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21、祭淮渎碑
祭淮渎碑,位于河南省桐柏县,年代为元翻刻,2006年11月14日,禅净寺造像碑入选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122、新设桐柏县碑记
新设桐柏县碑记,位于河南省桐柏县,始建于明代,2006年11月14日,新设桐柏县碑记入选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123、黄陵岗塞河功完碑
黄陵岗塞河功完碑位于兰考县城东北40公里宋庄村碑楼内。碑系汉白玉雕刻而成,通高3.25米,碑身高2米,碑额高0.75米,厚0.20米。下有一龟形座,高0.5米,额上雕盘龙。明弘治八年(1495年)立,刘健撰文,李伦篆额,李真、周文书丹。碑文主要记载了明弘治二至八年(1489-1495年)7年间,开封东至山东西南和江苏西北交界处这一段黄河决口及治理的经过。文中对明朝政府先后委派的官吏和治河的方法、兴修的主要工程、动员民工的人数,都有较详细记载。尤其是对弘治六年(1493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大夏、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3人的治河功绩记载更详。碑文书法圆熟秀丽,耐人玩味,是难得的书法珍品。黄陵岗河口…
124、新乡千佛碑
千佛碑,位于河南省延津县小店村(2006年8月划归新乡市红旗区)南阁门外路西的唐庙,始建于明代,2006年11月14日,千佛碑入选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125、荒年志碑
荒年志碑在河南内黄县苏王尉村,明崇祯十七年(1644)刻立。碑文记载了崇祯十二年至十七年,河南地区连年灾害,民不聊生的悲惨情景,同时也反映了李自成起义军在河南得到发展壮大的情况,是研究明末政治、经济的重要史料。碑文摘录如下:“记崇祯十二年春,旱风相仍,麦减收。至六月,大旱,蝗虫遍残,五谷减收。至冬月,不降片雪。此虽荒年,而人未死。记十三年春,红风大作,麦死无遗。囗家囗食野菜树皮,受饿者面身黄肿,生瘟病死者有半。至五月二十二日方雨。棉花、高粱、谷、豆,一时播种。至六月三日伏无雨,旱蝗残食,五谷不收。至八月二十四日降霜,荞麦不收。当时斗麦价钱六百文,斗米价七百文,斗豆价四百文。民流为盗,蜂拥蚁聚,…
126、防旱碑记
防旱碑记类别:石刻时代:清地址:现藏伊川商城博物馆公布时间:1963/6/3公布批次:第一批…
127、紫铜钟
紫铜钟,又名宋铜钟,原挂县城东关太平兴国寺内,与太平兴国寺塔同为该寺重要设施和组成部分。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岁次已亥十一月二十八日铸,咸平三年四月十七日悬挂。铜钟身高五尺五寸,围一丈一尺,厚二寸五分,八齿。形式浑厚,工艺精良。相传:宋时击之声达汴,上闻其声清越,命移至汴,击之无声,仍还尉,因之涂其响眼,后移挂县署大门谯楼上,明万历十二年(公元584年),岁次甲申,邑侯阮公甫倡议就地创建钟鼓楼,第二年丙申小春落成,高悬之,警晨昏,禁行止,为王政事。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管理,先后曾进行三次大的修整,一九五六年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铜钟列为我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铜钟铭文:…
128、陕州铁人
陕州铁人,位于河南省陕州区,年代为明,2006年11月14日,禅净寺造像碑入选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129、开封铁犀牛
铁犀牛在开封北门外2公里的辛庄回龙庙内,是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于谦所铸造。由于当时黄河水患连连,故铸此物镇水。明末的水灾,将庙宇冲毁,铁犀牛亦遭淹没,一直到清顺治年间人们才将它挖出。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庙宇,名铁犀牛镇河庙,将铁犀牛置于庙内。铁犀牛高约2米,背上铸有文字,落款“正统十一年岁在丙寅五月吉日浙人于谦识”。铁犀牛,高2米,围长2.5米,周身乌黑,头顶生角,双目炯炯。当时于谦将它放置的位置是面南朝北,希望试戴守护开封城。背上刻有于谦所书《镇河铁犀铭》。铁犀铭全文为:百炼玄金,溶为直液。变幻灵犀,雄威赫奕。填堤提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若磐石。水怪潜行,冯夷绝迹。城府坚完…
130、小南海洞穴遗址
小南海洞穴遗址旧石器时代安阳县小南海洞穴遗址位于安阳县西南25公里的北楼顶山东麓,洞口朝东,洞穴宽2米~3米,高2.5米~3米,深约50米,为一岩溶洞穴。该洞穴于1960年3月修小南海水库时发现。同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志敏主持了第一次试掘,1978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其文化层堆积厚达6米,可分为5层。据碳14测定,洞穴下层文化距今约2.5万年,上层文化距今约1.3万年,前后延续1万余年。地质学上属更新世晚期。该遗址是河南境内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为中原地区石器时-古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发掘获得的石器具有一定的文化特点,与我国其他旧石器时…
131、沁阳圪当坡遗址(肖寺遗址)
沁阳圪当坡遗址(肖寺遗址)位于沁阳县西南20公里崇义乡肖寺村,村下全为遗址。1965年,河南省博物馆和沁阳县文化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试掘。整个遗址高出四周农田2--4米,文化层分四层。第一层:土色浅灰,出土有小口尖底瓶口沿、红陶黑彩网状纹盆、红陶红彩网状陶罐,夹砂灰陶瓮。第二层:土色浅灰,夹有红烧碎土块,出土有单唇小口尖底瓶和双唇小口尖底瓶、夹砂灰陶罐、鼎足等。第三层:土色灰褐,出土有葫芦口形尖底瓶、白衣黑彩红陶盆、红陶红彩罐等。第四层:土色浅灰,出土有葫芦口形尖底瓶、红陶浅腹盆、红顶钵、红陶瓮等。第三、四层出土器物中,以红陶居多,灰陶少见,有量红顶式陶器。河南焦作…
132、焦作花地岗遗址(崇义遗址)
花地岗遗址位于沁阳县西南20公里崇义乡范村西,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50米,面积1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分4个时期。庙底沟类型或王湾一期:发现有红陶敛口钵、小口高领瓮、小口尖底瓶等,特别是鸡冠扳耳,特征明显。龙山文化期:发现的灰陶平底碗、篮纹、方格纹灰陶罐,都具有龙山文化晚期的特征。二里头类型:发现有陶罐和相似二里头二期文化的豆盘、浅腹平底盆、圆底盆等,其中花边口沿罐最富有时代特征。东周时期:发现有带暗线波折纹的豆盘等。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焦作…
133、东石寺遗址
东石寺遗址位于武陟县城北2公里的东石寺村西200米处。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现存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1--6米。断崖上到处可见袋形和圆形灰坑,并发现有瓮棺葬。采集到石斧、石铲、石锛、石球、石环等石器,骨锥、骨簪等骨器,蚌镰、蚌刀等蚌器。陶器分属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仰韶文化陶器有泥质和夹砂两种。器形有彩陶钵、彩陶罐、彩陶碗、盆、澄滤器、罐、缸、鼎、双唇小口尖底瓶等。纹饰有附加堆纹、弦纹、划纹。彩陶以红彩为主,其次是黑彩和褐彩,白衣彩陶占有一定比例,有红、黑兼施现象,彩陶图案以网关纹与带状纹为主,单体纹有逗点纹、变形逗点纹、曲线纹、竹叶纹、山形纹、鸡尾纹等。龙山…
134、石河岸遗址
石河岸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1963年6月,石河岸遗址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35、颓城寨遗址
颓城寨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县,始建于新石器时代,2006年11月14日,颓城寨遗址入选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136、桥北村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桥北村遗址位于洛阳城西南约85公里处的嵩县库区乡桥北村。其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50米,总面积8.75万平方米。1956年冬发现,1959年夏复查。出土陶器以细泥红陶、粗红陶和白衣彩陶为主,还有少量夹砂粗陶;石器有钻孔石刀、石镰、石凿、石轮、石斧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7、祁村遗址
卢氏城东北祁村湾就是一处文化内涵深厚的古遗址。该遗址离县城七、八公里,是一片高台地,四围靣积约达24万平方米。这里原为三皇炎帝的旧居封地,王大有三皇五帝载:“神农第十三任帝榆罔(也称参卢氏),被黄帝推翻眨封于此,所以称祁村湾。”1956年,经专家多次发掘鉴定研究,出土大量石器有锯齿镰等打制石器。陶器还有以泥质红陶为主,主要器物有盆、钵、小口尖底瓶等,纹饰有线纹--纹,彩绘亦很发达;另还有晚期仰韶和龙山文化特征,陶片以褐蓝灰陶为主,器物有缸、鼎、碗、杯、尖底器等。多饰蓝纹,附加堆纹,彩绘很少,与庙底沟文化相似。另发现的大量石骨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和陶罐谷类种子,表明了当时神农炎帝开创育民生活在卢…
138、庙底沟遗址
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西南3公里青龙漳南岸,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内涵分为二期。一期(下层)为仰韶文化遗存,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二期(上层)遗存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它是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又发展为河南的龙山文化。已出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陶器上千件,在中国考古界引起轰动。庙底沟遗址的发现,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分期,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从远古时代起经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商周,在黄河流域不断地发展并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139、土门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土门遗址位于伊川县白元乡土门村,从发掘情况看,土门遗址分布广泛、内涵丰富,是研究伊河流域史前先民生存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土门遗址的仰韶文化遗物种类丰富,且多数器形与王湾一期的非常相似,可以归属伊洛地区的王湾一期文化,这为深入研究伊洛地区仰韶时代的史前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除此之外,该遗址还出土了数量繁多的泥质红陶缸,尤其是其中一个用来作瓮棺的陶缸上,有别致的黑白图案,这在仰韶文化类型中甚为罕见,这种陶缸也因其造型独特,而被北京大学的严文明教授命名为“伊川缸”。通过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可知在史前时期,土门村附近应当是先民们的一处栖身之地。…
140、阿岗寺遗址
阿岗寺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城北20公里的马村乡岗寺村,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阿岗寺遗址总面积21万平方米,遗址覆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裴李岗文化等类型的文物和遗存,出土文物有有石斧、石镰、石铲、骨锥、陶纺轮、陶拍、网坠、陶鼎、陶豆、陶罐、陶觚、陶壶以及稻粒和动物骨骼。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遗存从地表和断层上可见窖穴、房基及红烧土地坪。在断壁上采集到大量的标本有石斧、石镰、石铲、骨锥、陶纺轮、陶拍、网坠、陶鼎、陶豆、陶罐、陶觚、陶壶以及碳化稻粒和大量鹿角及动物骨骼。出土的陶器有红陶、彩陶、灰陶、亮黑蛋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