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三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三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21、张仁宪神道碑
文安张仁宪碑是唐朝张仁宪之孙兰陵郡王张仲武为其所立,距今将近1200年。位于文安县城关镇相公庄村北300米,为大唐张仁宪神道碑,根据碑文记载,该石碑建于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石碑为汉白玉石质,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全碑通高4.27米、碑身宽1.44、厚0.53米。碑首雕四龙交蟠,龙首垂于碑侧,阳面天宫篆额“大唐故赠工部尚书清河张公神道之碑”;碑身阳面满刻方格,格内阴刻隶书碑文,共29行,满行62字,由于风化有些字迹已无法辨认。碑文主要记载了张仁宪家族的世系、官职,还详细记述了其嗣孙张仲武的战功。碑阴、碑侧均无字;碑趺为石雕赑屃,座下为大理石条铺成的石床,约3米见方。碑身原断为两截…
122、灵山塔
灵山塔三河灵山塔位于灵山顶端,建于辽代,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塔分五级,高13米,形为八角,砖木结构塔座有牡丹、芍药花,其花形叶脉,雍容大方;塔基上部砌有连云图案,其线条自然流畅。逐层塔角悬挂风铃,清风徐来,叮当作响,可传十里开外,韵如编钟,悠扬悦耳。为使灵山塔重放异彩,98年7月l4日,省古园林建设公司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进行抢救性维修,此工程共投资9万元其中,省文物局拨款5万元,大唐回村出资4万元,经过近50天的辛勤劳作,终于使灵山塔恢复了原貌。之后,文体局又投资树立了两通火理石碑记,大唐回村修建了精制的大理石保护栏,使得这座古塔更加雄伟壮观。具体位置:灵山塔位于京东三河市城区东北75公里…
123、刘白塔村遗址
刘白塔村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和战国时期遗址。位于河北省三河市刘白塔村洵河南岸的台地上,1984年发现。1991年进行发掘。揭出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部分当属上宅文化,而Hl所出陶器有戳刺纹圜底钵、宽沿盆、釜和鼎足,颇具后冈一期文化陶器群的风格,故系略晚于上宅文化的另类遗存。1993年7月15日,刘白塔村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4、齐圪挞汉墓
齐圪挞汉墓:齐圪挞汉墓位于齐圪址村北200米处(南赵扶排干渠北),由大小两座土丘和一块高地(居土丘西)组成,为东西向平列,旧时,当地称“三连山”。该墓葬西高地,原为土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渠时铲平。1966年曾出土百余斤汉五铢钱币。墓葬中间土丘最大,占地面积400平方米,高出地表6米。民国以前建有玉皇阁。阁上有铁钟,上铸有“隆庆六年小商屯村”字样(小屯村即齐圪址村古称,今大尚屯镇为大商屯)。庙供铁铸“慈航道人”神像,为侵华日军所毁炼铁。东侧土丘略小,面积约300余平方米,旧有娘娘庙,与玉皇阁一同毁于抗日战争。齐圪趑汉墓发现于1970年,时村民在大土丘上挖战备防空洞,于土丘西侧底部发现大型砖砌古…
125、郭底村墓群
郭底宋墓群:郭底宋墓群,亦称郭底古遗址,位于郭底村周边。昔郭底村南有一东西向340米、南北向60米高于地表1.5米的高地,土层夹有战国、秦、汉时期的铜镞、陶片、五铢钱币等。西北与之相连处,有一40平方米的土墩,内含灰烬土和夯基五花土及秦汉陶片等,当地称之“上杭烟墩”。附近,1972年发现一坑宋代人、马尸骨及砍杀的斧头、磨刀石等。1985年,在“上杭烟墩”遗址南发现东西向700米的汉墓群(已被水渠分为两处)。另在村东发现汉代成人瓦棺墓葬一座(瓦棺县文化馆收存)。郭底曾传为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屯兵处,其于史不符、,据历史文献佐证,此东西向高地为战国时期的赵长城遗址。村西南地方、当地称为“破楼堂前地”,…
126、隆福寺长明灯楼
廊坊隆福寺长明灯楼是已知最早带纪年刻铭的唐代石灯,形体巨大,内容丰富,史料价值极高,在唐代石灯中绝无仅有。隆福寺长明灯楼原位于廊坊市安次区北史家务乡古县村西南,为唐代隆福寺内遗物。灯楼为汉白玉石质,由壶门方形座、覆莲圆座、等八角形石柱、仰莲托盘组成,通高3.4米。石柱雕刻可分为三部分:下部各面尖拱龛,龛内浮雕会乐,其中七面或跪或坐于式莲花座上,演奏笛、琵琶、排箫等乐器,一面为手持长练的舞姿伎乐。石柱中部正面为篆书题额:“大唐幽州安次县隆福寺长明灯楼之颂”。颂序、颂词等为楷书体,间以行草书,由安次县尉张煊撰文,安次县员外主薄、通直朗、护军张去泰书,另刻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燃灯偈》、《知灯偈…
127、前南庄陀罗尼经幢
前南庄陀罗尼经幢准,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杨税务乡前南庄村,现移至廊坊市博物馆的碑碣苑保存。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幢于1990年5月被发现,缺刹。基座下有两层青砖铺砌的方台,幢座下部为八边形盘状石雕,四面浮雕奔驰状瑞兽,四面浮雕花卉,各面交错排列,顶面雕祥云图案;幢座上部为圆形盘状仰莲石雕,莲瓣重叠向上作盛开状。幢身由大八面柱体、八角形托盘、小八面柱体组成。大八面柱体阴刻楷体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立幢人家世、立幢经过、立幢时间等内容,八角形托盘雕饰兽面衔环、幔帐等图案,小八面柱体四宽面雕佛龛,龛内雕四方佛像,四窄面刻佛名及真言。幢顶为八角攒尖式屋盖,上刻瓦垄,檐下刻斗拱。…
128、中角墓群
中角墓群位于县城南5公里的中角村西北200米处。1958年出土,1991年省地县文物部门发掘出土陶俑、陶禽、陶兽、陶器皿、人头骨等。地址:位于县城南5公里的中角村西北200米处咨询电话:0318-3826010…
129、深州盈亿义仓
义仓是旧时中国各地汉族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隋唐已有。深州盈亿义仓简称义仓,是一清代建筑群体,位于河北省深州市博陵路107号。南北长56.13米,东西长58.82米,建筑面积1383.10平方米,占地3428.8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办公区,由北向南依次坐落着门庭、东西厢房、宴休堂四座建筑,围合成一个小四合院。由四合院的中轴线向南延伸,有一座供奉和粮仓休戚相关的神的建筑?仓神祠。东西两院以门庭与西厢房间的过道相通。西院为仓储区,原有东、西、南、北四仓共36间,但7间东仓于1942年被日本侵略军的飞机炸毁现仅存南仓、北仓、西仓、听事房。四周围以围墙,形制为北方传统四合院式。2013年5月…
130、大冯营汉墓
大冯营汉墓据传说为汉代李左车墓,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深县大冯营村西北一公里处.墓冢原高10米左右,现存封土高约1.5米,长宽各30米,面积900平方米.在墓冢南面150米处,呈半园形状分布着五个土冢;各土冢相距80米,分别长150米,宽50米,高约5米,均呈椭圆形.据”辞海”载:李左车为秦汉时谋士,初在赵,封广武君,后跟随韩信,用其策取得燕地.传说李左车为饶阳人,死后其灵柩由南往北运送,过深县大冯营村时,缚棺铁链断,即停于此地,大风骤起,使土将棺掩埋.前些年,饶阳县李氏还有人前来祭祀。1993年7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1、冀州西堤北塔(震雹塔)
西堤北塔(震雹塔)位于冀州市门庄乡西堤北村东50米处,西堤北塔(震雹塔)为元代建筑,历史上当地每年春季都会在塔下举行仪式,祈祷免受雹灾,震雹塔由此得名。西堤北塔(震雹塔)全部用青石砌成,通高8米,塔基平面呈正方形,塔身为六棱锥体,塔顶是一个1.5米高的石葫芦。西堤北塔(震雹塔)自下而上,除塔基、塔葫芦外,分为四层:第一层直径2米,阳面有一群象浮雕,正面刻有铭文,多以无法辨识,上面“南无释迦牟尼佛”几个大字还很清晰,表明这是一座佛塔,在刻文的落款处可辨出“嘉靖三年”字样,这应该是石塔的落成年代。第一层和第二层衔接处刻有莲花浮雕;第二层正面神龛两侧刻有“大清乾隆二十六年三月十二日全村发心重立”,这…
132、冀州古城遗址
时代:汉冀州古城遗址,位于冀州市冀州镇北关村一带。是汉代冀州古城西北面的一段土城墙,从东北向西南延伸,总长4500米,分布面积225万平方米。沿汉城址西、北面的沟渠为原城的护城河。…
133、双冢汉墓
双冢汉墓。位于今冀州镇双冢村东北、市政府驻地南5.2公里处。有2个冢,前后相距50米,冢高6米,冢底相连,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面积约6亩。两个古冢因连接在一起而得名双冢。冢顶原有南北两座大殿,今尚有绳纹汉瓦碎片。民国初期,冢顶曾有塌方,在其西北角发现砖砌券门,后用土封好。据《周书》载:“齐任城王湝、广宁王孝珩等据守信都,有众数万,高祖诏宪讨之。宪至信都,列阵于城南,宪登张耳墓以望之。”据此推论,当年所登张耳墓可能就是双冢。此冢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4、西元头汉墓
西元头汉墓。位于今冀州镇西元头村西北500米处。封土高7米,东西42米,南北38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1968年,有人在墓西南角挖一缺口,后被制止。1981年,封土西南又有动土现象,后填平。1995年2月,该村村民捉獾时在封土上挖了直径60厘米、深1米的4个洞,市文管所发现后令其填平。1993年7月15日,西元头汉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35、西寨子古墓
西寨子古墓位于安平县西宅子村,为东汉古墓葬。1993年7月15日,西寨子古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36、衡水安济桥
衡水安济桥1766年建成,桥身全长116米,两侧各有望柱58根,每根柱顶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望柱之间有石头拦板。桥东西两头,南北两侧各有一只较大石狮。衡水桃城区文管所所长白如廷介绍,该桥是滏阳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石桥,1993年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衡水大石桥是人们今天对安济桥的一种通俗的叫法。由安济桥,或许能发现衡水城中心的秘密———没有这座桥,我们追寻衡水这座城的根脉,很可能会失去方向感。衡水城西门外,“为齐晋及畿南诸郡四达要道”,东至山东,西至山西,漳滏合流是道必须跨越的天然屏障,而帮助跨越这道屏障的则是桥。天顺元年即公元1457年,衡水县令杨俨奏请深、冀二州,枣强、武…
137、永年石北口遗址
石北口遗址位于河北省永年县城临洺关镇北石北口村西南台地上。台地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为30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1986年至1987年,省、地、市文物部门对该遗址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发掘,考古发掘房基1座、灰坑96个、墓葬8座,出土文物1000余件。在出土的生产工具中,有打制的石斧、石刀,有磨制的斧、铲、锛、凿、磨盘、磨棒等新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有大量的陶器、骨角器以及装饰品器物。陶器有釜、灶、鼎、罐、缸、盆、碗,以及锉、纺轮、网坠等。其中以颜色呈上红下灰的红顶碗最为典型,反映了陶器烧制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陶鼎的出现是生活炊具的重大改进。石北口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是豫…
138、易阳城址
易阳城址易阳城址位于永年县西阳城村洺河北岸,隔河与明山、朱山、相望,面积约10平方公里,城四周夯土城墙较清楚。相传西南角有紫禁城,城东北区有南北校场。《史记·赵世家》载,赵武灵王元年“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正义》说,信宫在“洺州临洺县,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在城址内发现有细把豆、盆、瓮等战国陶器残片。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9、法华洞石窟
法华洞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青烟寺村东约1公里的华山上。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开凿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西元982年)至雍熙二年(西元985年),历时3年完成。现存洞窟3个,皆坐东朝西。除中间洞窟外,左右两个洞窟均已毁坏,造像不存。中间洞窟宽5、进深7米。主尊像距东壁约1米,为一半跏趺坐佛,通高2.2米,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体态丰满,衣纹厚重,左右两侧各有一弟子立像。北、东、南三壁上雕凿千佛、罗汉、供养人像等,其中南壁正中还雕有一尊千手观音像,高1.2米,造型优美,雕刻精湛,为法华洞石窟中的精品。现佛像多残,但仍不掩其刻工精细和造型生动。足见当年佛教之兴盛…
140、沿平寺石塔
沿平寺石塔沿平寺石塔位于武安市午汲镇沿平村,沿平寺已废,现存唐代石塔一座。塔平面方形,密檐式,存高3.12米,白石雕造。基座造型奇特,为双龟式,须弥座布满雕饰。塔身正面设门,门边饰盘龙柱,两侧各雕一力士,门上方为尖拱额,饰火焰。额上方雕有二龙自塔钻出,十分生动。塔身背面浮雕妇人掩门,门边刻立柱,外端两旁各雕力士一尊,东西两侧面线刻罗汉像。塔心室内刻一佛二菩萨。塔身以上存叠涩檐四层。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