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三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三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61、珠海梅溪牌坊
珠海“梅溪牌坊”被视为中国第一牌坊,该文物群已经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溪牌坊位于前山镇梅溪村,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和十七年(1891年)。现存3座,是光绪帝为表彰清朝驻夏威夷领事陈芳及其父母等人造福桑梓而赐建的,于1987年被列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梅溪牌坊分别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其中,两座八柱三间三楼,高12、宽12.2米、深4.6米;一座四柱三间三楼,高10.1米、宽9.4米、深4.6米。牌坊以花岗岩构造,庑殿顶,立鸱吻、鳌鱼、火焰珠。阑额、角柱石和须弥座雕刻着花卉、瓜果、人物、瑞兽、暗八仙。正上方镶“圣旨”、“急公好义”和“乐善好施…
62、龙龛岩摩崖石刻
龙龛岩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罗定市苹塘镇谈礼村龙龛岩洞室内的石壁上。是广东现存年代早的摩崖石刻,也是岭南最早的有绝对年代的石刻。石刻的研究价值,涉及隋唐史、宗教史、文学史以及盛唐时期罗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和地方志诸多方面。2013年5月,龙龛岩摩崖石刻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3、碧落洞摩崖石刻
唐—民国英德碧落洞摩崖石刻位于英德县英城镇桥下管理区燕子岩山。碧落洞是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山水秀丽,从唐代起便有人游览,赏景赋诗,刻石留念。洞口上方峭壁上,分别以横行及竖行镌刻“碧落洞”三个大字。唐代自称唐末秩臣的周夔偕贞阳县(英德县前称)令侯著游此洞后,写有《到难篇》,并刻于洞壁上,成为最早的题诗。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主刘晟出巡英州时曾游此洞,并命侍臣钟允章写下《盘龙御室记》,勒于石上。以上2题摩崖,大部剥落,字迹难辨。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于元符三年(1100年)授命北归,带着幼子路过英州游碧落洞,题有《碧落洞》诗二首,其中一首刻在洞中石壁上,至今犹存。碧落洞摩崖石刻原有102题,现存99题,…
64、云门寺
云门山大觉禅寺,简称云门寺,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城北6公里的慈云峰下,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云门寺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由云门宗始祖六祖慧能九传弟子文偃禅师所建。公元928年,南汉王刘龚赐额“光泰禅院”,后又改为“证真禅寺”。至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南汉王刘长敕封文偃禅师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并赐“文铢衣”一件,同时将“证真禅寺”敕升为“大觉禅寺”。因该寺座落在云门山,故称“云门山大觉禅寺”。云门寺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整座建筑庄严雅静。它的殿堂与国内大型寺院相仿,有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斋堂等建筑。但云门寺的建筑风格独特,除放生…
65、南雄钟鼓岩摩崖石刻
南雄钟鼓岩摩崖石刻唐—宋南雄钟鼓岩摩崖石刻位于南雄市梅岭镇翠屏山中。钟鼓岩因有钟岩与鼓岩悬石,敲之有钟鼓声而得名。这里因有梅关相伴,历代名人游士甚多、留下许多清词丽句。现有唐至民国石刻20多题。最早的石刻是大唐吕岩(即吕洞宾)书镌的“万福洞”和“上清景”题字。“诸仙岩”三个大字署名“东坡书”,每字高0.50米、宽0.10米。东坡被谪二度梅关到此游览,曾赋诗多首留念。石刻中以清代石刻为多,作者有官吏、学者、道士。字体有楷书、隶书、行书、篆书等。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压力下,-江西省大余县县长彭育英派代表鲁炯雯与赣粤边游击队代表陈毅等人曾在此岩举行会谈,共商…
66、罗浮山摩崖石刻
罗浮山摩崖石刻位于博罗县罗浮山。罗浮山原有九观十八寺,石刻多分布在这些寺观的周围。-物普查核实,共有宋代以来题刻130多题。分布在五龙潭、白鹤观、宝积寺、黄龙洞、华首台、朝元洞、酥醪观、朱明洞和石洞等处。内容多为有关古建筑的建置沿革、名人题刻、乡规民约、官衙文告、山林管理等。字体有篆、隶、行、楷、草。“罗浮”摩崖石刻为罗浮山年代较早,且有一定书法艺术价值的一题石刻,位于白鹤观后五龙潭边石崖上,阴刻篆体,字大1.50×1.20米。右边刻有“淳熙己亥良月望日”八字,左边刻有“郡守睢阳吴裒男有书”。这是一题南宋石刻。在其旁有一题北宋石刻,为“长寿涧”三字,下刻“圣宋皇祐二年润十月二十七日,提点诸州刑…
67、大云洞摩岩石刻
大云洞,位于连州市连州镇城西3公里,其摩岩石刻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洞中有岩溜点滴,四时不涸,状如滴翠,故称“秀岩滴翠”,为古“湟川八景”之一。岩洞中镌有宋代周敦颐、张浚(南宋宰相)等许多历代名流的石刻。其中有镌有:“何人凿破池中天,鬼斧神工不记年。欲觅仙床寻蝶梦,闲敲石鼓震龙眠。洞垂滴乳晴仍雨,岩峙江头水带烟。此日重游风景好,雪泥鸿爪话前缘。”的诗文,诗中可见,大云洞风景奇特秀美,真不愧是历代游览胜地。…
68、潮阳莲花峰摩崖石刻
南宋潮阳莲花峰摩崖石刻位于潮阳市海门镇西南海陲的莲花峰,史称“莲峰海色”,为潮阳八景之一。石刻范围包括莲花峰、尖山、叠石等3处,从宋代至现代共93题。《光绪潮阳县志》记载:“宋文丞相登此石以望帝舟,命题‘莲花峰’三字书其上,”自此之后,历代宦仕到此凭吊忠贤或吟哦山水,留下了内容丰富,书体多样的题刻,是研究潮阳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其中较具代表性的题刻有:宋代文天祥题刻“莲花峰”,行书,刻石为6×1.5米,“终南”,楷书,刻石为0.68×0.28米。潮阳知县臧宪祖题诗:“丞相勤王到海崖,精忠踏碎石莲花;思扶弱主回天顾,致使孤臣痛日斜。浩气一腔吞巨浪,丹心万古照寒沙;成仁取义酬君父,读史谁能不叹嗟。…
69、崆峒岩摩崖石刻
明—民国阳春崆峒岩摩崖石刻位于阳春市城西崆峒岩洞内。原有石刻近百题,因年久风化剥落和人为的损害,现保存较完好的44题。从明代至民国时期,其中摩崖石刻37题,碑刻7通。阳春崆峒岩,又名“第四崆峒山”,因“黄帝问道于崆峒”而得名。它与河南汝州,陕西临洮、岭东定安的崆峒诸山并列。洞内石钟乳奇特,岩洞宽广,历代文人骚客纷踏而至,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亲临探胜。崆峒岩摩崖石刻,分布于各景点,有题字、题句、题诗、题铭,内容有描情写景、状物记人,字体有篆、隶、楷、行、草等。最早的是“崆峒岩”三字及其联语:“洞开重门虚旷中,景物千端呈本色;丹成一点隐冥处,变态万种透天机。”石刻高1.8米、宽1.4米。“崆…
70、通真岩摩崖石刻
北宋—民国阳春通真岩摩崖石刻位于阳春市春湾镇东南面的通真岩内。通真岩是由于宋真宗赐名“通真岩”而得名。原名铜石岩。岩内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建有“德慧寺”,铜石禅林曾享誉全国。通真岩摩崖石刻琳琅满目,原有石刻因受破坏,现保留宋至民国时期石刻仅20题。其中宋代4题,明代5题,清代6题,民国2题,无年代3题。石刻字体隶、楷、行、草均有。宋真宗赐名“通真岩”三字,镶嵌在寺门,为三通大理石所刻,每块一大字,字径0.35米。相传唐景龙年间(707-710年),广西贵县刘三姐到此定居传歌,后得道升仙。宋真宗皇帝闻知甚悦,将宋太宗御书藏于洞中,并赐名“通真岩”,意为通向仙境之岩也。石刻最早为北…
71、《大田洞摩崖石刻平瑶记》石刻
恩平大田峒摩崖平瑶记位于恩平市大田镇石山。石刻刻面呈正方形,高1.6米、宽1.55米,总面积为2.56平方米。周界刻有云纹。刻文记载元代大田峒峒民与瑶民“相聚为盗”,官兵不能平。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通判吴元良率壮士数千人直入大田峒,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平定“乱民”。该石刻刻于元至正十三年,恩平儒学学正郑文遑撰文,大田峒耆老冯德□立石。全文刻字共48行,每行16字,总字数为762个。字体正楷,阴刻,苍劲有力。经历了630多年的风雨侵蚀,虽然缺223字,但整体仍然完好。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72、鱿鱼岗遗址
鱿鱼岗遗址位于南海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区西岸村东南。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遗址面积1800平方米。1982年发现,1985年发掘,面积255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5米,含大量贝壳。文化内涵分两期。第一期文化有灰坑、柱洞等遗迹,清理墓葬5座。陶器有釜、豆。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二期文化有灰坑、柱洞、红烧土面、木骨泥墙等,清理墓葬31座。墓葬均为长方形浅穴土坑,东西向,单人仰身直肢,生前有拔牙习俗。陶器有釜、罐、盘、豆、器座、纺轮、制陶垫等,纹饰有叶脉纹、云雷纹、复线方格纹、绳纹,以曲折纹为主。石器有锛、斧、凿、镞、矛。骨器有锥、镞、梭、环以及獐牙束发器。属商时期。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
73、河宕遗址
河宕遗址位于佛山市澜石镇河宕旧圩。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1977~1978年发掘750平方米。第二、三层为文化层。堆积中含大量贝壳。遗迹有红烧土硬面、灶坑、灰坑、柱子洞、墓葬等,清理墓葬77座。墓葬为东西向竖穴土坑,大部分无明显坑壁,人骨架作仰身直肢,生前有人工拔牙习俗,成年男性头向西,成年女性头向东,多数墓没有随葬品。出土陶器有釜、罐、壶、豆、盘、盂、纺轮,器形多见圈足器、圜底器,晚段出现圜凹底器。纹样以几何印纹陶为多,其中以曲折纹为主,其它有方格纹、叶脉纹、云雷纹、S形纹、凸点或凸格纹,已出现云雷与曲折或方格组合纹样,部分纹饰显然仿自青铜器。也有少量赭红色…
74、蚬壳洲遗址
蚬壳洲墓群位于肇庆市鼎湖区桂城龙一村东北面,南距西江300米。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偏早阶段。遗址面积两万多平方米。1984年发现,1986年与1987年两次发掘共378平方米。遗址的第四、五层为文化层,其中第④层含大量的贝壳。清理墓葬27座,发现人骨架31具,大部分为单人葬,也有双人合葬和三人合葬。葬式以侧身屈肢葬为主,也有蹲葬、双手反捆俯身屈肢葬,部分头骨上有人工拔齿痕迹。个别墓葬有1~2件随葬品。出土陶器中,夹砂陶比例大于泥质陶,手制,火候低。夹砂陶器多饰绳纹,泥质陶有白色陶衣,其上绘制赭色带状纹样,属于一种彩陶。器形有釜、罐、盘,流行圜底器或圈足器。石器有双肩锛、多孔刀,以及骨器笛、笄。…
75、塘角嘴遗址
塘角嘴遗址位于封开县杏花镇利宅村塘角嘴山。考古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面积1.2万平方米。1982年发现,同年及1990年两次进行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出土陶器釜、罐、豆、盘、鼎足、器座、拍、器盖等,其中鼎足数量多,型式多样。纹饰有绳纹、曲折纹、长方格纹、双线方格纹、方格凸点纹。石器有锛、镞、环、砺石等。陶拍的出现,说明遗址含有制陶工场。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76、茅岗遗址
茅岗遗址位于高要市金利镇茅岗村茅岗山南北面的山脚下。年代为青铜时代早期。遗址面积两万多平方米。1978年发掘。文化层厚约1米。堆积中含大量贝壳及动物遗骸,包括有蚝、蛤、螺和猪、牛、鹿、羊、象、刺猬、青鱼、龟、鳄等。部分动物已属家养。还有两个个体的人类遗骸。发现干栏式木构建筑,有三组,平面为长方形,分左右两排竖木柱,间距为1.7米。其中甲组建筑残存木柱14根,左排6柱,右排8柱,柱距0.7米~1.4米不等,两排木柱相距1.64米~1.7米。木柱多有凿榫,榫眼中穿套圆木条,构成梁架和居住面,用树皮板、茅草铺垫居住面或铺盖房顶。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器类有釜、豆、盘、钵、罐、器座、纺轮等,纹饰有绳纹…
77、黄潭寺遗址
黄潭寺遗址位于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现有面积约12000平方米。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配合105国道建设发掘了850平方米,文化层可分二层,包括早晚两期遗存。早期遗存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少;纹饰主要为绳纹、条纹、偶见编织纹、方格纹和刻划纹;器型以三足器和圈足器为主,有鼎、豆、盘、罐和钵。石器有镞、锛。晚期遗存陶器夹砂陶多于泥质陶;几何印纹发达,有方格纹、叶泳纹等;器型多为圈足器、凹底器和圈底器,主要器型为罐、釜、豆和器座。石器有锛、镞、戈、环等。该遗址属新石器晚期遗址。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105国道,南至谢屋,西至旱坑,北至白拱坑,以现…
78、东莞村头遗址
东莞村头遗址位于珠江虎门入海口东岸,珠江三角洲平原东南部,北距东莞市30公里、虎门镇6公里。遗址分布于村头村西的台地,面积约万余平方米。村头属海湾类型贝丘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1989年、1993年经两次发掘,面积为3375平方米。堆积厚1-3米,可分早晚两期,晚期为明代中晚期村落遗址;早期是一处大型聚落遗址。不同功能遗迹布局有序,有南部低洼地垃圾区、中部偏北高坡居位区等。两区之间公共活动场所未发掘的北部,可能是墓葬区。清理十余座房基,均为平地起建,有圆形、圆角方形,还有柱洞、灰坑、排水沟。出土石器、骨角器一千多件。陶器以其形状、制法、陶色陶质和花纹构成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陶器群典…
79、狮雄山遗址
狮雄山遗址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塔岗村狮雄山的南面山岗。属西汉南越国时期。1982年发现。遗址面积1万多平方米。1984~1990年发掘768平方米。在山岗东面平台揭露出一处回廊形宫殿基址,东回廊依山势而筑,北高南低,全长34米,内宽2米,廊外侧为土筑墙体,墙高0.5米~1.3米不等,宽1.6米,外沿用河卵石砌散水面。墙内有柱洞遗迹,柱距2米~2.5米。南回廊残长11米,北回廊残长17米,宽度不明。三面回廊围绕着一处高台,主体建筑已被毁,各处回廊均有通向高台的踏步台阶。整体面积约为1400平方米。遗址内出土大量绳纹板瓦、筒瓦,内壁有乳点纹。有少量瓦当,饰卷云箭镞纹,个别中心有“定”字反文。出土陶器有…
80、龟山建筑遗址
龟山建筑遗址位于澄海市上华镇北陇村东面之龟山南坡。年代为汉。20世纪40年代意大利学者麦兆良发现,1983年澄海博物馆进行调查,1988~1993年四次发掘共500多平方米。清理房址4座。一号房址位于南坡第一级平台,残存用石块垒筑的后墙,长3米,高1.7米,基址内有柱洞。二号房址位于南坡第三级平台,平面为圆形,直径3.4米,用石块砌墙基,南面有门道。三号房址被二号房址打破一部分,平面为凹字形,坐北朝南,面宽12.8米,进深6.2米,中央为殿堂,两侧为厢房,有夯土隔墙。四号房址位于第三级平台西部,平面呈长方形,面宽10.7米,进深4.8米,均有夯土墙及隔墙。三、四号房址附设排水管道。此外,还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