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篇
221、巩义石窟寺
巩义石窟寺位于巩义市区北15公里的黄河南岸、伊洛河畔的大力山下,创建于北魏孝文帝之时(公元471—499年)。现存石窟5个,千佛龛一个,小佛龛255个,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个,碑刻题记200余块。石窟寺背依邙山,面临洛河、山光水色、秀丽多姿,古有“溪雾岸之幽栖胜地”的赞誉。与著名的黄河、洛河交汇处汇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建于6世纪北魏尊崇佛法的盛期的石窟寺,依山开凿五窟。五窟中以第一窟的规模最大,面积为6米见方。窟中的雕像,大部分取材于《妙法莲花经》,部分则采自汉魏两晋以来的本土艺术传统,是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优秀艺术作品。石窑寺面积有有9000平方米,院内视野开阔,绿化美丽,是理想…
222、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
大云山三战三捷纪念碑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湘北会战中三战三捷而立的纪念碑。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日寇攻战长沙,在大云山与国民党第九战区副司令兼二十七集团军司令杨森展开激战,杨森在此打了大胜仗。1942年8月,杨森上了大云山,写下了三战三捷巨幅字样,刻于隆与宫外石壁上,每个字2.2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大云山地区烧杀掠抢,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遭到了中国军民的反抗,长沙三次会战就充分显示了中国军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抵抗的精神。1939年9月,日军为了打通南北交通线,曾三犯长沙。欲控长沙,必先控湘北,湘北门户之咽喉大云山自在敌攻…
223、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
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南朝(522年)南京市甘家巷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东北郊甘家巷西花林村。西南距尧化门4公里。梁始兴忠武王萧憺(479—522),字僧达,梁文帝萧顺之第十子。天监元年(502)为荆州刺史,封始兴郡王,十八年(519)升为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军将军。普通三年(522)十一月卒,赠侍中司徒骠骑将军,谥“忠武”。萧憺墓南向偏东,墓前现存石辟邪2,石碑1,龟跌2。东石辟邪,长3.75米、高2.92米、宽1.60米,雄兽,头部缺,腰部中断,腿断缺。辟邪昂…
224、云冈石窟(五)第6窟 释迦佛洞
第五窟与六窟为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释迦佛洞(第六…
225、八达岭石佛寺
石佛寺古称佛岩寺,《西关志》载:“佛岩寺在居庸关西北二十五里,兴废无考,维寺中石佛一尊刻辽开泰四年(圣宗年号1015年)字迹,壁间又书元大德十一年(成宗年号1307年)造字迹,约之创自辽金时,其为古刹信矣。”石佛洞石佛为县级文物,位于残长城北侧米,周围连绵群山,有一天然板石洞,洞口高2米,阔4.7米,深5米,内有坐式石佛一尊高2.85米,雕刻精细,造型浑厚,独具风格,为北京地区少有的石雕佛像,保存完好。林中有山小路与该洞相通。当“水关长城”已经被“修缮”的完全见不到它的本来面目的时候,幸好这里还有其他古迹能够艰难的“幸存”下来,那就是“石佛寺”。为了尽量不去破坏历史遗迹,现在游客所看到的“石佛…
226、石横镇景区
[显灵宫]位于肥城市石横村西端,俗称西宫庙或“行宫”。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三月创建,现正殿、东西两殿、前过殿保存完整,是肥城市最完整的明代建筑。内有碧霞元君睡姿塑像,人称“睡奶奶”。主殿脊为彩陶蟠龙,两侧山墙均为彩陶雕塑,有较高价值。[福山寺]位于肥城市石横村西北1公里福山(俗称石庙山),近顶东侧传为七佛传灯处。寺始建唐代,多次重修。建筑物有正殿,原“七佛传灯”神像,另建有春秋阁、文昌阁、玉皇大帝殿、魁星楼等,经战乱和“文革”,现寺貌断壁残垣,只存遗迹。寺前原有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李邦珍撰碑,现已湮没,仅存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肥城知县新野陶淑已所立石碑1块。其西石壁有明末崇…
227、韩王墓石刻群
位于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北200米处,是唐朝魏博节度使韩允中和其父左散骑常侍韩国昌父子的墓碑,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碑身与碑冠整石雕出,通高6.8米,宽2.13米,厚0.77米,碑文为欧体楷书,约2400字。碑冠为高浮雕蟠龙吸火炬,构图雄浑壮阔,章法匀称合理,线条遒劲有力,刀法娴熟而又肯定,气格恢宏瑰伟。另有一武士牵引石马,马身长2.45米,高1.70米,造型浑穆雍容,线条生动流畅,形象逼真传神,充分显示出上升时期中国中世纪石刻艺术的雄强和典雅之美。古代石刻群。位于莘县董杜庄乡梁丕营村东北。系唐末魏博节度使韩允中及其父韩国昌墓葬神道石刻群。墓葬坐北朝南,地表封土已平。石刻存有韩允中墓碑、韩国昌神…
228、红山寺石窟
红山寺石窟位于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共和村西300米。又名开元寺,据载:元至正十九(1359)年凿窟修殿,明万历十二(1584)年扩建,清乾隆二(1737)年创建窟前木建,古建筑大多已毁,现存1窟,坐北面南,石窟前有雕凿门阙,进深8、宽6米,券顶,门宽2米,崖前木建为砖木混合结构,硬山卷棚顶殿堂建筑,窟内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保持基本较好。对研究石窟建筑形制和佛教史有重要价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川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平川区西北部的共和镇境内,省道308线可直接到达。红山寺亦名开元寺,因座落在红岩石山上,故称红山寺。据寺内石碑记载,红山寺石窟始建于北魏,明弘治扩建石窟,修大雄宝殿,…
229、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
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乌石山崖石嵯峨,挺拔竞秀,有题刻二百余处,遍布全山,书法精美,富诗情画意。以石林园、道山亭、霹雳岩、邻霄台、清泠台、天秀峰,天香台等处比较密集。有唐李阳冰的篆书,宋程师孟、陈襄、李纲、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题刻80多处,篆、隶、草、行、楷俱全,还有蒙文书刻。尤以李阳冰的《般若台记》为最著,全刻高5米,宽2米,字径0.5米,全文24个篆字:“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在“般若台”三字之下,又刻有“住持僧惠摄”五个楷书小字,径5寸,据《榕城考古略》载:这段题刻与处州的《新驿记》,缙云县的《城隍记》,浙江丽水的《忘归台铭》,世称“四绝”。原刻在华严…
230、大像山石窟
在甘谷县境内,距县城2.5公里处,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旧名文旗,现名大像山。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梁画栋绿树掩映。山中悬崖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大佛石窟开凿确切年代无从稽考。据有关资料和出土文物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甘肃省博物馆石窟艺术专家曾对大佛详细观测认定,系盛唐文物。由此可见,甘谷大像山石窟始凿于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规模完备,先后经历了三百多年。大佛身高23.3米,腰阔10.4米,和颜善目,仪容庄重,颐面丰满,双耳垂肩,螺发肉髻,体魄雄伟,斜披袈裟,唇旁短须呈蝌蚪状,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安详而宁静地迎接来往游客。大佛洞…
231、虎跳石风景
虎跳石风景从普洱乘车,沿思(茅)澜(沧)公路西行,在距普洱市竹林乡政府西北20公里处.就是普洱市与澜沧县分界的澜沧江大桥。在大桥旁的澜沧江中心,耸立着一巨大礁石,千百年来,人们称它为“虎跳石”,与附近的大中河瀑布、南帕河瀑布一起,于19822年11月8日,由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第四十项内。虎跳石传说曾在古时候有志虎从礁石上跃江而过,并在礁石上留下其脚印而得名。这礁石在枯水季节时离江北岸约9.2米,离江南岸约3.5米,整座礁石长300米,宽50米,面积15000平方米,澜沧江流经这里,因河道狭窄而水流湍急,船经这里常感惊险。礁石以东不远,飞跨澜沧江的大石拱桥凌空相接,游人…
232、朝阳岩石刻
朝阳岩位于永州市零陵城区大西门对面,潇水河西岸之临江峭壁,是永州八景之一,这里泉水激石、红霞映阁、鸟鸣雾林、风景旖旎,素有“朝阳旭日”之称。唐永泰二年(765)道州刺史元结诣都计兵,途经永州,维舟岩下,喜其山水秀丽,崖石奇绝,因其岩口东向,取名朝阳岩,并撰《朝阳岩铭》及《朝阳岩》诗,飧于石壁。柳宗元贬居永州后,常到此游览,著有《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朝阳风光,从此闻名。柳宗元在永州10年间,常来游岩赏景,赋诗述怀。写有《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渔翁》及《江雪》等诗。现岩口石壁上还有他的《渔翁》诗摹刻:“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矣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
233、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南朝(523年)南京尧化门太平村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东北郊十月乡十月村(原太平村)。梁吴平忠侯萧景(477—523),字子昭,系梁文帝萧顺之从父弟。天监元年(502)封吴平县侯,十七年(518)以安右将军监扬州,十九年为安西将军、郢州刺史。普通四年(523)卒于任,诏赠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忠”。萧景墓南向,墓前现存石辟邪1,石柱1。石辟邪原有二,西辟邪仅剩残体,原埋塘旁路埂下土中(塘已填为平地),1956年曾掘出,已风化…
234、千岛湖石林
千岛湖石林位于杭州市淳安县石林镇,方圆20平方公里。千岛湖石林和云南路南石林、四川兴文石林以及福建大湖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石林。其密集之广,规模之大,景观之奇在华东地区堪称一绝,因此,千岛湖石林又被称为“华东第一石林”。千岛湖石林是一片迷宫式的溶岩地貌景观,由蓝玉坪、玳瑁岭以石狮为胜,西山坪石林旧称白云山,是千岛湖石林主要游览部份。景区以“怪石、悬崖、古道、灵洞”为景观内容,区内群峰壁立,层峦叠嶂,造型独特,象形奇石遍布,因此千岛湖石林又被众多的旅游界人士成为“天然的动物博物馆”。千岛湖石林主要有蓝玉坪、玳瑁岭和西山坪三处。这里海拔650余米,古时这里称“白云山”。在这崇山峻岭间,常有云雾茶的产…
235、虎头寺石窟
位于宜阳县城东12.5公里苗村南虎头山脚下,因山崖形状似虎头而得名,寺也随山名而称虎头寺,石窟因寺而得名虎头寺石窟。石窟内有近千尊佛像,故又名千佛寺。这一石窟造像的最早开凿年代是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魏建都洛阳后,大兴佛教,当时人们就在这里因势就形,开凿石窟,建造佛像。石窟由东北而西南,山崖环拱,呈一弧形,面积300多平方米。石窟北面有一石壁,上面有镌刻的碑碣两方,高2.1米,宽1米。可惜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字迹已模糊得无法辨认。在碑碣的西南,面向西北开凿石窟一穴,深6.2米,高2.7米,宽2.25米。石窟内刻造佛像7尊,正中供奉为释迦…
236、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
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石佛山,又名岱峰山,因为形似一头牛也叫做青牛山,位于晋江东石、安海之间,是晋江有名的风景名胜,山中的南天禅寺更是全国有名的佛教圣地。石佛山之名来源于山中的三尊石佛,南天禅寺更是因为这三尊石佛而名声在外。据记载,南天禅寺这三尊石佛是泉州现存的摩崖造像中规模最大的,并且具有一石刻三佛、三佛共一龛的特点,在泉州地区极为罕见。三尊石佛雕在巨岩崖壁间,外浮雕一殿堂式佛龛,高7米,宽16米,石佛则均高6米、宽3米。这三尊石佛就是统称为“西方三圣”的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势至菩萨。正中的阿弥陀佛,盘腿端坐在2米高的莲花座上,两耳垂肩,两眼平视,眼角上斜,嘴角微深,披衣露胸…
237、水浴寺石窟
水浴寺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西南三公里处,隔凤凰台和天宫峰与北响堂寺东西相峙,因其规模比南、北响堂寺小,又叫小响堂。过寺后坡村西行300米就可见掩隐在苍松翠柏下的水浴寺石窟。沿着青石砌成的九十九台阶盘旋而上,到处是苍松翠柏,嶙嶙怪石。水浴寺石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窟,在西侧坐北朝南低矮崖壁上开凿有两个石窟,开凿年代为北齐武平五年(574年)(西窟)和北宋初年(东窟);二是寺,在石窟东侧的山坳里,三面环山,背风向阳,地势平坦。这里殿堂庙宇,红墙黄瓦,碑刻石幢,台阶山门,依次错落排列。水浴寺的寺名是什么意思呢?一是据寺内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碑记载:“兹寺在太行山之麓,群峦叠嶂,环倚左右…
238、马山石林
位于即墨城西4公里的马山,又称“马鞍山”,主峰海拔211米。山体以安山玢岩为主,呈灰绿、灰褐色,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为四方柱状节理,单株截面约1米,高约30米,排列紧凑,笔直挺拔,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就其地质学价值而言,其规模较之南京六台石柱更大,并堪与美国“魔鬼之塔”的玄武岩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马出周围还埋藏着丰富的木化石“硅化木”,此类木化石国内以马川地区埋藏量最多,保护最完好,数量、规模均在国内罕见,具有重要印科研和观赏价值。此外,马山庙还是古即墨境内著名的宗教圣地,有道教殿堂10余处,藏经1500多卷,道士140多人,是胶东地区大型道观之…
239、龙门石窟莲花洞
莲花洞位于龙门石窟景区内的西山石窟,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莲花洞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作为佛教象征的名物,虽在石窟窟顶装饰中用得较多,但是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率二弟子游说讲经之像,大弟子迦叶手握锡杖,身着厚重宽大的袈裟,似经过艰辛岁月的长途跋涉。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左右菩萨头戴莲花宝冠,姿态优美。南壁上方有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刻工精细,造型生动。下层第二龛内有两幅精美的佛传故事,上有飞天起舞。窟外门…
240、横山石寺洼石窟(石佛寺)
石寺洼石窟石寺洼石窟位于横山县白界乡陈家沟村北0.6公里处的半山坡上,石窟座西南向东北,窟前田畴交错。窟东约0.8公里处榆溪河由北向南缓缓流过,窟东1公里为西-包公路,窟西距横山城80公里,北距榆林城仅20公里。石寺洼石窟营造时代,因无碑刻佐证,又无史志记载,只根据窟的凿造方式、造像组合、服饰比较、刻技等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为北魏晚期。石窟呈方形,平顶微拱,进深1.47米,宽1.48米,高1.68米。窟内三壁环坛,坛高约0.15—0.2米,坛上方三壁各凿一拱形大龛(俗称三壁三龛),龛高1.1-1.28米。龛内凿刻一佛二菩萨,佛像通高1.28米,高肉髻,身着交领右衽衣或通肩衣,结跏跃坐于仰莲须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