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烽火台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烽火台篇
1、平潭烽火台
平潭烽火台在阳泉市闻名遐迩,是《阳泉百科全书》古城寨遗址项目中收录的唯一一座烽火台。平潭烽火台坐落于桃河北岸平潭街村西的古道边,现矿区平潭街小学东侧呈正方棱体型,高10几米,顶部边长约6米,底部边长约9米,用桃河河流石砌成。世传始建于商朝,明代洪武年间重建。1997年前,是阳泉市惟一保存最为完好的烽火台。烽火台以烟火为信号,白天放烟,夜间点火,一个接一个点燃,有外敌入侵或京都出现危急的特殊情况才使用,是古代传递战事信息的军事设施。设立烽火台的距离一般为“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台墩之间必须能用肉眼看见,以防错误点火。经过桃河区域的烽火台,以平潭烽火台为中心,西接石卜嘴、赛鱼、辛兴、测石,东连-泉…
2、卫山烽火台
卫山位于慈溪市观海卫城北一里许,县志称浪港山,又名西陇山。山本濒海,船在此避风浪,遂以浪港得名。宋元之际设寨驻军,此地已被视为要塞。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在此筑城置卫。浪港山蜿蜒翔舞,连亘数里,自然成了卫城之天然障庇,因此当地习称卫山。卫山烽火台在卫山之巅,是古代军事上重要的通讯报警设施。观海卫下辖龙山、三山二所,明代沿海孤山峰顶多设烽火台,卫山烽火台即为总台。据《嘉靖观海卫志》记载:“总台卫北一里,西至西龙尾二里,东至向头堠三里,五所(卫内分前后左右中五所)发军人十名守之。”卫山烽火台四周陡峭,堆土全部采用山土夯筑,平面呈长方形,上下呈梯形,底部边长14米、宽10米,顶部边长7米、宽5米,…
3、烟礅烽火台遗址
烟礅烽火台遗址烟墩烽火台遗址,在砚山镇境内,至今保存相对完整。据明嘉靖《思南府志》记载:“古烟墩,在县治右,墩盖一土山,高而不甚广,四旁皆无倚着,酷类今烟墩之制。相传古曾举烽火于其上,俗因呼为烟墩也。”大清道光《思南府志》又载:“建于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究竟建于何时,没有相关专家考证过,众说纷纭,但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是可靠的。而关于烟墩烽火台许多逸闻趣事至今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烟墩相隔务川县城40公里左右。烟墩地名的来历与烽火台大有相关。烽火台建在一墩大石山堡上,山堡向北,方向落脚处于悬崖陡壁,抬头看高山顶立、云雾多端。向东直上去往砚山、濯水。山堡的结构以青石为主,地表少许泥层…
4、骊山烽火台
烽火台是骊山森林公园内海拔最高的景点,也是整个骊山景区的亮点之一。历史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周幽王被绝代佳人褒姒所吸引,褒姒入宫后,从来不笑。周幽王便觉得美中不足,为博佳人一笑,听信谗言以烽火戏诸侯。幽王的所作所为触怒了申国侯,他便联结南戎三面包围了京都。这时周幽王命人再到骊山上点烽火,诸侯认为天子又开玩笑,都按兵不动。周国因此而亡。烽火台位于骊山西绣岭第一峰上,是骊山最高处,登上这里可览整个骊山盛景,是绝佳的赏景地点。地址:西安市临潼区华清路(昭阳门)骊山森林公园西绣岭第一峰上类型:古迹游玩时间:建议20分钟开放时间:8:00-18:00门票信息:无需门票…
5、总台山烽火台
总台山烽火台总台山烽火台位于北仑区东南部的郭巨,西接阿育王山脉,北负穿山,南濒东海,是浙东的重要军事基地之一。明朝初年就在此设立了千户所,构筑郭巨城,建造郭巨总台山烽火台石屋。郭巨总台山烽火台石屋位于北仑区白峰镇北郊外的总台山山顶。总台山又名三塔山,海拔309.2米,是穿山半岛东端最高的山峰,同舟山群岛的朱家尖隔海对峙,山顶上能清楚地俯瞰北仑港口码头雄姿,梅山港、螺头水道和峙头洋水面的点点航帆。烽火台石屋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当时按郭巨城构筑,称为三塔山台,清明沿用。升总台,下辖高山、土泽、观山、梅山等五个烽火台。郭巨总台山烽火台石屋建筑结构独特,台基用沙土夯成,其上建石屋。台基…
6、石塘山烽火台
从伏龙山向东眺望,可以看到不远处的石塘山山顶上的烽堠遗迹,它就是2003年被慈溪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塘山烽火台。石塘山烽火台是慈溪市目前保存较好的一处明代抗倭遗迹。石塘山烽火台设在石塘山顶端,台高4米,纵面呈梯形,底部各边长11米,上部各边长6.8米,有东西长3米、南北宽2.5米、深0.6米的凹槽,槽之西有一缺口,为烽堠守兵的出入通道。该台四周陡峭,树木繁茂,从下仰望,高耸的墩基明显可见。明洪武十七年,倭寇频频侵扰浙东沿海,所到之处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百姓深受倭患之苦。《明史·日本传》载:“时两浙皆被倭,而慈豀焚杀独惨,余姚次之。”为解救百姓于水火,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
7、仙人岛烽火台
仙人岛烽火台位于盖州市九垄地镇仙人岛村东北的墩台山上,此半岛原名兔儿岛,由四个小丘组成,远眺形似一卧睡的小兔,头西尾东。熊岳八景之一的兔岛怒潮即在此处。坐落在兔尾小丘上的烽火台傲然挺立,警惕地注视着海面。此台正方形,南北向,底边长13.5米、顶边长11.02米,由下至上逐渐内敛,高约15米。台基为石条砌筑,其上的台身为青砖构筑。台的顶部四面对称设八个水流,顶端有垛口,台心为白灰土夯筑,砖墙白灰勾缝。原台顶建有哨楼。烽火台有烽堠、墩堠、烽燧、狼烟台、接火台、举火台等别称。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是对烽火台的最早记录,而早在此前的商周时期就已有与烽火台同等功用的军事设施了。因其在战争领域里的重要作用…
8、墩台山烽火台
墩台山烽火台位于鲅鱼圈区海星街道办事处海星社区,坐落在鲅鱼圈区墩台山上,山脚下是繁忙的营口新港,西望渤海。该台为四方体,上窄下宽,高12.85米,底边长14米,上边长11.4米。由花岗岩条石砌筑的台基、青砖台身、垛口和瞭望铺房组成,每面各有两个形制一样的水流。实心台以沙石土夯筑,当年用绳梯上下,是明代修筑的烽火台遗址。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墙体损坏。2000年鲅鱼圈区政府集资修缮,恢复了原貌。我市烽火台达174座。烽火台作为一种军事设施使用了很长时间,早在我国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应用到战争中,近代随着军事技术的突飞猛进而逐渐退出了战争序列。烽火台多建在独立的高山上,四周视野开阔,利于传递军事情报。有圆…
9、偏关烽火台
在偏关老营堡对面的北山上,有座坍塌的烽火台,这是千年风雨侵磨留下的痕迹,不知道是老天爷的安排,还是岁月的随意雕刻,因为这里曾经是胡马长嘶烽烟弥漫的古战场,这样的遗留好像给世人提示着什么,恐怕只有老天爷知道。由于烽火台的坍塌,在烽火台的底部坍塌成了一堆黄土坡,顺着这个黄土坡是很容易爬到烽火台的顶部,在烽火台上远望,老营堡的全貌尽收眼底,远近山峁上的烽火台也一个接一个清晰可见,好像一个个威武的戎边将士,屹立在个个山峁之上,在烽火台上还可以看见蜿蜒崎岖的古长城,虽然已经坍塌但威严的遗迹亦在,远看这些古城墙和烽火台,在这空旷荒凉单调的黄土地上,好似一幅精美的画卷,古朴雄浑而又飘逸灵动,不知道眼前一处处…
10、西崴子烽火台
西崴子烽火台位于盖州市团山街道办事处西崴子村西北处的海边平坦台地上,南与鲅鱼圈墩台山烽火台隔海相望,北与西河口烽火台相接应,东与鹤羊寺烽火台毗邻。台底座是六层花岗岩条石为基,上叠砌40层大方青砖,南、东、北各底边长分别为:9.7、15、10米,顶边长:7.2、13.8、7.6米。西壁没有砖面,为一大土坡,长24.6米,宽13米。据明史记载,明朝沿海诸省,经常遭受倭寇骚扰,甚至入侵内地,民不安生。明初在沿海设立防御据点,海防据点分卫、所、堡、寨、关等。烽火台又叫烽墩、烽燧、墩台、狼烟台,是古代传递军事情报的报警台,遇有敌情,日间焚烟(燧),夜间举火(烽)。按明代规定,燃烟时还要加硫磺硝石等助…
11、前砬山烽火台
前砬山烽火台位于大石桥市金桥镇前砬山村南,建在海拔22米的砬砬山顶。砬砬山为一缓坡小山丘,其四周为黄土平地,烽火台目标十分明显,远处可观。此处为建造烽火台的最佳选地。台保存的基本完好,可为我市境内同时代烽火台的参考,根据结构、特点和建筑材料综合分析,此台应为明代所建。台基为花岗岩条石砌筑,其上是大块青砖建造的台身,白灰勾缝,最上部分的垛口仍可见。方形台通高12米,底边长为10米,由底向上逐渐内敛。烽火台遍布我市境内,其遗址、遗迹如今仍可寻。整体布局为两大体系,一是沿海岸线走势南北相连,形成了辽东半岛没有边墙的边墙之军事防御体系,烽火台顺海岸贯通半岛南北,并与关内沿海烽火台相连,是我国烽火台网络…
12、高山台烽火台
高山烽火台高山台是一座小山,位于彰武县城西四公里的柳河西南岸,山是南北走向,蜿蜒起伏,象一条奔腾的巨龙,又象一只俯卧的猛虎,山不太高,海拔高度仅175公尺。在高山台山之巅,矗立着一座饱经岁月的烽火台,其台状是方斗形,台基边长9米,顶部边长8米。青砖白灰口,砖长40.2厘米,宽17.2厘米。厚10.2厘米,南面台高8.49米,西面高6米,北面高6.57米,东面已渐成断坡形。1985年6月阜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烽火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边墙外路台之一。古战争遇外敌入侵时,白天放烟,夜晚放火传递信息,在历史上超过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保存历史遗迹,…
13、广海观海亭、烽火台
广海观海亭、烽火台紫花岗顶明代建有烽火台,台高5米,是用花岗石块砌建成四方形的墩台,上有垛口。登上墩台,可见到台顶中央挖有一3米直径的圆坑,这是用于堆放引火柴草的,现长满了杂草灌木。站在烽火台上,透过山上高大乔木林的间隙,可眺望到折射着天光的海面。据历史记载,明朝以来,鉴于我国沿海备受倭寇骚扰,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太祖皇帝朱元璋下令沿海北自天津大沽口,南至广西防城兴建36座卫城,派兵驻守,广海为其中之一,又令于濒海高地,广设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烽火台即点燃柴草,以烟火报警,卫城内的驻军便迅速出击。广海境内沿海岸明代建有3座烽火台,紫花岗烽火台居中。东面的烽火台建于大同河出海口的…
14、砬山烽火台
砬山烽火台砬山烽火台位于大石桥市前砬山上有一座明代修筑的内夯土、外包大青砖的烽火台,即前砬山烽火台。此台基础用三层花岗岩条石打底,四方形,每边长10.8米,残高8米上端略窄,每边10米,台上西南角残存雉堞高0.9米。史载,明朝沿海各省,经常遭受倭寇骚扰,民不安生,朝廷便在沿海设立防御据点。海防据点分卫、所堡、寨、关等。当时南起广东、北至辽东,共设卫所180处,下辖堡、寨、关、墩等达1662个。明代中叶,由于海盗入侵加剧,又增加了许多据点。查图志,该台当时有三名士卒值班,归盖州卫管辖。前砬山烽火台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保存基本完好。身临其境者,无不感到其前砬山烽火台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保存…
15、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
十二连城,又名烽火台,俗称墩台。位于禁沟西岸。北起禁沟与潼河交汇处,南至蒿岔峪口。烽火台以土筑成,方梯形,底边长10.5米,高7.6米,夯层9—14厘米。《潼关卫志·兵略》:“古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乃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矢石,连络呼应,疾若风雨,即有百万之众,岂能超越而飞渡耶?故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守禁沟而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是犹一室之内拴门塞窦,以防鸟雀之入,而忘闭其牖也”。烽火台尚存。…
16、烟管岗烽火台
烟管岗烽火台位于化龙镇细围、萃汀、沙路三村的交界,海拔120米,俗名为镬底岗、大奶岗的山岗上。据乾隆《番禺县志》载:“元末义兵元帅屈仲舒起兵保障邑里,筑烟台其上。”自此,便叫烟管岗。咸丰四年(1854年)五月,番禺红巾军首领陈显良曾率众于此祭旗,起义反清。现烽火台残址犹存岗顶。此台南北长7.7米,东西宽4.5米,高1.50米。台分三层,底层是水成岩石料砌成,中层和上层是大岗-石、红砂石叠砌。其中又夹有红砖块和青砖块,为不同时代多次重修的痕迹。…
17、周家山防倭烽火台
周家山防倭烽火台在爵溪街道东的周家山小山顶上。该台1999年调查确认为清代建筑,是爵溪所管辖之烽堠之一,与城西另一烽火台(无存)成犄角之势,为防倭报警而设。目前建筑实体基本完好,背山面海,视野宽阔,台基近方形,占地约一百平方米。台身呈梯形,四面乱石砌成,内实泥土。台高5.6m,东西两面底宽各10m,顶宽各5.9m,南北两面底宽各10.6m,顶宽各6.3m。台顶中间略显凹形,未见其他遗迹。…
18、吐孜吐尔烽火台遗址
吐孜吐尔烽火台遗址吐孜吐尔烽火台遗址,[大尤都斯巴格乡西面的戈壁荒漠上·唐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高约11米。其基部为夯筑,顶部用土坯垒砌。平面为方形,剖面呈梯形状。基部:东西长15.2米,南北长11.8米,面积约179.4平方米。距烽火台北部约10米处的地表上散布着许多夹砂红陶片、灰陶片,附近采集到龟兹五铢钱。…
19、翟家所烽火台遗址
翟家所烽火台遗址位于会宁县翟家所镇翟家所村北2公里处的山顶上。明代夯筑,圆台体,底径11米,残高5米,夯层厚约0.12米。烽火台15米外有壕沟,深2米,宽2-2.5米。1993年,被会宁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烽火台中心为基点,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20、水沟烽火台遗址
烽火台遗址位于滨州市无棣县埕口镇水沟村东北4公里,据考为汉代烽火台。清代废,遗址可辨。最高处高出地表0.8米,东西长28米,南北宽12米。1992年9月,被无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