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池州市旅游
池州市十大祠堂
1、上章李氏宗祠
时代: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沙济乡上章村。该祠堂座落于青阳与黄山接界的黄萌岭下,坐北向南,建筑面积887m2。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重建大宗祠碑记》记载:此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乾隆46年(1781),嘉庆四年(1799)完工,历时二十年。其建筑工程巨大,雕刻技艺高超,一向为人称道。而最为众所注目的乃是其工艺精细的木雕、石雕、砖雕。祠堂正面,有三道大门,中门最为高大,两旁有一对黑色大理石的石板,人可骑坐其上,因之又名“骑鼓”。鼓门刻有“狮子戏球”图案,由门拾级而上,进入祠内,便是一幢高大宽敞的四合明堂,圆形木柱,粗可合抱,方形石柱,顶梁而立北面有一厅,名日“叙伦堂”是本族人聚会议事之所,对面有照壁,墙上刻有李氏名土竹火生撰写的《家训》全文。文中训诚子孙的语句,虽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但道观全文,仍有值得后人借鉴之处,碑文字体端正,笔力苍劲,刻工精细。步入中室后厅,是一座三层楼阁的殿式建筑。称“神室”。其内供奉李氏祖先牌位。厅室建筑设计十分精美。飞檐注角,雕梁画栋,玉石栏杆,狮头扶手,宛如一座艺术宫殿。镶嵌在墙上块长条石刻,如“云龙戏水”、“喜鹊登梅”、“渔樵耕洼”以及“包公斩包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
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位于东至县。周馥接官厅,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90平方米,抬梁兼穿斗架构,硬山墙仰瓦屋面,正脊1米多高。接官厅有门楼、主楼两层,内设会客厅、客房、设施豪华。厅内悬有御赐匾额:“七旬齐案,五子登科。”七旬系指周馥和夫人寿诞,五子系指长子学海、二子学铭、四子学熙、七子学渊、九子学辉,他们兄弟都中了进士、举人、拨贡等科举。还有一块御赐“风清南服”匾额,是对周馥督江南各省,为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时为官清正,受南方人民爱戴的褒扬。另有一块本县绅耆赠送的匾额,上曰“嘉惠桑梓”。接官厅右侧,是周姓义塾的楼房、花园、厨房、厕所等。周氏宗祠位于接官厅西约150米,坐南朝北,建筑面积109平方米,抬梁兼穿斗架构。前部分为“四水归堂”天井房,后部分是硬山墙仰瓦屋面,与接官厅几乎同一形制。两幢古建均由周馥建于清光绪年间。周馥,清末封疆大吏,曾辅佐李鸿章办理洋务30余年,曾任北洋通商大臣、陆军部尚书、两江两广总督,接官厅是用来接待达官显贵的。清宣统二年(1910年),周馥第四子民国财政总长周学熙按原有样式复建这两幢古建,所有梁、柱、枋均以钢筋水泥仿木代之,连榫头、卯眼都不例外,这是我国最早的钢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石门高氏宗祠
石门高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村。该祠始建于唐朝高霁的学堂,明朝扩建,座北朝南,为台粱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原为六进,现存五进。依次为门厅、中下厅、中上厅、香火厅、祭祖祠,各进之间以天井相属,前进到后进依山势地形逐渐增高,祭祖祠高于孝恩堂0.80米。宗祠进深长63米、面阔15.28米。脊高6.5米,占地面积945平方米。柱础石为青石质,有圆形、覆盆式,方形、六面、八面形等。祠内136根木柱衬托梁枋,柱上架梁,自下而上,逐层升高,直至屋脊,构成一组排列有序的木质构架。驼梁、月梁、撑拱,卷棚、雀替等木结构雕刻较简洁,留有明代遗风。硬山式屋面,天井两侧为单坡,上盖青灰小瓦。门厅两侧建有砖砌配房,立面成八字形,正门前设有广场,广场端筑有半月池。高氏宗祠是贵池辖区内保存较为完整、主体占地面积较大的古建筑。历时多个朝代、整修不断,保存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它的保护对研究皖南古建筑史、地方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等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保护范围:宗祠门楼向南8米,东、西、北三面至祠堂墙基外5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北各5米,南同保护范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杜氏宗祠
杜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贵池区茅坦乡茅坦村。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杜氏宗祠是杜姓迁居贵池的祖祠。杜姓,位于古代贵池杜、李、姜、章四大姓之首。据《杜氏宗谱》记载:杜氏祖先本姓祁,为尧的后裔,虞时为陶唐氏,夏为御龙氏,商为豕韦氏,周为唐杜氏。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改封唐,其子孙于杜城(陕西京兆)杜县。杜氏到了汉代,杜固为西汉御史大夫,便成为杜氏的远祖。汉、魏、晋、唐数百年间,杜氏祖先世代为宦。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任池州刺史。传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杜绍先由太平迁居贵池茅坦。杜绍先为贵池茅坦杜氏鼻祖,明清两代,杜氏子孙科第不绝、世代有宦,既有状元及第,又有武举赐官,既有翰林学士、尚书、又有御史大夫等等。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保护范围:祠堂大门向南至8米处塘口,东、西两边向外3米,北2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北5米,南2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济阳曹氏宗祠
时代: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城关茶东。该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光绪年间曾扩建修缮。整个祠堂由门楼、曲廊、享堂和寝楼组成。面阔22.6米,长65.5米,为五开间的砖木结构。门楼部分建筑面积141平方米,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别具一格。享堂和寝楼部分建筑面积1237.4平方米,中间设有天井,两侧设有庑廊,屋面下部为抬梁式结构,上部大部分是穿枋式结构。整个建筑制作工艺精湛,浑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该祠原坐落在陵阳乡济阳村月塘队,1995年青阳县将祠迁至今址,经维修后辟为“青阳县博物馆”。保护范围:东至陈良台牌坊基脚外5米,西至后墙基脚外50米,南至山墙基脚外35米,北至山墙基脚外27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南25米,北3米,东、西同保护范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陶公祠
陶公祠位于在距县城26公里的东流镇,又名陶靖节祠,坐落在东至县东流镇的鳖石山上,它是为纪念东晋大文学家、诗人陶渊明建立的始建于宋代初期,陶渊明,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江西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秋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余日,逢退督邮来县,须束带揖见,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来,折腰向乡里小儿”乃自解印绶而去,回到故里,隐居田园,读书种菊,东晋时今东流地域属彭泽县,相传陶渊明辞官后,为避州、郡官吏的纠缠,曾乘舟下东流,隐居种菊,因此东流留下了不少关于陶渊明种菊的传说,并传下“菊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东至金氏宗祠
金氏宗祠位于东至县花园里乡金家村。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全称南溪金氏大成祠,由金和璧为首的二十公矢勤矢慎,敛费厘规,以成盛举。该祠三进深,抬梁兼穿斗式大木构架,建筑面积981平方米。共有顶梁柱88根(不含瓜柱),最大柱子粗(周长)1.7米,高9.1米,最大磉礅周长2.65米。中进明间宽6米,次间依次渐窄。梁枋、敞卷、余轩、雀替、磉礅,细部制作(含雕刻)玲珑剔透,整体组合气势恢宏,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保护范围:东至公路,南至沟渠,西、北各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同保护范围,北至公路,西至滨河石板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荡里姚氏宗祠
荡里姚氏宗祠为三进,台梁架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进深长39.8米,面阔16.3米,高8.87米,占地面积592平方米。宗祠基础随着山势逐渐升高,正中是大厅,大厅两侧为厢房。柱础石为青石质,有圆形鼓腹,六、八边形、四方裙兜形。粱枋、雀替均有雕刻。前进天井为长条形,中进天井为长方形。宗祠正面设广场,其顶端筑有半月形放生池,并立有唐代李白到此而作《宿虾湖》诗句现代碑刻。该宗祠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傩事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祠堂的柱、柱础、梁等框架保存基本完整。保护范围:大门前延伸8米,东、南、北各2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北各5米,西、南各1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石台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位于石台县兰关乡琏溪村。汪氏宗祠,建筑平面呈侧凸形,通面阔24.4米,通进深32.7米,7开间,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前有围廊,中有天井,门前有抱鼓石。从柱网结构看,属“满堂柱”建造,柱子粗大,呈棱形,主要柱础为覆盆式。前檐及廊檐采用明代鸳鸯交首做法。丁头拱眼雕琢考究,层次分明。从宗祠梁架、柱形、斗拱的结构和特征看,具有晚明建筑特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青阳宁氏宗祠
宁氏宗祠位于青阳县陵阳镇粮站大院内。为清代砖木结构古建筑,坐西朝东,面阔23.95米,进深三进55.60米,占地面积1321.6平方米。由于该祠堂座落在陵阳粮站内,长期作粮仓使用,梁、柱、石、椽完好率达70%左右。保护范围:四面各距墙基脚外5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1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部池州市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