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81、恩村玉帝庙
恩村玉帝庙位于恩村一街老村最北部,坐北向南,原有山门、钟鼓楼、戏楼、马王殿、东西厢房等明代建筑,现仅存玉皇殿、拜殿。村民俗称玉帝庙为天爷庙,称玉皇殿为大殿屋。拜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卷棚式灰筒瓦覆顶,殿前有长方形月台。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覆顶,檐梁间彩绘精美。玉帝庙大殿是焦作市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建筑,对研究明清时代的建筑、艺术、宗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1982年,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2、武陟安氏宗祠
武陟安氏宗祠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小岩村。武陟安氏宗祠座落于武陟县城东五公里处,是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群,东西两院并列。西院为旧祠,始建于大清乾隆二十八年,占地三亩有余,西大殿飞檐重叠,雕梁画栋,五脊六兽。东西廊下各镶嵌有砖雕、人物花卉,栩栩如生,实属古建砖雕中的上乘之作。于大清光绪二十一年,用四年时间在旧祠东邻修建新祠,占地约九亩有余。新建的安氏宗祠无论在规模和工艺上都远远高于旧祠。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门前有月台宽敞、石狮雄踞。门上高悬大清翰林院士毛绳庆手书的“安氏宗祠”门匾。其雄伟庄严之势,可与多处名胜古迹媲美。腰房为拜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新建的“追远堂”也是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令人…
83、沁阳龙王庙
沙滩园龙王庙,位于沁阳市北偏东九公里的西万镇沙滩园村东部。龙王庙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平面呈长方形。现存戏楼山门、关帝殿、孙真殿、过厅及龙王殿等建筑。龙王庙作为一处布局独特、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建筑,从建筑工艺上看,其石雕、木刻雕造手法细腻,柱础、斗拱、荷叶墩等构件造型优美、独具匠心,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沙滩园龙王庙于2006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84、博爱西关清真寺
时代:清地址:博爱县西关村西关清真寺建筑形式似凤凰回头看牡丹。大门为凤凰头,楼阁式建筑,座北朝南,歇山顶,上封宝胡芦,兰琉璃瓦覆盖,正、垂戗脊均有跑兽,正面竖匾上书《开天古教》,檐下有斗栱。大门口两侧石狮守门。照壁西侧为二门,亦称“望月楼”,面向东,面阔三间楼房,歇山。正门上匾书《敬一归真》,楼后匾书《望月楼》。顺中轴线往西二十米砌一大型月台,月台两侧各有一个碑楼均为重修牌。月台上,清代所建卷棚,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两侧无墙壁,均以木柱支撑。殿顶兰琉璃瓦覆盖,中间竖一匾额楷书明太祖百字赞褒语,檐下普间普作共八攒斗栱,每赞三踩,角作五踩,殿两侧和正面一样结构,耍头为像形龙头。与卷棚紧连为拜殿,…
85、博爱大王庙
时代:清地址:博爱县城中心第九街大王庙大殿现保存完好。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脊吻齐全,正脊中间有龙吻,上封宝葫芦,垂脊有跑兽。悬山顶,上覆灰筒瓦。檐下置斗栱,普间普作,前檐十攒,每攒两踩。耍头为蚂蚱头。横额为通枋,木柱侧脚,鼓式柱础,檐出一米,山墙挡风板、垂鱼均好。前有隔扇门窗皆完整。后檐斗栱普间普作单踩,殿内四架梁,每个拉枋都有花栱撑托,雕工精湛,建筑艺术很高。在大殿西侧现存二间偏殿,保存尚好,后院有明清时期碑碣十六块。其中明嘉靖、隆庆、崇祯年所立三块,清代十三块,有康熙、乾隆等年所立。碑碣内容皆为建庙、修戏楼、装修神祠记。这些碑碣都修有碑楼、碑墙、予以保护。2006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
86、濮阳四牌楼
四牌楼,又名中心阁,位于濮阳老城十字街,高8.6米,长宽各6.6米,面积43.56平方米。该建筑为木石结构,呈方形,四角以石柱支撑阁顶。阁顶以全木构成,扣榫严紧,四角各有斗拱相托,阁檐上挑,上覆琉璃瓦,青光闪烁。顶脊塑八只蹲狮,栩栩如生。四道垂脊各塑龙、凤、鱼、马,呈龙飞凤舞、鱼跃马腾状。四角套兽下垂铜铃,风吹摆动,叮当作响。阁内绘饰图案,雕梁画栋,非常美观。外壁四块额板,雕字如斗,苍劲有力,为书法家刘文选所书。东曰颛顼遗都,西曰澶渊旧郡,南曰河塑保障,北曰北门锁钥,概括了濮阳历史悠久和地理上的重要位置。回銮碑,亦作“契丹出境碑”,位于濮阳城内御井街西侧。此碑原为青石,高2.6米,宽1.3米,…
87、青冢寺(龙兴寺)
龙兴寺,原名青冢寺,位于襄城县城西十里铺乡寺后李村,距县城7.5公里,坐北朝南,重建于元成宗大德(公元1282-1299年)年间,历经多次毁坏、恢复,规模愈加宏大,占地达三百余亩,有亭台楼阁、塔林碑刻、古树参天、殿堂巍峨、景象万千。明顺四年(公元1460年)重建,历时四年而成。时任户部尚书的李敏曾撰写碑文,详细记载相关情况。龙兴寺原有前殿、牌坊、天王殿、岳王殿、关帝殿、菩萨殿、火神殿、钟鼓楼、焚金亭、东西塔林等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由于历史变迁和“文革”时的破坏,龙兴寺内的大部分建筑被毁。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宗教工作,宗教文化蓬勃发展,龙兴寺得以重修和扩建。现有天王殿、中佛殿、大雄…
88、柏山文峰塔
柏山文峰塔,当地俗称白沙塔;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南郊柏山峰顶,禹平公路东侧,南距郑尧高速禹州南出口3公里,北距禹州市政府6公里,东距郑尧高速禹州东出口7公里,西距南水北调中线干渠4公里,东北距郑州新郑机场58公里,西北距嵩山少林寺风景区66公里。出禹州市向南5公里,到箕阿新村沿着禹平公路继续向南2公里(由箕阿老村向南1公里)处,有一向东公路直抵柏山东峰文峰塔脚下。柏山属秦岭东部山地系统之一箕山山脉的最东端,海拔仅99米;尽管禹州市境内山峰林立,但只有柏山上建有宝塔一座----柏塔。据说,禹州柏山文峰塔与许昌文峰塔不仅外形相似,结构相近,而且渊源相同,故被人们称为姊妹塔。“…
89、禹州城隍庙
禹州城隍庙是一座道教建筑。城隍是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庙曾在洪武四年重修,现存多系清代琉璃瓦建筑物。城隍庙现有山门、戏楼、城隍殿、后寝殿、鼓楼、东西廊房和财神殿、灶王殿等保护较好的古建筑群。禹州市城隍庙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内西大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为禹州轻工机械厂东院,北为轻工机械厂西院,西为西关小学。大殿东侧的配财神殿系硬山卷棚大殿建筑,卷棚面阔三间,进深五架,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架,梁檀饰大彩绘,制作简洁。财神殿东北后侧配灶王殿系硬山卷棚大殿,青年筒瓦建筑各面阔三间,进深五架,营造更为简洁…
90、龙池花牌坊
龙池花牌坊坐落于禹州市西9公里的火龙镇龙池村,清乾隆甲戌年(1754)为表彰儒士周国才妻李氏节孝而建。高10米,宽7米,用青、红巨石雕刻而成,跨街耸立。龙池是洛阳、登封通往禹州的古官道,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牌坊为三门式,用四块青石方柱,顶起红石大梁、二梁,下加红石小梁,上架房式顶盖,中嵌饰件字匾,成为三大层次。自下而上为:浮雕故事长图案,贞节坊字匾,透雕长图案,浮雕故事长卷,透雕故事画,旌表字匾,分段浮雕故事,最上层为六个斗拱,托着房式顶棚,房脊为叠瓦式透雕,两头龙仔螭(chi)吻,昂首外望,脊正中上压狮子驮宝,扬头厥尾。贞节坊字匾上刻”旌表儒士周国才妻李氏贞节坊‘’十三个大字。旌表字匾为:…
91、十三帮会馆
十三帮会馆位于禹州城区西北隅,居山西会馆南侧、怀帮会馆西侧。清同治十年(1871年),会首郭广德、连文中、潘升炎、阮耀祥、王凌云、常天福、高有帮、蔡汉文、胡乾之、王二元、范廷栋等,捐钱创修十三帮院墙及关帝庙。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茯苓帮、江西帮、怀庆帮、祁州帮、陕西帮、四川帮、老河口帮、汉口帮、宁波帮等十三个药帮,集资购地1.33公顷(20亩),共建“十三帮会馆”。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会首徐长聚、武清、耿金镛集资创修十三帮药王殿、演戏楼。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三帮会馆厨房、养病院、阴宅院、道院、二门、影壁墙建成。清光绪二十九年(190…
92、洪山庙大殿
洪山庙位于许昌市鄢陵县只乐乡后杜村,是现存较为完好的明代洪山庙遗存,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洪山庙大殿座北向南,大殿东西长9.30米,南北宽7.15米。洪山庙中所供奉的为宋代中州神医洪山真人,故名洪山庙。洪山真人本姓顾,原籍河北,生于宋代末年,曾举进士,因感天下纷争,世事变乱,吏治腐败,不堪其扰,于是远离尘世,隐居密县大隗镇洪山。期间,有感于当地牛马牲畜常为疫病所困,死病无数,于是究心医学,初则医兽,医名日盛,久则乡里贫病之人亦委求疗医,遂成良医,远近求治者日众。真人医名远播,曾奉御诏为宋太后诊病,有起死回生之效,后又被召为京城兵马疗疾,无不获效。皇帝赐其金锦而不受,获封为护国真牧灵应真人…
93、许昌玉皇阁
玉皇阁位于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校园内,玉皇阁为天爷庙建筑之一,系道教庙宇,以祭祀玉皇大帝而得名。天爷庙现仅存玉皇阁一座大殿。天爷庙始建于北宋,玉皇阁为天爷庙建筑之一。天爷庙历经元、明、清,形成前、中、后三进院落,左、中、右并列三进院落的格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中阁、后阁和玉皇阁,两厢有钟楼、鼓楼、东西厢房和配殿等,现仅存玉皇阁大殿,其他在民国年间“蒋冯大战”的战火及“0”十年浩劫中被毁。玉皇阁建于高2.5米,宽21.6米的台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砖木结构,重檐歇山式,阁高15米,灰色筒瓦盖顶,飞檐翘角,六兽十七脊,红墙赤柱接地,青石柱础外用青砖砌成花栏墙一周,门前有8米宽20层台阶踏脚。阁下有…
94、长葛泰山庙大殿
泰山庙又名东岳庙,位于长葛老城东关,不知何时创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天启三年(1623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乾隆十年(1745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行过重修。庙内建筑,多遭损毁,现仅存大殿和西配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以绿色琉璃筒瓦,屋顶中央饰黄色琉璃筒瓦方心,瓦当图案为兽头。正脊、徒工脊、戗脊均为琉璃牡丹花脊,正脊中间置一座三重檐楼阁,两端安有吞疹兽,背部插有剑把。垂脊上置各种小兽,戗脊上置武士。四个殿徒垂挂四个风铎,迎风摆动,叮咚作响。四周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后檐和东西檐昂嘴为正方形,前檐昂为龙首。两山置搏风板、悬鱼。梁架彩绘,色调鲜明…
95、天王安乐寨
禹州鸠山天王山寨和安乐寨分别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南40公里的鸠山乡下泉村与薛沟村,是清咸丰年间当地百姓为躲避匪患而修建的的避难场所。是我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古窑洞和城墙类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区现存规模较大的石质窑洞和城墙。它犹如一座民族古建筑文化和民风民俗于一身的文物古迹博物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于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咸丰初,太平天国北征先遣队和捻军占领禹西山区与清军胜宝、德楞阿部相继在当地交战。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王二党部曾占领大洪山(今鸠山乡境内),捻军撤离后,禹州、郏县、汝州三县交界处土匪此起彼伏,烧杀抢掠接二连三,当地…
96、洄河石拱桥
洄河石拱桥位于河南省郾城县城西北25公里的裴城镇裴城村内的小洄河上,此处古代为东西、南北驿道的交汇点。洄河桥由红色砂页岩砌筑而成,桥东西长8.3米、南北宽6.47米,桥拱净跨2.92米。桥拱由18道拱石并列砌筑而成,券面石边除二道凸弦纹外,其余均为素面,拱券与券基石中间由生铁和黏合剂填充,拱券两侧桥基以石磙作基础加固。桥面由青石板铺砌,原桥上两侧各有4个青石栏杆和3个青石栏板,现仅存2个完整的青石栏杆,1个完整的青石栏板。石栏板长1.65米、宽0.7米、厚0.12米,主题图案为“麒麟望日(月)”“人字”云,造型生动逼真。桥栏杆、栏板与主拱北宋建筑风格不同,具有明代建筑特征,应为明代整修时修建。…
97、北舞渡当铺
北舞渡当铺(含天爷庙)北舞渡当铺位于北舞渡镇东街,距舞阳贾湖遗址1.5公里,始建于清道光七年,座东朝西,二进四合院,面阔五间,进深分前过庭(代大门)、过庭、大庭。前过庭、过庭皆为楼房,前后院有配房,大庭后为当铺的后花园。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根据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象这样保存完整的当铺,在全国也为数极少。宜建一个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的当铺博物馆。投资项目主要有:恢复9间南北厢房及后花园,整修现有建筑,恢复古代当铺设施。…
98、兀氏旧宅
“兀家大院”分东、西两院,西院为主院,占地1000余平方米,如果俯视,其整体格局呈繁体“喜”字。东院现已废弃,西院还有一户兀姓人家和一户张姓人家居住。西院的建筑布局为典型的二进四合院,进门有影壁墙,前面是大门厅,穿过二门楼与门厅正对的是正房,东西两侧是厢房,厢房和门厅中间有相对的耳房。迎门的影壁墙上有一幅名曰“百鸟朝凤”的砖雕作品,“兀家大院”也因此又被称为“百鸟朝凤”院。历经百年的岁月沧桑,原来的青砖影壁已呈土黄色,但仍以其意趣盎然、繁复华丽的构图和细腻圆熟的刀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影壁墙高约5米,由正中央一只被百花簇拥的凤鸟和周围花枝丛中数十只鸟儿组成。中间的凤鸟体态轻盈、高雅大度,做展…
99、贠家大院
贠家大院位于灵宝市豫灵镇底董村焦村自然村。大院建于清晚期。建国后,收归国有,20世纪60年代,乡财政出售给贠承业等八户人家。大院坐北朝南,主院居中部,西侧各有偏院一座,三座院均为二进式,主院大门前有照壁,大门设在主院中部,两边各有门房三间,通宽19米,进深7米,门房后为厅房,厅房五间,中部为通道,厅房后东侧为书房,书房三门间,书房后为二门,二门为砖雕圆门,二门内有东西厢房,各三间,上房为五间,主院通长140米,偏院,每偏院均宽15米,厅房各三间,偏院、门房、上房均已拆除,偏院通长均140米。该大院对于研究清代大型组群建筑有重要价值。走进贠家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石雕,大门的两侧是一对石狮子,…
100、庙上村地坑窑院
庙上村地坑窑院河南陕县地方民居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中国黄土丘陵地区较普遍的一种民居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的陕县地坑院,目前已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在河南陕县境内仍有一百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地坑院。今天的地坑院更多的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历史痕迹,保留在当地的其他许多民俗民风之间,吸引着八方游客。在河南的西部,有个被国内外游人称作“建筑奇迹”的民俗现象,那就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人们也称它天井院。许多国内外游人更是对黄河岸边这一奇异的民间建筑文化风俗叹为观止。地坑院与原始先民的穴居传统渊源极深。地坑院距今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