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十大祠堂
1、开先县令詹公祠
开先县令詹公祠,古时在县衙鼓楼东,今迁建于凤冠山南麓大石垵,安溪一中体育场北侧,内祀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詹敦仁(914—979年),字君泽,号清隐,开先县令,敕封靖惠侯。祖籍河南光州固始人。祖父詹缵随王审知入闽,后隐居仙游县植德山下。敦仁自幼家学严谨,勤奋好学,尤善于诗,时称“闽中三绝”之一。敦仁少年时曾-劝闽王王昶入贡朝廷,其文才受王昶赏识。王昶请他参决军机大事,他鄙薄王昶杀父夺位,坚决辞绝,并作诗《劝王氏入贡,宠予以官,作辞命篇》,以明其志。南唐保大十三年(945年),留从效出任清源军节度使,知泉州,邀詹敦仁当属官,敦仁力辞不获,于是求监小溪场。上任后,他看到这里山川雄壮,人物夥繁,便向上奏文称“土沃人稠,舟航可通,若益以邻界,因今之地,可以置县”。果得批准。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詹敦仁受命首任清溪(今称安溪)县令。詹敦仁欣赏小溪场场址“三峰玉峙,一水环回,黄龙内顾以骧腾,朱凤后翔而飞翥”的美丽风光,便选为县治。在任一年多,詹敦仁便推荐王直道继任县令。卸任后,他钟爱安溪西部佛耳山峭绝高大,清静偏远,择地兴建“清隐堂”定居。著有《清隐堂集》。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詹敦仁辞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贤良港天后祖祠
贤良港天后祖祠位于福建省莆田秀屿区忠门镇,与湄洲岛妈祖祖庙遥遥相望。贤良港又名“黄螺港”,今名港里村,原为莆田县忠门镇所辖,现为湄洲湾北岸山亭乡所辖。贤良港天后祖祠里供奉的是妈祖父母神像和宋代“异人妆塑”的妈祖神像,以及妈祖列祖列宗的牌位。据《天后志》记载,妈祖曾祖父“保吉公弃官隐居贤良港”。位于湄洲岛一水之隔的大陆岸贤良港(今忠门镇港里村),一名红螺港。这里是妈祖出生地,宋代妈祖受朝廷敕封为祖姑,林默升天之后,在贤良港林氏祖祠祀祖姑木雕神像。明永乐十九年,祖祠圮坏,钦命太监至贤良港整修致祭;嘉靖年间,沿海遭倭寇骚扰,村里民居尽被焚毁,独此祖祠倭寇不敢侵犯。清初截界,祠废。康熙二十一年复界后重修。康熙五十九年奉旨:“天后本籍宗祠令地方官春秋二祭,载入祀典”;嘉庆元年赠封先代;嘉庆八年奉旨敕封三-妣为积庆公、积庆公夫人。莆田地方官以贤良港距城80华里,交通不便,自乾隆年间即就城内文峰宫举行春秋祭祀,港里林姓子侄领办具祭。时祖祠受风雨蚁蛀,瓦漏墙倾,遂择于原址的后山高地重建。邵州裔孙惠安县教谕林清标(雍正朝太仆寺卿林源之子),写信给其长子(时任台湾府凤山县教职)林霈,就台湾募捐修建,至乾隆
3、漳浦蓝氏宗祠
蓝氏宗祠年代:明、清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石椅村简介:明嘉靖二年(1523)始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西南朝向,建筑面积540.96平方米,由门厅、正堂及两边耳房组成;堂前有大埕,埕下排列七星潭,祠后为小石山及状同日月的二口水潭。附属文物主要有门厅左侧墙中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祖庙碑记”,记述了蓝理重修种玉堂的事迹,以及民国丁卯年“勒缘石碑”等。种玉堂位于漳浦县赤岭乡(原苌坑)石椅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年,清康熙年间由福建陆路提督蓝理重建。种玉堂门联“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苌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表明“镇海”是明代镇海卫,为漳州海防重地,文臣武将从这里兴起。种玉堂是闽南畲族祖祠,几百年间,“种玉堂”蓝姓族人不但传衍整个赤岭畲族乡,而且分衍到其他地方及台湾东南亚各地,总人口达五万多。在种玉堂的显要位置,悬挂着清康熙皇帝赠给蓝理“所向无前”匾、康熙皇帝赠给蓝廷珍“平台大将军”匾、雍正皇帝赠给蓝鼎元“公正廉明”匾。这三人均是平台、治台名宦,称为“蓝氏三杰”。蓝理、蓝廷珍、蓝鼎元简要介绍如下:蓝理(1649—1720),苌坑(今赤岭石椅村)人,蓝理青年时身材魁伟,精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长泰杨氏宗祠
长泰杨氏宗祠,俗称杨海纪念堂,位于长泰县武安镇城关村后庵,始建于唐代,原为杨海居住的一所简陋平房。明代,杨海的后裔杨复一在原址扩建为杨海纪念堂。杨海系唐文德元年(888年),朝廷诰封的武胜场大使。至南唐保大十四年(955年),“场”升为“县”,取名长泰,属泉州府管辖。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邑原任武胜场大使杨海等,以长泰距泉州三百余里,期会征输不便,请求舍远就近改隶漳州,泉州太守林金吾奏准朝廷,于是长泰县始属于漳州,一直延续至今。杨海为开县元勋,他关心百姓疾苦,为长泰人民的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故民尊称其为“武胜公”。杨海纪念堂,座西朝东,建筑面积570平方米,石、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外墙由青砖砌成。由门厅、天井、侧廊、正堂组成。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梁架十三檩前廊式,阶石硕大,浮雕花卉图案。堂内悬挂有历代的“进士”、“武进士”、“举人”、“武举人”、“文魁”等扁额。正堂还悬有一副对联“武胜家声远,弘农世泽长”,横批“清白传家”等,反映了杨氏的家史、家风。杨海纪念堂于1996年7月公布为我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四有”(有保护范围、有记录档案、有专人管理、有保护标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郭氏宗祠
郭厝村隶属峰尾镇,东临湄洲湾,北接福炼生活区,是泉港著名的回族人民居住地,迄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郭氏始祖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时值唐末闽王王审知开发福建,郭斌、郭质兄弟二人避难入闽,初居长乐,至五代后梁迁居仙游。后来,郭斌娶戴氏女,迁居泉州,另分一脉;郭质迁居仙游碧溪旗峰下,娶苏氏女,繁衍生息。至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郭质后裔郭霖到泉州惠安荻州(今郭厝)定居立业,成为如今郭厝郭姓回族的始祖。现宗祠中厅一对清代留存下来的石柱镌刻的对联“系起汾阳世代源流由固始,支分荻水故家文献壮莲山”,即言明郭氏渊源。郭霖之母林氏,教子极严,虽然家境贫寒,仍含辛茹苦供儿子求学。郭霖自幼聪敏,能诗善文,丞相极赏识其才,逢铨叙选拔,郭霖被赐为进士出身,官调仙游县尉。因仙游乃郭霖祖籍地,郭霖避亲不就,再调任建安主簿。郭霖淡泊明志,晚年杜口不谈时事,惟闭门读书,著书五部,各有集解藏于家。郭氏耕读传家的美德自此代代流传。今郭氏宗祠是当时郭霖至郭厝村定居建宅原址。郭霖虽系出回族,但因先民久居中原,深受中华文化熏陶,兼之是时任朝廷-,故所建府第亦采用中原-府邸建筑风格。元末,兵荒马乱,百姓多遭战祸,府宅一度被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陈埭丁氏宗祠
陈埭丁氏宗祠位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岸兜村。宗祠始建于明代初年,历经修葺、重建、扩筑,是福建省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丁氏原系阿拉伯人,其先祖赛典赤瞻思丁(1222-1279)仕元,官拜平章政事。其后裔的一支于元代行商入泉。元明易朝,裔族避居陈埭,取其祖尾音“丁”字为姓。尽管陈埭丁氏回族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经汉化,但在其生活空间里,至今还不难看到伊斯兰教习俗的遗迹和民族意识的反映。这种既显现闽南汉文化的共性,又蕴涵伊斯兰教之遗俗而构成的文化特点,在其宗祠及其祖先崇拜的表征中,可以有助于我们作较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宗祠坐北朝南,建筑群体以廊院式组织,采用闽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技术,以砖、石、木构造,中轴线自南至北为泮池、门埕、前厅、前庭院、中堂(主殿)、0院、后殿,除泮池外,南北长49.24米、东西宽21.38米,总占地面积1052.75平方米。红底金字“丁氏宗祠”匾额,高悬于前厅正门门楣上方,字迹苍劲,熠熠生辉。中堂是宗祠建筑群的中心建筑,神龛供奉丁氏列祖列宗考妣神主,每年隆重的春秋二祭就在这里举行。最引人注目的是门楣上方的木雕以及廊心墙的石雕阿拉伯文组字装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温坊汤氏宗祠、祖厝(红一方面军第1师无线电台驻地旧址)
温坊汤氏宗祠、祖厝年代:清座落地点:将乐县南口乡温坊村简介:北宋宣和元年(1119)始建,现存建筑保留清后期风格。前有空坪,单进合院式,由门楼、门厅、正堂组成,占地面积270.64平方米。门楼牌坊式,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祖厝自清康熙末年建成后,从未大修。坐东南朝西北,为前后二堂加左右各一直护厝格局,占地面积992.18平方米;正堂的柱、檩、枋等处均有彩绘,保留有红军标语多处。1931年至1934年间,红1师和红军东方军所属部队曾三次进驻温坊村。红军在村里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思想,教唱《红军歌》,并将闻讯而逃的汤邦荣(曾任民国邵武、顺昌县长,将乐县议长)、汤永年(曾任清流、沙县县长,福建省参议员)父子家的谷仓库房打开,没收其衣物、房产、银圆等财物分给贫苦群众。红1师司令部就设在汤氏祖厝,师长李实行、政委吴溉之及警卫班均居住其中。师部无线电台设在紧邻的汤氏宗祠,红军战士散居在毗邻宗祠的真武庙及谢厝、下坊等民居内。红军还在村头葫芦门及池湖溪桥、后门山凹等四围设立哨所。红军组织群众成立了温坊乡苏维埃政府,汤俊禄、汤邦生、汤韶期分别担任财政委员、土地委员和文书。同时成立了游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8、漳州林氏宗祠
漳州林氏宗祠,又称比干庙,位于福建省漳州芗城区振成巷内。林氏宗祠,又称比干庙,是漳州七县林姓氏族合建的林氏宗祖,供奉林氏始祖比干,乃漳邑林氏祭祖之所,漳州林氏还以此年作接待本宗族赴考往来生员用。宗祠前后进已废,现存中进四方正殿,面积430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红色筒瓦,下檐不围合,并留有回廊的痕迹,可见原规模甚大。宗祠确切建筑年代已无考,经专家据主殿实物与结构分析、鉴定,始建于宋代,因清末曾修葺,故亦带有清式建筑的痕迹。漳州比干庙不仅长期供奉比干,还做为林氏族人赴考往来生员的接待处。文革前比干庙内仍高挂多块明清状元、探花的牌匾,林震、林钎、林士章均高挂其上。正殿两边厢房各有十几间书屋,各区林氏考生均可来此住宿读书作文。资料可查,明、清时期漳州林氏族人进宫殿试揭榜甚众,且大多继承先祖比干之人格气质。明嘉靖探花林士章知书达理,明辨是非,胸心宽阔,乐于助人,任南京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深得皇上信任并赐给三间五楼十二柱式石牌坊一座,矗立于现漳州香港路,石牌匾两面分别刻楷体巨字“尚书”、“探花”。明万历当朝东阁大学士林钎以“清恬异常,高风亮节”著名于世。明代〈〈云山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永安陈氏大宗祠
位于永安市贡川镇城南巫峡头陈氏大宗祠是明代宫殿式建筑物,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闻名遐迩的旅游观光景点之一。其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陈氏入闽始祖唐中丞搽陈雍的纪念祠,清代康熙、光绪年重修。宗祠坐西朝东,现存一进门楼和二进正厅,造型古朴典雅,结构厚实,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为抬梁和穿斗结构,中堂有神台,设五个神龛,分别崇祀唐代入闽始祖陈雍和宋代陈瓘、陈渊等人。歇山式门楼正中,“陈氏大宗祠”五个大字遒劲有力;大门两侧,石狮雄踞;二进石华表上世承天宠大字描金;焚纸宝库、花木草坪及两边厢房布局有序;追远堂内肃穆高雅,状元及第、探花及第、七十九位进士等金匾高悬于大厅上方。“雍穆宗风”、“敦宗爱国、”“理学之门,忠贞之家”等匾额记载过往的种种故事。宗祠内珍藏着一部清光绪十六年撰修的大宗谱,共48分册;还有民间收藏的清嘉庆、道光年间撰修的宗谱,可供查阅考证。大宗祠是连接陈氏后裔的重要纽带和寻根谒祖的圣地,也是八闽大地及海内外陈氏子孙奉祀先祖的净地。每年农历二月初十和八月初十举行春秋两祭,来自福建、广东的陈氏后裔及至海外裔孙代表云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光明余氏宗祠(光明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光明余氏宗祠年代:清座落地点:将乐县光明乡光明村简介:元、明时期始建,屡有维修,现存建筑保留清后期风格。坐西南朝东北,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积约192.5平方米。主厅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带前廊,前廊卷棚顶;内檐使用大额枋,抬梁减前金柱及中柱。附属文物有左侧的余氏祖墓。1931年6月8日,盘踞在将乐、泰宁和邵武一带的最大股匪首罗鸿标,带领500多名匪徒,冒充红军队伍,在邵武县城大肆劫掠商店、--烧杀3天后,掳走汉美中学100多名女学生及大量金银财宝。该匪帮途经安仁、万安等地后,于23日窜到将乐县光明乡境内。红3军团第6师政委彭雪枫命令红8团一部和红7团两面夹攻,把罗匪分别包围在光明乡余氏祠堂和附近的一座山头上。红军犹如天兵而降,把正在祠堂内喝酒的匪徒-械全部缴获。当发现匪首罗鸿标不在其中后,红军便迅速缩小村后山的包围圈。此时,罗鸿标胁迫众匪负隅顽抗,但在红军猛烈的攻势下溃不成军。罗鸿标带着两个保镖妄图突围潜逃,被红军活捉。经过1个多小时的战斗,红军击溃了500多名匪徒,活捉罗鸿标,缴获机-2挺、马10匹,以及许多-支弹药、黄金、银元、烟土等财物,救出了遭劫持的100多名女学生。红军召开群众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全部福建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