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建筑群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建筑群篇
121、黎家古建筑群
“黎家古建筑群”原名“明清村庄”,位于广福镇板湖村黎家自然村(即黎家自然村全部)。据黎姓家谱和地名普查资料记载,唐时,黎姓已居在此。该村的黎姓祖先是为了守卫“唐永王墓”而在此居住、繁衍的。黎家自然村全称为“永木黎村”,最早称为“守墓黎村”。黎家自然村内共有古建筑37栋,其中34栋为明末清初所建,风格多为勒马式八字门头,一般两进四厢或一进两厢带反照堂,有的两旁留有暗走巷。基本为砖木、穿斗架木梁式结构。两进四厢带反照堂的一般长30米,宽14米;一进两厢的一般长20米,宽13米。村庄房舍呈半月形排列,坐西朝东,总面积约22000平方米,尤其是两栋“大夫第”的门坊保存较好。另外,村内还有另一处县级文物…
122、司空山古建筑群
司空山古建筑群包括牌坊、二祖禅刹、石刻等。牌坊始建于唐代,后毁,明天启元年(1621年)重建,坐北朝南,四柱三间五楼枋木结构,花岗石建造。现仅存二楼,面阔9米,残高6.5米,进深2.8米,梁枋浮雕,全枋均以50厘米见方的抹角石柱为整体支柱,支柱上端刻锦纹图案,地层夹住宝瓶状。牌坊顶部构建在文革中毁坏,但被寺庙僧人搜集后,集中存放在大雄宝殿前。司空山上仍保留了许多二祖弘法的遗迹,有修行的石窟寺二祖禅刹,有北齐天宝三年(公元572年),在佛洞后传衣钵于禅宗三祖僧璨的传衣台,还有三祖面壁的三祖洞,这些都是禅宗二祖慧可卓锡司空山的历史见证,都是司空山作为中华禅宗第一山的实物见证。遗址上有石刻100多处…
123、武胜中心镇古建筑群
武胜中心镇古建筑群(武胜县)保护范围:1、城隍庙、武庙、文昌宫、天上宫、明城墙:西以明城墙外延5米,北以天上宫左厢房外沿为基线外延2米,东以文昌宫厢庑为基线外延3米,南以城隍庙前殿为基线外延5米。2、镜心亭、文庙:北以镜心亭北面台基为基线外延5米,南以文庙廊道外沿地基为基线外延3米,东以文庙右厢房外沿台基为基线外延1米,西以文庙左厢房外沿台基至镜心亭为基线外延5米。3、传教士故宅及北面城墙:以传教士故宅四周墙壁为界向外各外延3米,以城墙墙体为界向两侧各外延5米。4、万寿宫及南面城墙:万寿宫西南以万寿宫山门墙壁为基线外延2米,东北以万寿宫正殿外延地基为基线外延1米,东南以万寿宫侧门墙壁为基线外延…
124、芙蓉村古建筑群
芙蓉村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永嘉县。芙蓉村据传始建唐末,有陈氏夫妇为避战乱,由闽入浙,于此定居,村落格局说按“七星八斗”寓意布置。现保留有各类古建筑近五十座。建筑群由寨墙、寨门、民居、宗祠、牌坊、庙宇、书院、路亭等组成。村落略呈东西窄、南北长之长方形布局,寨墙由不规则块石垒砌。辟寨门七,其中东门为三间二层之木构建筑。村中建筑多为清代建造。宗祠以陈氏大宗祠为代表,门厅五开间带左右各一间,正厅五间十三檩,带两侧厢房五间,宗祠前有水池、侧门,空间开阔。芙蓉亭位于芙蓉池中,有小桥与池岸相通,三间两檐,周设美人靠,翼角平直,有古风。村中包括民居、庙宇等建筑,保留了楠溪江古民居所固有的风貌古朴的特点。芙蓉村古…
125、小桃源村古建筑群
小桃源村,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禾亭镇,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全国第三批古传统村落,小桃源村共160余户,600余人,其四面山体围绕,被当时居民视为世外桃源。现存多座明清时期古民居,采用对称院落式布局,布局紧密,户户相连,如今是宁远县古民居历史较长、保护较好的村庄,极具历史、文化及旅游价值。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更气派,祠堂也是发扬民族精神…
126、潭山古建筑群
潭山古建筑群(含潭山刘氏谦公祠、儒溪陈氏宗祠、孝子祠、善翁祠、店上刘氏宗祠、四芳翁第)宜丰潭山历史上的街市曾在茜槽,俗有“先有刘十万,后有潭山街”之说,岳飞抗金时期刘十万被一把火烧光,后来就在当时的芦苇洲建立街市(即现在的集镇)。南宋时期形成了完整的集市(现在的老街),老街上至熊家上店子、下至台阶下,全长600多米。有熊家尾出口、万寿宫出口、横街和台阶下共四个进出口,另有八条巷子。整街为麻石铺地,街中下水道错落有致,以前街市兴旺时排水系统相当好。房屋有纯木质结构、砖木结构,有的封檐到顶,各具特色。宜丰县潭山镇千年古村伏溪村古树、古长廊、古屋、古井彰显出绿色古村特有魅力。伏溪村历史悠久,境内有吴…
127、下八井镇古建筑群
下八井镇古建筑群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区普利桥下八井村,为抗日爱国将领吕旃蒙烈士故里,现存明末清初年代民居17座,门楼1座,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下八井村明清民居群坐落在丘陵山峦围成的小盆地里,环境十分幽静、古朴。村前有四方青石砌成的护坡和青石板路,规划设计独具匠心。民居以四座正屋成田字形为中心,现辖各建三排横屋,呈向心状排列,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民居群,像一个倒置印的平面。中心空地为浩劫场地,周围建低矮的永恒,既做围墙又做住房,一举两得。从民居、空地、围墙与月台整体看,这种设计布局在古民居中十分罕见。房屋建筑均为悬山顶,有木质、壁板走线条,木、石雕鸟、花卉、禽兽等,线条流畅,工艺简洁。房屋形制小…
128、华阳宫古建筑群
华阳宫起源于晋,中兴于金,定形制于明清。华阳宫集佛、道、儒于一身,建筑依山而建,布局错落有致,早在1979年就被济南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华阳宫古建筑群地处济南市东北向,在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的平原地带。北依华山又名华不注,南临镜光湖,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相间有序,布局有致。图为华阳宫宫门,台基高大。华阳宫1979年成为济南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文保单位,是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从华阳宫入口处的二宫门进入,能看到古木成林的猫头鹰林,众多900岁左右的古木驻守在院内。整个华阳宫古建筑群由9处独立院落组成,现存34座古建筑,建筑面积约2…
129、五雷山古建筑群
【五雷山古建筑群】位于慈利县城15公里五雷山上。五雷山号称“南武当”,古人赞为“南楚名山推第一”。曾为道教昌盛之地。金顶真武祠为临近数县中最负盛名的庙祠,始建于元,明、清扩建。五雷山古建筑群分为内八家,外七家,依山势修建在长达1公里的山脊上,建筑面积约8500平方米。由于山高风大,整个建筑皆以石头砌成。内八家自南而北依次为朝圣门、斗姆宫、赤帝宫、财神殿、玉皇殿、老王爷殿、观音阁和金殿。外七家布局较分散。现金殿保存完好,其殿呈长方型,面阔20米,进深12米,通高9米。殿内设石柱4根,托住整个屋架,硬山式盖小青瓦。五雷山散落着许多形象生动的石狮、石象和造型别致的各类浮雕,古往今来,不少迁客骚人到…
130、李氏大屋古建筑群
李氏大屋古建筑群李氏大屋又名李魁甲大屋,位于新田县金盆圩乡李千二村。清道光四年(1824),由李魁甲出资建设,经长达十三年的修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建成现在的规模。李氏大屋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规模庞大,气势雄伟,以“七十二条进出门”著称。所有建筑为砖木石结构,呈“三堂四井十二间七十二门”的格局。大屋共三进,总面阔21.7米,总进学32.26米,建筑面积492.72平方米。进入大屋,依次为大堂、中堂、正堂(神堂),两侧均为木质结构的厢房共10间,与四天井相连,浑然一体。正堂两侧置两耳房。大屋建筑上的木雕、石雕、墙画、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形态各异,造型逼真,堪称一绝。该大屋被专家誉为“中国…
131、洛阳湾古建筑群
◆闻名遐迩的洛阳湾古建筑群地处双峰县城北面的测水镇。洛阳湾是明朝前人对测水镇的雅称。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至1423年)的古建筑群由关圣殿、观音阁、龙王阁、文昌阁四大建筑组成,四者背山面水,互为犄角,连成一体,整个建筑朱栏画栋,亭角峥嵘,气势雄伟壮观。江心有一巨石,其上建石塔,巍峨雄伟,与四大建筑相映成趣。塔上有对联云:“为学相期登道岸,余灰尽使付东流”。◆观音阁临江骑石,一线青石板傍江而上,古人诗称“蹬道盘旋出空际,楼层直上入青冥。”历代不少骚人墨客观光写景赋诗,“阁中碑版尽知名,阁外阑干几曲横?”其中有王开锦五绝一首云:“石路非无倚,凌空一线微;垂檐照清水,登殿迷矶:涧指新沙通,…
132、张谷英古建筑群
张谷英村古建筑群明至清。位于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此为保持了明清传统建筑风貌的古建筑群。张谷英为元末明初人,明洪武年间从江西迁来岳阳,在此聚族而居,现已发展到27代,7000余人。目前住张谷英村的有2000余人。明万历年间,第八代孙张思南开始在今处营建住宅,历经数代,建成当大门、西头岸、枫树屋、东头岸、王家塅、石大门、上新屋、下新屋、和风塅、潘家冲等数片,总计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000多间。现存完整地有西头岸、王家塅、上新屋等处,分别建于明、清时期,建筑形式和风格保持一致。各片建筑均为一“丰”字平面布局,纵轴一般由三至四进堂屋组成,多的可达五进。纵轴两边并列伸出三至四道横向的…
133、良户古建筑群
良户古建筑群(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晋城市高平市园村乡良户村良户村古建筑群位于高平市西部距县城17公里原村乡良户村。东距原村乡4公里,村落三面环山,是一座规模宏大、极具特色的古村落,真实地体现了明清时期丹河流域太行古村落农耕商贾的-场景。现存文物建筑众多,有27处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2处庙宇。这些建筑大多数保持了明、清时期风格,历史文脉清晰,传统风格独特。民居集中分布于良户村的新村北侧旧村内的正街、东街、西街、太平街、报厦底街,庙宇分布于村东。民居平面类型主要为四合院,组合方式有穿堂院、二进院、三进院等。房屋多数为二层、耳房或有三层,房屋之间有胡同、甬道相连接。庙宇的主体建筑尚存,附属…
134、黄龙古建筑群
黄龙古建筑群位于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清代建筑。由山陕会馆、黄州会馆、江西会馆、武昌会馆、64号传统民居、64号附2号传统民居、理发店民居、王启华民居等组成。占地面积27640平方米,大部分建筑坐北朝南,少部分建筑为东西向布局。多为硬山形式,梁架结构有抬梁和穿斗及混合式,建筑材料砖、木、石并用,皆为小青瓦屋面。石门、石窗形式多样。墀头形式与檐线装饰丰富。山墙有五花山墙及猫拱背式或如意式等式样。墙体做法有斗砌、青砖错逢顺砌、纵砌等多种做法。厢房、楼阁装修形式多样,各不相同。黄龙镇古建筑群是鄂西北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交流融合的产物,规模较大、布局集中、结构合理,是清代十堰地区建筑文化的代表性…
135、千家岸古建筑群
长村乡千家岸村距离107国道5公里,距离乡政府驻地3公里,距县城38公里,村落始建于明永乐八年(公元1405年),至今已有600多年,是莽山脚下一个具有湘南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拥有贡元公祠堂、瓒公宗祠、琅公宗祠的三祠堂、古门楼、永丰庙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古民居至今保存较好的有80余栋,集中成片。有记录古代壮元、举人的石柱6对。民居均为青砖青瓦两层砖木结构建筑,硬山顶,封风墙、垂脊墙均有马头墙,这些斑驳的马头墙或五山或七山,或平或拆,鳞次栉比,形式各异。门楣、窗格多数雕刻有精美的人物、草虫、花卉图案。巷道相通,青石铺地,且修有较为科学的排水系统。千家岸村因位置与功能的不同而加以因地制宜的组合变化…
136、郭峪村古建筑群
郭峪村古建筑群郭峪村古建筑群(第六批国保)时代:明至清地址:阳城县北留镇是一座城堡式古老村落,依山傍水,现存建筑大多是明、清之遗构。郭峪城是为避难自保而修的防御性建筑,修建于明崇祯八年。城中央有防御建筑“豫楼”,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计七层,高33.3米。每层五间;西城门内有元至正年间创建,复修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规模宏大的汤帝庙;还有保存较好的40多幢明清古宅。城墙雄伟,雉堞林立,豫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各种建筑在郭峪村小小的乡间聚落中形成了有机的系统,成为独具特色的北方乡村古代建筑群。村中现存碑碣一百余块,不仅文字精美,而且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史实。…
137、马剑古建筑群
马剑古建筑群位于诸暨市马剑镇,年代为清。马剑镇马剑古建筑群(戴氏宗祠、树徳堂、敬义堂)建于清代,包括宗祠、民居,规模庞大,结构保存完好,布局合理,在地方建筑中具有代表性。戴氏宗祠内设有马剑历史文化陈列馆、金肖支队陈列馆、义祠、封宦祠、戴氏历代名人馆(原为节孝祠)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且规模较大,造作亦好,对研究清代祠堂建筑及当时社会结构中的互助体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马剑古建筑群中的各个组群建筑形式独具特色,皆以高墙围护,构成各自独立的建筑组合空间,建筑布局局线明确,既有良好的防卫功能,又反映出宗族聚居的建筑格局。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
138、窦庄古建筑群
窦庄古建筑群窦庄古建筑群(第六批国保)时代:明至清地址: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窦庄古村落,西依榼山,三面环水,风景秀美,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于崇祯二年(1629年)历时九年告成。现存古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80%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建筑除大量民宅外,还有庙宇、楼阁、祠堂、书房、校场、法庭、地牢、城墙、城门楼、牌坊、店铺和大量的碑刻等。除佛庙主殿及配殿为元代遗构,其它多为明、清建筑。建筑脉络清晰,特色鲜明,被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誉为研究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的最具典型代表作。窦庄古城堡开启了乡村城堡建筑的先河,它是乡村城堡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当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民俗民风的重要物证。…
139、慈城古建筑群
慈城古建筑群位于宁波市江北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慈城镇。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慈城古建筑群保存了大批明、清古建筑,包括祠堂,如刘家祠堂;住宅,如甲第世家、大耐堂、布政房、姚镆宅、福字门头、桂花厅、冯岳彩绘台门、莫驸马宅;牌坊,如冬官坊、贞节坊、世恩坊;彭山塔、孔庙等等。古建筑群规划合理、布局紧凑、用材讲究、雕刻精美,具有浙东地方建筑特色。慈城古建筑群对于研究浙东地方居民建筑提供了重要实例。2006年慈城古建筑群作为明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140、楼上村古建筑群
楼上古建筑群位于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始建于明代初期。该建筑群以梓潼宫为核心,由民宅、街巷、屯卡、古井等组成,集建筑群村落建筑、田园景观和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构成了良好的、和谐的人居环境。梓潼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十年(1654)建梓潼阁,康熙、嘉庆、道光均有扩建,咸同年间两次毁损于兵火,同治六年(1867)修复正殿及两厢,光绪六年(1882)重修后殿,1916年建戏楼。现存戏楼、正殿、两厢及后殿,均为木结构穿斗式悬山小青瓦顶,其中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带廊,民宅多为庭院式,有四合院、三合院共20余座,均为木结构悬山小青瓦顶建筑,多为面阔三间。民宅布局构思巧妙、道路畅达而机巧,建筑组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