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三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三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21、贡院碑刻
江南贡院现存碑刻22块,主要记载了皇帝、大臣、名士对贡院的赞誉其中明碑6通、清碑15通、民国碑1通。其中有康熙御题碑、两江总督铁保碑、重修扩建贡院碑等,是研究明清贡院历史沿革和科举制度的实物资料。明清和民国年间刻石。位于夫子庙金陵路1号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为明清科举考场江南贡院遗物。有碑22通,其中明碑6通、清碑15通、民国碑1通。分布于明远楼两侧碑廊内。内容主要为江南贡院历史、历代扩建和维修情况及考官题名。最珍贵的是清康熙帝御笔《为考试叹》,上书-:“人才当义取,王道岂纷更。放利来多怨,徇私有恶声。文宗濂洛理,士仰楷模情。若问生前事,尚怜死后名。”其他还有两江总督铁保题诗碑和重修扩建贡院碑…
122、寨山摩崖题字
寨山摩崖题字位于邳州市燕子埠镇寨山峰顶奶奶庙后院石壁上寨山因梁武帝建压鹊寨于此而得名,山南有旧寨故址。摩崖石刻文曰:“戊申季夏,山东同时地震,房屋倒塌,压死人民不可胜数。较之嘉靖年压死汪槐野、韩苑洛、马伯循之变为更甚焉。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丙午举人雷亨坤书,本山主持道士栗教成勒。”准确、详细地记载了1668年鲁南8.5级特大--、范围和震情。此类勒石在全国皆属罕见,为研究地震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1979年,由省文管会拨款,邳州市文化局在此建亭加以保护。…
123、洪泽湖铁牛
清康熙年间,洪泽湖大堤建成时,曾铸九牛二虎一只鸡用以镇水。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哲学思想,立“九牛二虎一只鸡”于大堤之上,以此镇水。如今已是虎归森林,鸟飞远去,只有憨厚的铁牛与洪泽湖朝夕相伴,可惜仅存五条(一说仅剩两条)。其中两条在蒋坝三河闸管理处,俩条在公园和高良涧进水闸,一条在淮阴高埝。铁牛系生铁铸成,除牛角均已残缺以及部分铭文锈蚀外,余则保存较为完好。铁牛身长1.70米,宽0.57米,高0.68米,有厚0.07米的一块铁板与牛身铸为一体,共重约2250公斤(一说重4000公斤)。牛身肩肋处铸有阳文楷书铭文,铭文曰:“惟金克木蛟龙藏,惟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错垫报吾…
124、双孤堆古墓葬
双孤堆古墓葬位于睢宁县张圩。双孤堆原是睢宁县姚集镇一个行政村,2002年并入蛟龙村,现为一个自然村。村庄内有一座大墓为西堆,直径80多米,墓高22米。村庄东有一小墓为东堆,直径50余米,墓高15米,两堆相隔200米。1986年3月,双孤堆古墓葬被江苏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双孤堆里究竟埋葬的是谁?民间传说分别是东汉范丹墓(东小墓)和西晋石崇墓(西大墓)。2002年,江苏省考古专家初步推断,这里距下邳城很近,可能是下邳国某代国君的墓葬。当然,推理不等于结论,双孤堆的墓主至今仍是一个没有揭开的谜。然而,虽然双孤堆主人并无定论,但流传下来的各种传说还是让双孤堆的文物价值充满了神秘感。…
125、天山汉墓
天山原名神居山,位于高邮县天山乡境内,高49.55米,南距扬州45公里。全山玄武岩构成,是一处典型的火山溶岩地区,占地约70公顷。山上原有三座高大的封土堆,从1979年5月至1983年8月,由南京博物院进行发掘,两次历时2年,发掘了一号、二号两墓。两墓皆属大型岩坑竖穴、有斜坡墓道的“题凑”式木椁墓。一号墓早年被盗,二号墓遭焚烧,两墓结构基本保存完好。一号墓大部分构件都有标明名称与方位的漆书或凿刻的文字,为研究汉代这类墓室结构,提供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便于拆装。出土随葬品中的漆器,木雕(已炭化)制作得非常精美,特别是漆榻,和成套的浴具(盆、座、勺、灯等)为汉--古发现中所少见。一、二号墓同属“黄肠…
126、土山汉墓
土山汉墓位于徐州市云龙山北约200米处,因堆土成山,俗称土山。封土现高18米,直径65米,夯层明显,土色灰褐相间质地较硬。1969年冬,当时居民在其北坡取土发现第一号墓,次年6月由南京博物院进行清理。1977年夏徐州博物馆在封土南侧又发现第二号墓,形制大于一号墓。土山一号墓,方向北偏东5度,墓室为砖石混合结构,以砖为主,砖有两种,皆青色,长条形砖长46厘米、宽23厘米、厚11.5厘米。楔形砖长48厘米、上宽39厘米、下宽29厘米、厚11.5厘米。石头特制成黄肠石,共58块,主要用于封土和甬道基础,个别用于封顶。墓室平面呈十字形,总长8.6米、宽5.38米、高4.58米。分墓道、封门、甬道、前室…
127、明祖陵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朱元璋一统天下以后,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此地建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明祖陵,被称为“明代第一陵”。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尊其高祖朱百六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并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修建祖陵,至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祖陵全部建成。祖陵原有殿庶、金门、玉桥、厨库、井亭、宰牲所、拜斋、宿直房、铺舍、碑亭、仪从等,栽植柏树万株,神道全长250多米,两…
128、南京浡泥国王墓
南京浡泥国王墓是中国与文莱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浡泥国王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区铁心桥镇安德门外石子岗南麓。渤泥国王墓是我国现存仅有的两处国外帝王墓之一,如今被重新开发、包装成南郊新景,入选“南京新48景”无可厚非。浡泥国即今文莱苏丹国。明永乐六年(1408年)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来中国访问,于当年十月病故于南京会同馆,后葬于南京安德门外石子岗。后经战乱,渤泥国王墓一度渺不可寻。直至1958年5月,才重新发现了佚名已久、一直被当地人称为“回回坟”的渤泥国王墓。此后,渤泥国王墓受到了各级政府的精心呵护,国家多次拨款进行修葺。渤泥国王墓坐北朝南,前临池塘、遥对牛首山双阙,东、西、…
129、蒯祥墓
明代杰出的建筑大师“香山帮”匠人的鼻祖蒯祥墓,在吴县胥口乡渔帆村南。墓坐北朝南,面向太湖,右前方立有明天顺二年(1458)英宗朱祁镇赐给他祖父蒯明思、祖母顾氏的“奉天诰命碑”。蒯祥死后,归葬祖茔。蒯祥于明永乐年间参加北京城九门、两宫的建筑,正统中又领导过重建三大殿以及五府、六部衙署的工程。京城中文武诸司的营建,也都出于他的擘划,明代故宫的鸟瞰图上,甚至把蒯祥的像都画在上面。对于蒯祥的建筑技艺,当时就有极高的评价。同行叹为“鬼斧神工”、“违其教者,辄不称旨”,皇帝也“每每以蒯鲁班呼之”。蒯祥晚年还经手建造过明十三陵中的裕陵。到宪宗成化年间,他已八十多岁,仍执技供奉,享受从一品的俸禄,保持着“活鲁…
130、南京刘智墓
中国伊斯兰教学者刘智之墓。刘智(约1655~1745)逝世后,葬于南京中华门外花神庙街茅家巷穆斯林公墓。198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刘智墓在中华门外花神庙毛家巷回民公墓内。19路公交车可达。刘智(1660-1745),字介廉,号一斋,回族,上元(今南京)人,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著名学者,毕生致力于阿拉伯经传典藉的研究。译著宏丰,著有《至圣实录年谱》、《天方典礼择要解》等数百卷。墓园坐东朝西,门前有石柱一对,上镌“刘介廉之墓”。墓园几经修葺,保存尚好。门内甬道有华表一对,上端有石牌连接,上刻“典型在望”。墓基呈南北向,初为黄土堆聚,后为砖砌水泥封饰墓,长28米,宽8米。墓前有石碑1方,上…
131、王锡阐纪念馆(王锡阐墓及祠)
王锡阐纪念馆(王锡阐墓及祠)座落在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西圩(今震泽中学旁),这里树木翠郁葱茏,环境肃穆幽静。清乾隆《震泽县志》记载:“处士王锡阐在十都镇西圩。”墓修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即王锡阐逝世后第二年。顾炎武赠诗有“白云满江天,高士今何处”之句,故墓碑题刻为“高士王晓庵先生之墓”。道光七年(1827),里人重修时改立“王晓庵先生之墓”碑,为阳文楷书,碑高108厘米,宽36厘米,厚13厘米,花岗石材质。道光十四年春,在江苏巡抚林则徐的赞助下,重修陵墓,增建墓门,其上门额题曰“南服英贤”,又缭以周垣,封土高1.3米,墓径4.8米,绕墓四周植树数十株。墓前植阳刻楷书“王晓庵先生之墓”石碑…
132、邳州大墩子遗址
大墩子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东一里的高地上,方圆80余亩,高4.5米。1963年进行第一次发掘,共清理出墓葬四十四座,还有窑穴、窑等遗迹。1966年进行第二次发掘,又清理出三百座墓葬及居住遗迹等。根据底层堆积分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为青莲岗文化早期的遗存。上文化层还可以分为早、晚两期,分别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下层的陶器少数的泥质陶外施红色陶衣,发现很少的彩陶片,为钵和碗,是在砖黄色地上绘红色花纹,有直线、曲线、复道弧线等花纹,图案疏朗。…
133、戚墅堰圩墩遗址
在戚墅堰镇,大运河的南岸,距运河仅有四五十米的地方,有一高阜土墩,这就是迄今发现的常州市区最早的先民定居地之一——圩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1960年至1961年,南京博物院在苏南进行考古复查时,发现了该遗址。1972年、1974年、1978年、1985年、1992年南京博物院、常州市博物馆等单位先后五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共1900.25平方米,清理墓葬191座。遗址原为突出地表的土墩,他的范围在十万平方米以上,因历年取土平整场地和基建工程的破坏,现趋于夷平,大部分在现代建筑之下。圩墩遗址是太湖流域西部一处马家浜文化圩墩遗存,文化堆积较丰富。经过五次的考古发掘,文化遗存主要为马家浜文化和崧…
134、断山墩遗址
断山墩遗址位于丹徒县丁岗镇东南,太平河北岸,西距镇江市区16公里。1957年发现,1981年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合作进行发掘。遗址为长条形土墩,高出四周农田7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2.5~4.5米,多层次叠压,建筑基址有长方形烧土面及柱洞,其旁有9座墓葬,除2座成人残墓外,都是儿童墓葬。这是一处经历时间长、拥有一定人口和聚落的遗址。遗物多具有通常所称“湖熟文化上层”遗物的特征;石制工具以石锛、石刀、石镰为主,还有石斧、石钺、石矛、石镞和石凿;小件铜器数量较多,并有铸造铜器的陶范、石范和工具铜锥凿,陶器红陶比例较大,还有灰陶、硬陶和原始青瓷,主要器形有夹砂红陶素面鬲、…
135、东阳城遗址
介绍盱眙东阳城是经勘察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城遗址,土筑城垣,内外城东西相连,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始建于秦,两汉延用。城内曾出土丰富的秦汉时期遗物,刻秦始皇廿六年诏书的铜权、半两钱、五铢钱、花纹方砖、卷云纹、兽面纹瓦当,板瓦以及大量的陶制器皿,反映出当时该城址的繁华程度。城址周围遍布同时期的墓地,非常密集。其中,7号墓出土的木版浮雕仅在江苏盱眙东阳及邗-场西汉墓中有少量发现。交通在盱眙汽车站坐到马坝的中巴车江苏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