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南阳市 > 南召县旅游
南召县文物古迹介绍
丹霞寺景区
丹霞寺位于南召县东北部,留山镇北五公里处。因后山前岭土质红色,建寺初取名红霞寺、仙霞寺,后更名为丹霞寺。寺庙区后靠蟒垛山,左邻青龙山,右依白虎山,附近有红蜘蛛山,远处有档子山作屏障、玲珑山相照应,气势雄伟而幽静。九龙河自寺前蜿蜒流过,环境优美青秀。丹霞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八大名寺之一,伏牛山寺庙之首,豫南禅宗圣地。从旅游角度来讲,本景区以丹霞寺为重心,包括寺庙区、塔林、青龙山、白虎山、古树名、门区等几部分。本景区最大的优势是山环水绕,人文自然融于一体,特别是丹霞寺周围的寺庙环境,风景如画。同时该景区离县城较近,旅游优势十分明显。(1)寺庙区:位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召楚长城遗址
2000年以来,在南召县11个乡镇发现有长城遗址,经有关专家学者实地考查后,认定为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遗址——楚长城,2005年南召县人民政府将其中重要的19处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家寨遗址是楚长城的代表,位于县城西北板山坪镇华山村,面积近40平方公里,由周家寨、卢家寨、王家寨三座山峰构成核心区域,遗址保存较为完好,为楚长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标本。周家寨的石城墙包括外廓墙、内城墙(俗称二道圈)和4个瓮城的城垣三大部分,三大部分加起来总长度30余公里。外廓墙是这座石城的主体建筑,像一条巨蟒一样环绕着周围的6座山峰,逶迤连绵,颇为壮观。墙体一般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空山猿人遗址
时代:旧石器小空山猿人遗址位于南阳市南召县小店乡杜庄村东南500米小空山山腰处。西临空山河,东距南召猿人化石地点3公里。在上下相距7米的两个洞穴里,出土大批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洞穴内有厚约1米的残余灰烬层、300余件石制品和一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标志着人类走向新的历史文明。从石器打制技术与器形特点看,其时代属更新世晚期偏晚阶段。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位于南召县云阳镇西北3.5公里的杏花山上。这里背风向阳,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原人类鼻祖--“南召猿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繁衍生息的。考古工作者在杏花山上发现了一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阳文庙
云阳文庙位于云阳镇一小院内。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云阳文庙南北长180米,东西宽25米,占地面积为225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照壁(已改观)、戟门3间、东西庑各8间、明伦堂5间、配殿3间,另有碑碣5通,古柏树2棵,以及伴池、状元桥等,房屋均为硬山式建筑。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县张珙创建;正德八年(1513年),知县李玺重修;历经明代嘉靖,清代雍正、乾隆等重修续建,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学宫修建完备。解放前为县立中学校院,今为云阳第一小学校址。照壁建于清乾隆七年,下部为一长方体底座,砖砌平台;中部为一长方体影壁;上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村冶铁遗址
下村冶铁遗址位于太山庙乡下村自然村南部。遗址上现残存冶铁炉7座,除5号炉为地上建筑外,其余为半地穴式结构。炉壁用岩石,炉室有圆形和方形两种。7座炼炉的共同特点是内径大,炉室高。从凝结的炉渣中可见到极为清晰的木炭痕迹。其中6号炉为“炉身”结构。炉西边墓葬里曾出土过绳纹砖,炉北、东、西地面上散存不少瓷片、陶片及砖瓦,瓷片中以白瓷为主,青瓷次之;器物有碗、盘、碟、罐等。断崖上出土有宋代陶器和砖瓦。此外,遗址西南龙脖子山以西朱砂铺沟和以南的蜘蛛头山,都出产铁矿石,古坑道遗迹至今犹存。从炉室的建筑结构和材料组成看,与河北省磁县北宋炼炉、林县铁牛沟宋代炼炉相同;与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杏花山与小空山遗址
南召猿人遗址位于云阳镇阮庄村杏花山,是一处距今五六十万年直立人活动与居住的遗址。遗址南北长98米,东西宽96米,面积约9408平方米。1978年秋,云阳文化分馆郑雪华同志从群众手中收集到化石,上报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在化石出土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现存国家博物馆)。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所长吴汝康教授鉴定为一青壮年的右下第二前臼齿,和北京猿人所处时代相当,属中更新世时代,命名为“南召人”。遗址出土的其它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虎、剑齿象、肿骨鹿、中国鬣狗等22种。南召猿人是中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霞寺塔林
丹霞寺位于南召县留山镇马窝村,丹霞山南麓,为中原八大名寺之一。丹霞寺始建于唐长庆四年(824年),取名红霞寺,随更名为丹霞寺。据历史记载“丹霞寺始于唐,盛于宋,兵燹毁于元,迄明中兴。”丹霞寺占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现存建筑一百余间,均为清代建筑。整座寺院座东北面西南,整体呈三进院布局,依山就势,前低后高,由前向后呈阶梯状抬升。沿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方丈室,西侧配以厢房、客房,最后为花园和天然祖堂室,组成一个完整的寺院格局。丹霞寺佛塔分布在寺院的东、南、西三面,现有元塔六座,明塔四座,清代石塔四座,其中清代石塔造型别致,雕刻精美,为全国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蚕坡章程碑
石窟寺及石刻类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蚕坡章程碑位于皇后乡郭庄村小学西侧蚕姑庙内。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蚕坡章程碑高1.5米,宽0.65米,厚0.2米,落款清光绪十年(1884)。撰文及书丹人为邑优庠生,碑文460字,楷书,概述了南召的自然面貌和农桑在邑财赋中的地位“召邑地瘠民贫,尤赖养蚕为事畜之助本县”,为此,特“酌定章程,永远奉行”。章程要求邑绅民人切切执行各项,“不得面从心违”,违者“准地保送官责治”,对于“结党勒讨,乘间偷窃者”按“盗贼例治罪”。碑阴270余字,回顾了我国蚕桑发展的渊源。此碑对研究我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园遗址
竹园遗址位于小店乡凌小庄村竹园自然村西侧。古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中部横贯一条小路,东部可见2米多深的断崖。从断崖剖面看,0.15米以上为耕土,0.15-1.5米为黄灰土,1.5-2米处为深灰土,灰层中可见烧过的炭屑,2米以下为黄色生土。断崖上可见大量瓮棺葬,地表散落大批陶器碎片。省、市、县文物工作者于1962、1976、1981年三次调查和复查中,挖掘陶器器型有鼎、罐、钵、盆、甑、尖底器、纺轮、糙型磨具等,均手制。泥质黑陶极少,彩陶占一定比例,纹饰有红宽带纹、色叶圆点纹等,其它纹饰还有弦纹、指窝纹、附加堆纹等。是一处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有裴李岗文化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关清真寺
小关清真寺位于云阳镇小关居委会。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关清真寺南北长64米,东西宽56米,总面积3584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民国20年(1931年)10月,除前排大门和男女水房及北讲堂外,其余全被毁。民国22年由郑州、洛阳、漯河等地回民筹资支援又重建大礼堂;民国28年,重建南讲堂;民国34年,重修望月楼。全寺建筑现有大门1间,水房8间,南北讲堂各5间,卷棚3间,拜殿3间,望月楼1间。各房檐木雕饰均保存完好,整个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美观别致,富有民族特色,著称于豫西南。其中望月楼为重椽歇山式建筑,高约11米,楼顶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娘娘庙遗址
娘娘庙遗址位于南河店镇漆树园村娘娘庙自然村东。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125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5-3.5米,遗址上暴露大量战国筒瓦、板瓦片,陶壶口沿、陶片和宋代扒村窑白底黑花釉瓷片、青瓷片等,内含丰富,形成文化层叠压。1976年5月,该村群众马连山、苏文全、马连德等在此掘得铁釜1个、窑瓷碗6个(破碎两个)。1976年,地区文物工作队收回陶瓷碗4个(其中一个残破),根据出土器物残片判断,此遗址为战国—宋代文化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召王庄遗址
王庄遗址位于南河店镇大范庄村王庄自然村西岭之上。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66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1.5-3.5米,表面散存大量的红烧土和灰土,内含比较丰富,红陶约占80%。出土器物有红色、灰色夹砂陶鼎、夹砂陶罐、红陶大型夹砂器、敛口钵、盆、束颈瓶、高领罐、曲腹钵、盆等。除夹砂器物为手制外,其余为细泥慢轮制作。采集标本有:根部有指窝纹锛状、鸭嘴状,外有曲槽乳钉状鼎足。此处为新石器时代仰韶中、晚期文化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
潘寨遗址位于留山镇潘寨自然村北侧。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接潘寨村,西依留山河,南北长130米,东西宽200米,总面积2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3.5米,表面采集遗物多为夹砂灰陶片,约占90%,红陶约占10%,纹饰多为篮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夹砂器以手制为主,其它为轮制。出土器物有圆锥形鼎足、黑陶豆把、红陶杯、手制篮纹鬲口、方格纹鼎沿、小口大腹瓮、石斧等。为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余坪遗址
小余坪遗址位于板山坪镇小余坪自然村,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余坪遗址北靠松河,南依小山丘,面积约10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5—2米。地面暴露遗物主要是陶器,其中红陶约占70%,彩陶约占10%,灰陶约占20%。出土器物有:带指窝纹乳状鼎足、带指甲纹或指窝纹圆柱状鼎足、红衣黑彩陶钵、陶盆口沿,夹砂灰陶鼎沿、罐口沿、制作粗糙的陶纺轮、敛口钵、石斧等。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亮马台新石器时代遗址
亮马台遗址位于留山镇下关庄村亮马台自然村西侧高地上。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座落在留山河东岸的河旁高地上。南北长160米,东西长105米,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左右,内含丰富,红、灰陶片约各占50%,还有少量彩陶。出土器物有白衣黑彩陶片、红陶钵口、红衣黑彩陶片、夹砂灰陶鼎口、鸭嘴状鼎足、灰陶豆把、磨制石斧等。它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晚期及龙山文化早期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岭遗址
观岭遗址位于崔庄乡鱼池村南观岭寨之上。遗址为台状高地,呈长方形,东西宽220米,南北长630米,总面积约120000㎡。化层厚约8米,其中红陶约占40%,灰陶约占40%,彩陶约占20%。大体可分为4层,内含相当丰富,且各层的文化内含各异,说明原始人类在此居住甚久,大约从仰韶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龙山文化晚期。1980年,南召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树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榆树岭遗址位于南召县城郊乡庙坡自然村西北300米榆树岭上。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约17782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2米,表面散存有红烧土及陶片。红陶约占90%以上,器型有鸭嘴状指窝纹鼎足、敛口盆、敛口钵、深腹钵口沿断面为三角形敛口盆、夹砂罐、口沿下饰一周附加堆纹盆、直口高领罐、桥形器鼻、夹砂盘形鼎、褚石颜料等。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山庙冶铁遗址
太山庙冶铁遗址位于太山庙乡庙后自然村北。此遗址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临鸭河,南接庙后自然村,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80米,总面积45000平方米,地表散存有大量炉渣。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座炼铁炉(已损坏,现仅存炉基),其中西部炼铁炉炉壁残高0.4—0.6米,直径约3米。周围散存有西汉筒瓦、板瓦、陶瓷口沿及宋代瓷片。它是一处西汉至宋代的冶铁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村遗址
李村遗址位于皇路店镇楼上村李村自然村西200米。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9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3.5米,内含较丰富,发现有大量红烧土及陶片,红陶约占90%,均为手制,其器型有夹砂红陶、灰陶罐形鼎及曲腹鼎、夹砂罐、大型夹砂器、高领罐、曲腹盆、曲腹钵、敛口钵及彩陶钵、盆等。此处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堌堆冶铜遗址
沙堌堆冶铜遗址位于南河店镇桑树坪村沙堌堆自然村。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约43200平方米,地面暴露有大量铜炼渣,厚度为1.2—1.5米,遗址的东南角残存有砖砌冶铜炉子,遗址内还发现有铜矿石、坩锅残片、汉代豆把及西汉绳纹陶罐等。附近农民在炼渣内还挖掘出过铜锤,呈圆柱形,长0.08米、直径0.04米,中间有穿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