林头刺绣已远销东南亚和欧洲等国家。清朝中期,林头村的商品贸易趋向活跃,开辟墟市,到民国初,经济贸易已经一片兴旺。林头村人对教育和文化也很重视,社学在明初兴起,到民国时期林头就有私塾11间。培养出了一批人才。明清时期,林头村曾产生过进士、举人、秀才数名。村内拥有众多古石桥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冯氏贞节牌坊,是佛山市的古村落。
5、古朗古村
古朗村位于顺德杏坛镇,离镇中心西北5.5公里,面临甘竹滩,面积5.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800余人。古朗村素有“西江水先到古朗”的说法,村内水道纵横,古桥座座。和顺德很多古村一样,古朗也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古朗开村于宋末元初,鼎盛时期有万余人口。数百年过去,古朗八景——青云起凤、西河洗浴、沙溪分流、飞舟引龙、二角孖松、碧波玲珑、跨鳌映月、永安芙蓉等大部分还保存着。走进古朗村,一股岭南水乡的气息扑面而来。民国的、晚清的、甚至是明早期的建筑比比皆是,行走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岭南画卷之中。古朗村还是顺德著名的“长寿之乡”。清朝时,有一位老人年过百岁,乾隆皇帝当时亲自下圣旨纪念,至今还留有记载此事“百岁坊”。到了现代,村中长者生活悠闲安逸,长寿老人比比皆是。漫步在古朗村的道路上,多处矗立的牌坊也显得村子更加古朴。节孝坊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是嘉庆皇帝为表彰广东布政司侍郎伍文光妻子的孝节品行所赐。上有“圣旨”字样的龙凤石牌,题板书“节孝”二字,背后镌刻“奕世流芳”。“顺德祠堂,南海庙”,古朗村内能见到最多的古建筑,就是祠堂了,蜿蜒曲折的村道边,处处都是留存下来的古祠堂。昔日的鱼米之乡
6、鹤峰古村
鹤峰位于均安镇中西部,背山面海,面积3.98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4千多人。“鹤峰”之名则取自在豸浦、上村交界的鹤鹤山,有一百七十多年历史,白鹤绕峰吟,青山伴鹤舞。鹤峰是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依山傍水,具有浓厚的岭南水乡特色、这里有宜人的绿脉、纯朴的民风以及多姿多彩的习俗和纯洁的信仰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鹤峰具有典型的岭南水乡风貌,村庄环水而生,主要街巷沿河道设置,河涌形成了村落的主要骨架和机理。桥、水埠、广场、大树等结点空间数量众多,形式各异,是村落空间中最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要素。胡公家庙胡公家庙位于均安鹤峰豸浦,保存了清代的建筑风格,是清代进士胡杰,诗人胡亦常家族的祠堂。祠堂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两进,总面阔12.54米,总进深28.45米。建筑装饰均为典型的岭南清代风格,硬山顶,镬耳山墙,灰雕花卉瓦脊,青砖墙,麻石脚。头门面阔三间,进深第二间开两个大拱门。头门内设一屏门,上刻“加官”“晋爵”字样,直白地表达了传统的光宗耀祖的价值观。李氏宗祠李氏宗祠位于均安鹤峰上村,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1989年修建,镬耳山墙及灰塑龙舟等脊经重修,清代建筑风格保存完整。祠堂坐西向东,三间两进,
7、龙眼古村
龙眼村位于顺德区勒流街道东南部,连接佛山一环出口,辖区面积4.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900多人,以梁、吕姓人数居多,龙眼古称“龙渚”,“渚”为小洲,西汉时期以蚕岗和演水间的村落为中心称“瓮城堡”(后称石涌堡),龙眼属石涌堡所辖,后以“龙眼”代替“龙渚”,龙眼也因龙舟点睛民俗活动名闻远近,至今,传承了六百多年历史。村内有梁氏祠堂、吕氏祠堂、余家巷宅门、严静庵、古桥、石狮埠头、天主教堂、蚝壳屋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近代名人梁敦彦是1872年第一批被清政府派住美国留学幼童之一。石狮埠头南宋咸淳九年,即公元1273年,宋侯怀王失妃疑民所匿,逼杀珠玑子民南逃,梁氏族人生还者登陆龙渚三岗一带,与原村民勤耕勤织繁衍后世。与黄、吕、周、陆、余、李、麦等姓协力共建村容,开始经营民生贸易,并于西街河口建立桑市,交易桑叶,开展土法缫丝养蚕,屋旁村边种果种菜,逐步形成基水循环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格局。天主教堂天主堂始建于光绪初年,天主教堂有旧教堂和天主堂两座,天主教由法国传教士传入龙眼村,由于教会定时发放生活物资给教众,教众愈多,而曾建有两座教堂,一座为现今教堂,另一座位于石岗东北面。龙眼村天主教堂在二十
8、昌教古村
昌教村委会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中心城区东南2.2公里,面积4.1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的佛山市九横公路经过该村。昌教村只是佛山众多村居之一,但它的古迹特色绝不输于佛山任何一条特色村居。
9、沙头古村落
沙头村位于均安镇府南2公里,面积2.38平方公里,本地人口约4500人,沙头村早在宋代由新会杜院的文倚公迁入开村,是沙头黄氏开族始祖。亦有区姓、麦姓、梁姓等姓氏人居住,因村旁有一小溪,水清见底,黄沙晶莹,取名沙溪。后来人口逐渐增多,村落范围扩大,村人觉得“溪”字狭小,遂改名为沙头。沙头黄氏大宗祠:建于三百多年前,立体墙壁的材料是海洋原始贝壳——豪壳,在1986年大工程重修,是沙头最古老的祠堂,现在除祀奉开族祖先外,还作沙头的文化活动中心。沙头冰玉堂:是1950年由沙头村旅居新加坡的自梳女集资建成的养老敬老院,1951年落成启用,取名冰玉堂,寓冰清玉洁之意。由于该建筑是全国及东南亚独有的自梳女历史文化见证,在2008年11月1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该建筑物能永远保存下来,现已成为顺德区重要旅游文化景点。
10、北街古村落
桑麻北街五巷2号民居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桑麻村北街。清代建筑。为三间两廊式布局的岭南民居,正屋后带有后厨。正屋坐西北向东南。总面阔10.1米,总进深13.2米。硬山顶,龙舟脊,镬耳山墙,灰塑瓦当,青砖墙,开猫儿窗,麻石门框,红砂岩石门框,存有趟栊门。民居建筑风格和整体形制较完整,后厨山墙成半只镬耳形状,较独特。2006年10月25日,桑麻北街古村落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部顺德区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