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名关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名关篇
101、关城遗址
建筑无存。据考证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用长、圆、平夯夯打而成。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长180多米。遗址基本与史书记载相吻合。…
102、古严关
古严关位于县城西南7公里处的严关镇境内,国道322线西侧约300米处,两山对峙,关隘雄伟,号称“桂北第一雄关”,相传为秦戍五岭时所筑。…
103、南平关
南平关在禄丰县城西10公里处,山峻崖陡,为迤西要隘。明代曾设土官世袭巡检于此,其职能是防守巡缉…
104、镇南关
镇南关在今南华县城西向与沙桥镇之间。明曾设置巡检司于此,以当地民族首领为土官,驻此防守。清末始裁。…
105、古阳平关
古阳平关古阳平关位于县城西6公里处,与武候祠、马超墓祠相邻。…
106、蜀汉江油关
蜀汉江油关位于今天平武县南坝镇的三国历史遗迹江油关,原名江油戍,系刘备入川以后,为防备曹操势力越摩天岭南下,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建立的军事要塞。蜀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曹魏征西大将军邓艾兵出阴平邪径,奇袭江油戍,蜀汉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魏军长驱直入,攻陷成都,蜀汉灭亡,江油戍因此而天下闻名。此后历朝历代,多在此设关戍守,或称江油关,或称涪水关,成为蜀北名关之一。同时,在南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以前的1000多年间,这里长期都是县、郡、州治地,称为古龙州,是涪江上游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江油关遗址附近,有牛心山、凤翅山、叮当泉、明…
107、云关
云关位于吴山下。穿过石门上行500余米,即进入一狭窄险道,有石阶160余级,两面悬崖夹峙。顶端有石梁覆盖成一拱门,高30米,宽仅4米,古称为“石门楼”。前人有诗云,“百里周围雁荡山,石门天设不须关”。洞门门楣上有“东南屏障”四字摩岩石刻。此处山形奇特,形势险要,岩顶藤萝缠绕,灌木葱茏,两旁复有天将峰、蟾蜍峰、望海狮等景点。…
108、哈马关
哈马关由哈马庄、哈马关和庄前山等景物景观组成。哈马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关洞高约3米,宽约1.8米,仅能容一骑一人,过关者必须下马方能过关,故称哈马(即哈腰下观之意)关。拱洞上方同时建有真武阁,面积约80平方米。从拱顶至阁顶高10余米,真武阁屋顶已不存。关楼保存尚好。两侧关墙现只余残壁。关内哈马庄约五十户人家,在谷中依势而居,多为石头民居,庄口一山突兀,陡峻瞩目,庄人呼teng山。明朝万历年正月(1618年),永宁州知州毛宗长捐资,维修哈马关及真武阁,并改真武阁名为玄天宝殿,亲笔以墨迹勒于石碑携嵌于门洞上万。至今,海马关及玄天殿仍屹立于两山之间,建筑物完整依然。碑刻墨迹,清晰易辩。而墙垣于民国二…
109、风月关
峰峰风月关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镇黑龙洞村西,神麇山北侧,座南朝北。北临滏阳河,南靠神麇山,东为黑龙洞村,西为跃峰渠指挥部。据碑文记载,创建于唐代,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重修和扩建。风月关又名滏口祠,其下是著名的滏阳河发源地黑龙洞,因而又称黑龙庙。建在一石拱券上,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68平方米。因该庙坐落于一自然溶洞(传称黑龙洞)之上而得名。早在北朝时郦道元著《水经注》一书有记,记曰:“在曹魏之时这里有石铭,今不可考”。现存庙宇创建于唐代,于明代形成规模。原建筑有风月关、黑龙庙、昆山明月阁、官庭等。现存建筑为1987年落架重修。在风月关院内还有吕祖庙、关公庙、…
110、武关遗址
武关遗址位于丹凤县城东35公里处,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武关关城基本完好,砖砌东西门洞依然可见。少习山、笔架山相对而立,四季苍翠,是登山休闲的好去处。武关始建于战国,是古之名关,为关中四塞之一,古称“少习关”,山水环绕,险阻天成,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主要古迹有武关古城、秦楚分界墙、烽火台等。解放后周总理给这里亲笔题写的“八一公社”奖状保存完好。武关城不单是军事要塞,而且风景秀丽,有“武关八景”之谓。历代文人如韩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寇准等都曾留下吟咏武关的诗赋。…
111、三关口
三关口三关口位于县城北30公里、六盘山镇三关口村。三关即习惯上说的西越六盘必经六盘关,南逾陇山必达制胜关,北出塞外必过瓦亭关。据此三关为东进关中之口,后人称三关口。三关口古名弹筝峡,又称金佛峡。三关口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战略要地,而今西兰公路穿峡而过,峭壁青翠,山光水韵,别有情趣,是怀古凭吊的去处。相传当年杨六郎、杨七郎镇守三关口布阵摆将,当地百姓为纪念杨家将,1985年已修建六郎庙(包括六郎殿、七郎殿、关公殿)。…
112、胜金关
胜金关胜金关位于中宁北山南麓,卫宁平原中部的丘陵地带。北面山峦起伏,沙丘纵横。南在是滔滔的黄河水,像一条白色的玉带婉蜒东下。包兰铁路穿行在山河之间,关城下面有一座隧道,洞口陡峭的石壁上镌刻着“胜金关”三个道劲、端正的大字。这里山河阻隔,路通一线,自古是兵家扼守的雄关要隘,也是著名的古战场。…
113、白石关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出版的《广东连山县志》形胜篇记曰:“白石关在城北六十里禾洞村,路通江华县。”该关建于何时未见记载,但边关的作用则有“足以限戎马之足”,“其形势之胜是天所设,以屏翰百粤世”等论述。顺着禾黄公路起点向江华瑶族自治县方向前进,不用30分钟就到了白石村。该村离白石关隘顶多百米。只见叠叠青山从西向东、由高到低排列到关口,一座座树林荫翳的山包就像一员员威武雄壮的边关大将;在东面也有层峦向西倾斜,到关口处停住。据白石老人说,关口山本是连着的一座白石山,天崩地裂那年被劈为两边,鱼跳水奔腾过峡口,后来这座山被人们称为“石离山”。山上多巨枫,叶子闪红闪红的,呈现秋天的气息。白石老人…
114、哨楼关
哨楼关“哨楼关”位于四寨镇红旗村水库2公里处,是贵州省与广西自治区南丹县月里镇的交界处。据当地高龄的村民介绍:“哨楼关”是古代名叫“哨卡”,当时是两省地区村民相互建设设立的保护领土的“哨卡”。“哨卡”建设于宣统年间,具体日期已经无法考证。哨楼关拱门处高4米左右,城墙长60米,厚度为80厘米,高度为1.5米左右,占地面积为70平方米,前方是大深坑,坑底部为上百亩的树林,“哨卡”是两地群众的唯一通道,四周均为茂密的天然林。根据考证,“哨楼关”作为当时的关卡、驿站和放哨的休息之处所用。…
115、积石雄关
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乡,距临夏市90公里。积石雄关为河州24关之首,关内“积石神工”被列为河州大八景之首。史料记载,夏之前,沧海横流,洪水滔天,尧帝用鲧治水,劳而无功。舜继尧位,诛鲧,使鲧子禹续其父业治水。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沧海,息了水患,舜因禹功,传位于禹,禹建夏朝。积石峡内千岩壁立,有大禹开山辟石之痕迹。其间黄河排雪响雷,破关而出,奔腾东逝。销桐坡兀立一块高2.7米、宽2.3米、长3.3米的青石,相传为大禹导河憩息之处,人称“禹王石”,石上大禹憩息坐痕犹存,当地群众信为神石,百般保护。公路沿河岸凿石穿壁而过,再经盘山道即至积石山顶青海孟达天池国家…
116、古玉垒关
古玉垒关境内古玉垒关,是文县著名四大雄关之一,位于关头坝大桥下一公里处,两崖峭壁,势极陡险,为唐宋以来置戍守处。旧省志称为“秦蜀咽喉”。其关隘险道有诗为证,明代诗人张其亮《玉垒关》诗曰:天开一堑锁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御冠有方泥不靖,重门无警析长收,岩前月白鸡啼哓,林外风清雁瞰秋,瞻彼路傍来往客,谁腾紫气驾青牛。三国时魏将郭淮所筑的郭淮城遗址在关头坝,今俱淹没于碧口水库底。乡政府驻地原名“玉枕”。据说山崖间有一石,状如玉笋,色白光亮如玉,可望而不可及,人力难取,故而得名“玉枕”。宋代诗人鲜于先《玉枕》诗曰:群山耸秀抱孤峰,一枕依稀玉色同。织女不知机石坠,嫦娥翻觉海蟾空。明代设有驿站,故又名玉枕…
117、英武关
英武关在今南华县天子庙坡。高山耸立,绵延不绝,是今楚雄州通向大埋州的门户,也是险阻重重的一道畏途。民国《镇南县志》记之曰:(英雄关)为西面之险,蹑山脊,越峻岭,箐莽阴翳,行者寒栗。明代曾于此设巡检司。许多文人骚客路过于此,顿发豪气,留下很多回肠荡气之作。其中一首曰:苴水萦洄九府连,崇山险岭直擎天。南疆英武三关镇,西城交通一脉先。…
118、抚顺关遗址
抚顺关遗址抚顺关位于辽宁省抚顺市东10公里的顺城区前甸镇关岭村附近,关隘设在浑河河谷要冲之北的制高点上。抚顺关明朝时是女真建州等卫通往辽沈平原的重要通道,亦是明长城辽东镇上的重要关隘之一。抚顺关和抚顺城在绝大部分和平的时期里,是明王朝向建州女真开放马市贸易的主要关隘。《明英宗实录》载:“天顺八年四月己未,敕辽东镇守总兵等官,遇有建州等卫女真到边,须令从抚顺关入,仍于抚顺城往来贸易。”通过抚顺马市,向建州女真输入了大量的铁制农具和耕牛,以及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为女真族的兴起、发展和最后的统一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当然抚顺关马市从最初设立就是为明王朝政治需要服务的。所以“开市”“闭市”便自然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