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旅游
陕西省十大祠堂
1、勉县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勉县县城108国道边,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旅游景区。武侯祠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最早,也是唯一由皇帝下诏修建的武侯祠,故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武侯祠占地50余亩,呈南北布局,中轴线直穿七进,大都三院并连,现有古建筑28座100余间,规模雄伟,为陕南较大的古建筑群。历代均有修葺,唐、元、明、清都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目前保留下来的建筑大都保留清代风格。武侯祠因其历史悠久,故历代名人、墨客留下的墨迹甚多,唐李商隐、宋陆游、明薛宣、黄辉、清王士桢、乾隆皇帝御前侍卫工部尚书松筠、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同治年间出使日本的大臣黎庶昌、蜀中才子李调元、近代爱国名将冯玉祥、-元老于右任等都在此留有墨迹。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杨静仁、李鹏、万里、宋健、陈俊生、彭珮云、张震等都曾来此参观视察,并留有墨宝。武侯祠内文物丰富,匾联层层、碑碣林立,现有各时代石碑90余通,各种文物多件,历代名人字画400余幅,以嘉定年间皇帝亲笔御书的“忠贯云霄”金匾最为珍贵。除了文物古建筑外,还有汉柏、汉桂、旱莲、银杏等古树名木,其中汉柏据测
2、延安杜公祠
位于延安市宝塔区七里铺东,坐东向西,面对大川,祠下边便是210国道,杏水从祠前缓缓流过。当年这里曾是一个石湾,传说大文学家、大诗人杜甫来延时曾在这里枕鞋夜息,后人便依势凿窟建了祠堂,以示纪念。据记载“川口有唐诗,杜拾遗祠,记像石室,登望杜亭,得地高爽,俯瞰河流,祠有石刊墨人骚客多赋凭吊”即此。杜甫,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诗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青年时期很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天宝十四年(公元75年)七月暴发了震惊唐王朝的“安史之乱”。战乱一下子把时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杜甫抛入了社会的最下层,他只得携子挈妇,与民众一起开始了逃亡的生涯。765年5月,杜甫先从秦先(今陕西蒲城县)出发,艰辛跋涉来到延安州(今富县)羌村落户。为了去灵武寻找肃宗,参加平叛,杜甫又从羌村出发北上,经石门,过徐寨,上万花山,沿川到达延安七里铺。途抵安塞芦子关附近,不幸被叛军虏擒,押解长安。九个月后,公元757年4月,诗人终于冒着生命危险,从小路穿越两军对峙的防线,投奔风翔,被肃宗任为左拾遗,后因谏救方而遭贬,再度回州羌村探亲。杜甫两次延安之行,是他一生中所经历的极其重要事件,使他更加了解了民情,体察了
3、孟姜女祠
孟姜女祠位于铜川印台区金山山麓,距铜川古城约1.5公里。这里自古流传的孟姜女传说,使其蒙上了几分神秘色彩。孟姜女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极为广泛,铜川姜女祠修建于1000多年前,历经宋、元、明、清修葺扩建,到清代乾龙年间时,已成为规模宏大,庙宇林立,影响久远的名胜古迹。民国末年,由于-反动军队的破坏,姜女祠日渐荒祀。上世纪90年代人民政府整修扩建了姜女祠,现有山门、祭亭和孟姜女雕像等。姜女祠的传说——据史料以及山海关孟姜女庙的石刻记载:“孟姜女是陕西同官(今铜川印台区)”人。相传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却没见到丈夫的面,她悲痛不已,放声大哭,一下子哭倒了长城800里,在倒塌的废墟里她找到了丈夫的骸骨。于是带着骸骨往回走,快到金锁关时,秦兵追至,情急中孟姜女抓住身边的山崖一转,挡住了追兵,人们把那座山转为搬转山。传说孟姜女死的时候两只眼睛还在不断流泪,流到山旁一个石坑里,积成一泉清水,后来人们称它为“泪池”。直到现在这股泉水还在流着,清澈见底,甘甜爽口,据说可以治疗白发,附近的老年人常大清早来此挑水泡茶。当地人敬重孟姜女的气节,在此修建了姜女祠,塑了姜女像,立庙祭祀。姜女祠旁的石窑中有洞隙,传说心
4、洛南仓圣祠
洛南仓圣祠距洛南县城西北22公里的眉底,有座元扈山,山势巍峨秀丽。据《雍胜略》记载:“仓颉造书于此”。仓颉造字事出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策海·大书》载曰:“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阳虚山下原有石刻仓颉手书28字。古拓其字,视为至宝者代不乏人,后不幸原字被毁于火,不便辨认。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洛南知县王森文从民间征得拓印真本,摹勒于石,建碑树于阳虚山下许家庙村,其碑高1.6米,宽0.65米,正面题为:“龟凤呈瑞”,下大书“仓颉授书处”,背面额题:“阳虚鸟迹”,下书二十八字,碑文流传至今,信而有证。洛南人民为了纪念文字始祖仓颉,褒扬他对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清光绪五年(1879)于县城东南隅修建了仓圣祠。祠内有正殿、享殿和前殿,一院四进,雕梁画栋、五脊六兽、庄严肃穆。正殿奉祀“仓圣之神位”朱底金字神牌。洛源书院山长陈绶额题:“肇造斯文”,陕西督学使许振祎享殿题书:“仓圣祠”,字迹苍劲有力。院内有自黑潭街移回的“仓颉授书处”原碑,并于祠左侧建有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炎帝祠
炎帝祠坐落在宝鸡市区经二路西段的炎帝园公园内。宝鸡市历史上的多处炎帝祠皆因战乱被毁,炎帝园内的炎帝祠是1993年8月重新修建落成并对外开放。门额上书“炎帝故里”四个金色大字,是原国务院副总理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于1993年中国宝鸡炎帝节之际所题。民盟中央原主席费孝通也为炎帝园题写了园名。每年清明节,宝鸡市委、市政府组织党政干部、海内外人士和各界群众在这里举行公祭炎帝活动。炎帝祠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63平方米,主殿高21米,为仿秦、汉高台建筑,外观气势雄伟。祠内塑炎帝像,高5.5米,庄重而宏大。殿堂壁画214平方米,是一组内容为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的大型壁画,生动地再现了华夏始祖炎帝率先民创制农具、教农耕种五谷、采药解除病魔、为民尝百草、制琴普乐的情景。西廊有众多国内名人题词,歌颂炎帝功德。园内三面植有松柏、花草,四季常青。2004年4月,宝鸡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公园门楼拆除,建立广场向社会开放。如今,这里已是广大市民晨练、夜曲、游乐的好地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长安杜公祠
杜公祠位于长安县韦曲镇东南1.5公里处的少陵原南麓半坡上。明嘉靖五年(1526年)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建的祠堂,清乾隆末被焚,清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1949年后多次整修,1983年大规模翻修后基本保持了其明清建筑的格局。祠院坐北面南,东西长,南北短,占地3000平方米。院内北面正中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歇山顶的杜甫享殿,殿内正中台座上有新塑的杜甫泥坐像,泥像东侧竖立刻有杜甫朝服半身像的石碑一通。享殿东接围墙及后门,西接碑廊,廊西有面宽三间、进深一间、硬山式的陈列室。院内东、西面各有硬山式配殿三间。以上建筑组成一长方形四合院,院中有一古槐。祠内留有明清时代重修祠堂的碑记六通及当时文人游者的大量诗作。杜公祠1956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双竹村樊川路乘车线路:西安市内可乘905、917、923、4-19路公交在杨虎城陵园站下车,向前行200米按照路标向左走一段小路即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张载祠
张载祠位于宝鸡眉县横渠乡横渠村。张载祠又称张子祠,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创始人张载的讲学之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载祠座北向南,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始建于元代,明清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主要是清道光年间所建。现有献殿、东西厢房、山门、后殿、学堂四幢。后殿及学堂因坍塌而拆除重建。清代著名的横渠书院,曾设在这里。祠内文物有清康熙皇帝御赐匾额一面、明万历及清乾隆等代重修及拜竭祠庙碑石八通、木刻《横渠志·卷之六》“第十八代裔哀祠”原版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岐山武侯祠
岐山武侯祠,道教庙宇。在陕西省岐山县城南约二十公里处的五丈原上。此原高120余米,东西宽1000米,南北长3500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南倚秦岭,东西北三面临河,地势十分险要,为古代行军布阵之地;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曾驻兵于此,后又率兵伐魏,积劳成疾,病卒于此。后人为纪念他,于此创建祠庙,以奉其像。现存祠庙建于元初,明、清续有修葺,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配殿、钟楼、鼓楼、东西厢房等。正殿内供奉诸葛亮坐像,殿壁嵌有青石四十块,上刻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出师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城固韩家祠堂
韩家祠堂位于城固县原公镇西坝村,始建于明代。2014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韩氏原为安徽凤阳人,明代时因军功迁到城固原公居住,修建祠堂,其子孙在此繁衍,清代时韩氏家族曾有多人考中举人和进士,其中嘉庆年间,韩氏家族中曾有人任无锡知府,先后两次被皇帝加封(圣旨现存城固县博物馆),为了牢记祖辈的功德,清嘉庆年进行了扩修,嗣后屡有修葺,总占地面积1170平方米,坐北向南,为砖土木混合结构,由照壁、牌楼、大门、议事厅、献殿、祭殿等组成。祭殿面阔三间,进身一间,硬山式顶,上盖小灰瓦,为明代所建。该建筑是城固乃至陕南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家祠,因韩氏家族是城固的名望大家族,其后辈有多人在明清时为官,所以该建筑在修建时用料讲究,工匠技艺精湛,可以代表当时汉中地区家祠建筑的最高工艺水平,因此对于研究明清时期人口的迁移和当时的民居建筑艺术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周至王氏宗祠
周至王氏宗祠时代:清地点:周至县竹峪乡梅塬村保护范围:门楼、献殿、祭殿建筑基址区域四周外延15米。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各外延5米。2008年,周至王氏宗祠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部陕西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