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1、绩溪文庙
绩溪文庙坐落在绩溪县城内北大街西侧,江南第一学宫的庙门临街巍然耸立,与已开放的胡雪岩纪念馆相毗邻,距绩溪县三雕博物馆仅百余米。绩溪文庙以南北为中轴线,作东西对称布局,由南至北,依次是庙门、棂星门、泮宫坊、伴池浮桥、戟门、露台、东西两庑、大成殿。面阔38.55米,进深172.45米,占地面积6647.95平方米。据清嘉庆《绩溪县志》卷五《学宫》载:“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县孙银槎倡议重建文庙,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知县张邦桓率绅士晨夕堇功乃成。殿五间;前筑露台,砌石栏;东西两庑各七间,庑旁各两间;戟门五间,门东两间为斋明所,西两间为宰牲所;重浚泮池;修泮宫坊及石桥、围墙、棂星门”。…
322、荔城报恩寺塔
东岩山石塔(报恩塔)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英龙居委会东岩山报恩寺内。乾隆县志载,塔建于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又据林氏族谱载,塔建于隋开皇元年(581)。清代学者宋际春的《麟山开皇塔》诗中有“上有开皇砖”句,证知宋石塔前身唐塔为砖塔。三层八角楼阁式石塔,占地面积387平方米,边长4.40米,须弥座高1.20米,塔身通高约13米。须弥座的上下枭浮雕仰莲,上下坊浮雕覆莲,束腰浮雕37只形态各异奔狮。塔身各层叠涩出檐。每层四面开拱门,第一层塔门两旁俱有浅龛,内浮雕金刚武士,线条粗犷有力。底层塔室内壁嵌石级上通第二层,室顶作藻井式样,塔顶的相轮塔刹以8根铁链固定于塔顶角檐脊上。各层八角檐…
323、崇福寺应庚塔
崇福寺应庚塔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崇福寺大门右侧,大雄宝殿东侧,北宋熙宁元年建造。应庚塔建造之初,略有倾斜,传说此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某方,主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称“应庚”。应庚塔为石质实心,为花岗岩八角形七层仿木构楼阁式建筑,每面雕刻佛像,高10.9米,占地面积5平方米。应庚塔以及塔身中发现的大量古钱币、铜镜、玻璃器、金银、舍利盒、舍利等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宋元时期,泉州佛教盛行,应庚塔不仅是当时佛教盛行的象征,同时也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的标志。2019年10月7日,崇福寺应庚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324、建瓯值庆桥
建瓯值庆桥位于建瓯市迪口镇黄村,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距今已有520多年历史,系全省保存完整最早的古廊桥之一,这座伸臂式木廊桥也是国内现存年代较早的梁式廊桥之一,在建造方式上沿用了纯正的宋代营造法式做法,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值庆桥为南北走向,桥北端大部分建在硬地和桥墩上。桥面铺着木板,檐下有风雨挡板。进深十柱,用柱41根,两侧设栏杆和休憩长凳。在藻井内的正中,有粗大的丁字形斗拱,边上有彩绘龙纹图案等装饰,大梁上墨汁写着“大明弘治叁年”等字样。桥墩是块石垒砌,上面铺井字形圆木,逐层向河面中心延伸,最后铺长圆木连接两墩为桥梁结构。一般的桥上都没有藻井,只供奉一个神龛。而这座桥不…
325、安溪土楼
安溪土楼包括映宝楼、聚斯楼、南岩梅记泰山楼。与闽西土楼有着明显的区别,体现了浓厚的闽南建筑风格。土楼内多处制茶遗址,后裔多往台湾,不仅是研究闽台关系的珍贵实物,也是安溪茶史的见证。2019年10月7日,安溪土楼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326、黄道周讲学处
黄道周讲学处,位于漳浦县城东郊石斋村前,为黄道周的故居和讲学处,称东皋书舍,崇祯十七年,明亡,修建并改名“明诚堂”以明志,1646年黄道周殉国,南明隆武帝赐表“文明书院”。黄道周(1585-1646)是明清交替之际一位集易学家、理学家和书画家于一身的理学大师。他曾先后在福州、余杭大涤山和漳浦等地讲学,四方学者云集。漳州境内黄道周讲学处位于漳浦县绥安镇石斋村,原名东皋书舍,又名明诚堂、文明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现建筑重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黄道周在门人和朋友们的资助下,将书舍改建为明诚堂,于当年三月落成。黄道周于三月十日起在明诚堂主持有数百人参加的讲学大会。黄道周讲学处…
327、芷溪宗祠建筑
芷溪宗祠建筑位于龙岩市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芷溪宗祠建筑有74座,结构多为“祠居合一”式,建筑形式以“九厅十八井”为主,门楼设计精美。其中最为典型的有澄川公祠、集鳣堂、黄氏家庙、翠畴公祠、杨氏家庙、杨辉公祠等。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芷溪宗祠建筑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328、福安黄氏祠堂
黄氏祠堂位于阳头,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重建。清顺治十三年焚于火,仅留后近。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仿明建筑重建,乾隆十六年淹于水,乾隆三十三年再度重修,现为清仿明代建筑,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祠堂坐西向东,占地面积2516平方来。从东至西,依次为石牌坊(今已不存),仪门(仅存北端门),北宋古井、半月池、照壁、宗祠正门、戏台、大厅堂、祖宗堂、后院。建筑为砖木结构,单檐、双坡顶、以马头墙和廊屋组成封闭式建筑,别具一格。祠堂分三进,深57.3米,宽18米。戏台屋顶建有牌楼式太子亭,飞瓦重檐气势磅礴。祠内14根大柱分两列挺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大厅堂祖宗堂之间天井雨亭别…
329、土坑村古建筑群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港市的杰出代表。土坑村古建筑--叉错落排列,布局规整有序,大致形成了四横五纵的街巷格局。主要古建筑有:百万大厝、中厝布店、传盛居(应麟第)、博鹤府第、见龙府第、家驹粮铺、施布当铺、肇元进士第、长春堂药铺(建连府第)、万捷十三行、祠堂井、建节海货商行、礼贡书院、顺裕大厝(端山府第)、建珍大厝、来铺当铺、绣花楼、开泰进士第、端瑜大厝(大峰进士第)、三孔井、厦门口市码头、白石宫、施布口街及祠堂口街等。均建立清朝中期,由当地海商刘氏家族连续修建。土坑刘氏家族起家于海耕,发展于海贸。前门为店,后门为仓,商住两用。排列交叉错落,布局规…
330、坂埔古厝
坂埔古厝位于南安英都镇良山村。13幢清代中叶的红砖古大厝,静静地守候在山间,向世人展示着几百年前最具传统风味的农村样子名为“顶点金”的古厝,棋盘式的建筑、五开间的大厝处处精致,砖厅石埕、光厅暗房,砖雕、石雕、木雕样样都有,柱子上依旧保留着清朝时期留下的对联,大厅对称的内十二扇红窗看似一样,却尽是不同的花纹,“出砖入石”工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2019年10月7日,坂埔古厝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331、永春文庙
永春文庙永春文庙位于永春县桃城镇,亦称孔庙、学宫,是学子讲读及应考的地方。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最初在东岳桥西,继迁知政桥北和白马山之南,历经宋、元、明7次迁址,到明嘉靖四十四年(1556年)以后,才在县城中部现址固定下来。永春文庙经过32次的重建、增修和扩建,到了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年),已经形成一片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的建筑群。永春文庙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大成殿、明伦堂、启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尊经阁、敬一亭、仪门、试院等,是永春境内古建筑中工程较大、规模雄伟的群体。可惜的是,除大成殿、明伦堂基本保持原貌外,启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尊经阁、敬一亭、仪门、试院等建…
332、永泰庄寨建筑群
永泰庄寨(仁和庄、昇平庄、积善堂、绍安庄、中埔寨)是闽中地区独具特色的居住与防御并重的大型民居,始建于唐朝,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历史上庄寨总量超过2000座,现存保护较好的有152座,其中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有98座。永泰庄寨以“原生态”的土、木、石结构,以各姓家族创建为特点,单座散建在河边阶地、山间盆地、丘陵的山坡和台地上,除在防御设施和功能方面与福建土堡有相似之处外,其区别于福建土楼、广西围垦、广东开平碉楼等防御性乡土建筑,是“庄寨一体”又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丰富地域文化内涵的乡土建筑遗产。2019年10月7日,永泰庄寨建筑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333、采陔公祠
采陔公祠位于连城县庙前镇庙上村,年代为清。简介:建于清代,坐南向北,占地面积约4865平方米,建筑面积4311平方米。公祠前落为斯馨堂、后落为聚欢堂。斯馨堂由门坪、门楼、门头房,院坪、石构牌楼、下厅、上厅及两侧横屋组成;聚欢堂由门坪、门楼、门头房、围屋、院坪、下厅、中厅、上厅及两侧横屋组成。建筑做工考究,雕饰精美。保护范围:四周围墙各向外延伸10米。2018年,采陔公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采陔公祠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334、水美土堡群
水美土堡群年代:清座落地点:沙县凤岗街道水美村简介:由双吉、双兴、双元三座堡组成。双吉堡又称敬德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90平方米;双兴堡又称致美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3150平方米;双元堡又称慎修堂,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三座土堡布局均衡严谨,梁窗雕刻精美,保存完整。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外墙向外延伸30米。2009年,水美土堡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水美土堡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335、浮梁双峰塔
浮梁双峰塔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勒功乡勒功村宝莲山双峰寺遗址左侧山坡上,因位于宝莲山两个山峰之间,故名“双峰塔”。是一座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的砖石佛塔。双峰塔为就地取材特别烧制砖,六角六面。外体五层以及底部须弥座和顶部刹座,共分七个部分,内体依外体五层,在各层间增设夹层,累计九层。采用内体空筒式穿壁绕平座结构,应属砖体楼阁式佛塔。塔为六角五层,坐东朝西,残高16.2米,维修后高19米,底层每边只有3.5米,无平座层,是典型的弧身塔,平面每边约为拱率二十分之一的弧线,塔身亦呈弧线。内部每面面阔1.13米,塔壁厚1.95米,塔对角距离7.00米。第一层塔身特别高,为4.55米…
336、福寿沟
福寿沟是赣州古城地下的大规模古代砖石排水管沟系统。福寿沟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蓄洪,通往城墙处的水窗;以单向水窗阻挡赣江洪水,并在洪水消退时向赣江排涝。福寿沟的创设应早于北宋熙宁年间。按嘉靖《赣州府志·卷五·创设》的记载,“宋熙宁中,知州刘彝谋置水窗”,则北宋熙宁时,福寿沟已经存在。后经历代修浚更新。最近一次大修在1953—1963年,为期十年。此次修缮使用了数以万计的,印有铭文的宋-清代历朝赣州城墙砖。福寿沟沿用千年,是个典型的活文物。至今仍是赣州旧城区排水道的主要构成部分,使赣州古城“暴雨不涝”。原管沟总长不少于12.6公里,至少有1.9公里仍保留古代的形制和材料。目前已勘测的均井…
337、浮梁红塔
红塔在景德镇市浮梁县旧城内西面的一个小土堆上,六角七层,每面有二朵铺作,角上有转角铺出,除第二层同第一层的门窗较高无平座外,余各层均有平座,每层平座设有三门,各据一面,余三面无门,各据一面,余三面无门,因墙厚度大,故塔内形成一条长巷。据《浮梁县志》载:年僧度创,塔高十三丈,宋造,明万历三年,塔重修”。因外墙为红色,故名红塔。红塔前面过去也有一座寺庙,叫西寺,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宋代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浮梁县民黎文表提倡在西寺后面建造一座佛塔,此后,经过前后79年,到宋代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一座九层高的塔拔地而起,矗立至今。红塔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970年有…
338、大司马牌坊
大司马牌坊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为纪念明代抗倭明将谭纶而建,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三间六柱式花岗石牌坊,大司马牌坊是一座全石榫卯、雕工精致的纪念性牌坊,是研究中国历史和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同时也是研究谭纶人物生平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2019年10月7日,大司马牌坊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地址:江西省宜黄县城东北12公里凤冈镇桥下村王家场巷口…
339、龙南乌石围
乌石围座落在杨村镇东水河边,因大门前左侧卧有一块很大的乌石头,故围屋取名为乌石围,又名盘石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迄今已390多年的乌石围,前方后半圆形,在众多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当中,可以说是独具特色,弥足珍贵。乌石围占地约4500平方米,围屋正面长约60米,至后围圆形底部约70米,围墙高约8米,分2—3层楼。围屋正面左右两角对称建有高达15米的方形炮楼,炮楼的四面墙上分布有许多-眼和炮洞,围屋坚固异常,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围屋共有3道门。大门设在围屋正面的中间,大门两边分别立有一只雕刻精美的石鼓,石鼓上边各刻有一只石狮,表示围屋内曾是官宦之家。走进大门是三进三厅的大厅堂,是围内客家人活动的公共场…
340、济美石坊
济美石坊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会埠镇西庄村招边组的南潦河北岸旁,距县城28公里。石坊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动工建造,建成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距今400余年。据《江西胡氏大成谱》记载:此坊是明皇朝为表彰华林胡氏后裔胡士王秀及其祖先胡仲尧、胡仲容兄弟赈饥、创南康桥、造冯川桥、建华林书院修孔子庙等善行义举功德而修建。济美石坊平面呈口字型,四方四柱。从每边看均为二柱五楼,内外一致,总体为四柱二十楼,柱不出头的仿木结构石制牌坊。边柱、额坊、童柱上均刻有人物、花卉、禽兽和几何图案,所用雕刻手法有平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线刻、缕雕等多种手法,千姿百态,形象生动,每块雕刻构件都是一件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