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遗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遗址篇
581、苗塚遗址
苗塚遗址,位于西平县环城乡李庄杜村东北1500米处,西距京广铁路2000米,北距淤泥河1100米,海拔高度为56米。从遗址上部地表所采集的文化遗物看,有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战国、汉代时期的生活器具残片和建筑材料残块。从采集到的文化遗物表明,苗塚遗址是一处上自新石器时期,下至汉代等不同时期的大型文化遗址。该遗址为文物调查时发现,仅对其进行了钻探,文化层叠压共分4层。第一层为耕土层,土色为灰褐色,土质疏松,内含红烧土粒、灰粒等,厚10厘米~15厘米;第二层土色为深灰色,土质较硬,厚37厘米~45厘米,含大量陶片、灰粒及烧土块;第三层土色为灰黑色,土质疏松,厚60厘米~75厘米,内含大量陶片;第…
582、东岔抗日根据地遗址
东岔抗日根据地遗址,位于集安市境内老岭山区,东起今太王镇阳岔村小青沟,西至今台上镇双岔村,南起今大路镇、榆林镇、麻线乡,北至清河镇,方圆600多平方公里。该区域面积广阔,自然生态保持良好,人为活动较少。东岔抗日根据地,距市区西北18-30公里。东有老岭山脉及小爷岭密林为天然屏障,西、南有崇山峻岭,层峦叠嶂阻断交通。奔流不息的蚂蚁河从东部小爷岭山麓流出,汇集大小川流注入浑江。这一带山深林密,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当年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曾在这里建立了东岔抗日根据地。根据地的长度约10公里,面积约125平方公里。经多方考证,认为原“东岔抗日根据地”的叫法,不能够准确记述当年抗联活动的范围,建议…
583、许氏宗祠遗址
著名的历史文化村落磡头村,以许姓为聚居大族,许氏先人于南宋年间由别处迁此定居,在此后数百年间逐渐繁衍成今日之千灶万丁的大村落。磡头村古时又称云川,位于海拔1350米的云岭脚下的幽谷里,地形极为复杂。当地谚云:锄头磡,上床三档磡。据说这就是磡头村名的由来。磡头村古来有三屏、五墩、六桥、八景之美称。何谓三屏?翻看史料,始知三屏乃为阳和屏、寺山屏、亭文山屏。又何谓五墩?五墩即狮文墩、八卦墩、东山营墩、文笔墩与塔岭墩。六桥是横贯磡头村涧溪上的6座石拱桥,即永安桥、聚顺桥、三德桥、杨川桥、银宫桥、聚秀桥。八景谓之:屏开锦帐、甄峰毓秀、石室清虚、逢石作壶、岩存仙迹、洲涌金鱼、峦迥天马、玉泉听珮。从绩溪县城…
584、郝家台遗址
郝家台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城东沙北街道石槽赵社区东北的台地上,京广铁路从遗址的西南部穿过,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遗址高出周围地面2-3米,文化层厚约3-5米,面积5万多平方米。郝家台古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2米,东西宽148米,面积近3.2万多平方米。建于郝家台龙山文化二期,距今4600年左右,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河南龙山文化中时代最早的重要城址。1986年-1987年先后发掘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遗址内西南部发现有城堡遗迹,大面积成排房基,并有木板地面遗痕。另有窖穴、墓葬、灰坑、陶窑等遗迹以及城墙基和外围防御沟。出土有陶、石、骨、蚌器数千件。郝家台古城址反映了4000-5000年…
585、金中都水关遗址
金中都水关遗址位于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小区40号,凉水河以北50米处,建于金代。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中都水关建于1151-1153年金中都修建之时,是古代城墙下供河水进出的水道建筑。金中都水关建筑修建在永定河冲积地带的沙层之上,石木结构。该遗址是金中都南垣水关的遗迹,遗址上半部建筑已毁,遗留下来的基底部分保存较完整,主要由城墙下过水涵洞底部的木桩、木枋、地面石、洞内两厢的残石壁、进出水口两侧的四摆手及水关之上残存的夯土城墙五部分组成,全长43.4米,过水涵洞长21米,宽7.7米,平面呈“八”形,南北向,北部为入水口,南部为出水口。据推断,该遗址应毁于元代中、晚…
586、中共彭湃县委、彭湃县苏维埃政府(后期)遗址
中共彭湃县委、彭湃县苏维埃政府(后期)遗址位于宁化县安远乡安远村横街21号(今安远乡人民政府企业办公楼及乡政府食堂)。1933年7月,红军东方军入闽作战取得泉上土堡战斗胜利,解放了宁化东北片。为加强党对新区的统一领导,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46次会议决定增设彭湃县,并成立中共彭湃县委、彭湃县苏维埃政府,王珍等2人先后任县委书记、袁锡林等4人先后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下设内务部、财政部、粮食部、土地部、劳动部、教育部、文化部、军事部、裁判部、保卫局等工作部门,县苏维埃政府先期设在巫坊区巫坊乡(今宁化县湖村镇巫坊村)陈氏宗祠,1934年5月迁驻安远区安远乡原国民党安远区公所(今…
587、吴城遗址
位于樟树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乡吴城村,处萧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以村为名。当地村民自古以来亦称吴城为“铜城”,这与历史上出土过青铜器、冶炼过青铜器有关。距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1973年秋,樟树市博物馆配合兴修吴城水库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吴城遗址。自发现以来,吴城遗址先后经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十次大规模的考古科学发掘。通告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该遗址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遗址中心是一座61.3万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从揭露6000多平方米面积来看,清理了一批房基、陶窑、水井、铸铜作坊、道路、祭祀场所、墓葬、城墙和城壕等重要遗迹…
588、南陈遗址
南陈遗址位于茌平县杜郎口镇南陈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发现,表面为灰土,四周散布大量龙山至汉代的陶片。1980年秋天,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聊城地区文化局、茌平县图书馆联合对南陈遗址进行发掘。该遗址面积近8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堆积厚约2.5—3.2米,延续时间较长,从龙山一直延续到汉,其中以龙山文化最为典型,出土了大量石、骨、蚌器,主要有石斧、石刀、骨凿、角锥、蚌镰等,陶器以夹砂灰陶居多,其次为泥质陶黑、灰陶,有少量红、褐陶,蛋壳陶偶有发现,厚度在0.1厘米,代表器物为深腹罐、瓮、大口罐、盆、碗、杯、器盖。另外还有商周、战国、汉代的遗存。南陈遗址位置十分重…
589、五卅运动初期的上海总工会遗址
宝山路403弄2号(原宝山里2号),1925年6月曾是五卅运动初期上海总工会所在地。原建筑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0年8月,该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级纪念地。现为公共服务设施。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的当晚,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反帝运动,发动-罢工、罢市、-。31日晚,上海总工会筹备会在闸北虬江路46号广东会馆礼堂召开各工会联席会议,决定正式成立上海总工会,并决定将上海总工会机关会址设在闸北宝山路宝山里2号。6月1日早上,上海总工会在宝山里2号挂牌公开办公。上海总工会“对外以反抗帝国主义,对内以拥护国权为宗旨”,是上海“20万罢工工人…
590、淇县王庄遗址
王庄遗址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小型聚落遗址,大体可分为早、晚两期,从地层及陶器演变序列方面分析,早、晚两期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王庄遗址的面积虽小,但与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的其他同时期的遗址相比,有四特点:1、遗址紧邻太行山,西距太行山大约只有3公里,但距河流较远,南部最近的河流沧河距遗址约有1.5公里,这里的居民所依靠的水源应是遗址北部的一泓泉水,因此这应是一处滨泉居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从遗址上直接覆盖的黄沙土和河卵石及遗址东部发现的大片黄沙土分析,遗址很可能是被一场大山洪毁坏的。2、王庄遗址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小型聚落遗址,整个聚落略作圆形。对中部破坏严重的部分进行了钻探,发现周边的房子呈圆形分布…
591、完城村汉参户故城遗址
完城村汉参户故城遗址: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载:“平舒县城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即指今完城村南里许的古城遗址。参户县为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所置的勃海郡二十六个属县之一,县在东汉初废,县治降为亭。亭,即今乡镇建制。从历史文献所记,参户故城虽降为亭,但因地理位置重要,成为朝廷屯兵的地方,因而又称平虏城或木门城。参户故城还为侯国,汉武帝时,河间王刘德封第九子刘勉为参户侯。参户侯传五世,至东汉初随县制一并裁撤。参户故城遗址呈四方状,长宽各600米,高于地表0.6米,总面积360000平方米。当地称为“南台”的遗址面积2667平方米,散有大量陶器碎片,绳纹筒瓦,兽形、卷纹图案瓦当。1…
592、新开流遗址
新开流古文化遗址新开流景区位于兴凯湖中部,这里既可观大兴凯湖,又可赏小兴凯湖,生态环境保持完好。相传,七仙女姐妹,经常偷偷下凡到兴凯湖洗浴嬉戏。一天,她们游兴正浓,突然狂风骤起,兴凯湖浊浪排空,七仙女顺手将一条丝巾抛出,丝巾立刻化作沙岗横贯东西,从此兴凯湖隔成大小两湖,给人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新开流天然浴场。每年夏季,新开流天然浴场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来此避暑,在这里体验超脱闹市喧嚣,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景区内有新开流古文化遗址、芦苇荡、野生葡萄园、十里杏花林、湖岗绿色长廊等景观,小兴凯湖上还建有水上别墅、水上栈桥,可观鸟、垂钓、住宿。历史介绍:新开流古文化遗址,它记载着6000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
593、迈锡尼和提那雅恩斯的考古遗址
迈锡尼和提那雅恩斯是迈锡尼文明两座最伟大的城市,其遗址也十分壮观。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盛行于地中海东部,在古希腊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座城市还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这两部史诗对欧洲艺术和文学的影响则持续了3000多年。遗址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与爱琴海萨罗尼克湾相距9英里,与阿戈斯北相距6英里。在希腊文化史上,这里是闻名遐迩的中心。在荷马史诗中,它被描述成是一座“黄金遍地、建筑巍峨”的名城,是希腊神话中的迈锡尼国王阿加梅农的都城。19世纪80年代,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利曼多次发掘遗址,发现了城堡、皇宫、竖坑墓穴和蜂…
594、蚝岗贝丘遗址
蚝岗贝丘遗址位于南城胜和蚝岗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贝丘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东莞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保存面积650多平方米,作为在市区中心发现的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也较为罕见。在考古发掘0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残件,发现红烧土活动面、房子、墓葬、灰坑、沟等重要遗迹。墓葬0土了两具珠江三角洲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人类遗骸,蚝岗贝丘遗址因此被专家誉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蚝岗遗址保存面积约650平方米。专家推测珠江三角洲是距今一万年以来逐步形成的,遗址当时很可能是个海岛,遗址西部原有一流向西北的河流,可为先民提供饮用淡水。据当地年龄大些居民介绍,二十世纪八…
595、拾年山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拾年山遗址位于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拾年村东面,其西南10里之地为蒙山之阳,东南北三面有蒙河水系环流,是一座台地型古文化遗址,分布面积约6000平方米左右。该遗址系1984年10月考古调查发现;曾先后三次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遗物石器有:钁、锄、斧等;陶器有:鼎、缸、簋、杯等器物4000余件;清理墓葬136座等。通过大面积揭露和发掘资料表明,拾年山遗址是一座具有一定布局特色的原始村落遗址,整个遗址以高出周围数米为自然壕沟,它的北部为居住区,南部为公共墓区,东部系作坊区。其文化特征第一期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相似,年代测定距今约5500~6000年;第二期文化与薛家岗三期文化相似,年…
596、前西关商代遗址
前西关村距藁城市30公里,地处我市最北边,北隔木刀沟和新乐市相望,东靠无极县境,系三县交界处,处于北纬38˙32,东经114˙50,商代遗址在前西关村西南500米处,北1.5公里是滋河分支,俗称木刀沟。遗址原来是一大面积高大土台,四周逐渐下洼,当地人称其为“狗塔子”,并流传着一个历史故事: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前曾避难于岗上洞穴之内,饥寒交迫,一义犬叼来食物让其充饥,救了他的性命,后来刘秀登基当了皇帝,不忘义犬送食物相救之恩,在此高台之上修建了一座砖塔,以示报犬相救之恩。这故事是当地传说到此处调查,土台铲平,未见砖塔遗址,也不见历史资料,无从可考。1975年,前西关村民张西天在遗址西部平整土地时,…
597、魏家窝铺遗址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部约2公里处的台地上。2008年5月该遗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首次被发现。2008年10月到11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实地测量与勘探,初步确认该遗址总面积约9.3万平方米,是一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2009年至2011年期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已先后三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13,300平方米左右,确认房址103座,灰坑201座,灰沟4条,灶址12座以及其他遗迹等,出土了陶器、石器、动物骨骼、蚌器等大量遗物。2009年7月,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
598、药洲遗址
药洲遗址位于中国广州市越秀区教育路,又名九曜园。五代南汉乾亨三年(919年),南汉开国皇帝刘龑在今西湖路、教育路一带,利用原来的天然池沼凿长湖五百丈(约合今1600米),史称西湖或仙湖。湖中建洲,在此炼丹求仙药,故称药洲。湖中有瑰奇怪石九块,称为九曜石。沿湖有亭、楼、馆、榭,风景甚美。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在其园林文化随笔集《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中,对“药洲”有详尽记述。南汉时置有名石9座,名“九曜石”,后世俗称“九曜园”。五代时刘岩割据岭南,立南汉国,建都广州,兴建王府,筑离宫别院,在城西凿湖500余丈,地连南宫。湖中沙洲遍植花药,名药洲,药洲中置…
599、宁源乡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府)遗址
宁源乡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建宁县里心镇宁源村。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红军部队进入建宁、南丰、广昌一带筹款。1931年1月至3月,红4军10师30团之一部从南丰傅坊和广昌陈庄分别进入建宁西北地区工作,开辟建宁西北游击区。其中,红30团1连(连长姓江)进入建宁宁源、芦田、溪头坑,在贫苦群众中发展积极分子,组织农会、贫农团,还组建了有20多名队员的宁源游击队,选举成立了红色政权宁源乡革命委员会,主席宁茂云。宁源乡在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了打土豪分浮财、拥军扩红、为红军筹集经费和物资等工作,当地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4月初,随着红30团赴江西参加第二次反“围剿”战斗,敌人乘机…
600、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城头山古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南岳村,此为国内发现时代最早的古城址之一,并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城头山古城址是澧县文物考古干部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后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6、1997年进行发掘。通过对西南城墙的解剖,确认古城曾经4次修筑过,其中第一期城墙建于大溪文化时期,高3米多,垣底宽10米多,距今6000年前,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古城址之一。第二期筑造于大溪文化二期偏晚,高5米,顶宽20米,底宽30米,距今5300~5200年。第四期约筑于屈家岭文化中期。整个城址废弃于石家河文化中期。第一期除城墙之外,同时修造了绕城一周,宽1米、深3~4米、长1000余米的大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