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61、鸡叫城遗址
鸡叫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是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处垣壑尚存,相传有仙人夜间筑城,鸡叫而成,故名鸡叫城。城呈圆形,东西长约480米,南北宽约460米,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1997年于西城墙探沟内发现龙山时期陶片,专家认为此系屈家岭文化中、晚期的古城(距今5200~4000年),陆续使用到龙山时期。1998年,发掘190平方米,墙体地层关系可分为七层,底层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晚期居住遗址,柱洞密而小,一般直径15-20厘米,深度在20~30厘米。鸡叫城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此一大型聚落遗址,对研究原始社会发展和…
362、丁家岗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丁家岗遗址位于湖南澧县涔南乡东田堰村三组一处高出四周1米的台地上,四周水系环绕,北距鸡叫城遗址2公里,属澧阳平原腹心地带,遗址东西长约33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66651平方米。1979年和2000年先后两次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最早文化遗存可上溯到皂市下层文化,而后经历汤加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最晚为石家河文化,其中尤以汤加岗文化和大溪文化两个时期文化遗存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先后发现了一批重要墓葬、、祭祀台、祭祀坑等遗迹现象。该遗址对了解新石器时代各种文化内涵的联系、文化分期序列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为探索早期人类原始社会文明及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实…
363、划城岗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城岗遗址位于湖南安乡县城北8公里,2013年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3米,包含着三个文化时期,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延续时间达2500年之久。该遗址为洞庭湖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序列的研究增添了新材料,尤其是在唐家岗、大溪、屈家岭三种文化的分界问题上,给世人展示了很好的例证和地层依据。承载了古代人类栖居数千年的遗址,遗留下来的各种信息,为我们研究古代环境及聚落的变迁等综合性学术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条件和载体。划城岗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白陶和彩陶,为我们探讨长江中游地区彩陶和白陶的起源、演变,以及史前人类的宗教艺术…
364、涂家台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涂家台遗址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后经过了1994年的重点调查,1999年的考古发掘,并于2006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益阳市南县南洲镇大郎城村东部一不规则的台地上,台地高出周边稻田约1~1.5米。遗址往北200米处有2处直径三四十米、高4米余的土岗,当地人称炮台,1986年,益阳地区博物馆曾在此发掘战国墓1座。涂家台遗址是洞庭湖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上承距今8000余年的彭头山文化,下接距今7000余年的皂市下层文化时期,是解决彭头山至皂市下层文化相互连接的重要遗址。距今约680…
365、皂市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皂市商代遗址位于石门县皂市镇石坪村5组,距县城18公里,遗址在渫水北岸,高出河床5-6米的台地上,面积约70000平方米。1959年省博物馆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当即进行了小面积试掘,证明是一处遗物相当丰富的商代文化遗址。1977年底至1978年初进行了正式发掘,1981年第2次发掘,2001年进行了第3次大规模的发掘,前两次发掘面积1300平方米,第3次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3次发掘面积共2500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不等。遗址分布区的东、西两头包含有新石器时代、商、东周三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商文化层堆积较厚,遗物较丰富,个别探方有商周之际的文化遗存。1977-197…
366、不二门遗址
时代:商、周不二门遗址,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城城南一公里处的猛洞河边,是猛洞河风景名胜区的北大门。是商代、周代时期的古遗址,遗址于1986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总面积为76560平方米。遗址平面为椭圆形,由岩窝遗址、洗心池遗址、虎字岩遗址、摩崖石刻遗址、蚌壳岩遗址、强盗洞遗址、老鹰洞遗址、松柏古道遗址等22处洞穴或石厦组成。遗址对研究湘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史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为研究湘西地区西周时期古人居住、生活及生存方式提供了实物例证。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67、普安铜鼓山遗址
时代:商、春秋铜鼓山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青山镇营盘村陈家龙滩东约500米的铜鼓山山顶,遗址总面积4000平方米,保护范围总面积41420平方米。在两次中发掘共清理房址4座、窑址1座、灰坑11个和活动面、火塘、大量零散柱洞等遗迹,出土较完整陶器、石器、青铜器、铁器、玉器和冶铸青铜器的陶石范模500余件,陶器碎片1万余片。尤其重要的是,冶铸青铜用具除部分陶坩埚外,出土的范模包括戈范、剑范、钺范、镞范和鱼钩范等。发掘者认为:铜鼓山遗址是一个铸造铜器(以兵器为主)的手工作坊遗址,其北半区主要是铸造铜器的作坊区,南半区主要是生活区。遗址时代为战国~西汉时期。它是贵州境内经过正式发掘的唯一一处战国…
368、申鸣城遗址
申鸣城城址位于临澧县新安镇古城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残长约500米,南北残宽约300米。夯土城垣残存7段,高约3米、宽4米。城址内出土战国时期的泥质灰陶鼎、豆及绳纹板瓦、筒瓦等建筑残片。申鸣城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当时以为规模不大。在古城北面、东北面、西面寻找到一些古河道,可能是从前的护城河,并且可能有水门,遗址最晚是东周时期。古城周围的九里墓群不仅有数量众多的大中型墓群,还有许多成片的小墓。由此推测,申鸣城不是一个小城,应该是楚国南方的一个中心城市。楚国士子申鸣以孝闻名天下,楚王想请他做宰相,他回答要做父亲的孝子,不做王的忠臣。他的父亲劝勉他说:造福于国家,在朝廷里有地位,你很愉快我也高兴…
369、罗子国城遗址
罗子国城遗址是湖南省人民政府1956年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汨罗市城关镇西北的罗城,现属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古罗城村一组。为汨罗江下游南岸自翁家港至马头槽之间一块广阔的土洲。汨罗江干流在罗城北自东南向西北流过,在罗城以南有其支流李家河,绕城址南面自东向西流过,在城址西南角向南经刘墩墈进桃木港在河夹塘诸如汨罗江另一支流河市河。罗城北与罗山(又名汨罗山、徽山、烈女岭)隔江相望,西邻鸡公滩东周遗址,南与刘墩墈隔李家河相眺,西北毗邻河夹塘。1957年,湖南省文管会对罗城进行了小规模调查与试掘,1985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岳阳市文物普查办对罗城再次进行了全面调查,1992年底至1993年元月,岳…
370、保靖四方城遗址
汉高祖五年设迁陵县,因县城呈方形而叫四方城。现出土文物有战国时的短剑、戈、山字铜镜;汉代的铜盆、铜器;元代的瓷器,今遗址尚存。四方城遗址位于保靖县迁陵镇要坝村,地处酉水流域中游北岸。遗址区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整个遗址区包括四方城遗址、汉代青铜冶炼遗址、战国粮窖遗址和战汉墓群。四方城遗址始建于战国,延续至唐宋时期,有丰富而珍贵的地下遗存,是研究当地土著民族文化以及战国楚、巴文化、土司文化关系乃至中华民族如何走向多元一体的重要资料和物证,对研究秦代洞庭郡、汉代武陵郡以及酉水流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史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71、采菱城遗址
时代:战国至汉战国采菱城遗址位于沅水风光带下游西岸黄楚,金鸡两村毗邻之处,为春秋末叶至汉代城址。位于桃源县茅草街乡(今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黄楚、金鸡二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830米,东西宽约600米,面积达50万平方米,为湖南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的一座先秦时期古城址。城垣为黄褐色黏土夯筑,北墙可见版筑痕迹,现存残墙10段。墙残髙7米〜9米、宽3米〜7米,其中以东南角保存最为完整。转角处向外凸出,似为城内瞭望制高点设施。护城河宽约20米,清晰可辨。城址中部为台地,应为大型建筑台基,曾出土绳纹以及素面的圆形下水管、瓦当。清同治年间《直隶澧州志》载:“…
372、舂陵侯城遗址
舂陵侯城遗址时代为汉。位于湖南省宁远县杨家坪镇。此为省内保存较好的汉代古城址之一。舂陵侯城遗址呈方形,四周夯土城墙犹存,东西宽135米,南北长158米,城墙残高2~6米。城墙夯土层次分明,西、东、北墙有城门遗址,四周有护城河。现城墙上被村民辟为菜土,城中及护城河垦为稻田,城东2公里处有舂陵侯刘买墓。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设舂陵县,汉景帝时隶属长沙国。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长沙定王封第十三子刘买为舂陵节侯,建舂陵侯国。汉元帝初元四年(前65),刘买孙刘仁乞请迁往南阳白水(今湖北枣阳东),计建县99年,立侯国79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上有舂陵县的标志,城墙基与城内文化层较为丰…
373、泠道故城遗址
泠道故城遗址时代为汉。位于湖南省宁远县泠水镇,城邑保存好并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对于研究秦汉以来的历史、政治、经济具有重要价值。城址南北长170米,东西宽87米,总面积14790平方米,夯土城墙残高4米,厚16米。护城河宽17米,深2米。城墙、护城河遗迹及地下遗存保护较好。东、南墙部分遭到破坏。泠道县为秦置,经两汉至南北朝称泠道,隋废泠道并入营道,县治仍旧。之后县名多次变动,至宋乾德三年(965)改宁远县,县治迁今址,故城废。泠道城作为县治长达1100余年,为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形图》所标城邑之一。是目前保存较好的古城址之一。城附近有长达十余里之古墓群,并有聚落遗址,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具…
374、魏家寨古城遗址
魏家寨古城遗址位于保靖县清水坪镇魏家寨村,地处酉水河中上游南岸,与龙山里耶古城遗址隔河相望。古城始建于西汉,在历年的考古发掘中,发掘出西汉古墓260座,出土了大量的汉代青铜礼器和流通货币等文物共2700多件,对研究汉代酉水流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另外该墓葬的发掘,为酉水流域青铜冶炼历史研究填补了重要实物资料,进一步完善了魏家寨西汉古城研究的实物佐证,对研究里耶地区和酉水流域当时的经济和人文历史都有重要价值。它续写了里耶秦简的辉煌,填补了秦汉演变湘西地区历史记载缺失的空白。据了解,该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长4米、宽3米,墓底长3.8米、宽2.9米,深度1.4…
375、里耶大板遗址与墓群
里耶大板遗址与墓群,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2013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7-0375-1-375。里耶镇大板村发现西汉古城址和规模宏大的汉墓群。汉墓分布面积达一平方多公里,墓室密集,墓葬丰厚。大板西汉古城水绕山环,持险而踞,扼亢楚蜀,颇具雄风。麦茶战国古墓群位于里耶镇麦茶村东南,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1989年发掘55座,均为土坑坚穴墓,出土铜器有剑、戈、印章、镜、罄、铃、带钩;陶器有鼎、敦、壶、钵、豆、罐、簋、纺轮及琉璃管石、玉壁、残铁器及石饰件等。其中巴氏柳叶剑等战国兵器铸造精良,锋利无比,真乃旷世奇珍,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些数以千计…
376、索县汉代城址
索县汉代古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东北15公里处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俗名崆咙城,又名汉寿城.据《常德地区志·文物志》载:古城分为大小二城,坐北朝南向,东为大城,西为小城,中间有城垣相隔。大城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约600米;小城南北宽600米,东西长约300米。两城总面积为54万平方米。残存夯土垣高3-4米,宽12-18米。东西南北均有城门。城的四角有瞭望台,残高7-8米。城的四周有护城河,宽约30米。城址内遍布汉砖、汉瓦、和汉代陶器残片。曾经有村民挖出有铭文“汉寿城”字样的古砖和陶器等。城外东南方向有较多汉墓,其中有的规模较大,传说中的楚平王墓遗也在其中。据史料记载,索县城始建于东汉,是…
377、衡州窑
时代:唐至宋衡州窑坐落于湖南省衡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窑中最具特色的窑口,主要集中在衡阳市湘江沿河两岸,分布着各时期的窑址达100余座,号称百里窑场,重要窑口有归阳窑、云集窑、衡阳市区蒋家窑和茶山窑、衡山窑、耒阳磨形山窑。兴盛于唐、五代、宋、元、明、清六朝,以衡州窑青瓷为最,有双色和多色、花釉、彩釉、白釉等瓷器,主要器形有碗、坛、盂、碾、钵、杯、盏等,注壶为最多,分为茶具、酒器、文房用品三大系列。衡州窑青瓷主要以文人宦官人家所享用的茶器较为典型,也有不少酒器和文房用瓷。衡州窑因窑址位于湖南省衡阳即古衡州得名,窑址主要集中在湘江沿河两岸,达100余座,号称百里窑场,生产自唐中期始,以…
378、云集窑
云集窑遗址群位于衡南县新县城云集镇云集村,临湘江西岸,呈带状分布,规格大、数量多,在全国也不多见。云集窑为民间龙窑,始建于唐代末年,兴盛于宋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400余年。云集窑是我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时间最长、贮存量最多的古窑址群之一,对研究我国陶瓷发展有着重要价值。云集古窑遗址坐落在湘江沿岸云集黄金村,现存窑址八座,曾在1997年考古发掘出土两条五代至北宋的龙窑和大批器物标本以及珍贵文物。其中2号龙窑,长达50米,前后有二道由4个匣钵垒成的挡火墙。如此之长的二次投柴孔且保存完好的龙窑,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2号窑上层覆盖的堆积物近三米,在二米左右处分别出土了刻有“太平兴国四年”、“衡阳县界…
379、允山玉井古窑址
允山玉井古窑址时代为宋。位于湖南省江永县允山镇玉井村,此为湘南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宋代大型窑址。窑址方圆超过一平方公里,有大型陶窑10余座,中小型陶窑30余座。每一大型陶窑由4至6个单窑成龙形排列,亦称“龙窑”或“连窑”,单6窑从头到尾约2~5米,整列窑群长达20余米。数座窑-均有一口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的水塘,此为当时制作陶坯挖土取水所形成。文化堆积层厚约1.5~3米。从陶器残片上看,有上千个品种,以碗、碟、杯、盘、釜、坛、罐等为多。每个品种又可分出许多类。大部分上彩釉,有红、黄、绿、蓝、青、赭、紫、橙,油光可鉴,玲珑剔透,并饰各种图案、文字及花、鸟、虫、鱼等。其做工之精细,烧制技术之高超…
380、羊峰古城遗址
羊峰古城遗址位于永顺县石堤镇羊峰村,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总面积1156334平方米,是目前武陵山区发现最大的古城遗址。古城坐南朝北,设东、西、南、北四门,城内布局为衙署区、居住区、墓葬区、街道、桥梁、古井等,布局严谨,保存完整,对研究武陵山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2013年,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1943处,永顺县“羊峰古城遗址”被列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