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珠海市 > 斗门区旅游
斗门区十大免费景点
1、金台寺
金台寺,原名金台精舍,位于黄梁都(今斗门县)黄杨山第二峰中腰(大赤坎村人称为乌苏峰),座南向北。南宋末年,宋军在新会崖门抗元失败后,承节侍郎赵时纵,大理寺丞龚行卿、翰林学士邓光荐等人为了逃避元兵的追杀,建寺在此隐居。清乾隆年间立寺并扩建,内有大块石横匾,刻着“金台寺”三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1958年-期间拆掉主体建筑物,1981年兴建发电站时彻底毁掉,现在只留下一片残址。现在所见之金台寺为1992年11月在黄杨山北峰之下“将军卸甲”处重建。1995年元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由当初是一片荒山坡,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佛教圣地。现已建成了大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钟鼓楼、僧房、客房、齐堂以及登山石阶、环山公路等配套建筑设施约700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金台寺依山造势,长千余米的楼、台、阁建筑群,宛若一首豪华的大型画舫,停泊在清澈如镜的王保水库边。水绕雾萦,倒影荡漾,朦胧含蓄,飘飘渺渺,与山水浑然一体。绿茵掩映中,飞檐翘角的古刹气势与周围群山碧水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如仙如诗的图画。寺庙坐北向南,面向三山一水,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山,前有供养山,三山围着王保水库。穿过山门
2、斗门古街
斗门古街位于斗门镇斗门墟,全长500多米。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大开。当时,斗门镇常有船只来往于香港、澳门、江门、石歧、广州等地,商贾来往甚多,每逢农历二、五、八的墟日,墟内车水马龙,农副产品购销两旺。除墟内的商贾和作坊之外,还有走足的小贩,跑江湖的好汉,三教九流,不绝于市,赶墟的人摩肩接踵,热闹纷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外国商人看中了斗门镇,纷至沓来到斗门镇投资经商,使墟镇街道洋货充斥。这样逐步加快了中西方商业文化的交流。1850年左右,“澳门浸信会”牧师、加拿大人、建筑工程师嘉理慰和广州、石歧天主教教父耿其光(法国人)、孤里花(法国人)、纪励云(德国籍比利时人)等西方人,经常到斗门镇讲经传道,加深了中外的宗教文化交流。由于商贸业发展迅速,当时墟镇旧街的建筑已满足不了商贸业发展的需要,所以,由外国商人和本地富商一起,酝酿修建街道、房屋。在这种情况下,由加拿大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等人统筹规划、设计,博采欧美各国古典建筑之精华,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陆续建起了广英祥、大昌、祥盛等十余间布匹店;美新、美的等多间百货店;中药店有同和堂、大安堂、同仁堂等;米铺有合昌、泰丰、正安、洽和
3、菉猗堂及建筑群
菉猗堂及建筑群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包括菉猗堂(赵氏祖祠)、逸峰赵公祠、崑山赵公祠三座祠堂,均为宋太祖胞弟赵匡美之后人为祀先祖而建。菉猗堂始建于明代景泰五年(1454),逸峰赵公祠始建于明代晚期,1928年重修;崑山赵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三祠总建筑面积1643.69平方米。祠堂间以巷道相隔,每祠三进三间,中间夹天井或庭院,左右庑廊,中轴对称布局,穿斗与抬梁混合构架,硬山顶,锅耳或人字形风火山墙,绿釉琉璃瓦当、滴水;建筑上大量使用石雕、砖雕、木雕、陶塑、泥塑、壁画等作装饰。菉猗堂现存蚝壳墙共277.35平方米,墙厚65厘米,蚝壳整齐排列,成行叠砌,是研究南方古代建筑材料及建筑工艺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菉猗堂及建筑群1987年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县(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地址: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交通:公交609、402路车,南门站落车类型:祠堂古迹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信息:免费开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接霞庄
接霞庄位于斗门镇南门村新围,占地面积约53500平方米,是珠海市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古村落庄园。提起南门村,人们自然会怀旧寻古,追溯起历经沧桑的史实。宋朝末年,朝廷-无能,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城拔寨中,政权岌岌可危,王室望族纷纷他乡谋生。俗称魏王派的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匡美的后裔辗转河北、江西及广东,当中魏王廷美第十一代孙赵光太于1403年(明成祖永乐元年)从大赤坎迁至大沥岐,成为南门赵氏族人的始祖。历经600余年,南门赵氏子孙繁衍到今已蔚为大族,并扩展到10条自然村共5000多人。据说当年“魏王派”后人赵维茂经营中药材发家致富。随后,他深感在已立村近400年、人口密集且地方狭窄的大村居住不够惬意,便萌生迁居异地的念头。他相中了大村北侧秀水绿树的环境,认为这里有霞山依傍,有河溪流经,是居住繁衍的风水宝地,执意在此另立村场。初始,建了三间土屋。随后,其精明能干的二儿子向荣将接霞庄推向了鼎盛时期。期间在“大当家”赵向荣的锐意经营下,家族生意兴隆,富甲一方。庄内先后建起了14座大屋,大部分为三进庭院,也有五进庭院。清朝同治年间,这里每家每户大屋之间都留有一条青云巷,当时也称之为跑马石路,路口建有门楼
5、荔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
荔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含黄氏大宗祠、月轩黄公祠、黄氏名贤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荔山村,坐北向南三祠并列,由东至西依次为:月轩黄公祠、黄氏大宗祠、黄氏名贤祠,均属清代大式建筑,总面积1667平方米,分别由该村黄氏族裔、同治进士黄槐森及其兄德森倡议,于同治至光绪丙子年间(约于1862-1876)陆续建成。建筑格局均为三进连庑廊夹天井布局,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石础青砖墙,硬山式顶,抬梁木架构;绿釉瓦当滴水。建筑群气势雄壮,祠内外保存有石刻、木刻、砖雕、灰雕等多种饰物,其中以放置祠前的6只神态各异的石雕狮子最为精美。黄氏大宗祠基本保存原来的建筑格局,具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同时又是带有浓烈的地方色彩的人文景观,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黄氏大宗祠、黄氏名贤祠建筑群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清朝晚期(1889年),状元黄槐森、黄德森兄弟组织了重修。该祠堂群为三进两院结构,总占地面积48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22平方米。作为斗门地区保存原貌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2008年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排山村
排山村是一个极具岭南特色的古村落,原名斜排村,是八甲行政村的自然村之一。该村背靠小山,面临田野,因民居顺着斜山坡,循地势由高至低而建,且一排排井然有序、整齐排列,既倾斜又成排,因此在清乾隆年间立村时就命名为斜排村,直至民国初年才改为排山村。据传该村谭氏始祖应景,原籍湖南衡州,早年随父少怀来广东经商。乾隆十九年(1754)落籍香山恭常都(今珠海前山),四十三年(1778)应景之子权石公迁居斜排,后生3子,分3房。进入排山村,映入眼帘的是她那独特的设计布局,这着实令人称羡不已,深为该村先辈们的聪明与智慧所折服。看!村子坐西向东,呈块状,民居顺山而建,上午全村阳光普照,下午太阳偏西时又可避过酷热;村内的排水系统贯通东西南北,难怪这里天雨不积水;村前那个大池塘,好象一个巨大的聚宝盆,聚水聚财。到过这里的人都会说:这是独运心计的布局,这是宜居宜游的好地方。该村现存的古民居多为土夯泥墙,瓦木结构,随处可见泥雕、砖雕、木雕,雕龙画凤,精美别致。村内,古屋满布,犹如迷宫。漫步村巷里,处处可见古老水井、古木刻楹联、陈年金山箱、陈年家具农具,样样都彰显着岭南古村特有的古香古色。村前的谭氏宗祠规模宏大,主体
7、网山古村落
网山村自清朝乾隆三十年立村,地处南海之滨、崖门之东,依山而建,因村后的来隆山造型奇特,远观如同网状,遂因此得名,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珠海乃至珠三角地区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村落之一。这里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如春,冬少严寒,夏少酷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一处难得的人居之地。由于网山古村至今仍保存着清代乾隆年间的诸多生活细节和场景,被一些古建筑专家誉为:“中国清代古岭南人民居建筑的活化石”。网山古村掩映在一片青山绿树间,远远眺望,绿瓦、黄墙、老树、古巷,夹杂着一股久远古朴的气息一齐涌入视线,深邃而幽静,宛如一幅秀山环抱,宁谧祥和的画卷。网山村有着较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冈州黄氏是江夏黄氏重要的一支,广泛分布于五大洲,而网山黄氏则是冈州黄氏非常著名的一支。网山村立村也有一段典故,曾几经波折,村中老人至今仍口口流传着祖先建村的故事。据祖祖辈辈流传,网山村的祖先最初起源于历史文化古都河北,后来经过长途跋涉来到福建漳州,是明时开漳圣王陈元光率8000乡勇赴闽后衍生出的一支,随着岁月的变迁,网山村的祖先们继续迁徙,辗转来到广东氏族的发祥地南雄珠玑巷,可是,由于当时战乱灾荒,为
8、南山村镇南楼
南山村镇南楼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南山村南基山上,建于民国14年(1925),由当地旅外侨胞捐资建造,建造费当时白银一万一千两,属防卫性护村岗楼。岗楼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644平方米。楼高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行楷楣额“镇南楼”,五层正面外墙行楷匾额“南乾锺瑞”,一至五层四壁分置四方形和八角形状窗口。楼顶悬挂示警用铜钟一座。该钟铸于民国十六年(1927),外壁阴刻楷书“南山旅雪梨广崇敬送民国十六年铸”等中、英文字体。镇南楼保存较好,在南山村历史上意义重大,具有很浓郁的地方特色,对当地研究当地旅外侨胞的历史具有一定价值,同时对研究民国时期地方治安防御性建筑有重要的意义,于2011年7月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区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会在南山村修建镇南楼?原来,南山村所处位置海拔较高,且靠近崖门水道,当时海盗较多,出海的渔民常常受到海盗侵扰,修建镇南楼可以瞭望海情,为南山村以及周边村出海的渔民提供“安全情报”。此外,当时社会治安较为混乱,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如果有个预警机制,那么村民就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还可以防匪防盗,保护家园。因此,南山旅美华侨陈泽三和陈曲经两人经过商量,积极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荔山村黄氏大宗祠
黄氏大宗祠号称垂裕堂,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荔山村,建于清同治至光绪丙子年间(约1862-1876),是该村明代进士黄錀和清代广西布政使黄槐森的家族宗祠。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中轴线左右对称,占地面积669平方米。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顶,博古脊,石脚青砖墙,石包台,绿釉瓦当滴水,祠前置石狮一对。祠内外饰石雕、木雕、灰塑、壁画等,属典型的晚清岭南建筑。该建筑对研究地方宗族源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1年5月13日作为古建筑群之一被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黄氏大宗祠于2008年6月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5月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珠海市和斗门区两级政府各拨款200万元,由专业文物维修公司按照清朝原貌对黄氏大宗祠、黄氏名贤祠进行重修。经过多年精心修葺,黄氏大宗祠祠堂群恢复清代风格,成为文物中的精品。远观重建后的祠堂,庄严雄伟,如虎踞龙盘;近看,巍峨恢宏,如巨峰雄峙。目光所及,皆高墙巨柱,挑檐画壁,庄严肃穆。大殿里的木柱气宇轩昂,镀金的龙凤楠木雕刻手工细致精美;每一道石门顶端的石浮雕,雕刻的飞禽走兽与人物栩栩如生;柱与梁的衔接榫口准确严
10、逸峰赵公祠
逸峰赵公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逸峰赵公祠又称世寿堂,在菉猗堂南侧,祀南门村赵氏九世祖赵逸峰。始建于明代晚期,原为蚝壳墙,民国17年(1928)重建改为砖墙。坐东向西,三间三进,中轴线左右对称。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架构,硬山顶,博古脊,石脚青砖墙,绿釉瓦当、滴水;祠内外有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壁画等饰物。花岗石行书阴刻楣额:“逸峰赵公祠”。祠左右设巷道,巷道分置大理石刻隶书匾额“云路”、“天衢”,砖雕周边护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部斗门区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