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21、禹王台(古吹台)
禹王台,位于开封城东南大约3里,是一处殿堂楼阁,树木葱茏,假山水榭,花香鸟鸣,环境幽静,风景美丽的园林。禹王台在先秦时代是一座十分宽阔高大的土台子。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双眼失明的大音乐家,名叫师旷,他是晋平公的一个乐官,据传他曾在这个台子上吹奏过乐器,因而古人就把这个台子命名为吹台。战国时期,魏国建都大梁,梁惠王对吹台进行修筑。公元前225年,秦攻魏,使这处高台曲池的绝好胜地,毁于水患。吹台在晋代曾整修为二层,台的左侧有方圆15里的牧泽,俗称蒲关泽。南北朝时,北魏郦道元曾来开封,他在《水经注》中说:梁王增筑以为吹台,城隍夷灭,略存故迹,今层台孤立于牧泽之右也,其台方一百许步。晋世丧乱,乞活…
122、南阳知府衙门(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
南阳知府衙门位于南阳市民主街西段,是目前我国惟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封建时代郡府级官署衙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知府衙门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不同时期,至今已有730余年可考历史,府衙现存明清建筑140余间,位于中轴线上的衙署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有:照壁、大门、仪门、大堂、寅恭门、二堂、内宅门、三堂等。另有部分耳房、配房、厢房、榜房、库房、科房、官邸、吏宅、马号以及古井、莲池等,整座建筑坐北面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呈轴线对称、庭院式布局。现存南阳府衙古建筑群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署的规划、形制、发展、…
123、内乡县衙
内乡县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城东大街,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历经明、清多次维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县衙座北面南,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中轴线上排列着主体建筑大门、大堂、二堂、迎宾厅、三堂,两侧建有庭院和东西账房等,共6组四合院,85间房屋,均为清代建筑。内乡县衙是我国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县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享有“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美称。内乡县衙,位于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西沿内乡县城东街,坐北面南,建筑群(7张)沪陕高速、312国道和宁西铁路穿县境而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内乡县衙1984年被批为国内…
124、邓城叶氏庄园
商水县叶氏庄园又名(叶氏住宅)位于因三国大将邓艾屯兵而得名的古镇邓城。距商水县城和周口市区均16公里。依靠水运而发家成为当地巨富的叶氏,从清康熙年间始,历时半个多世纪,耗银百余万两,完成了占地20000平方米,以三个大院为主的宏伟的叶氏庄园建筑群。现存由西向东的一号院,又称“三进堂楼院”,它以前、中、后三个院组成而得名,共有楼房96间;二号院为“五门照”,因具有大门到后坐楼五道门都在中轴线而称,现存楼房35间;三号院因地势高而称为“高门台”,现存楼房30间。叶氏庄园三处主体建筑,是我国典型的硬山式四合院组群建筑。整体气势恢宏,布局严谨合理,门楼威武高大,主楼富丽华贵。各院因功用而设计,高低有别…
125、项城袁世凯故居(袁氏旧居)
袁世凯故居袁世凯故居位于市区东南17公里的王明口镇袁寨村。袁世凯故居是著名历史人物、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的诞生地。旧居占地270亩,建成具有明清特色和传统风格的各式建筑248间,周围是1800米长、10多米高的寨墙,6座炮楼及三道护城河。旧居整体按中、东、西三轴线布局,分东、中、西三组纵深院落,且院落幽曲相连,形成一片完整且别具风格的建筑群。建筑群由传统砖瓦、木材、白灰等建筑材料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特色。房屋顶脊之处,皆有狮、虎、豹、马、猴等砖雕,四角挑檐高耸,饰有龙纹兽尖、直指苍穹,气势恢宏。中宅院,为袁重三修建,走马门楼,门楣栏板彩雕“紫气东来”。亦分前、中、后三个大院。前院…
126、杏花山与小空山遗址
南召猿人遗址位于云阳镇阮庄村杏花山,是一处距今五六十万年直立人活动与居住的遗址。遗址南北长98米,东西宽96米,面积约9408平方米。1978年秋,云阳文化分馆郑雪华同志从群众手中收集到化石,上报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在化石出土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现存国家博物馆)。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所长吴汝康教授鉴定为一青壮年的右下第二前臼齿,和北京猿人所处时代相当,属中更新世时代,命名为“南召人”。遗址出土的其它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虎、剑齿象、肿骨鹿、中国鬣狗等22种。南召猿人是中原人类的发祥地,对于研究中原地区与周边人类…
127、裴李岗遗址
:位于新郑县城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2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早期的一处遗址。其东半部为村落遗址,是当时的人们日常生活之地;西半部为氏族墓地,墓坑呈长方形,这里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主要是一些石器和陶器。具有代表性的有锯齿石镰、条型石铲、三足陶钵、筒形罐以及陶纺轮、陶塑猪头、羊头等原始艺术品等。目前该处遗址共发掘出墓葬114座、陶窑l座、灰坑10多个,还有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期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门票门市价:10.0元景点位置河南郑州市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
128、石固遗址
石固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老石固村东南0.5公里的台地上,遗址距今约4500~7400年,是继新郑裴李岗遗址之后,发现的又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裴李岗文化遗址。1972年发现,1978~1980年共发掘4次,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包括居住遗迹和墓葬。考古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内含裴李岗和仰韶两期文化遗存,底层为裴李岗文化,上层为仰韶文化。发现房基7处、灰坑282个、墓葬96座,出土了石、陶、骨、蚌、铜等器物11800余件,其中以裴李岗文化遗存最丰富,典型器物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铲、石镰、管形骨器、圜底壶、平底壶、假圈足壶、三足壶、三足钵、三足鼎、附加堆纹和坑点纹的三足钵、敛口钵…
129、马良沟遗址
马良沟遗址位于新密市城东15公里来集乡马良沟村。遗址东临如堂庙河,西临瓦窑沟河,处于这两条小河的中间地带,高出河床约60米。遗址南北长224米,东西宽57米,面积约1.28万平方米。遗址发现于1978年。马良沟遗址时代经测定距今6852±100年。1979年5月,原开封地区文管会和密县文管会进行试掘,揭露面积80平方米,文化层厚0.65~0.7米,清理灰坑2个。灰坑呈圆形,出土陶器主要是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还有少许灰陶。器形有罐、碗、三足钵、双耳壶等。其中一件三足钵底部钻孔,多者7孔。马良沟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中原地区史前人类活动提供了珍贵资料。第二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0、唐户遗址
唐户遗址面积52万平方米,包含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新砦期文化、夏、商、西周、东周等长6000年的文化内涵,遗物十分丰富而具有代表性,实属罕见。可以认为它是华夏文化的缩影,特别是在解决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新砦期文化的承袭关系,解决重大学术问题,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价值。从这里发现的西周春秋墓葬现存分析,这里可能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王室某位显族重臣的封缰聚集点。唐户遗址将成为研究西周和郑国的历史及王宝与贵族的关系提供重要实物资料和线索。从发掘的一批春秋墓葬的墓葬形制和随葬青铜器看,应是与新郑郑国有关系的贵族。其0土的一批铜器造型精美,与郑韩故城出土的郑国青铜器相比还有些是过去不…
131、花窝遗址
花窝遗址是一处远远早于殷商晚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遗址。该遗址于一九七九年三月发现,同年夏天,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了开发试掘,清理灰坑4个经开掘,出土器物具有独特的风格。石器以磨制为主,打制次这,有铲、斧、凿、磨棒,并有少量尖状器、刮削等细石器;陶器为手制,火候较低,质松易碎,均为红陶,陶质分泥质和夹砂两种,文饰有压印纹、划纹、锥刻纹、蓖点纹等。器形有小口双耳、三足器等。花窝顾名思义是一个土地肥沃、景色秀丽的所在,现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城东北14公里高村乡花窝村,相传三千多年前,黄飞虎在镇守淇水关(今高村桥)时,把淇水关西北二公里许的一块风水宝地,辟为他的私人花园,他还招慕了许多种花名匠…
132、霸王台遗址
【霸王台遗址】位于城阳区夏庄镇云头崮水库中心。原遗址三面临水,且高出地面约8米,东西长300米,南北宽约200米,由于河水常年冲刷,现仅存1/10。原有的小河已于1958年截为云头崮水库,使遗址成为孤岛。1953年发现后多次调查,发现一批石器、铜镞和陶器,并有许多灶址等遗迹。根据器物分析,确定其为一处重要的商代遗址。霸王台名称之由来,系当地村民在此处发现文物和红烧土,认为此处曾有人居住,就附会为楚霸王的点将台。1984年崂山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33、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属于淮河上游沙河水系,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处于现舞阳县城北24公里贾湖村东侧的沙河故道旁。从107国道到漯河,再转省漯平公路可达。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该遗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1983-2001年先后六次对贾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大批陶器、石器、骨器等各种反映贾湖先民生活状态和文明的文物相继出土,尤其是一批七孔骨笛和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甲骨契刻符号,让世人惊叹。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作为9000年…
134、湖南郭遗址
湖南郭遗址遗址位于侯集乡湖南郭村南一个小型台地上,南面尚有一岗,名大岗。大岗之东、南两面均临故河道,东北面故河道现名洄河,又名裴王运粮河,遗址北部压于村下,经调查,遗址呈椭圆形,总面积十五万平方米。遗址自西向东至洄河滨,地势渐低,地面上可以看到许多直径三到五米左右的灰坑,坑中灰土掺杂着兽骨、陶片、红烧土等。六十年代末,遗址中部被村民挖为土坑,烧土块等文物标本。使遗址破坏严重,文化层大量暴露,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主要有红陶、彩陶、黑陶等,制法多盘筑法和捏制,黑陶为轮制,泥质红陶多素面。彩陶分红、白、黑三色,图案有网纹、白底酱色天象纹,纹饰与舞阳阿岗寺、郑州大河村出土的彩陶相同。陶鼎多夹沙红陶,体…
135、大张庄遗址
大张庄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大张庄村与翟庄村之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20米。地表可见少量石料、陶片及残存灰坑等。1980年,南阳市文物工作者对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一件石磨棒与一件罕见的石镰,陶器中发现一件双耳壶,此外有鼎、钵、盆、罐、杯等器物,均为手制,火候较低,质量很差。其他有刻符、颜料等。经鉴定是市域内一处较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在考古文化上属于裴李岗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文化,距今约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136、中山寨遗址
中山寨遗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区东7.5公里的纸坊镇中山寨村及周围,遗址依山傍水,地势北高南低,面积75万平方米。遗址依山傍水,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呈丘形,中心部分高出地面约5米。纸坊乡中山寨村就位于遗址中心。村旁渠边断崖上的袋形灰坑,夹杂着大量红陶片、黑陶片、石器等,连绵不断,地表还散存有数量颇多的彩陶片,红色的夹砂、泥质陶片,残断石器及西周、汉代陶片,内涵丰富。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500米,遗址内文化层厚处约7米,内容丰富。遗址南部耕地层呈黑色,地面有不少夹砂红陶、灰陶片。断崖上暴露有很厚的灰层和互连不断的灰坑,多呈袋形。遗址的东北部,暴露不少墓葬,很浅,一般在0.3米左右就见墓口。墓…
137、航寨遗址
航寨遗址位于上蔡县城北约25公里的朱里镇段寨村西北,遗址所在地俗称“航寨”,海拔高度为51米。航寨遗址为一长方形土台,中部明显高出周围。该遗址南北长580米,东西宽340米,总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现遗址上均耕种农作物。2004年,因修商桐公路经过遗址的南部边沿,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室主任刘海旺带队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1000多平方米。经发掘发现该遗址为一处古文化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内涵丰富。地层堆积整体为三大层。第一层为耕土层,呈灰黄色,土质结构疏松,包含大量植物根系及零碎的陶片等,厚0.2米~0.3米。第二层呈浅灰色,土质结构稍密,含有烧土及草木灰颗粒,出土有陶器残片和石器,发现有烧…
138、大河村遗址
大河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大河村西南1公里处,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年代为距今6800~3500年。大河村遗址面积4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4~12.5米。遗址中部是仰韶先民的居住区,房基相叠、窖穴密集。两处仰韶文化的氏族墓地,分别位于遗址西北部和东北部的边缘地带。龙山时期文化遗存多见于遗址四周边缘。其中一至4号房基,距今5040年,为中国目前已发现同时期房基中保存最好的一处,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红陶-、白衣彩陶。彩陶片上描有各种天文图象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日珥纹等。这一发现…
139、点军台遗址
点军台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南城村东南。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6万多平方米。1951年春,夏鼐到广武镇进行试掘,后发掘700平方米。文化层一般厚4米左右,最厚处达6米以上。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可分四期。出土有成排的房基,乱葬坑、陶器、灰坑等。出土的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分泥质和夹砂两大陶系。点军台遗址对中原地区的史前聚落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第二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0、洛丝潭遗址
洛丝潭遗址位于新乡市西南5公里的洛丝潭村,面积约1万平方米,出土有陶器、石器等文物,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现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