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1、舞钢冶铁遗址群
舞钢市冶铁遗址群,包括许沟、沟头赵、翟庄、圪铛赵、石门郭冶铁遗址和尖山古采矿遗址六处。许沟位于舞钢市尹集镇梁岗村许沟自然村南,面积1万平方米。是从战国到西汉年间的综合治铁铸造场地。沟头赵位于舞钢市武功乡田岗村沟头赵自然村内。翟庄位于舞钢市杨庄乡陡沟村翟庄自然村南,面积8000平方米,龙泉河经遗址南部,是利用龙泉水淬火的冶铁遗址。圪铛赵位于岗店镇马庄村圪铛自然村西50米,面积6000平方米。在石门郭遗址位于市垭口街办事处,石门赵北,面积2500平方米。尖山古采矿遗址位于杨庄乡柏庄村西范庄自然村尖山脚下,现有坑矿一处,呈圆形,直径15米,深4米,矿坑周围矿石散布,并有战国、汉的陶片。舞钢冶铁遗址群…
322、宜阳韩都故城
韩都宜阳故城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早期都城,位于今宜阳县城西25公里的韩城镇东侧,是当时韩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中心。该遗址规模巨大,布局完整,结构严谨,保存完好,出土文物丰富,是东周时期韩国历史沿革的客观见证,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建筑艺术、丧葬习俗、社会风俗以及古代都城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宜阳韩城,有一座战国都城遗址沿着宜阳县韩城镇城角村村道向东走,可以看见一条南北走向、3米多高的城垣遗迹。据宜阳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这一段城墙便是韩都宜阳故城的东城墙北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对韩都宜阳故城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勘探和试掘。结果显示,韩都宜阳…
323、汉霸二王城
汉霸二王城位于荥阳市东北约17公里的广武山上,两座城址中隔鸿沟,遥遥相对,这就是秦汉之际,刘邦与项羽对垒所筑的东、西广武城。西城为刘邦所筑,称汉王城;东城为项羽所筑,称霸王城。二城中隔广武涧(一说即战国时期的鸿沟),涧深200米,宽100米,南北走向。二城之北紧靠黄河,形势险要。现存的汉、霸二王城,由于黄河的不断冲刷侵蚀,早已失去原貌,特别是二城的北墙已塌入水中。二城夯层基本相同,均系平夯,用土呈黄褐色。汉王城西另有一夯土城,据传为张良所居之“子房城”。…
324、新安函谷关
时代:西汉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是西汉时期的古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较早的具有重要军事作用的重要关隘,也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有着重大意义的丝绸之路的第一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经济、文化、军事以及丝绸之路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处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2000年9月25日,汉函谷关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丝绸之路中国段首批申遗名单》。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5、铁生沟冶铁遗址
时代:汉中国汉代冶铁和制造铁器工场的遗址。位于河南巩义市铁生沟村。是已知的汉代冶铁遗址土物最丰富的一处。年代约当西汉中晚期至东汉。遗址中发现炼炉(高炉)、锻炉、炒钢炉、退火脱碳炉,以及烘范窑、配料池、房基、铁器、铁范、铁料、耐火材料和建筑材料等。附近有多处古铁矿坑道。研究表明,这里是一处冶炼生铁、铸铁、脱碳退火(柔化处理)、制造铁器的综合性工场,生产的基本环节是:炼铁、铸造、脱碳退火;或炼铁、铸锭、炒钢、锻造。出土的部分铁器上有“河三”铭文,推测这里应是汉代河南郡所辖的第三号制铁作坊。位于巩义市老城西南29公里处。铁生沟村群山环抱,矿藏丰富,南侧为一处规模较大的西汉冶铁遗址,东西长约180米,…
326、芒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
时代:汉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永城市芒砀山的主峰上发掘的一处汉代大型建筑基址。遗址地处西汉梁王墓群的中心,是一处以石、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有可能是一处非常重要的祭祀场所。此建筑保存有平面近方形的石台基,南北长33.5、东西宽31.5米,面积为1055平方米,其东部已遭破坏。台基四边用凿制规整的条石垒砌成石墙,中间为原始岩体,顶部为夯土。建筑基址发现时顶部夯土已被推掉,裸露出岩体,台基四周遗迹也受到较严重的破坏。岩体四周原有石墙围护,东、西两侧保存较好,部分石墙尚存。此建筑基址位于芒砀山主峰上,主峰本身没有发现梁王墓,但其东、西、南面的山峰都埋葬有梁王墓,因此整个梁王墓地应以此山峰为中…
327、柘城故城
柘城故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关镇北旧湖内,南到幸福街,北邻北环路,东靠黄山路,西到看守所,距柘睢公路约300米,距余河坡150米,叠压着从新石器时代至明代的文化遗存,总面积达288万平方米,是豫东地区文化内容最为丰富的遗址之一。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柘城故城的城池呈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长1600米。整个遗址低于周围地面约3—4米,最南部、西部部分、东部边沿均被城市建设及民居所覆压,北部较南部低洼,常年存有大量积水。遗址西部边沿上还存有南北长50米、高约5米的原始土城墙。保留下来的西…
328、汉魏许都故城
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公园位于许昌市区东南18公里张番乡古城村,原系西周时许国都城。后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此。汉许都故城分内外两城;内城系皇城,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有皇宫、御苑、相府等;外城蜿蜒起伏,状若小丘,环抱内城。皇城西南隅有毓秀台,高15米,广200米,是汉献帝祭天地之坛。汉魏故城遗址公园,主要是以原遗址为依托,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以观赏遗址原貌为主,建设具有汉魏风格的标志性城门楼阙;对毓秀台进行修复,呈现当年献帝祭天场景,以沙盘模型形式再现汉魏故都原貌;用特色树种、依当年故城功能设置进行绿化、美化、构筑景观轮廓,营造历史文化氛围,为游人提供一个汉魏历史遗址真迹的游览…
329、沙门城址
沙门城址地处黄河故道,位于延津县西北榆林乡沙门村东北2公里,东南距延津县城约18公里,西距新乡市区约20公里,南距现在的黄河约35公里。历史上延津县长期位于黄河南岸,属开封府。宋金时期,沙门城址是由开封北上卫辉府的水陆交通要道,北宋时称为宜村,为黄河南岸一处重要的渡口。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八月,黄河向南改道,宜村改处黄河北岸。据《金史·地理志》等文献记述:“卫州,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七月城宜村,三年五月徙治于宜村新城,以胙(zuò)城为倚郭。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以石甃(zhòu,砌筑)其城。”胙城县治为避风沙亦迁于此。蒙古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卫州治所由宜村迁…
330、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
时代:随至宋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坐落在商丘市睢阳区商柘公路与105国道之间,北岸占地约24.5万平方米,南岸占地约24.8万平方米。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宋州睢阳城(今商丘)就是依靠着大运河逐渐繁荣起来,使商丘成为隋唐宋时期繁华的商业大都会。隋唐大运河是我国隋代开凿的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河,开挖于公元605年,全长2700公里,在商丘境内长约200公里。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在隋唐时期繁盛一时,南宋时期由于都城南迁至杭州,隋唐大运河商丘段逐渐萧条。至明代中期,隋唐大运河商丘段河道淤塞,该河道彻底废弃,后因黄河多次泛滥被掩埋于地下。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
331、石堂山邓窑遗址
时代:唐至元位于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石堂山脚下。邓窑又名大石窑,大窑店,为宋代北方汝窑系瓷窑。以大窑店村为中心,北起土槽沟,南经店房、水沟、白杨至上庄村,在这个狭长地段上,散存着成堆的窑具、瓷片、残窑壁和烧土块等,面积达1平方千米。遗址宋代为邓州所辖,故名邓窑。邓窑遗址为北宋著名瓷窑之一,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重要窗口之一,面积大,遗物丰富,不仅对研究古代瓷器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在历史、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2、密县瓷窑遗址
时代:唐宋密县瓷窑遗址,位于新密市城区西南,原密县老城西门外。遗址地处南北走向的菜园沟河两岸,李公惠政桥横跨其上,桥北称碗窑沟,桥南称菜园沟。在河沟两侧断崖上,都暴露出窑具和瓷片的堆积层,尤其是桥南河沟东侧更多,堆积层一般厚1—3米。在两侧断崖上,还发现了一座残窑址,窑壁用土坯筑成,已烧成砖红色;澄水池2个,为礓石砌成灰色光滑硬池面。遗址南北长1080米,东西宽200—3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密县瓷窑遗址,经过多次调查和发掘,采集到大量的瓷片和瓷器。从采集到的标本看,瓷片以白釉为主,黑釉和黄釉次之,珍珠地划花与三彩次之,青釉最少。白釉瓷中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碗,还有一定数量的壶,以及…
333、宋陵采石场
时代:北宋宋陵采石场:宋陵,即宋代皇陵,位于西京巩县(今巩义市)境内。以今芝田镇为中心,南北15公里,东西10公里。在此范围内,按照埋葬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五大陵区,即西村陵区、蔡庄陵区、孝义陵区、八陵陵区、回郭镇陵区。宋陵所用石材,多取自今偃师市南部山区。现存的宋陵采石场遗址,位于大口乡四道沟沟口附近的二条山谷内,谷内石壁上,可以看到因采石所造成的断面以及大大小小的采石坑。另刻有采石题记六处,字迹多剥蚀难辨,仅有三处保存有宋代年号。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及宣祖(太祖之父赵弘殷),均葬于此,统称“七帝八陵”。加上后妃和宗室亲王、王孙及高怀德、寇准、包拯、杨六郎、赵普等功勋名将共…
334、严和店窑址
严和店窑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蟒川镇严和店村,分布在蟒川河西岸、北岸,窑址东西475米,南北555米,面积约263625平方米。该窑址始烧于北宋早期,北宋晚期达到鼎盛,元代时仍在生产。1950年、1956年、1958年、1964年国家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先后到严和店窑址进行多次调查;1985年、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曾先后两次到该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窑址内文化层厚达2—2.5米,遗物、遗迹丰富,清理出有烧瓷窑炉、澄滤池、灰坑等。严和店窑生产的青瓷器皿造型端庄秀丽,古朴典雅,器形有斗笠碗、敞口碗、粉盒、瓜棱罐、灯、盏等为多。胎质呈香灰色,胎质坚密,胎釉之间均饰一层酱褐…
335、长阳人遗址
长阳人遗址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钟家湾村,距长阳龙舟坪县城45公里,距今19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就出土于这里,“长阳人”的发现,证明在远古时期,长阳境内就已有人类生存活动。遗址为一海拔约1300米的洞穴。洞口高约2米,阔约6米,平面呈不规则状。化石洞呈两边分布之势,一左一右,一个倾斜,一个稍平直。1956年以来先后在这里发现了人类上颌骨和牙齿及共存的古脊椎动物等化石,其中“长阳人”化石是在较倾斜的洞中发现的。知识链接:“长阳人”是我国长江以南最早发现的远古人类之一。贾兰坡教授在《长阳人化石及共生的哺乳动物群》一文中说:“‘长阳人’的发现,不仅给江南动物群增加了新的种属,并为地层的划分提出了…
336、梅铺猿人遗址
梅铺猿人遗址位于郧县梅铺镇杜家沟村寨梁子山北麓的龙骨洞内,洞穴的北面100米有滔河,距白梅公路约20米。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洞内容积约200立方米,堆积厚约3.4米,其中含化石堆积厚约0.5~2.5米。遗址发现于1970年。1975年中国科学院古嵴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发掘,采集1枚人牙化石,发掘出土3枚人牙化石;一件打击痕迹清晰的石核;二十多种伴生动物化石,主要有嵌齿象、桑氏鬣狗、猕猴、大熊猫、獾、马、貘、犀牛、小猪等,属华南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梅铺猿人遗址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所显示的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以及爪哇猿人的牙齿特征相类似,是研究亚洲直立人的珍贵标本。其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
337、黄龙洞遗址
黄龙洞遗址位于郧西县西北方向30千米处的香口乡李师关村六组,距香口乡8千米。洞穴处于秦岭东坡南段丘陵山地,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洞口前有大水河。洞口高出河面约7米。洞穴后部是黄龙山。洞口面向东北,宽约27.8米,高11米,海拔高度为601米。遗址于1984年发现,2002年、2003年湖北省考古所等单位进行了调查和复查。2004~200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嵴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进行了三次科学发掘。洞穴内出土有7颗人牙化石、30余件石器、10余件植物果壳、数件疑似火烬物块、10余件骨器,伴生了大量的动物化石。据初步测定,该遗址当属旧石器晚期,距今5~10万年。黄龙洞遗址出土的人类…
338、桂花树遗址
桂花树遗址位于松滋市大沟口村、松滋市与公安县交界的王家大湖南部的台地上,遗址呈长方形,面积54,000平方米。该遗址于1974年发现,同年湖北省博物馆等进行试掘。文化堆积厚达2.5~5.5米。文化内涵以大溪文化为主。石器采用了切割、钻孔等技术,器形规整,有铲、斧、锛、凿、雕刻器等。陶器数量多,器形有鼎、碗、钵、簋、盘、豆、罐、瓮、壶、双腹杯、直筒瓶、器盖、器座等。部分红陶器器表或上部施有深红色的彩衣。其它还出有玉刀、玉镯、玉璜、玉坠、陶球等。考古发掘还发现了少量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文化遗存。桂花树遗址首次明确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叠压关系,使得研究者准确地把握屈家岭文化、石家…
339、叶家庙遗址
叶家庙遗址位于孝感市孝南区朋兴乡叶家庙村和七份村,遗址地处澴水中游,遗址的西北角便是澴水故道。遗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达56万平方米。遗址于1980年发现,2008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遗址(城址)北部城垣保存较好,城垣残高3~4米,城垣宽30米左右。城内保存有南北向、高出周围地面2~8米的台地。城垣以堆筑为主。西城垣中部有一明显的缺口,宽15米左右,应为城门。城垣外发现比较完整的环壕系统,一般距城墙有8~10米,宽25~35米左右。环壕的西北角有一条壕沟与古澴水相连,环壕的东南部向外亦有一南北向的壕沟。城内南部与东部发现大片密集分布的红烧土堆积与灰烬层,揭露出屈家岭文…
340、城河遗址
城河遗址地处沙洋县后港镇双村村、长湖北岸,城河流经古城址西南。遗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面积约70万平方米。遗址于1983年发现,命名为“草家湾遗址”,2006年更名为城河城(遗)址。城址东北边以自然高岗为天然城墙,其余方向城垣为平地土筑。城墙外壁较陡直,内坡平缓。在城址东南角、北城墙西端西部、北城西端中部、南城墙中部各有一处缺口。西北、南、西城墙外有宽约30~50米的城壕,东北部自然岗地外城壕不清楚,城址西北部略内凹。城址文化性质属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城河遗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长江中游早期古城址的内容,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早期城址之间的关系、探讨长江中游史前聚落布局、文明起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