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花都区旅游
花都区十大免费景点
1、塱头古村
塱头古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古村立村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距今已有642年的历史。塱头村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有近30座,炮楼、门楼共3座。村内还有20多条古巷,以及历史悠久的升平人瑞牌坊和青云桥。它以古建筑品种多、保存建筑规模大以及文化内涵丰富而著称,是迄今为止,广东保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2008年塱头古村成为广东省首批认定的27个古村落之一,2010年被评为广州十大特色街道(村落)。塱头村的南面原是大片湖泽,而村就立于湖边的小岗上,故名塱头。分塱东、塱中和塱西三社,其中塱东社和塱中社相连,与塱西社以一条名叫“深潭”的小河涌相隔。塱东、塱中社左右阔约210米,塱西社左右阔约170米。村民多姓黄,黄姓于南宋末年(约公元1140年)从南雄县珠玑巷南迁至广州北郊(今白云区)神山镇,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迁至此立村,现人口3000余人,600多户人家,村民都姓黄。立村前先祖们在草云边大龙口放鸭谋生,当时只有两三间小泥屋,这里河渡湖泊颇多,水塘边长满了朗草,因而得名“塱头村”。村前地坪宽阔,地坪上有3口古井及3口半月形水
2、洪秀全故居
国家AAA景区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坐落在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大布村官禄布,位于新华镇西北面8公里处,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洪秀全成长、耕读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洪秀全故居纪念馆是洪秀全成长、耕读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原故居于金田起义后被清军焚毁。1961年广州市文物考古队发掘出房屋墙基,参照客家民居形制重建。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建筑为泥砖瓦木结构,一厅五房,六间相连,客家人称为“五龙过脊”;坐北向南,东西宽16.5米、南北深5.5米,每间房子约13平方米。西端第一间为洪秀全夫妇住房,室内陈设简陋,仅有仿客家样式的床、桌子和凳子。第二间房子正面挂洪秀全太祖洪英纶夫妇画像,画像有洪秀全的亲笔题诗。洪秀全纪念馆是为纪念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洪秀全故居纪念馆位于花都区新华街新华路52号。1991年11月对外开放。洪秀全故居纪念馆为青砖琉璃瓦仿古建筑,洪秀全故居纪念馆主体馆为二层半楼,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5平方米。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前广场、展馆序厅分别安置洪秀全全身汉白玉半身铸铜像。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内的陈列是在原故居纪念馆辅助陈列的基础上加以
3、梯面红山村
红山村位于梯面镇西部,距离镇中心城区4公里,是广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村基础建设扎实,环境优美,全村面积14.5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047人,总户数240户。通往王子山的县道横贯其中,交通较便利,村中现有豆腐花厂、桶装水厂、水电站等多家企业。村民主要种植水稻、蔬菜、花生等经济农作物,村集体种植了白榄220亩,花椒150亩、竹笋100亩。该村是乡村游的特色村,建有观光木长廊、木凉亭、灰塑、鼓楼等景点,每年以桃花、油菜花节接待各方来宾,促进了该村的乡村游,带活了村民经济,提高了村民收入,每年旺季接待游客5万人次。红山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在具有广州“九寨沟”之称的王子山森林公园的脚下,被誉为“广州市最美的山村”。春天绽放的油菜花,夏季清澈透明而又凉爽的溪水,秋天的稻田,以及风景优美的荷塘,水车,鼓楼,桃花岛,映衬着远方郁郁葱葱的山峦,显得格外动人,每个周末都有无数广州市民前来欣赏红山村的美景。在花都区梯面镇红山村了解到,该村免费开放的桃花岛中心公园、油菜花观赏基地,每周末都吸引过千人次来赏花、吃农家菜。全村有200多亩油菜花,但只是少部分开放。并会在3月最繁盛时召开
4、花都华严寺
花都华严禅寺原名观音寺,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8),历史上信众群集,香火兴盛,近百年来几经兴废。该寺位于花都区芙蓉大道西侧华藏山(又称仙姬山)。在芙蓉度假村路口之处。华严寺位于距广州市中心20公里有“羊城卫星”之称的花都区。明末清初对中国佛教文化颇有影响的番禺海云寺和丹霞山别传寺开法第一祖,岭南海云诗派、海云书派创始人,著名高僧天然和尚的故乡就在这里。华严寺原名观音寺,始建於清宣统元年(公元1908年),地处花都区芙蓉大道西侧华藏山(又名仙姬山),以芙蓉山脉浩气所归,地脉雄浑,状如莲瓣,清幽典雅,身临其境,万尘俱忘。历史上信众云集,香火鼎盛,近百年来几经兴衰。1996年,应花都区佛教信众敦请,在当代禅门泰斗本焕老和尚的大力鼎承下,委派丹霞山别传寺首座兼监院印觉法师承担重建重任。2001年10月11日,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局正式发文批准为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数年来承蒙各级政府的关怀,各级佛协大德的指导,-善士的相援,本寺筹建委员会本着“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僧才、以慈善温暖人心、以共修和谐社会”的宗旨,通过各种形式的捐赠,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征地150多亩,建成了华严万佛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洪秀全纪念馆
洪秀全(1814-1864),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人,近代中国杰出的农-动领袖,最早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之一。洪秀全纪念馆座落在花都区新华街新华路52号,为纪念太平天国农-动领袖洪秀全而设立,于1991年11月建成开放,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主体馆建筑面积1715平方米,建筑形式为仿古青砖琉璃瓦。馆内设有洪秀全历史陈列,辅助陈列花都区太平天国诸英烈的历史。展馆陈列采用场景造型、木板雕刻、大型油画等形式,集中反映洪秀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以及领导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展馆陈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馆内设有序厅和四个展室,每个展室的陈列根据内容不同而变化,烘托出鲜明的主题。第一展室内容是介绍洪秀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及其家世和出身,根据洪秀全故乡民房建筑的特点,采用仿青砖墙为底板,突出家乡特色;第二展室内容是领导太平天国革命——-金田起义,金田起义旗帜形状为底板,黄底红边,烘托出金田起义风起云涌、轰轰烈烈的气势;第三展室坚持战斗,保卫天京,采用天朝宫殿的样式,介绍太平天国革命政权的建设;第四展室内容是悲壮奋斗,采用城墙破裂的形式,色调为紫红色,表现天京被围,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将士为保卫天京而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紫霞山庄
紫霞山庄位于梯面镇五联村内,群山环抱,瀑布流溪,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据说山庄景点老虎洞下埋着出家人,另有两棵百年古榕,在天然的卧佛显像山岭下遍布历史佛缘遗迹,佛缘人立志兴建紫霞山庄,隆华禅寺也由此应缘而生,寺院为明清建筑风格,雅致不俗,融佛教文化与艺术鉴赏为一体。2015年,梯面镇政府将高百丈风景区内的仙家庙和观音庙无偿提供给隆华寺管理使用,进一步加强宗教场所的规范管理,更好地满足广大信教群众对宗教活动的需求。关于紫霞山庄,当地人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很久很久以前,紫霞山庄中的“大雄宝殿”前有一座“仙人桥”,这道“桥”原来是仙人用大榕树的一条树根“建造”起来的,可见,山庄中仙气浓郁,是仙人雅士们愿意待的地方。推荐看点:水流石,卧佛岭,老虎洞,仙人桥,藏珠台,贵子亭,万福塔。游览攻略地址:梯面镇五联村电话:020-86851800自驾线:广州—机场高速—花都出口—106国道—梯面方向行驶—花山镇—梯面镇。背包族线路:乘车到花都客运站,转乘“新华站—梯面站”65号专线车。
7、三华古村
三华村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村民多姓徐。三华村徐氏之祖叫徐宗远,据徐氏族谱记载,在此之前徐姓族人在南雄保昌县居住,徐宗远在北宋元丰八年(1085)被朝廷任命为南海县主簿,就来到广州番禺做官,选择了这个地方开村,由于徐宗远在家里排行第三,相传他还在村里开了一家三华茶店,三华村由此而得名。现在的三华村由中华、西华、东华、元华四个经济社组成,约2平方公里。池塘前还保留了3座祠堂:福源徐公祠、默庵徐公祠、徐氏大宗祠。其中徐氏大宗祠是三华村徐氏族人的合族祠,供奉的是三华村的开村始祖徐宗远。该祠始建于清朝初期,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光绪四年(1878)两次重修,房屋的很多建筑构件还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风格,虾公梁上的石麒麟、鳌鱼雀替、挑头等建筑构件都采用了广州当地叫做“鸭屎石”的一种石头,是清初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前廊的木梁采用月梁做法,还在梁的底部雕刻精美的花纹,属于乾隆年间制作,而头门的檐柱做工精美,线条复杂,具有光绪年间的特点,祠堂的第二进为三门五楼砖石牌坊,上面有乾隆五年(1740)的花县知县宋镐题写的“派演东明”、“世德作求”。第二天村子有一户人家要娶媳妇,亲朋好友正在紧
8、高溪古村
据传是欧阳族人于清嘉庆三年(1798),从白云区江高镇沙溪村迁来此地建成,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有欧阳宗祠一座,民居40座,共4l座。高溪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古村落、田园风光为主体,被流溪河灌溉渠划分为南、北两片。聚落的空间系统基本完整、自然景观富于特色。保护区建筑群主要以村面建筑为主。村面建筑保存较好,排列整齐。完整的古村落风貌、天人合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融入生活与艺术的书院文化,娟秀的而发达的水系,有着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关系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山体村落水体田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田园结构。山体作为村落的背景与天然屏障,村落建筑布置在中心位置,是为整个区域的核心,鱼塘等水体围绕村落布置,水系在高溪村不仅是景观的节点,也是生态系统的关键部分,生态系统的载体。鱼塘区以外为田地圈层,以水田为主。层次关系明确而又相互渗透,从核心到最外圈层是按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为影响由强到弱布置。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疤烊撕弦”槐生产和生活方式思想。推荐看点:高溪村中的祠堂、家庙、府第、更楼、民居等形式的建筑,布局严谨、保存较完好。以民居为例,以家塾西侧第一列最为完整,现还能看到“天官赐福”
9、塱头村古建筑群
塱头村始建于南宋,定型于清末,拥有完整的明清建筑风格古建筑群。初次来到塱头村的人都会为村口巨大的风水塘,和几十间一字排开的祠堂、书院所震撼。这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380余座古建筑,其中明清年代的青砖建筑有近200座,是目前广州市保存规模最大、极具岭南特色的古村落。塱头村被认为是“耕读传家”传统思想和宗族文化的典型体现,历史上,塱头村有云南左参政黄皞等15名进士、10名举人、15名秀才。至今村内还保存着24间书室,其规模之大,为珠三角地区仅见、全国罕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留耕公祠
留耕公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塱东社。始建年代清嘉庆四年(1799年),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深两进,左路建筑为衬祠,总面阔14.6米,总进深18.2米,建筑面积266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共十一架,前廊双步.前、后红砂岩石棱柱,4根硬木金柱。大门嵌宽1.9米红砂岩门夹,石门额阳刻“留耕公祠”。红砂岩石墙脚,九级石阶段。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共十三架。4根硬木金柱。梁架均为硬木。后堂前带两廊,六架卷棚顶,后堂前左廊已用青砖在四周砌封。天井花岗岩条石铺地。该祠供奉黄氏十三世祖黄聚瓒(1437——1484),号留耕,曾任广西桂林知府,与其父黄俊(号渔隐),其子黄友连同为进士。现作为该村民祭祖和喜庆宴席之用。在2015年12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部花都区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