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旅游
江苏省十大祠堂
1、史侯祠
中国史氏第一座大庙“史侯祠”位于江苏溧阳东郊埭头镇,始建于东汉初年,是为纪念东汉名将、溧阳侯史崇而建的祭祀建筑群,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后多次被毁于天灾--,族人屡屡修复扩建;据记载至清光绪二十五年为第十五次修建,占地60亩,殿堂百余间,成为江南第一大祠。抗战时又遭日寇破坏,以后在此办起来埭头中学。2005年成立了“溧阳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工作规划的重点之一就是恢复重建史侯祠。史崇后裔不甘祖先文化遗产的消失,集千万资金,择原址西侧,主动承担重建史侯祠的职责,于2007年12月开工兴建,2008年第一期工程完成,以后逐年增建,目前初具规模,占地50亩,房屋110余间,建起一座金碧辉煌的史侯祠。这里殿宇轩昂,环境优美,已经成为溧阳境内的一个人文景点。史氏家族在历史上出将入相,英才辈出。据《二十四史》和各种史料统计:从东汉至清末,史家共出了569名进士,御史大夫10位,三品以上朝廷命官368位,将军、元帅26位,9位宰相。第49代孙史可法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清英雄。在中国现代史上,史家宗族也是群英璀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体育冠军、国家一级演员、全国知
2、义庄祠堂
在平江历史街区保留下来的古旧建筑中,除了大量的民居、深宅大院、寺观外,义庄祠堂占有相当的数量,可见古人十分重视义庄祠堂的建设。义庄创自宋代名臣范仲淹。北宋皇右元年(1049),在杭州任知州的范仲淹回归乡里时认为“俸赐之余宜以周宗族”,因取平时之积蓄购买良田千亩,捐赠给范氏宗族,作为族人公产,名为义田。还在城中灵芝坊(今范庄前)祖宅设立义宅、义学,以济养群族,并亲手制定义庄的管理规矩。义庄的主要任务是春秋祭祀祖先,维修坟墓,纂辑族谱,以义田收租赡养族人之贫困者。族中有鳏寡孤独,及读书无膏火之资,年长无婚嫁之费者,义庄皆予资助。一般立庄正一人,庄副一人,司其出纳。两宋及元代,由于朝廷提倡儒学,器重士人,因此对兴办义庄予以鼓励。0不仅在道义上给以褒奖,而且在田赋上给予优惠。义庄除向国家缴纳租赋外,其余如差役、科折一律免除。官僚地主纷纷效仿兴办,明朝嘉靖、万历以后义庄渐多。内阁首辅申时行与子申用懋在苏州建申氏义庄,置田一千一百余亩。清康熙时开始对设义庄者正式加以旌表,有的赐以“敦本表俗”匾额,并从法律上对义庄加以保障。义田逐渐演化为大地主保存、兼并土地的一种方式,义庄已与祠堂、族学完全合一,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先蚕祠
时代:清地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五龙路口在古代,蚕神有着重要的地位,汉族劳动人民为了向蚕神表示敬仰,并表达蚕农对来年丰收的美好希冀,所以蚕农们对蚕神进行祭祀,并衍生出许多风俗。先蚕祠是汉族古典庙堂式建筑,正面门楼飞檐斗拱,气势轩昂。旁侧是八字形清水砖壁,朴素雅洁,再前过栅门是小广场,原是香客集散处。三座拱门正中竖匾为祠名,两侧上方分别书写“织云”和“绣锦”是为当年盛泽丝绸业繁荣的写照。过门楼不远就是戏楼,戏楼两侧与厢楼相通,戏台朝北,下面的石板广场延至正殿前,场地开阔,可容万人。正殿雄伟高敞,供奉中中华民族人方始祖轩辕、神农和嫘祖三座塑像,各位都知道轩辕就是黄帝,神农是我国的农业祖先,又称炎帝,通常所说的炎黄子孙就是他们两人的后代了。至于那位远古女子嫘祖是黄帝的妻子,是她教会百姓养蚕缫丝,可以说她是我国丝绸行业的祖师爷了。这在殿上“先蚕遗泽”、“衣被苍生”的匾额上表述得最清楚不过了。以往养蚕之前或养蚕期间,乡民到祠里去拜一拜,祈求神灵保佑,取得蚕茧丰收,实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以往先蚕祠里香火鼎盛。先蚕祠为国家AA级景点,2013年5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
4、陆公祠
陆公祠是盐城籍民族英雄南宋丞相陆秀夫的纪念馆。江苏陆公祠坐落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儒学街。盐城人民为了纪念陆秀夫这位爱国民族英雄,于明代嘉靖十年(公元一五三一年)在盐城儒学街西侧建造了“宋丞相陆公祠”。初建为“三进两厢”和“一坊一亭”。即:一进为门厅,二进为仰止堂,三进为正祠堂。盐城是南宋末年著名丞相陆秀夫的故乡。陆秀夫祠。在盐城市区儒学街西侧、陆公词巷内。明初时建造,为了纪念南宋陆秀夫而建。陆公祠修复扩建工程总占地面积约6750平方米,修复、扩建面积2680平方米,其中祠堂等占地3375平方米,文化街区占地225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陈列分“家”、“国”两部分。“家”主要由序厅、景忠堂和正祠堂组成,着重表现陆秀夫为人诚实、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孝敬父母的美德;“国”由“忠烈堂”和“仰止堂”组成,通过现代的展陈手段,再现了陆秀夫勤政、廉政和崖山殉国的壮举。地址:盐城市亭湖区儒学街门票:免费开放开放时间:全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礼嘉王氏宗祠
礼嘉桥王氏宗祠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鱼池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清雍正年间(1723—1735)增建后进,嘉庆十四年(1809)改建宗祠,在旧址上扩大祠堂规模,历时8年建成。礼嘉王氏宗祠,历史比较悠久。据《周陈王氏宗谱》记载,中沙礼嘉王氏是周陈王氏是随北宋南渡而来到武进礼嘉的。中沙周陈王氏是北宋宰相王旦(王文正公)一脉的后裔,而王旦的父亲王祜(王晋公)曾在北宋初年任兵部侍郎。当初他曾“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大文豪苏东坡收入《古文观止》的名篇“三槐堂铭”说的就是这件事。以后,王氏子孙不论迁徙何处,如建宗祠就都取名“三槐堂”。王氏宗祠原为五楹四进,中间有一个大天井,是经典的歇山式徽派建筑。歇山式建筑在我国古代运用很多,它指的是庙宇殿堂的屋顶形式,即在殿顶两侧的两面坡截断后立起一面墙,然后再形成一个斜坡。这样建筑就有厚重感和纵深感,气势恢宏,美轮美奂。并且指导当地确定了修复方案,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它的历史原貌。王氏宗祠堂屋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共4进。依次为门厅、三槐堂、槐荫堂、槐恩堂。整个宗祠堂屋占地面积2172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达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宜兴卢忠肃公祠
忠肃祠,在宜兴市宜城镇东珠巷东端,是为祭祀明末兵部尚书、抗清名将卢象升而建。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卢象升(1600—1639),字建斗,号九台,宜兴茗岭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大名知府、按察使、右佥都御史、左佥都御史、兵部侍郎兼湖广巡抚、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三赐尚方宝剑。象升虽文士,但善骑射,娴战略,能治军。将兵平叛,屡立战功,任内力主抗清,反对议和。崇祯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在与清兵交战中,牺牲于河北巨鹿蒿水桥。崇祯十二年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赐祭葬,世袭锦衣卫千户。南明福王时追赠忠烈。忠肃祠原称卢公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钦赐卢象升忠肃,乃称忠肃祠。清咸丰四年(1854)遭兵燹,清同治九年(1870)邑绅及卢象升后裔募资重建。忠肃祠原有建筑面北座南,北濒长桥河,南接东珠巷,共有建筑二进20余间,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祠前临河为一片青石铺砌的小广场。第一进堂屋正中上方悬“近古一人”匾额,为原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周佛海所书。东西厢房内设有供奉神主牌的木座。一边的牌子上写“明兵部尚书卢象升麾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忠肃祠
忠肃祠,在宜兴市宜城镇东珠巷东端,是为祭祀明末兵部尚书、抗清名将卢象升而建。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卢象升(1600—1639),字建斗,号九台,宜兴茗岭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大名知府、按察使、右佥都御史、左佥都御史、兵部侍郎兼湖广巡抚、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三赐尚方宝剑。象升虽文士,但善骑射,娴战略,能治军。将兵平叛,屡立战功,任内力主抗清,反对议和。崇祯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在与清兵交战中,牺牲于河北巨鹿蒿水桥。崇祯十二年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赐祭葬,世袭锦衣卫千户。南明福王时追赠忠烈。忠肃祠原称卢公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钦赐卢象升忠肃,乃称忠肃祠。清咸丰四年(1854)遭兵燹,清同治九年(1870)邑绅及卢象升后裔募资重建。忠肃祠原有建筑面北座南,北濒长桥河,南接东珠巷,共有建筑二进20余间,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祠前临河为一片青石铺砌的小广场。第一进堂屋正中上方悬“近古一人”匾额,为原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周佛海所书。东西厢房内设有供奉神主牌的木座。一边的牌子上写“明兵部尚书卢象升麾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高淳吴氏宗祠
在高淳老街东端,有一组高大轩敞的清代建筑,这便是有名的吴氏宗祠。这组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依地形而建,门朝官溪河,背靠老街。布局分为前进正门(戏楼),中进享堂,后进祭殿,间设天井,侧有厢房。建筑面积计820多平方米。首进部分为三开间,有上下二层。底层南向开设正门,门外两侧砌“八”字形罩墙。青砖叠砌,麻石做基,左右各安置一块圆形抱鼓石。尽显肃穆庄重的祠堂本色。进入正门,转一个方向看此建筑,才发现它是一座戏楼,是吴氏族人欢聚娱乐之所。将大门与戏楼合二为一,可见当年设计者匠心独运。戏台设在二楼,用屏风木板隔成前、后台,俗称“天壁”,以便前台演戏,后台化妆。扇形门额上左书“出将”,右书“入相”,为演员进出场“月门”。前台边间,隔成“乐台”和包厢。台顶,正中构筑叠三层八角形藻井,四周置“平棋”天花。戏楼上的藻井不仅有装饰作用,而且在演唱时能够产生共鸣,起到吸拢回传的效果。中进享堂,面积250平方米。建筑造型为:前、后轩廊,敞厅式。正间屋架“抬梁式”,上设草架,高达12米多。后进祭殿,地势高于中、后二进,建筑结构为:内四架大梁、前轩后廊,偏作厅露明造。建筑面积225平方米。中、后两进大殿,系典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崇贤里王氏宗祠
崇贤里王氏宗祠位于镇江市新区大路镇,是当地王氏族人建造家族祠堂,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新四军山北县圌山区文工团驻地。王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明崇祯三年移建今址,整体结构保存较好。宗祠门东向,中路分前、中、后三进,每进五开间,共占地面积1490平方米。第一进为门厅,进深七檩6.5米,斗拱木雕梁柱保存完好。第二进前有仪门,正反面都有砖雕。入内为二进庭院,享堂前有青石月台,享堂进深十檩6.5米,梁柱、屋面、木雕保存完好。三进为寝堂,进深八檩6米,由大堂后墙两侧便门可进入三进庭院,寝堂有檐廊。另有北路三进,南路一、三进辅房。王氏宗祠是镇江地区年代古老和规格较高的祠堂之一,现存建筑格局完整,是研究镇江地区明清宗祠建筑、砖木雕刻艺术和民俗文化、人口迁移的重要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昔日大门前分放有石鼓一对,“王氏宗祠”四字赫然醒目。重门牌楼系石刻雕饰,刻工精细,开阔的天井青石铺地,筑有月台,中进三开间敞厅,气势高大,雕梁画栋,檐前花窗隔帘,前后三进檐前全系条石铺设走廊,中厅屋顶正中悬挂“严礼堂”牌匾,前后左右分别悬挂王氏族人光宗耀祖等贺词牌匾。其中与“严礼堂”对面悬挂一块牌匾“代天觉世”四字,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唐少傅白公祠
苏州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修筑七里山塘,清嘉庆年间山塘街上就修建有唐少傅白公祠,后毁于太平天国年间。2006年修建的白居易纪念馆位于渡僧桥附近,成为游客走进山塘的第一个景点。为了方便游客了解白居易与山塘乃至苏州的渊源,扩大白居易纪念馆的旅游价值,有关部门对馆内原有陈设重新布置:增添白居易生平介绍,又把白居易在山塘、苏州的生活场景以石雕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沿用唐少傅白公祠的旧名,更能完整体现白居易的一生,对慕名而来的游客来说,更值得一看”。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巩县(今河南巩义),祖籍山西太原,有史学家考证其祖上是龟兹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卒于武宗会昌六年。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和百姓疾苦有较多接触和了解。贞元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赞善大夫,后因上表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而得罪权贵,贬江州司马。长庆年间(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宝历二年(825年),调任苏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部江苏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