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1、小南海石室
时代:宋至清小南海石室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小南海镇石岩背村,2013年5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衢江北岸分布,开凿于江畔红砂岩山体中。现存石室总数超过50座。可能是古代石矿遗址。石室入口形式有二种,一为沿悬崖峭壁处平行往纵深开凿,其二为山坡平面开方形口子,往下开凿。石室形成的时代据现有资料还无法确定。有人根据石室中的虫鸟雕刻判定为汉或南朝;南宋周大忠有“五丁运神斧,开凿自何年”之诗句,说明石室最早开凿时间要远早于当时。但从当地社会发展因素考虑,大规模的开采或大部分石室的形成,应在宋元时期和之后,包括砌筑城墙及民居建筑的大量使用此类石材等。现大部分石室保存较好,有些石室经旅游开发,成为大众参观…
182、云和银矿遗址
时代:明云和银矿遗址,位于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银矿开采于明代,历史长、规模大、影响深远,县境内与银矿相关遗址、史迹分布广泛,文物类型齐备。主要有黄家畲明代银坑洞群、黄家畲矿石搬运古道、黄家畲天顺二年“银官局”、黄家畲冶炼遗址、麻垟村大棚基冶炼遗址、明代矿头杨广三墓、回龙山矿工摩崖题记、矿工起事山寨遗址等,它们构成了全面反映采矿、矿石搬运、冶炼、矿务管理机构、矿头与矿工生活等诸多方面较为完整的、成系统的明代银冶文物史迹网,对研究、认识明代盛极一时的银矿开采史、科技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11年1月,云和银矿遗址被浙江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
183、花岙兵营遗址
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现有兵营遗址、遗迹多处,除了兵营遗址外,还保存有其他军事设施遗址,如练兵场、哨所、了望所以及可能是屯垦之用的梯田等;两大兵营一在濒水山岙,一在山上,前者机动性好,后者利于防守;包括其他设施的布点等,皆是因地设置,相宜安排。兵营设点隐蔽,在树木掩映下远观近视都不易发现;兵营-有寨墙,大门内有类似瓮城结构的过渡区;营房建筑均很低矮、体量小,两坡顶,卵石垒墙,茅草结顶;营房之间有些有地道,有些建筑有暗室,等等,这些都符合南明军队在险恶环境下的生存选择。张苍水兵营在花岙岛上分布甚多,以雉鸡山西南山腰与西北麓之雉鸡山兵营、高涂岙兵营规模最大,具有代表性。2013年5月,被国务…
184、毛竹山、官山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毛竹山、官山遗址,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城区西北四五公里处的西津办事处罗溪村,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东距西津河600米,距皖赣铁路150米,分别坐落在两条西南东北走向的陇岗上,间距500米。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于1986年底调查发现,1997年发掘。遗址略呈半圆形分布,长10米、宽6米,发掘出1100多件砾石和石制品,其类型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砍砸器、石球和尖刃器。遗址中间部分是一面积四五平方米的空白区。遗址埋藏在网纹红土的底部,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遗址于1988年发现。199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发掘。毛竹山遗址面积50万平方米,核心区轮廓略呈半圆形,由…
185、银山智人遗址
银山智人遗址位于巢湖市银屏镇岱山乡银山村的银山山坡上,北距巢湖市约6千米,东北距和县猿人遗址约50千米。1981年首次在银山发现动物化石,1982年、1983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一块人类枕骨化石和一颗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23种哺乳动物化石。银山是一处孤山丘,由砂页岩和灰岩组成,化石分布在易溶解的浅灰色的黄龙岩溶洞或裂隙堆积中。堆积由上到下可分5层:(1)灰色堆积,含有中国鬣狗和肿骨鹿等化石;(2)棕红色角砾岩,有人类枕骨、豹、貘、猪和鹿等化石;(3)黄色堆积,有桑氏短吻鬣狗、剑齿虎、三趾马、真马和犀牛等化石;(4)棕红色堆积,有三趾马化石;(5)浅黄色堆积…
186、双墩遗址
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该文化遗物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证据。双墩遗址出土有刻画符号的古陶器,纹饰简练,手法粗犷、写实中有夸张,风格神奇怪异,以鱼纹、猪纹为多,还有鹿、蚕、鸟、虫。研究刻画符号的专家们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双墩的刻画符号与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宜昌杨家湾、秭归柳林溪、青海柳湾以及大汶口、良渚等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刻画符号相比,有一定相似之处,但也有自身明显特征。这类刻画符号在定远侯家寨遗址也有发现,表明它是一定地域范围氏族群落之间表达特定含义的记录符号。双墩遗址出土遗物种类复杂…
187、禹会村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禹会村遗址又名禹墟,位于涂山南麓,蚌埠市西郊禹会区秦集乡禹会村。分布范围自合体东岸至大堤下,遗址到村东、村南,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20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是一处较大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禹会村遗址地表遗存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另有少量器物为夹谷壳、蚌末陶;陶器陶胎厚重、火候低;器形有罐、碗、钵等,鼎足有侧三角形扁足、“鬼脸”式空足和尖锥足等。陶器的纹饰以素面为主,有少量划纹、弦纹、绳纹和捺窝纹。根据遗址分布特点和采集的标本分析,禹会村遗址是淮河岸边的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晚期的一处较大的古人类聚落遗址。根据C测定为距今约4100年,与传说中的大禹时…
188、石山孜遗址
石山孜遗址位于烈山区古饶镇石山孜村,遗址南依石山,山上纯石无土,峭峰怪石林立。石山周围较为低洼,大雨过后,积水呈现护山河状。据清光绪《凤阳府志》记载:“宿州西北50余里有石山,周围上一里许,纯石无土,介然独峙,层层迭起,嵌空玲珑,如雕如画。”故老乡传此山为天庭中的神仙杨二郎担山时掉下的扁担楔子,又称为“飞来峰”。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石山孜遗址被文物部门发现。遗址处于石山的北侧,中间有一条宽4米东西向的村路穿过,路北沟内切面处文化层暴露明显,厚约1.5米,上距地表1米。五花土层呈不规则状,内含大量的颗粒状红烧土和各种陶片。路南沟内有大量贝壳堆积层,间有少量陶片和手制纺轮,质地多为泥质…
189、小山口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小山口遗址,位于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小山口村北1公里处,西部紧邻萧县,北部邻江苏省铜山县,东部靠京沪铁路。遗址地势平坦,面积约3万平方米。其西侧有一条河,叫倒流河,东部山峦逶迤,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为先民们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条件。小山口遗址,包含新石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对于进一步研究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特别是淮北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面貌和性质,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宿州市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空白。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测定,遗址的地层堆积包括了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小山口文化,分别为公元前6077一前5700年和公元前5858一…
190、古台寺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古台寺遗址位于維桥区曹村镇幺庄村南约200米农田中,与小山口遗址相距10千米。该遗址南部有一个高出地面约10米的夯土台,据说,土台上曾有寺庙建筑,故称“古台寺”。古台寺遗址比现地面稍高,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总面积约有6万余平方米。遗址于1982年发现。1990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对该遗址再次调查,并于1991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古台寺遗址堆积除耕土层外,包括汉代堆积、大汶口文化堆积和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遗址地表散落有大量陶片及少量石器,多灰陶、少红陶,器形有鼎、罐、豆等,多绳纹、弦纹。发掘出土大量骨角器、石器和陶器。古台寺遗址的发掘,发现了…
191、孙家城遗址
孙家城遗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马庙镇粟岗村。遗址东西长约750米,南北宽约430米,东、西、南三面为环形土城,北面为大沙河,文化层厚1米—8米不等,文化堆积散布城内,面积32万平方米,城内住有二个村民组:费屋和孙城。民间传说三国时曹操在此生曹丕,遗址上采集标本有石斧、石铲、环形石器、鼎足、陶片等物,土城为纯黄土筑,为怀宁县仅存的古土城遗址。城内的文化遗存,经省考古所专家实地调查认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其文化内涵属潜山薛家岗文化类型,为薛家岗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极好的佐证实物。根据调查的实物及地层均未发现商周及晚期的遗存,因而土城的年代应不晚于商周或是同期,如此将为研究同期的土城址提供难得的实物…
192、张四墩遗址
张四墩遗址,即张四墩文化遗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桥街道三义社区境内。遗址于1976年发现,1978年由安庆市文管所试掘,198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队正式发掘。遗址堆积两个文化层,一层大约从公元前7000—500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另一层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出土器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锛、石斧、石铲、石球、石镰、石璜、石网坠等。陶器有鼎、釜、罐、盆、杯、网坠、纺轮等,以红陶、灰陶居多,纹饰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显示出较高的制陶技艺。简介张四墩遗址南距长江仅8公里,东距长江也仅15公里左右,东北部为石塘湖、官桥湖、破罡湖连片水域,并与长江…
193、垓下遗址
垓下之战遗址位于北纬33°21′,东经117°38′处,在今灵壁县城东南,韦集镇单圩老庄胡村附近。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决战于此,刘邦大败项羽,迫使项羽演出“霸王别姬”和自刎乌江的历史悲剧。如今,这片土地已经很难找到当年战争的痕迹,不过依然留下了许多传说和纪念建筑。座落在今灵璧县城东15华里,宿(县)泗(县)公路南侧。虞姬为项羽的宠妾,当年楚汉相争,项羽四面楚歌时,虞姬自刎而葬于此。公元前202年楚汉决战垓下(今灵璧城南沱河北岸城后大队),项羽兵少粮尽,四面楚歌,陷入重围,遂夜饮帐中,面对宠妾虞姬、骏马乌骓,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歌…
194、牯牛山城址
牯牛山城址编号:7-0194-1-194年代:西周至春秋类型:古遗址所在地: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简介:牯牛山城址位于南陵县城东3千米的石铺乡先进村,北面紧依318国道,西南靠邻205国道。1985年发现。1986年秋,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对遗址进行详细探查,判定为一处古城址。199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古城进行了勘探和发掘。牯牛山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900米,东西宽750米,面积约70万平方米。古城北半部由五个高台地组成,各台地间以水道相隔,相互独立,水道与外围护城河沟通。南半部地势平坦,东南和西南角各有一个100平方米左右的土台,文化堆积厚度约05~3米。护城河…
195、榉根关古徽道
时代:唐至清榉根关古徽道,坐落在皖南石台、祁门、东至三县交界处的仙寓山上,古称“徽饶通衢”。它是徽州通往江西饶州的一条省际大道,亦即古时的“国道”。自唐以来徽道一直是中国南方商旅往来、文武张弛的咽喉要地。遗址始建于唐代,迄今遗存最完整的路段,全长7.5公里,共有台阶1.8万步。古徽道属文化路线遗产,是一条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文化、商贸、军事、生态之道。古道沿线和坐落的仙寓山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长城、古墓葬、古亭、石碑、石刻、石雕和古战场、寺、庵等古遗址。2001年以来多次进行调查。榉根关古徽道用青石板铺设,蜿蜒曲折,穿行于峡谷林荫之中。最完整的路段,保存在石台县仙寓镇珂田村…
196、古井贡酒酿造遗址
时代:宋至清“古井贡酒酿造遗址”主体由明清窖池群、明清酿酒遗址及两口魏、宋古井构成。它们是古井酿酒文化的核心文化支撑。省文物专家认为“古井贡酒酿造遗址”是一处全面展现传统酿酒工艺流程的手工业设施遗址。明代窖池及部分古井、炉灶、晾堂、蒸馏设施等酿酒设施及作坊遗址,出土百余件碗、盏、盘、杯、缸等-用具,时间跨度宋至今,再现了苏鲁豫皖地区传统酿酒工艺全过程,体现中原地区及中国东部深厚酒文化,是该区域传统酿酒技艺重要实物见证。明清酿酒遗址:与明代酒窖池群相邻。2009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遗址面积76平方米。由上至下,文化层堆积达6层。在第⑤、⑥层出土瓷碗、瓷碟、瓷盘、小口罐等器物为明中期器物;…
197、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西起徽州绩溪县伏岭镇,东至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位于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侧,北靠黄山,南依天目山,全长25千米,是古时联系徽州与杭州的重要纽带,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是绩溪县境内的盘山石阶小道,是徽杭古道的精华所在。据史料记载,这条古道早在唐代就已修成。徽杭古道是历史上徽商与浙商交流贸易的重要通道。徽杭古道附近的重要景点有:障山大峡谷、胡氏宗祠、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南第一关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黄山市古称徽州,由于地窄人稠的生存缺陷,注定了徽州人要向外部世界拓展生机,早在东晋时代,徽州人就已远赴异乡,奋迹商场了,故自古有“无徽不成市、无绩不成街”的说法。徽商…
198、莲花池山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漳州莲花池山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漳州市北郊,1990年,考古学者发现莲花池山地表有100多处小石器地点,采集到1400多件小石制品。据考察,该石制品出自红土堆积物中的砾石条带。该砾石条带证实了地质时代。2005年再次发掘,在其中3个文化层共采集标本3000余件,初步鉴定石制品超过300件。石制品所利用的原材料较为单调,仅有脉石英和水晶晶体。莲花池山遗址分南北两区,文化层是相连的,根据所作的剖面可知,文化层呈较大的角度由东北向东南倾斜,但由于后期的自然侵蚀和人工破坏,北区顶部和南区遗址已不复存在,如何开发保护遗址,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
199、奇和洞遗址
奇和洞遗址位于龙岩市漳平象湖镇灶头村。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遗址处在村中相对独立的石灰岩山体西侧。洞口坐东朝西,宽17米,高4.5米,洞内面积300平方米,有多个支洞。发掘有距今约17000~7000年前的旧、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和宋元明清房屋基址;出土大量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陶器、石器、骨器,以及新石器时代人类牙齿、遗骨和完整的晚期智人头盖骨。奇和洞遗址考古发现不仅填补了福建乃至中国东南区域史前文化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的空白,而且对探讨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间人类生存环境,技术发展与生计模式的转化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南山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商周南山遗址位于三明明溪,在1988年对遗址内3号洞进行第一次试掘时,就发现洞内有厚厚的一层用红烧土铺垫的人类居住层。2005年第二次试掘时,在4号洞内发现了人类居住的遗迹,同时发掘出一件旧石器时代的用水晶石制成的刮削器。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个洞穴里,还存有大量磨光黑陶碎片,数量之多在福建考古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些碎片从工艺上来说已经属于距今45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同时,在4平方米的探方中,发现了300粒的炭化稻谷和少量果核,这在福建内陆地区尚属首次,为研究稻作起源和传播提供了珍贵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